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還有一個月就正式兩歲了,最近她總是拉著我跟她玩捉迷藏的遊戲,形式非常簡單就是躲在被子裡,然後說:「快躲著,快躲著,媽媽和我一起躲著。」基本上是強迫著我跟她一起躲著,如果不依還會哭著再反覆要求我一起躲著。有時正在忙,回復個客戶信息,或者處理個什麼事務,她在旁邊非要拉著你躲著,真的會非常毛燥。我問她我們為什麼要躲著。她說為了不讓爸爸找到我們。終於等到爸爸過來找到她了,無一例外的就是開心的尖叫與歡笑。
我就在想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捉迷藏?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呢?為此我還特意努力的回想了我的童年,好像真的是那麼回事,我雖說不清小時候的自己為什麼喜歡玩,但就是會與同伴無休止的玩下去,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躲在糧倉裡,小夥伴因自己家人來找他,直接帶回家去了,走時沒有跟我說,我一直在糧倉等著他來找我,結果睡著直到天黑,後來還是家裡大人找到我,讓他們擔心得不得了。
那孩子究竟為什麼那麼愛玩捉迷藏呢?或許等我們搞清楚這個問題,下一次孩子要求我們無休止玩同一個遊戲時,我們會更多一份耐心。
你肯定發現了,孩子躲起來的地方的非常好找,比如門後,窗簾後、稍大一點物體的後面,他們總是認為他看不見你的時候,你也一定看不到他們。露出一雙腳或者半個身體在外面,大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發現他們。當你出發去尋找他們時問寶寶躲在哪裡啦?他們會馬上配合著說:「我在這裡。」有時會被他們這樣動作逗得捧腹大笑。
孩子六個月大小的時候,媽媽把手擋在寶寶面前,然後拿開,寶寶就會因為突然看不見又出現的狀態感到驚喜,所以當出現一個調皮表情時,他們會呵呵笑起來,這種失而復得的情緒也正是孩子喜歡玩這個遊戲的原因。
作為大人,我們清楚的知道當聽到你的聲音,我就知道你在附近,球滾到沙發後面,依舊還在,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一定會理解這樣的邏輯,所以他們願意玩捉迷藏的遊戲,讓消失不見的東西再一次出現在他面前,從而建立起這份隱藏與發現邏輯。心理學家皮亞傑把這種現金稱作是「物體恆存性」。
孩子們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要搞清楚的是物體即便你看不見,他也在你周圍這件事。幫助孩子建立著最底層的思維邏輯。
家人們可以試著觀察孩子們是否會對遺失的東西刻意的尋找,比如不知道放在哪裡的另一隻拖鞋,或者一直喜歡玩的毛絨玩具,當找到後他們會非常有成就感,我的孩子總是在找到遺失的物品後,蹦起來高興的說:「好勒,我贏啦,我找到它啦」。其實這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同時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他們會搞明白,原來看不見的東西不一定就不存在了, 說不定他們就在附近。
另外孩子們願意把自己藏起來,不管是門後還是被子裡,將自己放在一個小小的空間中,等待著你的發現的瞬間,讓他體驗一個從小空間轉化為大空間的不一樣的空間感知,這也無疑在幫助孩子們建立對空間的感知能力。
西蒙·加菲爾德的《把世界裝進火柴盒》一書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人們總是願意把大的東西建成模型,形成微縮版本,任何龐然大物,洪水猛獸,一旦變成小小的模型人們都會覺得非常的可愛。書裡提到一個觀點,孩子們願意玩玩具,就是因為孩子們那麼小,玩具對他們來說是建立自信的過程,因為他們會發現比起每天都是龐然大物的世界,玩具比他們更小,可以在他們手上隨意擺弄,一直在他們的掌控範圍之內,他們會覺得自己也似乎像一個巨人,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那麼同樣是捉迷藏,當他們在小空間裡等待被發現的過程無疑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
所以捉迷藏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甚至就像天生會吸吮一樣。從教育上來看,也許這不僅僅是一個遊戲,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工具,所以包括我自己在內各位家長,在孩子無休止提出要捉迷藏的時候,無論如何多一份耐心,因為這正是帶領著寶寶建全心智的時候。
教育同文字一樣,功利不得,咱們得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