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2020-12-14 西部網

原標題:延安非遺故事 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陝北,北起毛烏素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子午嶺,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文化概念。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黃河、長城和黃帝陵,奇妙地相聚在陝北的黃土高原。陝北民歌,就生長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陝北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民歌裡。世世代代的陝北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用攔羊嗓子回牛聲,抒發著自己的豪氣沖天,宣洩著自己的情感世界。

陝北民歌(資料圖片)

陝北民歌,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流傳於陝北及周邊五省區,其形式以信天遊、小調為主,還有風俗歌、勞動歌、宗教歌等,約27000餘首,其中革命歷史民歌約1400餘首。內容以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主,如人們熟知的《蘭花花》《走西口》《趕牲靈》等;歌詞多以七、九、十字為基礎採取分節形式,節奏自由、語言生動、旋律流暢悠長。

作為陝北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其形式形成較早。並且由於陝北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得這一古老的民歌較好地保存下來,至今仍保持著陝北早期民間文化的許多特徵,對於認識研究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陝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陝北民歌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陝北革命歷史民歌,如《劉志丹》《橫山下來遊擊隊》等,堪稱一部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

縱情高歌

美國記者斯諾在其名作《西行漫記》中感嘆道:「走向陝北,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或許不用走進陝北,只要細細聆聽陝北民歌,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精神氣貌和民族之韻。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來自陝北;每一個中國人送給親人最終關懷的哀樂來自陝北;彰顯中國人新春祥和喜慶、豐收團圓、萬眾歡騰的《春節序曲》也來自陝北。中國人用信天遊來表達自己民族的大悲大喜,陝北民歌也是中國人的民歌。

與其他地方不同,陝北沒有三月三歌節,也沒有六月六歌會,它的民歌創作演唱,大多不受風俗活動的制約,而直接深入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最能代表陝北民歌風韻的信天遊,就因「信口編唱的歌曲隨風在天空遊走」而得名。「千年的松柏萬年的路,咱黃土裡笑來黃土裡哭」,陝北民歌正像那千年的老樹一樣,深深地紮根於「生活」這豐厚的土壤之中,紮根於山川坡窪、村舍院落,紮根於土窯洞、熱炕頭。

陝北民歌常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主題和內容

然而,和其他民歌在歷史發展中的情形一樣,陝北民歌在傳播中因受人文、地域環境的限制,長期處於一種口傳心授的傳承形式,很少成書。從目前文獻資料來看,真正把陝北民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形態來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從1938年開始的。也是在這個時期,陝北民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陝北是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延安魯藝匯集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藝術家們,他們汲取了傳統民歌的營養元素,創作出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為傳統民歌的改造和傳承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大量改編和新編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在旋律音調上保持著傳統民歌的模式,但從創作技法上來說呈現了現代意識。

陝北民歌深深地紮根於「生活」這豐厚的土壤中

2008年6月,陝北民歌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確立延安市文化藝術中心(延安市群眾藝術館)為責任保護單位。延安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非遺法》和中省有關文件精神,在陝北民歌保護傳承上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組織幹部深入各縣區89個鄉鎮,走訪老藝人166位,先後搜集整理音像、文字、照片、錄音、錄像多種資料。出版了《陝北民歌大全》1—6卷和陝北民歌精選CD《陝北是個好地方》《黃土地的訴說》。成功舉辦了8期陝北民歌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專家為陝北民歌愛好者、詞曲作家授課,參與人員達5000人次。建有陝北民歌傳承保護基地1個、傳習所3個。先後舉辦了五屆陝北民歌大賽和各類民歌比賽。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通過民歌展演、民歌進校園等形式,拉近群眾和民歌的距離。此外,還選送延安市陝北民歌手參加第四屆中國西部民歌會、中國原生民歌節、中國洛陽牡丹節等活動,進行對外文化交流。

陝北民歌的傳承離不開民歌的愛好者、表演者、收集者和研究者。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賀玉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建寧、王玉成以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二妮、徐志寧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陝北民歌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繼承和發展陝北民歌。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人加入,他們為陝北民歌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為它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黃土高原廣袤、雄渾中透出蒼涼,那高亢粗獷、悠揚質樸、熱情奔放的一首首陝北民歌,向世人盡情展示著陝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和人文價值。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對生命的祭歌,它恆久的生命力來自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與愛。只要人在,歌就不會消失。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陝北民歌會慢慢演變出新的形式,成為「新時代的民歌」,但每一次歌唱,都不是只用技巧來完成,而是順了黃土地滾動流淌的歲月和生命,迸發出它最原始的吶喊。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黃土地上的驕子 陝北民歌英語演唱第一人文世龍
    2007年以來,文世龍致力於陝北民歌英文翻譯與演唱工作,現已翻譯陝北民歌七十餘首,並屢次在電視媒體演唱陝北民歌和部分譯作,被譽為陝北民歌英文翻譯演唱第一人,被當地人稱為「黃土地上的驕子」。   「陝北民歌英文翻譯研究」。
  • 黃土地上唱響了英文版的陝北民歌
    新華網北京7月24日電(記者何宗渝)千百年來,陝北民歌一直都是陝北人抒發情感、歌唱生活的重要方式,濃濃的鄉音在黃土地上經久傳唱。但有一位「黃土漢子」——文世龍卻打破傳統,用英文將陝北民歌唱出了另一番風味。
  • 姥姥與陝北民歌《蘭花花》
    有人說陝北民歌是用老鑺 [qú] 頭鐫刻在黃土高坡上的一個民族記憶,也有人說陝北民歌是一個民族心中的音樂交響。《蘭花花》正是陝北民歌中重要的代表。最先唱出《蘭花花》的人不知是誰,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蘭花花》的故事,但經多人考證,有一點是共同的,蘭花花姓姬,名叫姬延芳,小名葉子,祖籍米脂縣姬家峁姬家岔,後來全家逃荒到延安臨鎮定居。
  • 陝北民歌博物館用最嘹亮的歌喉,「聲」情告白榆林大地!
    一段節奏驚醒了夢中人,一句歌詞不禁魂牽夢繞;一嗓子吼出了黃土地的靈魂,演繹出最動人的情深。「你聽過信天遊麼?」「你知道陝北民歌的特點嗎?」「那你聆聽到來自榆林的聲音嗎?」曲目多以「四季」「十二月」為句格,詠唱各種生活故事。既可高亢、悲壯,也可低徊抒詠,有獨特的鮮明個性。風俗小調是在陝北各種民俗活動中隨性而唱的各類民歌,風格迥異,極易渲染氛圍。
  • 陝北民歌王子溫建林新歌《我家在陝北》唱出最美的黃土高原
    日前,有陝北民歌王子之稱的歌手溫建林發行了單曲《我家在陝北》,用鮮活通俗的歌詞、亮麗的激情熱情洋溢地讚美了家鄉的地饒物豐、文化歷史悠久。作為陝北代表性的民歌歌手之一,一直以來溫建林都對家鄉充滿感情,讚美思念家鄉的作品多不勝數,可以說是陝北民歌流行文化傳播的代表之一,通過溫建林的作品,全國各地的人民都或多或少的對陝北這片黃土地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我家在陝北》的詞曲更熱情奔放,直接的表達出了對陝北的熱愛和讚美,算是一個新的嘗試。
  • 陝北民歌:用聲音守望時光歲月
    「陝北民歌來源於生活,勞動人民耕地、放牧、喝酒、過節、婚喪嫁娶等生活場景裡,人們即興編輯、加工傳唱,逐漸流傳下一首首經典之作。」陝北民歌博物館講解員侯欣餘介紹。歌從陝北來,一首首民歌講述著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風土人情、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等故事。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陝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火炬手王向榮:陝北民歌之王用歌聲祝福奧運
    今天的第195棒火炬手是由聯想集團推選出的陝北民歌之王王向榮,對於自己當選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他很高興也很激動。在用歌聲盡抒高原情懷的同時,他還用歌聲祝福北京奧運會。  豪爽、直率的陝北漢子王向榮,是陝北民歌的演繹者,很有藝術見地。他的演唱行腔優美、氣勢豪放,酣暢淋漓,情感真實,顯示出高度的藝術美,什麼歌經他一唱,便會有不同的意境。
  • 馮曉泉、曾格格、王向榮、王二妮、雲飛帶你感受陝北民歌的韻味!
    本期節目,我們一同走近《趕牲靈》,聆聽《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回味《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再現《蘭花花》《圪梁梁》《南泥灣》這些有份量的陝北民歌,去真正了解它、認識它,之後方能知道這含著泥土氣息的藝術是如何永久芬芳的。 眾所周知,《趕牲靈》是陝北民歌信天遊中廣為流傳並且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 陝北民歌:疊音的大量運用綻放五色斑斕
    編 者:  2010年1月,陝北民歌將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作為最有影響力的陝北文化元素之一的民歌,第一次走進世界音樂殿堂,向人類展現陝西文化的魅力。我們特邀請陝北文化研究專家龍雲撰寫此文,以期陝北民歌在金色大廳,成為中國文化的又一個絕響。
  • 陝北民歌《淚蛋蛋掉在酒杯杯裡》歌曲背後的感人故事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那一聲聲信天遊,響徹在廣漠無垠、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上」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創作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經久不息而代代相傳。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坡上的藝術瑰寶陝北人像陝北民歌這樣普及且對社會發生深刻影響的,雖不能說是空前絕後,但確實世界少有、中國僅有。
  • 為什麼陝北人說話鼻音重?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延安採訪時期,曾經不止一次地望著陝北的高山與溝溝峁峁,一邊慨嘆它是風神的傑作,是藝術家抽象的塗抹,一邊卻又悲哀地說:人類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簡直就是一種奇蹟。 那麼什麼是陝北,何處是陝北,是什麼樣的土地才孕育出陝北民歌的雄奇大美?
  • 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民間歌曲——陝北民歌
    作為陝北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陝北民歌形成時間較早,如民歌信天遊即產生於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形,成為中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陝北民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歌 陝北民歌·藝術特點 陝北民歌品類豐富,
  • 陝北民歌與《平凡的世界》的內在情感
    是戀歌,也是青春葬禮的輓歌  ——陝北民歌與《平凡的世界》的內在情感  ■何凱凱  陝北民歌是一種獨特的民俗形式,以信天遊為載體,在黃土塬地梁峁間相互傳唱,自由高亢而富有節律,歌詞樸質純真而動人心弦。
  • 他在抖音對著土坎唱民歌,網友:我好像回到家鄉
    沒隔幾天,在他的抖音帳號「@劉小飛:原生態陝北民歌」(抖音號:15991559942liu)中,他的第二首陝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就吸引了近10萬網友前來觀看,「羊了肚肚手了巾喲,三道道藍,咱們見個面面容易,哎呀拉話話的難,一個在那山了上呦,一個在那溝,咱們拉不上那話話......」他那唱歌時伸向遠方的手勢、沉浸歌聲中的表情與悠揚而清亮的方言歌聲結合在一起,就像在述說著黃土高原的故事。
  • 陝北說書、木蘭鼓……快看,寶塔區這所小學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演出
    為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充分展示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成就,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普及和傳承。孩子們不僅觀看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陝北說書、陝北民歌的表演,還聆聽了中華國粹經典戲曲,秦腔的選段,精彩的木蘭鼓,更是贏得孩子們的陣陣掌聲
  • 吳茁世原創歌曲《走南闖北的陝北人》一首走心,接地氣的好歌!
    他既是陝北新民歌的倡導者,也是陝北新民歌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十餘年來,他為陝北民歌的傳承與發揚,不遺餘力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除了進行大量的寫詞、作曲等創作活動外,他更熱衷於發現和培養人才,並且挖掘打造出一批頗具實力的陝北民歌新秀,諸如目前已經成熟走紅的時尚民歌王子柳強強、新民謠女歌手朝朝、陝北新秀海波、王奕潔等多位歌手,他致力於做一個推動陝北新民歌蓬勃發展的探路先鋒。
  • 十一假期在白鹿倉國際嘉年華就可以感受正宗陝北文化的魅力啦
    23文:陝西從北至南可以分為陝北、關中和陝南這三個大板塊,陝北處在黃土高原的中北部,主要的城市代表是指紅色革命老區延安和榆林地區,這裡的自然景色恢弘壯麗,人文歷史古老悠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片黃土地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強烈的文化碰撞給陝北帶來了豐富的民俗傳統,都有什麼呢?小編這就帶你來盤點一下。一、榆林剪紙榆林剪紙創造性極強,多取材自民間傳統故事、人物動物等,造型生動逼真、寓意深刻,深受大家喜愛,群眾基礎廣泛。
  • 陝北秧歌、陝北民歌被省教育廳」點名「
    其中,榆林學院、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入選了全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傳承項目分別為:陝北秧歌、陝北民歌。
  • 信天遊、藍花花、走西口……來自黃土高坡的民歌金曲唱進人心
    說起來自黃土高坡的陝北民歌,你的腦海裡是否浮現出一段段高亢而纏綿的旋律?正在西安舉行的第29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陝西民歌金曲30首》舉行首發式。「十大陝北民歌手」之一馬婷婷、郝悅等現場演唱的《藍花花》《三十里舖》《走西口》《趕牲靈》等經典民歌,吸引眾多現場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