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官方網站7月2日訊 仰軒轅始祖,憶聖地延安,燃奧運聖火,傳激情夢想。今天上午,隨著93歲的老紅軍劉天佑在棗園革命舊址起跑,北京奧運火炬接力延安站傳遞正式開始。208名火炬手高舉聖火從棗園革命舊址(繞五大書記舊居傳遞)出發,過延河大橋、寶塔山等地,到達黃帝陵。在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中國革命聖地——延安傳承全人類共有的「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夢想,傳遞全國人民對四川地震災區的愛心。
今天的第195棒火炬手是由聯想集團推選出的陝北民歌之王王向榮,對於自己當選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他很高興也很激動。在用歌聲盡抒高原情懷的同時,他還用歌聲祝福北京奧運會。
豪爽、直率的陝北漢子王向榮,是陝北民歌的演繹者,很有藝術見地。他的演唱行腔優美、氣勢豪放,酣暢淋漓,情感真實,顯示出高度的藝術美,什麼歌經他一唱,便會有不同的意境。他曾為多部影片配過插曲, 並隨團參加過蘇聯、法國、瑞士等國的國際藝術節, 1992年還曾應邀赴日本演出。
延安民歌又稱陝北民歌,是流傳在陝北地區的民間歌唱形式,分傳統民歌、新民歌(包括革命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有:勞動歌曲,如打歷夯歌、號子;山歌,主要是信天遊,亦稱順天遊;小調、秧歌;風俗歌,如酒麴、祭祀歌、巫歌叫唱等。民歌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語言生動,旋律流暢悠揚,節秦自由,表達了黃土高原人民的情感與願望。內容多反映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及對舊社會統治者的反抗、對大自然的抗爭等。民歌創作產生在群眾中,唱起來高昂悠長、自然流暢,處處流露出這黃土高原的自然神韻。民歌是延安人心靈開出的花。藍天、白雲、黃土地、信天遊,這是陝北最亮麗的風光。
王向榮是家族的第九個孩子,於1954年農曆6月20來到了黃土高原的陝北最東北的角上新民鄉。那個時期,這裡的孩子打小以黃土地為伴,以土窩子為玩伴,整天吃不上什麼飯,張大嘴一直哭。也許就是哭聲,練就了王向榮那一副好嗓子。
王向榮的父母都是當地的歌者,小時候跟父親放羊,王向榮獲得了最早的民歌啟蒙。當《望長城》劇組到這裡,王向榮跟著父母一起唱起了歌。 1975年王向榮進入公社專業隊,修梯田、植樹、挖土、燒磚、放馬、掏碳(下煤窯)、打石頭,最苦最累的活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專業隊清一色的年輕人,白天幹活,晚上唱歌,王向榮漸漸成了骨幹。
之後不久,王向榮參加了鄉文藝匯演,憑藉反映農業學大寨的二人臺,獲得了最高獎。之後,《五哥放羊》、《姑嫂挑菜》、二人臺《打金錢》、《兄妹趕集》等作品頻頻獲獎,奠定了他的文藝之路。 (奧運官方網站火炬接力前方報導記者 範帆 www.beijing2008.cn)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