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冠患者中風機率是流感患者的8倍,輕症或無症狀年輕患者也常...

2020-12-13 前瞻網

研究:新冠患者中風機率是流感患者的8倍,輕症或無症狀年輕患者也常中招

 olivia chan • 2020-07-06 11:14:28 來源:前瞻網 E1091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近日,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病學雜誌》(JAMA 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流感患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的中風概率更大。

研究小組觀察了自2020年3月4日至2020年5月2日因COVID-19而到急診科或入院接受治療的1,916名患者。與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因流感而到急診室就診或住院的1486名患者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31名COVID-19患者(1.6%)曾中風。大約26%到急診室就診的患者抱怨出現中風症狀,74%的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了中風症狀。

三分之一有過中風經歷的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使用呼吸機。此外,有缺血性中風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更高,為32%;而無缺血性中風的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14%。

相比之下,只有3名(不到0.2%)流感患者因腦部阻塞而經歷過中風。平均而言,流感患者較年輕、大都為女性,高血壓、糖尿病和腎病等潛在疾病較少。

照此計算,COVID-19患者中風的風險是流感患者的8倍。

研究還發現,有中風經歷的流感患者沒有死亡案例,但有9名經歷過中風的COVID-19患者死亡。這說明,COVID-19患者的死亡風險也高於流感患者。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進行了研究。該論文寫道,因COVID-19就診於急診的入院接受治療的患者中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比例高於因流感就診於急診或住院的患者。

中風是由於人的大腦受到了損傷,大腦功能出現障礙引起的一種疾病,所以也叫做腦中風。它是一組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腦血栓形成)兩大類,以腦梗塞最為常見。

根據美國中風協會的數據,大約87%的中風是缺血性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而出血性腦中風是由出血所造成的。

以往中風多發於中老年人,但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卻大有不同。

今年4月,美國紐約西奈山衛生系統多位醫生警告稱,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導致一些輕症或無症狀的年輕感染者突然中風,且主要人群是30歲到40歲的年輕人。

根據他們的報告,在過去兩周中,年輕新冠肺炎患者突發中風的機率增加了七倍。這些病人大多沒有既往病史,此前要麼有輕微的新冠肺炎症狀,或完全無症狀。

因此,醫生們呼籲,對於疑似身患新冠肺炎的病人,醫務人員不僅要注意他的新冠肺炎症狀,而且還要注意中風的跡象,例如面部下垂,手臂無力和說話困難等。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8483603/Coronavirus-patients-eight-times-likely-suffer-stroke-compared-flu-patients.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導致新冠患者發展成重症?這種幹擾素缺失可能是原因之一
    本次兩篇研究討論的都是I型幹擾素。 I型幹擾素走在身體對抗病毒入侵的前線。此前,有少量研究指出新冠重症或源於病毒讓幹擾素失效 [6]。至於為什麼 「失效」,還缺乏更多解釋。 本次《科學》刊發的兩項研究,臨床樣本來自世界各地,觀察了重症患者與輕症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有何不同。
  • 流感和新冠患者早上量體溫沒用?晚上發燒更為常見,漏診機率或達44%
    流感和新冠患者早上量體溫沒用?美國專家發現,與下午至傍晚相比,在一天的凌晨,流感患者的體溫降低機率達44%。研究人員分析了訪問美國緊急部門的近30萬人的十年數據。該研究僅針對流感發燒的患者。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早上檢查可能會導致多達一半的發燒者遺漏。這將適用於其他傳染病,例如新冠肺炎。
  • 東京把輕症和無症狀患者安置酒店 旅遊業者集體反對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4月7日|戰疫全時區】日本服務·旅遊產業勞動組合聯合會7日,在東京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原則上反對東京都將輕症和無症狀新冠肺炎患者安置在酒店裡。據日本《每日新聞》7日報導,因新冠肺炎患者激增,東京內醫院床位告急,東京都方面從7日起,將輕症和無症狀患者送至住宿機構或自家進行療養。醫務人員通過網絡,24小時在線對患者進行觀察和治療。但此措施遭到日本旅遊業人士、酒店運營機構等反對。
  • 武漢疾控中心團隊回顧性分析流感樣症狀患者樣本,發現1.5%存在新冠...
    這一發現,是基於對去年10月到今年1月21日,也就是疫情大規模暴發前,武漢市兩家醫院接診的640名「流感樣症狀」患者咽拭子標本進行重新分析得出的,在這640份咽拭子中,有9份檢出了新冠病毒(SARS-CoV-2)的RNA[1]。
  • 美國流感病人中有多少是新冠患者
    新華社華盛頓5月6日電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遺傳學家埃裡克·託波爾4月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提出疑問:「究竟有多少被誤認為是流感或肺炎患者實際是新冠患者?」託波爾的疑問也是公眾的疑問,美國新冠患者統計數據中漏掉了多少被判斷為流感的病人?
  • 研究發現:兒童患者病情普遍較輕,無症狀感染情況並不少見
    研究團隊通過對與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觸的兒童(包括出現症狀的和無症狀的)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對已感染並在武漢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的兒童展開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評估。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武漢是國內疫情的重災區。武漢兒童醫院是武漢唯一的兒童定點收治醫院,主要收治16歲以下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
  • 全球多地出現新冠合併流感病例,患者狀況如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已出現4例同時患有流感和新冠的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也發布提示,今年秋冬季存在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記者了解到,我國今年1月已出現合併感染新冠與甲流的患者,日本、西班牙、伊朗等國也出現了合併感染病例。
  • 新冠病毒對大腦危害不容忽視!流感疫苗接種率提高或可間接提升人群...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報導 新冠病毒已肆虐全球數月,不少地區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齡大大降低,且多為無症狀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對患者腦部的損害不容忽視。同時義大利一項研究顯示,流感疫苗接種率和新冠病毒死亡率成反比,研究人員鼓勵各年齡段人群都應接種流感疫苗。
  • 《甲型H1N1流感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治療管理方案》
    中新網7月13日電 今天,衛生部在其網站上發布《甲型H1N1流感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治療管理方案》(試行版),對各地在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中,對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治療的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衛生部要求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轄區疫情防控形勢、醫療衛生資源現狀及收治能力,研究制訂適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病例救治管理措施。
  • 70%無症狀新冠患者4個月後出現後遺症
    華輿訊 據歐華報報導 眾所周知,不是所有的新冠感染者都會在感染期間表現出症狀,但據研究表明,70%無症狀冠染者在4個月後神經系統和器官出現嚴重後遺症。新冠病毒可以到達大腦並影響神經末梢的保護層,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血栓、腦血管疾病,甚至可能導致阿爾茨海默症。不僅如此,70%的無症狀患者在感染4個月後,除了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器官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變。
  • 新冠死者肺裡充滿微小血栓,原因不明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年輕的新冠患者因中風而倒下。碰上大麻煩:越來越多患者出現凝血症狀同往常一樣,重症監護外科醫生克雷格·庫伯史密斯早早就起了床,然後發出了一條信息,「早上好,新冠團隊(Team Covid),」然後向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醫療系統10家醫院工作的ICU小組負責人詢問最新情況。
  • 中國房顫日丨房顫患者中風機率比常人高5倍
    當血栓脫落,隨著血液循環流向腦部,堵住腦血管後,從而導致缺血腦卒中(中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療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澍教授指出,房顫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比常人高出5倍。據統計,房顫的患病率為0.77%,我國現有房顫患者一千多萬,每6個中風患者就有1個是房顫引起的。
  • 瑞士不再檢測輕症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能自愈嗎
    瑞士不再檢測輕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緩解有關醫療機構以及實驗室的壓力,可以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放在重症患者身上。而如果有出現發燒或者咳嗽的情況,不應該再去醫院就醫待在家裡面。目前在醫院裡面的輕症患者都已經全部被安排回家進行隔離觀察。同時瑞士的聯邦委員兼內政部長表示:希望全社會能夠保持團結,儘快戰勝這一場疫情。
  • 房顫患者腦中風機率是正常人7倍
    前天,由鼓樓醫院主辦的第九屆心臟節律管理論壇上,該院專家徐偉介紹,房顫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正常人的7倍。越來越多的高血壓患者因為懼怕使用降壓藥,讓「房顫」乘機而入導致中風。據了解,正常人每分鐘心房跳動約60到100次,而房顫患者每分鐘心率為350到600次,「600次/分鐘意味著心臟失去正常的收縮,而是在顫抖。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新冠患者入院特徵相比早期更為隱蔽
    研究人員通過回顧性研究發現,患者在入院時的臨床特徵相比早期已經發生改變,總體來說便是臨床特徵更為隱蔽。論文提到,自新冠病毒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播,以及無症狀攜帶者傳播跡象出現以來,新冠肺炎的防控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因此,仔細觀察患者初期症狀的變化是當務之急。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張旃。
  • 感染過新冠的患者能終身免疫嗎?
    感染過新冠的患者能終身免疫嗎?新冠疫苗到底能管多久?這些都是目前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回顧人類與病毒的鬥爭史我們會發現,有的病毒我們只要感染過一次就可以終身免疫,而對於有的病毒,卻會反覆地被感染,這是為什麼呢?騰訊全民較真微信公眾帳號邀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為大家解答這些疑惑。
  • 解讀:全球首例新冠患者二次感染,意味著什麼?
    2020年7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過一個 「可能再次感染」 的案例 [5],一名82歲有既往慢性病史的男性新冠患者在ICU治療近一個月後,臨床症狀得到改善,在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出院,然而出院10天後,再次因發燒、缺氧等症狀入院,核酸再次呈陽性,由於病情嚴重不得不再次進入ICU,經治療後情況逐漸穩定。該案例很可能為 「再次感染」,但也存在以上原因導致的 「復陽」 可能性。
  • 偏癱、生活不能自理……20%的中風患者竟是年輕人!
    這,就是中風後遺症。據《中國卒中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而存活的中風患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隨著老齡化的增長,55歲之後的中風發病率明顯增加,年齡每增長10歲,中風發病率將增加1倍。我國的中風發病人數始終在呈增長趨勢。
  • 鍾南山:過半患者初期無發熱,怎麼區別於流感?-虎嗅網
    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SARS-CoV-2引發的新冠病毒感染疾病患者數據。該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齡段人群分布特徵、感染者症狀、接觸史、影像學表現、治療手段、臨床轉歸等。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高出2倍
    近日,牛津大學發布一項研究結果稱,通過對2020年1月20日至8月1日期間6900萬美國人的醫療記錄進行分析發現,在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的3個月裡,幾乎1/5的患者(18%)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與同時期的對照組相比,這是其他疾病(流感、其他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大面積骨折、膽結石和腎結石等)患者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