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險!愛愛後,5個月胎寶寶突然「要出來」,急哭孕媽……)
8月初,熱情似火的夏天,氣氛略微妙的晚上
已經懷孕五個多月的準媽媽林林(化名)
和老公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
然後
01
第二天一早,林林就發現有點見紅,肚子微微有下墜的感覺,於是夫妻倆就近找了家醫院檢查。
B超結果顯示:宮頸口大開,部分羊膜囊向宮頸管突出。
羊膜囊就是裝娃的那個大水袋,羊膜囊突出就意味著,本來在子宮裡住著的娃,隨時可能掉出來。
要知道胎齡五個月的寶寶基本屬於無生機兒,一旦「掉了」幾乎就活不成。
素未謀面就要永別,這任誰也淡定不了,心急如焚的林林立即帶著報告來到深圳一醫院。
02
剛到診室,還沒主任開口問,丈夫一臉自責——
「醫生,昨晚我們沒忍住,是不是因為這才導致娃要『掉了』?」
主任仔細地看了林林的報告,嘟囔著——
「孕中期啪一次,稍微注意一些不至於宮口開成這樣啊,難道是本身宮頸就有問題……」
於是立即給她檢查宮頸發現,的確如此,這會兒宮頸口都開到了7cm。
正常情況下,足月的寶寶出生宮頸口10cm就算全開了,而林林孕周才21+1周,五個多月的寶寶就巴掌那麼大,這個7cm的「口子」太大了!再多走幾步路,娃都可能就掉出來。
這時候保住寶寶唯一的辦法就是行宮頸環扎術,但這種情況,手術值不值得做,主任開始給林林詳細地解釋——
「宮口開這麼大,羊膜囊還掉出來了,這個時候其實並不建議手術,因為成功的概率實在太低了,手術過程中很容易破水,破水了就竹籃打水一場空,白白遭罪。」
林林想了很久,終於開口——
「做手術還有一線希望,我還是想賭一把,留住他。」
03
做好萬全的準備,古衍主任馬上就為林林進行宮頸環扎手術。
正常情況下的環扎手術為三級手術。但像林林這種屬於緊急環扎手術,實際上相當於級別最高的四級手術,技巧性極強。
手術要先抑制宮縮,輕輕施力把已經脫落的羊膜囊一點點「塞」回子宮裡。這個羊膜囊非常薄,裡面裝著胎寶寶和羊水,稍微一個不注意,裡面的羊水都會立馬噴濺出來。
塞回去後,再將已經喪失了功能的宮頸口一點點縫好,讓其儘可能地能撐得更久一點,把娃「兜住」。
手術順利地完成,但這只是「萬裡長徵才走完第一步」,後期併發症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因此,手術後林林繼續住院進行保胎治療。最終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婦科、產科醫護共同精心治療與護理之下,成功生下寶寶。
像林林這種因為宮頸機能不全導致懷孕中晚期早產甚至流產的孕媽並不少見。
宮頸機能不全那些事……
1. 宮頸有扇「安全門」,為啥關不上?
正常宮頸在懷孕期間有兩大作用,一是括約功能,就像「一扇門」一樣攔住肚子裡的寶寶和羊膜囊,不讓它們掉出來。二是屏障功能,阻止細菌進入子宮。
宮頸機能不全,通俗說就是宮頸太鬆了!當胎寶寶發育到一定尺寸時,宮頸口就會因為支撐不住寶寶和羊水的重量而不自覺擴張。也就是寶寶出來的那扇門「關不緊」,所以很容易流產。
2. 宮頸機能不全是怎麼找上門的?
宮頸機能不全的機率大約是1/500。
造成宮頸機能不全的原因有:
先天原因
由於局部肌肉或神經發育不健全,即先天性子宮頸功能衰弱;或是先天子宮頸短、缺損等。
後天損傷
大部分與人工流產手術或子宮頸相關手術等有關;前一次分娩或多次分娩時,產程過長也會造成子宮頸極度拉伸或嚴重撕裂,導致宮頸機能不全。
3. 不讓娃「掉出來」能怎麼做?
宮頸環扎術是妊娠中期宮頸機能不全的孕婦能夠保住胎兒的唯一途徑,使腹中的胎兒能繼續在媽媽肚子裡發育長大。
如果既往有流產史,孕前明確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者,可以直接選擇在孕前子宮狀態良好的時候做預防性宮頸環扎,也可以在孕期14周左右時環扎,這樣成功率相對較高,併發症出現的概率低。
所以,一定要早關注,重視宮頸管長度的監測,發現宮頸機能不全及早幹預,絕大部分能延長孕周,大大提高胎兒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