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線線那個藍線線
藍個英英的彩
生下一個蘭花花
實實的愛死人
五穀裡那個田苗子
數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兒呦
數上那個蘭花花好
……
陝北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土高原的精神家園。有人說陝北民歌是用老鑺 [qú] 頭鐫刻在黃土高坡上的一個民族記憶,也有人說陝北民歌是一個民族心中的音樂交響。《蘭花花》正是陝北民歌中重要的代表。最先唱出《蘭花花》的人不知是誰,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蘭花花》的故事,但經多人考證,有一點是共同的,蘭花花姓姬,名叫姬延芳,小名葉子,祖籍米脂縣姬家峁姬家岔,後來全家逃荒到延安臨鎮定居。小葉子1919年出生,長得非常俊秀,桃花面,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小葉子喜歡穿藍格格碎花花粗布衣服。有人說小葉子姑娘像雨後的馬蘭花,於是鄉親們就都叫她蘭花花。蘭花花不僅人長得端正漂亮,而且心靈手巧,學什麼會什麼,剪的一手好窗花,做的一手好面花,繡的一手好女紅,在一十三省遠近聞名。《蘭花花》敘述了1935年劉志丹率領紅軍到達延安臨鎮,窮苦的紅軍戰士與蘭花花一見鍾情,發誓相伴終身,卻因紅軍奉命東渡黃河東徵兩人依惜相別後,17歲的蘭花花被父母強許給富戶任家,但不久丈夫因搶劫被處決後,蘭花花又被父母強嫁給姓石的富戶家,受盡煎熬,日夜思念紅軍哥哥,年僅21歲就在精神極度苦悶和思念中病逝的故事。
陝北是革命老區,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包括陝西省今天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都在陝西北部,所以稱陝北。自古以來,陝北就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融的「繩結區域」,形成了以秦漢農耕文化為主體,融合了部分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陝北是中國的革命聖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根據地,是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的落腳點,也是黨中央、毛主席領導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抗日戰爭和轉戰陝北,指揮人民解放軍進行民族解放戰爭,載入中華民族革命歷史史冊的地方。
雖然我出生在鄂爾多斯,但由於祖籍在陝北,和陝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再加上地域和工作的關係,所以對陝北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對陝北民歌有一種特殊的喜愛。工作之餘,喜歡文學藝術,特別是進行歌詞創作,更加深了我對陝北民歌的偏好。因此,每當踏上陝北的黃土地,總想聽聽陝北民歌,尋找那片溝壑縱橫、峁梁相依、川道河水相連的一個個黃土地上的故事,傾聽從一座座窯洞裡飛出和流淌的一首首歌聲,感受這片厚土地上滋養的濃濃風土人情。特別2019年5月23日,作為當代音樂創作作品被收藏的詞作家,應邀赴榆林參加《陝北民歌博物館》開館儀式,目睹立足「全國性、唯一性、權威性」而建設的集民歌研究創作、培訓交流、演藝推廣和產品研發,以經典陝北民歌訴說黃土高原社會、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發展,以實物展品陳列與現代高科技技術相融合展示的博物館,再次深深感受到陝北民歌的獨特魅力。
陝北民歌,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創造的最簡便的藝術形式。毫不誇張地說,陝北民歌是唱遍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歌,它有《詩經》的傳統美,又有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融合美,有蒼涼的感嘆,更有浪漫的情趣,有真實的故事,更有誇張的想像,有滄桑中的悲壯,更有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對黑暗勢力的抗爭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陝北民歌,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精神的故鄉,從時間長河中走來,寄託著一代代人真摯的情感。
最初聽到陝北民歌《蘭花花》,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事。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領導工作崗位上工作的姥爺已經早被革職群專,關入了「牛柵」。從小跟隨姥爺和姥姥生活的我和全家人被迫從青灰色的三間大磚瓦房趕出,搬入了一間土打牆的只有十幾平米的平頂小屋內。在那些人情冷漠的瘋狂日子裡,已是中年的姥姥,一個人帶著三個正在中學和小學讀書但已停課的舅舅和年幼的我生活,睡覺時只能擠在家中唯一的小土炕上。由於炕小太擠睡不下,我又年小,睡覺時只能常橫躺在姥姥和舅舅們的腳下,春夏秋冬,度過一個個難忘的夜晚。
記得是在1969年隆冬季節的一個漆黑夜晚,北風呼嘯,寒氣逼人,小屋窗戶和門上玻璃結上了厚厚的冰花。昏暗的燈光下,姥姥盤腿坐在小炕桌旁,一針一線縫補著舅舅們穿破的衣裳,縫補中突然輕聲吟唱起來,歌聲婉轉而悽涼,在屋中迴蕩:「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地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五穀裡那個田苗子,數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數上那個蘭花花好……」。吟唱中姥姥的眼睛紅了,淚水奪眶而出,掛在了臉上。我驚訝地看著姥姥,忙用自己的小手去為姥姥擦去臉上的淚珠,姥姥的歌聲停止了。瞬間,小屋內靜靜的,仿佛永恆流動的時間已經停滯,歌聲永遠銘刻在我心上。後來我才知道,姥姥吟唱的這首歌,是陝北著名的民歌《蘭花花》,也是一首姥姥心中最喜愛的幾乎伴隨她一生的歌。
姥爺和姥姥都是地道的陝北人,於1921年農曆4月同月出生在靖邊縣紅墩界席季灘村,姥爺段振江農曆4月22日生,姥姥王鳳麟農曆4月29日生。姥爺家是大戶人家,姥爺的父親是當地天主教堂的大掌柜。姥姥出生後從小失母,三歲時又失去了父親。家中沒辦法養活,將她過繼給沒有生育兒女的二媽。二媽做的一手好針線活,繡的一手好花,是姥爺父親家中的繡女。姥姥經常跟著二媽去姥爺父親家中做針活兒。姥姥聰慧好學,性格人樣又好,9歲時被姥爺的母親看上,送給了王家一頭牛,定了娃娃親。1936年春,年滿16歲的姥爺和姥姥在姥爺父母的操辦下成婚。婚後不久,在父親和家人支持和鼓勵下,姥爺和同鄉的幾名青年追求知識,立志離家,到很遠的著名的榆林中學讀書。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的烈火在全國燃燒,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抗戰開始。1938年秋,在榆林中學讀書的姥爺,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懷著報效國家,誓死抗擊日寇的決心,瞞著父母、妻子和兄弟,毅然決然地和幾位追求愛國和進步的同學秘密投奔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姥爺到延安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學員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129師769團2營任職,奔赴太行山,戰鬥在抗日的最前線,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等戰役,在戰火中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姥爺離開榆林中學後,就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杳無音信長達八年。八年中,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姥爺無時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和妻子,親人們和姥姥也無時不在思念著姥爺。鄉親們都說姥爺戰死沙場,已成千古。一直在家務農、料理家務、照顧公婆的姥姥卻始終在期盼中信念堅定,深信總有一天,姥爺會平安回來與親人和自己團聚。直到1944年,抗日戰爭已接近尾聲,久別八年的早已是八路軍軍隊幹部的姥爺,才第一次回家與親人們和姥姥團聚。八年中,正是姥姥懷著對丈夫深深的愛,不知多少次在夜晚背著公婆,眼含熱淚,吟唱著心中的《蘭花花》,盼等姥爺凱旋歸來。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1983年12月,姥爺從烏海市一屆政協副主席的工作崗位上光榮離休,駐進市委專門為離休老幹部建起的幹休所,過上了離休後快樂的生活。每逢過年過節,子女兒孫們歸來歡聚在一起,說祝福的話,唱祝願的歌,姥姥總會在大家的一再請求下,唱起她一生都在用心吟唱的《蘭花花》。《蘭花花》已成為全家人公認的姥姥唯一保留的歌。
1997年1月10日,76歲的在文革中被打殘的姥爺,在與疾病多年的鬥爭中辭世。解放初期,姥姥放棄了參加工作的機會,一輩子扶助姥爺,相夫教子,勤勞質樸,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姥爺辭世後,姥姥開始了漂泊的晚年生活,先後在烏海、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度過老年的時光。特別是晚年居住在呼和浩特的日子裡,在鄂爾多斯市工作的我只要有時間和機會,就去看她,盡力陪伴在她的身邊。儘管有家人的陪伴和保姆伺候著姥姥,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姥姥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還是越來越不行了,後來生活也很難自理,再加上眼睛患嚴重的老年性白內障,什麼也看不清楚了,常常不得不用手去摸認來看望她的親人。但是,躺在床上的姥姥始終是堅強的,始終沒有糊塗,神智永遠是清晰的。一天,我坐在老人家的身旁,凝視著日漸消瘦的姥姥說,您再唱一次《蘭花花》吧,姥姥憔悴地輕輕擺擺手,依然微笑地說,「我想唱,可我唱不了了」。2012年4月8日的夜晚,當我踏著星光最後一次去看望姥姥,離別時告訴老人家我第二天早上要乘飛機去香港,參加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的招商洽談會議和招商引資活動時,姥姥猛地緊緊拉著我的手,久久不願鬆開。4月11日,我離開姥姥三天之後的上午,姥姥在姥爺辭世後的16年,追隨著姥爺,走完了她享年91歲的人生之路。
姥姥走了,帶著對親人的愛,告別了她深深眷戀的人世間,與姥爺合葬在內蒙古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公墓之中。轉眼間,八年過去了,在和煦的春風裡,又迎來了一個陽光燦爛,百花盛開的春天。八年中,我多次到陝北,一次次站在橫空天籟而又不絕音的黃土地上,用心感受永遠唱不完聽不夠的不老的陝北民歌,尋覓陝北民歌裡的世界。直到今天,《蘭花花》依然是人們最喜愛的陝北民歌。《蘭花花》在傳唱中創作成為管弦樂、鋼琴曲、二胡協奏曲,創作成為歌劇、舞蹈、歌舞劇,這些音樂和藝術作品,都是以民歌《蘭花花》曲調為基礎,結合陝北民歌整體的風格進行擴展,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傳揚著《蘭花花》,《蘭花花》成為經典,一次次走上了中國和世界的舞臺。《蘭花花》從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傳唱到今天,歌聲中的那個蘭花花,早已不再是延安臨鎮的那個苦命女子,更多的是黃土地上成千上萬個追求聖潔愛情,與痛苦和艱難抗爭,在奮進中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無數個陝北女子,她們用歌聲傾訴情感,以歌聲來激勵起生活的勇氣,在歌聲中直白地描述心中的渴望、夢想和對未來百折不撓地追求,生動再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精神風貌。歌聲裡,陝北人在奮鬥,生命在燃燒。今天,當我再次細細品味陝北民歌《蘭花花》,我深深地感悟到:那陝北出生,黃土地哺育成長的善良賢惠、執著頑強的姥姥,不正是那些眾多栩栩如生的陝北女子群雕中,昂首站立的一位嗎?
作者簡介:
喬明,男,國家一級詞作家、高級經濟師、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鄂爾多斯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內蒙古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鄂爾多斯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撰寫並發表《民族地區歷史文化與旅遊發展研究》等多篇論文,整理發表《迎接成吉思汗靈和籌建成陵》等20多萬字文史資料。創作出版詩歌散文集《歲月如歌》、散文攝影集《遊者手記》,整理出版爺爺老紅軍喬桂章革命回憶錄《難忘的歲月》、主編出版讓世界近看內蒙古系列叢書《神聖的鄂爾多斯》等。創作出版《故鄉的奶茶——喬明作詞歌曲集》CD。其作詞的歌曲《故鄉的奶茶》《草原綠色》分別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飛起來》被選為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大聯歡開場曲和主題歌,《心中的馬蘭花》被選入內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慶祝內蒙古成立70周年歌曲專輯《祝福草原》,《鄂爾多斯》被收入《內蒙古民歌精品典藏》DVD和《內蒙古民歌名曲通典》,《草原,我的家鄉》發布後列蒙古音樂網音樂排行榜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