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印象
在過去幾十年,香港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繁華、發達的象徵。對三四十歲的朋友來講,我們可以說是看著香港的影視劇長大的。到現在,我們都還能說出一些當年火爆大陸的電視劇,像《霍元甲》《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萬裡長城永不倒 ,千裡黃河水滔滔」「浪奔浪流,萬裡濤濤江水永不休」這些兒時常常迴蕩在我們耳邊的一些主題曲,現在想起來,都能回憶起當年那種如痴如醉的樣子。
還記得小時候學校旁邊的錄像廳嗎?在還沒有網絡的時代,沒有多少休閒娛樂項目,到錄像廳看電影,便是很多青少年的最大樂趣之一。那時錄像廳放的很多電影,也是香港片。那時感覺香港真的是好繁華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宛若人間天堂一般。當我們大部分人還在騎自行車的年代,人家已經天天拿汽車在街上當碰碰車玩了。
那時對於我們來講,香港的一切都是那麼新奇,那麼發達,那麼高大上,讓我們充滿了嚮往。在初中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學習成績不是太好,問他長大了想幹什麼,他說以後想去香港。估計他也是受到了港片的影響,香港的繁華和發達深深地吸引了他。
那個時代,去香港沒那麼方便,大部分人也沒去過香港,我們了解的香港方面的信息,大部分是通過香港影視劇,以及電視、報紙的報導得來的。那時大陸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跟香港相比,確實還有不少差距。現在則不同了,現在想去香港很方便,籤個證就可以去了,在深圳還可以籤一年多次往返。隨著交流越來越多,我們對香港的了解也更加客觀和全面了。
(二)差距縮小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大陸的經濟已經今非昔比,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比過去提高了不少,我們跟香港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但是這依然阻擋不了人們湧往香港的腳步。是什麼吸引了大家一次又一次地跑到香港去呢?目的主要有兩個:購物和旅遊。
香港歷來被譽為購物天堂,作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自由貿易港,香港大部分商品免稅,很多商品的售價比內地要低。至於說旅遊,大部分應該是從來沒有去過香港的人,對香港充滿了好奇,在腦海中對香港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樣子,想去見識一下香港的繁榮和發達。
對於去香港旅遊,我實在想不出來香港有多少好玩的地方。畢竟香港地方比較小,有多少風景名勝可以看呢?香港我去過很多次,前幾年因為工作的原因,一年甚至一個月都要去上好多次,很多普通遊客從來不會涉足的偏僻角落,我都去過了。去的多了,對香港也就沒什麼新鮮感了。有時候去香港買東西,我一般都是到了預定的地點,買完東西就直接走人,實在想不出還能幹點什麼。
如果只是想欣賞一下香港的城市風光,可能很多人去了就會感覺失望。香港的城市本身就並沒有多少好看的。如果想看高樓大廈,內地的很多大城市不比香港差,香港的市容市貌,很多地方也比不上內地的大城市。香港大部分街道都比較狹窄,綠化都很少見。不像大陸的很多城市,街道都很寬敞,街邊或道路中央都設置了整齊美觀的綠化帶。而且,香港有很多小街道,街邊的樓房和設施都非常陳舊,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高端大氣上檔次。有些地方甚至都破破爛爛的,看起來就像我們內地某些城市七八十年代的樣子。
不過看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也不能只是從外表上看是否具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或者漂亮美觀的市容市貌。除了城市景觀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高大上,香港現在無疑仍然是一個相當發達、充滿活力的城市。每天街道上的人都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有來自各個國家、各種膚色的人種,每天在這塊土地上購物、遊樂和生活。
購物的話,買一些高端的化妝品或者其它奢侈品的話,還是比較划算的,一是價格比較便宜,再就是香港的品控比較嚴格,質量有保證。但是對於一些小的生活用品,很多還是比大陸這邊貴的,如果買一些低端的生活用品,大包小包的從香港拖回來,就沒有什麼必要了,加上路費也不划算。我看到有些人跑到香港去買些洗髮水、紙巾什麼的,按匯率算下來,未必能比大陸便宜。在一些地攤檔賣的一些低端的衣服或者電子產品,一看就是從深圳這邊進貨的,你再跑到香港去拖回來,又有什麼必要呢?
(三)繁華背後
香港儘管非常發達,但是普通民眾的生活壓力也是非常之大。常常聽人說香港的福利怎樣好,有什麼保障,但是對於生活在底層的居民來講,壓力一點也不比大陸這邊小。說到什麼保障,在過去一般只有公務員和一些大公司會繳納公積金,對於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普通民眾,如果年紀大了,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的話,生活也是相當困苦的。你總不能天天靠著救濟過日子吧?
在香港經常看到有頭髮花白的老大爺,還在開計程車謀生。在街頭也經常看到步履蹣跚的老奶奶,還在擺攤做生意,或者拖著小車撿廢品。在大陸,很多上年紀的大爺大媽們,都在逛公園、跳廣場舞呢。一些偏僻的小街道,布局非常雜亂,看上去比我們一些城市中的城中村還要混亂,那些地方的市容,可能都不如我們內地的一些鄉鎮整潔漂亮。
香港很多居民的住房非常狹小。在一些賣家私的商場,看到的大部分家具,都像是袖珍版的,沙發是小號的,桌子是小號的,床是小號的,茶几、電視櫃,都遠不如我們內地的大氣,看上去都小裡小氣的。這也難怪,香港普通市民房間比較狹小,迷你版的家具能節省不少空間。
在香港搭地鐵或者公交的時候,有時候半夜了,還有不少做生意的老爺爺、老奶奶才收攤回家,很少有人見到有人讓座。這可能跟香港長期受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影響,比較追求人格獨立有關,不想別人過多地關注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弱者一樣關心和同情。
香港常年人流量巨大,賓館酒店的客房也比較緊張,如果需要在香港下榻,時間晚了房間可能不太好找。前些年,我們有時候去香港參加展會,等展會結束再去找賓館,都是要轉好多家才能找得到。有時僥倖找到一個幾百塊的房間,感覺檔次還不如我們這邊幾十塊的旅館高檔,破桌子爛板凳的,床鋪看起來也不怎麼整潔。
總之,感覺香港到處都很擁擠,人們看起來總是匆匆忙忙的,想找個清靜的地方坐下來靜靜地休息一下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