漂在西安的陝北民歌手:入不敷出生存壓力大

2021-01-07 騰訊網

馮曉紅很自豪自己的獲獎證書,他妻子笑稱要是能變現最好

參加農歌會之前,蘇文捏了一個泥塑,表達自己必勝信念

在目前陝北老年民歌手相繼離世,在世名藝人稀如辰星,中年歌手青黃不接,出現嚴重斷層,青年歌手城市化嚴重,逐漸趨向變異的當下,陝北民歌和他的歌者的命運不得不讓我們開始擔憂。無論是出於文化保護目的,還是出於人文關懷目的,對民歌手予以關注都是十分必要的。

上賽場還是交首付

自從前一段時間獲得2016年(中國農民歌會)西北五省區總決賽冠軍、西北五省區農民歌王稱號之後。27歲的陝北民歌手蘇文明顯忙了起來。兩天前他受邀回陝北老家唱廟會,「那可是一個很大的廟會,有許多知名的陝北民歌手參加」,而且還有一筆很不錯的出場費。

出生於榆林市清澗縣雙廟鄉李家山村的蘇文,受文藝世家的薰陶,從小喜歡唱陝北民歌,「但在鄉下農村,這樣的文藝天賦,也就是一個自娛自樂的強項,從來不敢想著能成為成人後的謀生手段。」

初中畢業後,父親為他選擇了三條人生之路:做廚師,起碼經常會有肉吃;當司機或安裝鋁合金門窗,雖然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但也算新興行業,貌似前途無量。但是蘇文靠著耳濡目染,學會了雕塑。每次廟裡佛像開光的日子,都會請民間文藝團體演出慶賀,陝北民歌是少不了的節目,這個時候,蘇文禁不住也會上去亮一嗓子,「從臺下的觀眾掌聲裡,我感覺自己唱得還不錯。」

不久,演出隊打來電話,讓他立刻趕往城裡,唱兩首陝北民歌「救場」,這一次,他拿到了200元的出場費,從此走上演員之路。但是這樣的演出並不固定,蘇文就參與到多個演出團隊,甚至做雕塑貼補生活。陝北民歌的受眾以中老年為主,蘇文還要演唱流行歌曲,滿足年輕人的喜好要求。

2008年夏天,自覺「在鄉下沒有前途」的蘇文,隻身來到西安,想找一個以唱歌為生的工作,老鄉讓他去東郊的金延安飯店碰碰運氣,「我從早上,跑到半下午,終於找到地方,總算爭取到了試工的機會,成了駐店歌手。」

蘇文不抽菸、不飲酒、不喝碳酸飲料,甚至連刺激性食物也拒絕,他說要愛惜自己的嗓子。他整日穿梭於多個演藝場,為自己在都市內的生存努力打拼。這個80後的陝北小夥子自信時尚,他在西安已經娶妻生子,不打算再回老家繼續父輩們的生活了。接踵而來的比賽獲得的榮譽,讓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但現實的生活讓他明顯感覺到不敢有一絲鬆懈。過兩天他還要去參加中國農民歌會總決賽,會耽誤十多天時間,好在所有盤資都由主辦方報銷。

未來還會不會以唱陝北民歌為生,蘇文心裡還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想抽出機會,把雕塑技藝再提高一下,將陝北泥塑也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眼下讓他頭痛的卻是,用僅有的積蓄去交個買房的首付,還是也像其他民歌手那樣,上一次《星光大道》,畢竟改曲譜、請樂隊、邀請伴舞演員等等,都需要花錢的。

現在的收入有些入不敷出

陝北民歌主要靠愛好者的口傳心授,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陝北民歌手絕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他們一路走來,個個艱辛頗多。「主要還是愛這個,沒辦法。哪怕不吃飯,每天都要唱兩段,這樣心裡就舒服多了。」步入不惑之年的馮曉紅在西安唱陝北民歌為生已經整整十個年頭,灰黑色的皮膚還殘留著陝北風沙肆虐的遺蹟,他沉穩寡言,一臉平靜。他總強調自己的普通話已經很標準了,但還是有明顯的陝北口音,模樣更像是一位鄉中心初中的語文老師。

馮曉紅小學沒畢業就被家人喊回家放羊貼補家用。16歲那年村裡來了一位說書藝人,馮曉紅再也坐不住了,丟下放羊鞭子,就拜師學藝離開了家。「那個時候我們村還沒有通電,家裡窮得連我兩年100元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掏不起。說唱陝北說書,一是我喜歡文藝,第二個也想學一門能吃飯的手藝。你們問我為什麼不去上個藝校,我也想呀,可是哪有錢呢。」

然而遍布鄉間的民間藝人都給了馮曉紅學習借鑑的機會,「就是不管紅事、白事,小孩過滿月、村裡耍熱鬧,我都去說書、唱民歌。」十七八本全國和地方的獲獎證書和擺滿桌面的獎盃、獎狀,證明著他是一位實力派的民間藝人。今年5月,在全國大中學生文藝匯演中,他受邀表演的陝北說書,一同上了央視的直播。

「我是酒店從陝北請過來表演陝北說書的演員。但為了滿足顧客要求,陝北民歌也要唱,作為一個藝人,必須多才多藝。」馮曉紅在手腕和小腿上綁上竹板,一把三弦在大腿上一支,頓時鏗鏘有力的陝北說書響徹整個房間。馮曉紅的妻子靜靜地坐在旁邊傾聽,結束後必須提意見和建議。雖然唱了20多年,馮曉紅對自己的藝術水準一直要求苛刻,力爭精益求精。

他在西安買了房,還置辦了商鋪,妻子和兩個孩子言行和舉止,比他的西安味還要地道。但馮曉紅卻時刻感受著維繫生活的艱難與危機。「這一兩年來酒店的生意不好,演出普遍減少,聽我說書的主要還是老主顧。」每月2850元的房貸和一家人的生活費,讓馮曉紅每月的工資收入顯然不夠用,「要是商鋪能租出去,負擔就會輕一些。本來還想做個買賣,一直想不出好項目。」

面對生活壓力,馮曉紅卻有著自己的原則:那些低俗的演出給錢多少都不會去。他說陝北說書裡弘揚正能量的內容不少,作為一個陝北藝人,必須肩負傳承陝北文化的義務,「我在陝北大舞臺每周有兩次演出,錢雖然不多,可人家一個外地人都能搭建這個文化平臺,我一個陝北藝人當仁不讓地要支持。」

女演員的生存壓力更大

藝校畢業的李春茹可謂科班出身,她曾是家鄉米脂縣秦腔劇團的一位旦角演員,在《遊西湖》《竇娥冤》《屠夫狀元》等傳統戲中扮演女主角。「唱了10年秦腔,我對戲曲太有感情了。每年都要從正月唱到9月,拿著鍋盆走村串巷,綑紮鋪蓋的繩子都磨斷了,工資卻不到100元。」為了多掙錢,她和做琴師的丈夫一同來到西安,在酒樓唱陝北民歌推銷白酒,專業的演出和一副亮嗓子,讓她和酒樓都紅了。

「然而要想在西安的演藝市場生存,女演員必須比男演員還要賣力,女人要當男人用。」當時李春茹和其他演員一樣,賣一瓶白酒要唱三首歌,有時一天就要趕五六個場子,唱近百遍陝北民歌,但拿的卻是1850元的固定工資。

如果辛勞咬咬牙還能挺過去的話,客人對歌手的不尊重,成為女演員揮之不去的苦惱。有客人自恃有錢,甩給歌手200元,說:「你給我往死裡唱!」歌手想增加收入,就要靠客人的小費,但是遇到這種情況,他們都不會拿錢,只是唱三首就不唱了。「有時生意忙,點歌的客人多,但有些人就讓我們一個勁給他們一桌唱,稍有怠慢,就嚷叫著不付酒錢、不埋單,甚至借著酒勁罵人、摔瓶子,叉著腰指著演員鼻子呵斥:把老闆叫來!」老闆來了自然還要指責演員惹客人生了氣。「有委屈也只能把眼淚往肚子裡流,還要裝出笑臉繼續唱。有時也想撂挑子不伺候了,但不唱歌又能去幹啥?家裡還等著寄錢回去哩。」李春茹說:「這樣的客人雖然只是極少數,但我們演員也是人,也有尊嚴。」

多個陝北民歌演員向記者坦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子再從事酒店演唱這個行當,除了辛苦,難以出人頭地,更因為有些顧客借著酒勁在女演員面前胡攪蠻纏,甚至動手動腳,想起來感覺就很屈辱。

演出市場對演員和伴奏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以前僅有的電子琴伴奏不行了,現在需要樂隊,就在這種境遇之下,伴隨收入下降,李春茹的丈夫轉做了生意,李春茹還在四處奔波去演出。

李春茹一直將上小學的孩子在校外託管著。「想孩子呀。但有時一周都見不上一面。原本想趁著年輕生二胎,可目前這忙碌的樣子,幾乎不可能。」

陝北民歌整體生存狀態堪憂

長期從事陝北民歌搜集整理的榆林籍文化幹部周金平告訴記者:陝北民歌歷史悠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階段,延安魯藝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改編了大量的陝北民歌,對團結軍民、鼓舞士氣、開展生產自救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陝北民歌一時間紅遍全國,也掀起了傳唱繁榮的第一個高潮。改革開放後,榆林一家酒廠借鑑外地酒廠促銷方法,就是顧客買酒能免費聽到歌手現場演唱的陝北民歌。

西安的陝北風味酒樓食府,迅速聚集了130多人的這類歌手,他們每人月收入3000元以上,拿一兩萬元的大有人在。加上趕場子的專業演員,有200人之多。2009年之後,隨著這家白酒企業受到衝擊,在西安的陝北民歌手開始出現分化轉型,在各種比賽中屢獲佳績者算是小有成就,他們遠走北京、深圳、上海、南京等地,「上得了舞臺,下得了場子」,身價飛漲,常和國內一線演員同臺演出。還有大部分人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放棄演繹民歌而轉行做起生意。還有四五十名將西安市區作為根據地的陝北民歌手,他們的舞臺或是都市演藝場,甚或是開業典禮和婚喪嫁娶的文藝演出現場,他們用最原生態的聲音演唱,同時還承擔著向廣大群眾傳遞陝北文化的重任,這些被譽為遺落在民間的「精靈」卻只能獲得微薄的報酬。

省音協黨組書記尚飛林說,陝北民歌遭遇尷尬,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現在陝北民歌的狀態是,在選曲、唱法等方面還不夠「土」(原生態),在舞臺造型、編排等方面又顯得太「土」。作家馬治權究其原因認為:舞臺形象和選的歌都太「俗」,許多陝北民歌已經被唱「爛」了,羊肚子手巾的形象也太格式化,缺少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身為民歌藝術家的王向榮對民歌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也懷有一種憂慮感。他說許多民歌手包括專業歌手也能將《走西口》唱得圓潤婉轉,如泣如訴,但缺少的就是那一份揪人心魄的東西,王向榮說,是那片土地,是對貧瘠的二道圪梁無限的熱愛和憂傷使他的歌不同於任何人。

西安財經學院任思諭教授多年關注陝北民歌和民歌手的命運走向,他從自己的調查結果看出了民歌手的生存現狀十分令人堪憂。在他看來,陝北民歌走到今天,可以說是危機重重,不創新不行了。當然,這個創新依然得在「原生態」上做文章,得下到田間地頭去找感覺、找歌曲挖掘素材,再經過精心的策劃、編排,力求突破。在此基礎上,政府的重視是對民歌手最大的鼓勵,只有陝北民歌有了更廣闊的文化市場,陝北民歌手的生存窘境才會得到根本改觀。文/圖本報記者孫濤

相關焦點

  • 陝北民歌與《平凡的世界》的內在情感
    是戀歌,也是青春葬禮的輓歌  ——陝北民歌與《平凡的世界》的內在情感  ■何凱凱  陝北民歌是一種獨特的民俗形式,以信天遊為載體,在黃土塬地梁峁間相互傳唱,自由高亢而富有節律,歌詞樸質純真而動人心弦。
  • 「故鄉的胎記」:「造像:我的陝北」惠懷傑攝影展在西安舉行
    新華社西安8月7日電(蔡馨逸田潤華)崖畔間廢棄的窯洞,沙海中的毛頭柳,等高線一般壯觀的梯田,蒼涼旱塬唱響的老腔……7日,「造像:我的陝北」惠懷傑攝影作品展在西安開幕,66幅照片展示了陝北黃土高原從20世紀80年代直到當下40年來的自然、人文景觀。  著名攝影家惠懷傑祖籍陝北,以拍攝黃河、黃土高原享譽攝影界。
  • 黃土地上的驕子 陝北民歌英語演唱第一人文世龍
    2007年以來,文世龍致力於陝北民歌英文翻譯與演唱工作,現已翻譯陝北民歌七十餘首,並屢次在電視媒體演唱陝北民歌和部分譯作,被譽為陝北民歌英文翻譯演唱第一人,被當地人稱為「黃土地上的驕子」。   「陝北民歌英文翻譯研究」。
  • 陝北「二後生」驚豔《天籟之聲》西安海選
    齊魯網訊   山東衛視大型音樂選秀活動《天籟之聲》西安賽區海選賽驚喜不斷,舞臺上掀起的「陝北搖滾」風潮讓評委和觀眾眼前一亮,新鮮感十足,選手馮曉榮以原創《二後生》成功突圍。記者採訪時才發現,馮曉榮早已「功成名就」。
  • 陝北自駕遊攻略
    聽一曲撩人的信天遊、沉浸在滿耳質樸的鄉音中、嘗一嘗地道的陝北美食、追尋紅色革命的足跡……對自駕一族來說,陝北的民風與激情、現代與古樸,都充滿吸引力。現在就出發,馳騁愛車,去陝北赴一場享受大漠豪情、黃土深遠的痛快自駕!
  • 【非遺故事】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原標題:延安非遺故事 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陝北,北起毛烏素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子午嶺,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文化概念。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黃河、長城和黃帝陵,奇妙地相聚在陝北的黃土高原。陝北民歌,就生長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陝北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民歌裡。
  • 吳茁世原創歌曲《走南闖北的陝北人》一首走心,接地氣的好歌!
    山大溝深、交通閉塞、生活困頓是陝北曾經留給外界的典型印象。然而,就是這種特殊、惡劣的地理因素,卻養成了陝北人樂觀向上、勤勞淳樸的性格,並由此形成了濃鬱的地域文化內涵,孕育出陝北民歌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 西安至延安動車1日首發 開啟陝北「動車時代」
    7月1日上午9時18分,沐浴著夏日金色的陽光,D5090次動車組列車從西安北站駛出,奔赴革命聖地延安。作為開往延安的首趟動車,它標誌著陝北地區開啟了嶄新的「動車時代」。陝西省省長趙正永,鐵道部副部長彭開宙,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婁勤儉,副省長李金柱參加了西安—延安動車組列車首發儀式並為首發列車剪彩。
  • 陝北主要姓氏分布及源流演變-賀氏
    陝北長期以來都是各族民眾相互融合的大舞臺 ,因此 ,各民族的痕跡都在現今的姓氏和地名中有所留存。如匈奴貴族呼延氏,長期在陝北生活,至今延長呼家川、宜川呼家窯子、神木呼家渠等,都是呼姓聚居地,其它縣市也往往有之。 長期流傳中,有保留原「呼延」姓氏者,也有簡稱「呼」或「延」的。鮮卑拓跋氏,今陝北多簡為單姓「拓」,讀音 ta,當為拓跋連讀; 折婁氏改姓折。
  • 陝北秧歌、陝北民歌被省教育廳」點名「
    9月1日,陝西省教育廳發布了《關於公布全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的通知》,認定西安交通大學等19個基地為全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其中,榆林學院、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入選了全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傳承項目分別為
  • 陝北民歌大舞臺開唱一周年晚會暨《黃河歌謠》啟動
    「歌王領銜、守望傳承」陝北民歌大舞臺開唱一周年紀念晚會暨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黃河歌謠》啟動儀式到2016年7月整整一周年,陝北民歌大舞臺已完成各類演出達200餘場,《祖先的聲音》原生陝北民歌演出108場,入場觀眾達6萬餘人、來訪專家達500多位、到訪新聞媒體達50餘家。截至目前,陝北民歌大舞臺已完成投資1800萬元,投放各類廣告300多萬,在西安,乃至陝西,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 西安理工大學MBA:教育扶貧勇爭先 陝北大地送溫暖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崔亞樵)在這個「北風捲地白草折,狐裘不暖錦衾薄」的陝北「大寒」季節裡,延安甘泉縣橋鎮鄉的五戶困難家庭不再為孩子們過年的「新衣服」及置辦年貨發愁了,來自西安理工大學 MBA愛心公益團給他們送來了春天一般的「溫暖」,讓這些困難群眾仿佛提前來到了萬紫千紅春滿園般的春天。
  • 陝北面花,指尖上的藝術
    1 陝北面花藝術中蘊含的圖騰崇拜的原始信仰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變化無常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環境又影響著人類的生存,人們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並藉助想像創造出虛幻的世界,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某種人類戰勝自然災害求取人類生存的力量,「萬物有靈」觀念就是原始先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認識的成果,於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圖騰崇拜的民間信仰由此產生並得以長久流傳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如果論陝北民歌的廣泛影響在中華民族主體文化中的地位,我們可以用陝北民歌唱紅了天、哭慟了地、唱出了一個新天地來概括。這首熱鬧的春節祝福歌曲瞬間在各大平臺火爆起來,抖音APP、快手APP、西瓜視頻,大家伴隨著這首年熱鬧喜慶紛紛拍下這美好的一瞬間,記錄著喜氣洋洋的「豬」年。
  •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立玉女士的《漂在紐約—美國華人新移民生存狀況實錄》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記錄了從事20多個不同行業的23位華人新移民在美國最大的都市紐約的真實生存狀況。  《漂在紐約》中的主人公,大體男女各半,有的幼年隨父母來美,更多的是成年後自行赴美。在職業上,有在大學、銀行、律師樓和會計所工作的白領,也有在餐館、超市、建築工地打工的藍領,還有房產經紀、計程車司機等自由職業者。
  • 中國律師城市生存壓力調查:在哪個城市做律師最爽?
    低廉的薪資、亟待提升的專業水平、生存壓力,其中生存壓力已經成為了菜鳥律師放棄這一行業的主要因素。不過在不同城市間,由於薪資和消費水平的差異必然導致生存壓力的不同。因此,我們選擇了一二三線城市中的13座典型城市,通過平均薪資和消費水平分析了各城市的生存壓力,希望能對法學生選擇工作城市時提供一些幫助。
  • 旅行LOG丨陝北自駕遊
    小時候風靡全國的歌曲《黃土高坡》紅歌會嘹亮的《南泥灣》《東方紅》音樂課本上介紹的」信天遊」電視劇裡播放的延安故事路遙《平凡的世界》對陝北生活的描寫西安隨處可見的陝西特產店鋪賣的DAY 1【西安-波浪谷 住宿靖邊縣城】8:00,從西安北郊出發,走包茂高速,經過三原/耀州/玉華宮/黃陵/甘泉/延安/安塞,驅車6小時,到達目的地靖邊縣。沿途的著名的景區有銅川耀縣藥王山/玉華宮,這次沒停留遊覽。
  • 陝北美食雜麵之味蕾綻放
    陝北雜麵蘊含的氣候密碼陝北麵食小吃以雜糧為主。有一首陝北民謠唱到:薄如紙來細如線,煮在鍋裡滿鍋轉。這裡的「薄如紙」,說的就是雜麵。雜麵是將豌豆和小麥混合後,用石磨磨成麵粉再加入少量沙蒿做成的,是陝北人發揮生存智慧、善於運用黃土地上的食材原料製作成各類麵食的典型代表。陝北人喜歡吃雜麵,不光平日裡吃,遇上喜事或特定的時節更要吃雜麵。在陝北許多地方,臘月二十三晚上要吃雜麵,除夕中午也吃雜麵,生日壽麵更要吃雜麵,細長的雜麵象徵著人們對長壽的祈求。
  • 民歌手錄製淡溪拋歌《對鳥》與嶺底《拉巖號子》
    到婁岙採風,是為了錄製民歌手俞存傑演唱的蒲岐田歌。到虹橋採風,是為了錄製虹橋鎮政府傳達室謝志龍演唱的嶺底《拉巖號子》和傅香鳳演唱的淡溪拋歌《對鳥》。參加婁岙和虹橋採風人員還有樂清市黨校原副校長王連飛、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徐小慧、動力數位音樂製作中心周莊卜、虹橋鎮文化員胡安芬和樂清電視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