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與陝北民歌《蘭花花》

2020-12-14 鄂爾多斯新聞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

藍個英英的彩

生下一個蘭花花

實實的愛死人

五穀裡那個田苗子

數上高梁高

一十三省的女兒呦

數上那個蘭花花好

……

陝北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黃土高原的精神家園。有人說陝北民歌是用老鑺 [qú] 頭鐫刻在黃土高坡上的一個民族記憶,也有人說陝北民歌是一個民族心中的音樂交響。《蘭花花》正是陝北民歌中重要的代表。最先唱出《蘭花花》的人不知是誰,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蘭花花》的故事,但經多人考證,有一點是共同的,蘭花花姓姬,名叫姬延芳,小名葉子,祖籍米脂縣姬家峁姬家岔,後來全家逃荒到延安臨鎮定居。小葉子1919年出生,長得非常俊秀,桃花面,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小葉子喜歡穿藍格格碎花花粗布衣服。有人說小葉子姑娘像雨後的馬蘭花,於是鄉親們就都叫她蘭花花。蘭花花不僅人長得端正漂亮,而且心靈手巧,學什麼會什麼,剪的一手好窗花,做的一手好面花,繡的一手好女紅,在一十三省遠近聞名。《蘭花花》敘述了1935年劉志丹率領紅軍到達延安臨鎮,窮苦的紅軍戰士與蘭花花一見鍾情,發誓相伴終身,卻因紅軍奉命東渡黃河東徵兩人依惜相別後,17歲的蘭花花被父母強許給富戶任家,但不久丈夫因搶劫被處決後,蘭花花又被父母強嫁給姓石的富戶家,受盡煎熬,日夜思念紅軍哥哥,年僅21歲就在精神極度苦悶和思念中病逝的故事。

陝北是革命老區,是黃土高原的中心,包括陝西省今天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都在陝西北部,所以稱陝北。自古以來,陝北就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融的「繩結區域」,形成了以秦漢農耕文化為主體,融合了部分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陝北是中國的革命聖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紅色根據地,是黨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的落腳點,也是黨中央、毛主席領導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抗日戰爭和轉戰陝北,指揮人民解放軍進行民族解放戰爭,載入中華民族革命歷史史冊的地方。

雖然我出生在鄂爾多斯,但由於祖籍在陝北,和陝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再加上地域和工作的關係,所以對陝北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對陝北民歌有一種特殊的喜愛。工作之餘,喜歡文學藝術,特別是進行歌詞創作,更加深了我對陝北民歌的偏好。因此,每當踏上陝北的黃土地,總想聽聽陝北民歌,尋找那片溝壑縱橫、峁梁相依、川道河水相連的一個個黃土地上的故事,傾聽從一座座窯洞裡飛出和流淌的一首首歌聲,感受這片厚土地上滋養的濃濃風土人情。特別2019年5月23日,作為當代音樂創作作品被收藏的詞作家,應邀赴榆林參加《陝北民歌博物館》開館儀式,目睹立足「全國性、唯一性、權威性」而建設的集民歌研究創作、培訓交流、演藝推廣和產品研發,以經典陝北民歌訴說黃土高原社會、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發展,以實物展品陳列與現代高科技技術相融合展示的博物館,再次深深感受到陝北民歌的獨特魅力。

陝北民歌,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創造的最簡便的藝術形式。毫不誇張地說,陝北民歌是唱遍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歌,它有《詩經》的傳統美,又有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融合美,有蒼涼的感嘆,更有浪漫的情趣,有真實的故事,更有誇張的想像,有滄桑中的悲壯,更有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對黑暗勢力的抗爭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陝北民歌,是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精神的故鄉,從時間長河中走來,寄託著一代代人真摯的情感。

最初聽到陝北民歌《蘭花花》,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事。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領導工作崗位上工作的姥爺已經早被革職群專,關入了「牛柵」。從小跟隨姥爺和姥姥生活的我和全家人被迫從青灰色的三間大磚瓦房趕出,搬入了一間土打牆的只有十幾平米的平頂小屋內。在那些人情冷漠的瘋狂日子裡,已是中年的姥姥,一個人帶著三個正在中學和小學讀書但已停課的舅舅和年幼的我生活,睡覺時只能擠在家中唯一的小土炕上。由於炕小太擠睡不下,我又年小,睡覺時只能常橫躺在姥姥和舅舅們的腳下,春夏秋冬,度過一個個難忘的夜晚。

記得是在1969年隆冬季節的一個漆黑夜晚,北風呼嘯,寒氣逼人,小屋窗戶和門上玻璃結上了厚厚的冰花。昏暗的燈光下,姥姥盤腿坐在小炕桌旁,一針一線縫補著舅舅們穿破的衣裳,縫補中突然輕聲吟唱起來,歌聲婉轉而悽涼,在屋中迴蕩:「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地彩,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五穀裡那個田苗子,數上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數上那個蘭花花好……」。吟唱中姥姥的眼睛紅了,淚水奪眶而出,掛在了臉上。我驚訝地看著姥姥,忙用自己的小手去為姥姥擦去臉上的淚珠,姥姥的歌聲停止了。瞬間,小屋內靜靜的,仿佛永恆流動的時間已經停滯,歌聲永遠銘刻在我心上。後來我才知道,姥姥吟唱的這首歌,是陝北著名的民歌《蘭花花》,也是一首姥姥心中最喜愛的幾乎伴隨她一生的歌。

姥爺和姥姥都是地道的陝北人,於1921年農曆4月同月出生在靖邊縣紅墩界席季灘村,姥爺段振江農曆4月22日生,姥姥王鳳麟農曆4月29日生。姥爺家是大戶人家,姥爺的父親是當地天主教堂的大掌柜。姥姥出生後從小失母,三歲時又失去了父親。家中沒辦法養活,將她過繼給沒有生育兒女的二媽。二媽做的一手好針線活,繡的一手好花,是姥爺父親家中的繡女。姥姥經常跟著二媽去姥爺父親家中做針活兒。姥姥聰慧好學,性格人樣又好,9歲時被姥爺的母親看上,送給了王家一頭牛,定了娃娃親。1936年春,年滿16歲的姥爺和姥姥在姥爺父母的操辦下成婚。婚後不久,在父親和家人支持和鼓勵下,姥爺和同鄉的幾名青年追求知識,立志離家,到很遠的著名的榆林中學讀書。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的烈火在全國燃燒,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抗戰開始。1938年秋,在榆林中學讀書的姥爺,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懷著報效國家,誓死抗擊日寇的決心,瞞著父母、妻子和兄弟,毅然決然地和幾位追求愛國和進步的同學秘密投奔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姥爺到延安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學員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129師769團2營任職,奔赴太行山,戰鬥在抗日的最前線,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等戰役,在戰火中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姥爺離開榆林中學後,就與家人失去了聯繫,杳無音信長達八年。八年中,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裡,姥爺無時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和妻子,親人們和姥姥也無時不在思念著姥爺。鄉親們都說姥爺戰死沙場,已成千古。一直在家務農、料理家務、照顧公婆的姥姥卻始終在期盼中信念堅定,深信總有一天,姥爺會平安回來與親人和自己團聚。直到1944年,抗日戰爭已接近尾聲,久別八年的早已是八路軍軍隊幹部的姥爺,才第一次回家與親人們和姥姥團聚。八年中,正是姥姥懷著對丈夫深深的愛,不知多少次在夜晚背著公婆,眼含熱淚,吟唱著心中的《蘭花花》,盼等姥爺凱旋歸來。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1983年12月,姥爺從烏海市一屆政協副主席的工作崗位上光榮離休,駐進市委專門為離休老幹部建起的幹休所,過上了離休後快樂的生活。每逢過年過節,子女兒孫們歸來歡聚在一起,說祝福的話,唱祝願的歌,姥姥總會在大家的一再請求下,唱起她一生都在用心吟唱的《蘭花花》。《蘭花花》已成為全家人公認的姥姥唯一保留的歌。

1997年1月10日,76歲的在文革中被打殘的姥爺,在與疾病多年的鬥爭中辭世。解放初期,姥姥放棄了參加工作的機會,一輩子扶助姥爺,相夫教子,勤勞質樸,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姥爺辭世後,姥姥開始了漂泊的晚年生活,先後在烏海、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度過老年的時光。特別是晚年居住在呼和浩特的日子裡,在鄂爾多斯市工作的我只要有時間和機會,就去看她,盡力陪伴在她的身邊。儘管有家人的陪伴和保姆伺候著姥姥,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姥姥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還是越來越不行了,後來生活也很難自理,再加上眼睛患嚴重的老年性白內障,什麼也看不清楚了,常常不得不用手去摸認來看望她的親人。但是,躺在床上的姥姥始終是堅強的,始終沒有糊塗,神智永遠是清晰的。一天,我坐在老人家的身旁,凝視著日漸消瘦的姥姥說,您再唱一次《蘭花花》吧,姥姥憔悴地輕輕擺擺手,依然微笑地說,「我想唱,可我唱不了了」。2012年4月8日的夜晚,當我踏著星光最後一次去看望姥姥,離別時告訴老人家我第二天早上要乘飛機去香港,參加自治區政府組織召開的招商洽談會議和招商引資活動時,姥姥猛地緊緊拉著我的手,久久不願鬆開。4月11日,我離開姥姥三天之後的上午,姥姥在姥爺辭世後的16年,追隨著姥爺,走完了她享年91歲的人生之路。

姥姥走了,帶著對親人的愛,告別了她深深眷戀的人世間,與姥爺合葬在內蒙古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公墓之中。轉眼間,八年過去了,在和煦的春風裡,又迎來了一個陽光燦爛,百花盛開的春天。八年中,我多次到陝北,一次次站在橫空天籟而又不絕音的黃土地上,用心感受永遠唱不完聽不夠的不老的陝北民歌,尋覓陝北民歌裡的世界。直到今天,《蘭花花》依然是人們最喜愛的陝北民歌。《蘭花花》在傳唱中創作成為管弦樂、鋼琴曲、二胡協奏曲,創作成為歌劇、舞蹈、歌舞劇,這些音樂和藝術作品,都是以民歌《蘭花花》曲調為基礎,結合陝北民歌整體的風格進行擴展,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傳揚著《蘭花花》,《蘭花花》成為經典,一次次走上了中國和世界的舞臺。《蘭花花》從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傳唱到今天,歌聲中的那個蘭花花,早已不再是延安臨鎮的那個苦命女子,更多的是黃土地上成千上萬個追求聖潔愛情,與痛苦和艱難抗爭,在奮進中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無數個陝北女子,她們用歌聲傾訴情感,以歌聲來激勵起生活的勇氣,在歌聲中直白地描述心中的渴望、夢想和對未來百折不撓地追求,生動再現了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人們的精神風貌。歌聲裡,陝北人在奮鬥,生命在燃燒。今天,當我再次細細品味陝北民歌《蘭花花》,我深深地感悟到:那陝北出生,黃土地哺育成長的善良賢惠、執著頑強的姥姥,不正是那些眾多栩栩如生的陝北女子群雕中,昂首站立的一位嗎?

作者簡介:

喬明,男,國家一級詞作家、高級經濟師、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鄂爾多斯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內蒙古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鄂爾多斯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撰寫並發表《民族地區歷史文化與旅遊發展研究》等多篇論文,整理發表《迎接成吉思汗靈和籌建成陵》等20多萬字文史資料。創作出版詩歌散文集《歲月如歌》、散文攝影集《遊者手記》,整理出版爺爺老紅軍喬桂章革命回憶錄《難忘的歲月》、主編出版讓世界近看內蒙古系列叢書《神聖的鄂爾多斯》等。創作出版《故鄉的奶茶——喬明作詞歌曲集》CD。其作詞的歌曲《故鄉的奶茶》《草原綠色》分別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飛起來》被選為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大聯歡開場曲和主題歌,《心中的馬蘭花》被選入內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慶祝內蒙古成立70周年歌曲專輯《祝福草原》,《鄂爾多斯》被收入《內蒙古民歌精品典藏》DVD和《內蒙古民歌名曲通典》,《草原,我的家鄉》發布後列蒙古音樂網音樂排行榜之首。

相關焦點

  • 陝北民歌與《平凡的世界》的內在情感
    是戀歌,也是青春葬禮的輓歌  ——陝北民歌與《平凡的世界》的內在情感  ■何凱凱  陝北民歌是一種獨特的民俗形式,以信天遊為載體,在黃土塬地梁峁間相互傳唱,自由高亢而富有節律,歌詞樸質純真而動人心弦。
  • 陝北民歌:用聲音守望時光歲月
    ……7月9日,陝北民歌博物館的回音壁前,駐館歌手胡俊成正在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們演唱陝北民歌的經典曲目《蘭花花》,獲得了陣陣掌聲。高天,厚土,陝北民歌如同天籟,有人形容它是用老钁頭鐫刻在黃土高坡上的音樂巨著。陝北民歌博物館內收藏展出的民歌作品。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那一聲聲信天遊,響徹在廣漠無垠、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上」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創作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經久不息而代代相傳。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坡上的藝術瑰寶陝北人像陝北民歌這樣普及且對社會發生深刻影響的,雖不能說是空前絕後,但確實世界少有、中國僅有。
  • 陝北民歌王子溫建林新歌《我家在陝北》唱出最美的黃土高原
    日前,有陝北民歌王子之稱的歌手溫建林發行了單曲《我家在陝北》,用鮮活通俗的歌詞、亮麗的激情熱情洋溢地讚美了家鄉的地饒物豐、文化歷史悠久。作為陝北代表性的民歌歌手之一,一直以來溫建林都對家鄉充滿感情,讚美思念家鄉的作品多不勝數,可以說是陝北民歌流行文化傳播的代表之一,通過溫建林的作品,全國各地的人民都或多或少的對陝北這片黃土地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我家在陝北》的詞曲更熱情奔放,直接的表達出了對陝北的熱愛和讚美,算是一個新的嘗試。
  • 【非遺故事】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原標題:延安非遺故事 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陝北,北起毛烏素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子午嶺,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文化概念。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黃河、長城和黃帝陵,奇妙地相聚在陝北的黃土高原。陝北民歌,就生長在這樣一塊土地上;陝北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民歌裡。
  • 黃土地上唱響了英文版的陝北民歌
    新華網北京7月24日電(記者何宗渝)千百年來,陝北民歌一直都是陝北人抒發情感、歌唱生活的重要方式,濃濃的鄉音在黃土地上經久傳唱。但有一位「黃土漢子」——文世龍卻打破傳統,用英文將陝北民歌唱出了另一番風味。
  • 火炬手王向榮:陝北民歌之王用歌聲祝福奧運
    今天的第195棒火炬手是由聯想集團推選出的陝北民歌之王王向榮,對於自己當選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他很高興也很激動。在用歌聲盡抒高原情懷的同時,他還用歌聲祝福北京奧運會。  豪爽、直率的陝北漢子王向榮,是陝北民歌的演繹者,很有藝術見地。他的演唱行腔優美、氣勢豪放,酣暢淋漓,情感真實,顯示出高度的藝術美,什麼歌經他一唱,便會有不同的意境。
  • 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民間歌曲——陝北民歌
    作為陝北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陝北民歌形成時間較早,如民歌信天遊即產生於周代中期,至漢代穩定成形,成為中國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陝北民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歌 陝北民歌·藝術特點 陝北民歌品類豐富,
  • 陝北民歌:疊音的大量運用綻放五色斑斕
    編 者:  2010年1月,陝北民歌將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作為最有影響力的陝北文化元素之一的民歌,第一次走進世界音樂殿堂,向人類展現陝西文化的魅力。我們特邀請陝北文化研究專家龍雲撰寫此文,以期陝北民歌在金色大廳,成為中國文化的又一個絕響。
  • 馮曉泉、曾格格、王向榮、王二妮、雲飛帶你感受陝北民歌的韻味!
    本期節目,我們一同走近《趕牲靈》,聆聽《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回味《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再現《蘭花花》《圪梁梁》《南泥灣》這些有份量的陝北民歌,去真正了解它、認識它,之後方能知道這含著泥土氣息的藝術是如何永久芬芳的。 眾所周知,《趕牲靈》是陝北民歌信天遊中廣為流傳並且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 黃土地上的驕子 陝北民歌英語演唱第一人文世龍
    2007年以來,文世龍致力於陝北民歌英文翻譯與演唱工作,現已翻譯陝北民歌七十餘首,並屢次在電視媒體演唱陝北民歌和部分譯作,被譽為陝北民歌英文翻譯演唱第一人,被當地人稱為「黃土地上的驕子」。   「陝北民歌英文翻譯研究」。
  • 陝北秧歌、陝北民歌被省教育廳」點名「
    其中,榆林學院、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入選了全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傳承項目分別為:陝北秧歌、陝北民歌。
  • 陝北民歌大舞臺開唱一周年晚會暨《黃河歌謠》啟動
    到2016年7月整整一周年,陝北民歌大舞臺已完成各類演出達200餘場,《祖先的聲音》原生陝北民歌演出108場,入場觀眾達6萬餘人、來訪專家達500多位、到訪新聞媒體達50餘家。截至目前,陝北民歌大舞臺已完成投資1800萬元,投放各類廣告300多萬,在西安,乃至陝西,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 《中國好家庭》現場驚現英語版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譯成英語 創意教學大獲好評  來自延安的文世龍是一名英語老師。文老師把陝北民歌翻譯成英語,用唱的方式教學生學英語,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自從用這種創意教學之後,學生愛學了,連其他班的學生都經常來蹭課。文老師還帶著自己用英語演唱的陝北民歌進行國際文化交流。
  • 《我要上春晚》陝北民歌英文唱 激烈爭議
    各種質疑中,演唱者文世龍和他的「戰友」們,一邊在克服將陝北民歌翻譯成各種語言的困難,一邊在期待「經典」的出現。爭議激烈:「我很嚴肅的,不是開玩笑!」6月23日晚7點半,央視三套《我要上春晚》節目開演。文世龍戴著眼鏡、身穿白色演出禮服上場,他演唱的曲目是陝北民歌《趕牲靈》。
  • 陝北民歌博物館用最嘹亮的歌喉,「聲」情告白榆林大地!
    當陝北地區走在推翻封建統治的前列時,紅色革命成為了陝北民歌新生的土壤。劉志丹、謝子長的名字直接進入了民歌的唱詞中。陝北民歌與陝北紅軍鬧革命的歷史緊緊相伴,曲風中增添了革命的昂揚氣勢。1938年4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為全師生講話中說:「民歌中確實有許多好東西」。
  • 「陝北民歌王」王向榮改編rap版《長安長安》
    「陝北民歌王」王向榮改編rap版《長安長安》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2015年03月30日11:11 人民網北京3月30日電 河北衛視的大型音樂代際溝通真人秀《中華好民歌2015花樣音樂季》自播出以來,廣受好評。
  • 腳夫歌|單秀榮演唱·陝北民歌第530期
    ▲題圖:孫勇作品《陝北民歌系列五》▼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腳夫歌單秀榮 | 著名歌唱家她還先後錄製了20多盒獨唱專輯和唱片,如抒情歌曲集《雁南飛》、《祖國美》、《中國北方民歌》、《放風箏》等。香港雨果製作有限公司還專門為她錄製了CD中國民歌專輯《走西口》。中國唱片總公司將單秀榮的專輯列為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系列。此外,她還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及部分省市廣播電臺錄製了400多首歌曲。評論界和輿論界對單秀榮和她的演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陝北民歌《淚蛋蛋掉在酒杯杯裡》歌曲背後的感人故事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遊、小調三類。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 白佳蕙:論陝北民歌「信天遊」唱詞與音樂的關係 | 觀點
    ▲題圖:郝東紅 國畫作品《日出東方》文 白佳蕙【導語】「信天遊」源於陝北地區的黃土高原,是中國流傳地域最廣、影響最大的民歌之一,和山西省的「山曲」及內蒙古地區的「爬山調」屬於同性質的山歌體裁有人依據信天遊「兩句一段,上句起興,下句詠唱」的基本體式,推斷它是一種很古老原始的漢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