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延安非遺故事 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陝北,北起毛烏素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子午嶺,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文化概念。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黃河、長城和黃帝陵,奇妙地相聚在陝北的黃土高原。陝北民歌,就生長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陝北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民歌裡。世世代代的陝北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用攔羊嗓子回牛聲,抒發著自己的豪氣沖天,宣洩著自己的情感世界。
陝北民歌(資料圖片)
陝北民歌,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流傳於陝北及周邊五省區,其形式以信天遊、小調為主,還有風俗歌、勞動歌、宗教歌等,約27000餘首,其中革命歷史民歌約1400餘首。內容以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為主,如人們熟知的《蘭花花》《走西口》《趕牲靈》等;歌詞多以七、九、十字為基礎採取分節形式,節奏自由、語言生動、旋律流暢悠長。
作為陝北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其形式形成較早。並且由於陝北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得這一古老的民歌較好地保存下來,至今仍保持著陝北早期民間文化的許多特徵,對於認識研究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陝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陝北民歌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陝北革命歷史民歌,如《劉志丹》《橫山下來遊擊隊》等,堪稱一部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
縱情高歌
美國記者斯諾在其名作《西行漫記》中感嘆道:「走向陝北,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或許不用走進陝北,只要細細聆聽陝北民歌,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精神氣貌和民族之韻。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來自陝北;每一個中國人送給親人最終關懷的哀樂來自陝北;彰顯中國人新春祥和喜慶、豐收團圓、萬眾歡騰的《春節序曲》也來自陝北。中國人用信天遊來表達自己民族的大悲大喜,陝北民歌也是中國人的民歌。
與其他地方不同,陝北沒有三月三歌節,也沒有六月六歌會,它的民歌創作演唱,大多不受風俗活動的制約,而直接深入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最能代表陝北民歌風韻的信天遊,就因「信口編唱的歌曲隨風在天空遊走」而得名。「千年的松柏萬年的路,咱黃土裡笑來黃土裡哭」,陝北民歌正像那千年的老樹一樣,深深地紮根於「生活」這豐厚的土壤之中,紮根於山川坡窪、村舍院落,紮根於土窯洞、熱炕頭。
陝北民歌常反映愛情、婚姻、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主題和內容
然而,和其他民歌在歷史發展中的情形一樣,陝北民歌在傳播中因受人文、地域環境的限制,長期處於一種口傳心授的傳承形式,很少成書。從目前文獻資料來看,真正把陝北民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形態來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從1938年開始的。也是在這個時期,陝北民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陝北是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延安魯藝匯集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藝術家們,他們汲取了傳統民歌的營養元素,創作出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為傳統民歌的改造和傳承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大量改編和新編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在旋律音調上保持著傳統民歌的模式,但從創作技法上來說呈現了現代意識。
陝北民歌深深地紮根於「生活」這豐厚的土壤中
2008年6月,陝北民歌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確立延安市文化藝術中心(延安市群眾藝術館)為責任保護單位。延安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非遺法》和中省有關文件精神,在陝北民歌保護傳承上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組織幹部深入各縣區89個鄉鎮,走訪老藝人166位,先後搜集整理音像、文字、照片、錄音、錄像多種資料。出版了《陝北民歌大全》1—6卷和陝北民歌精選CD《陝北是個好地方》《黃土地的訴說》。成功舉辦了8期陝北民歌大講堂專題講座,邀請專家為陝北民歌愛好者、詞曲作家授課,參與人員達5000人次。建有陝北民歌傳承保護基地1個、傳習所3個。先後舉辦了五屆陝北民歌大賽和各類民歌比賽。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通過民歌展演、民歌進校園等形式,拉近群眾和民歌的距離。此外,還選送延安市陝北民歌手參加第四屆中國西部民歌會、中國原生民歌節、中國洛陽牡丹節等活動,進行對外文化交流。
陝北民歌的傳承離不開民歌的愛好者、表演者、收集者和研究者。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賀玉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建寧、王玉成以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二妮、徐志寧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陝北民歌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繼承和發展陝北民歌。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人加入,他們為陝北民歌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為它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黃土高原廣袤、雄渾中透出蒼涼,那高亢粗獷、悠揚質樸、熱情奔放的一首首陝北民歌,向世人盡情展示著陝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和人文價值。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對生命的祭歌,它恆久的生命力來自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與愛。只要人在,歌就不會消失。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陝北民歌會慢慢演變出新的形式,成為「新時代的民歌」,但每一次歌唱,都不是只用技巧來完成,而是順了黃土地滾動流淌的歲月和生命,迸發出它最原始的吶喊。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