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盤點石油巨無霸沙特阿美的成長史 2019年11月5日 07:28:39 智通財經網
本文源自「清泉能源SpringEnergy」,作者:油湧如泉。
導言
三年多以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油價的波動,上市地點和估值兩大關鍵問題遲遲不能確定,石油「巨無霸」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簡稱「沙特阿美」)的上市計劃也一再變更。在吸引全球目光三年之後,沙特阿美的IPO終於啟動,據稱將於12月在沙特國內發行。全球最賺錢公司面臨估值博弈,沙特阿美此番IPO或有望刷新全球最大IPO融資規模。
阿美和沙特阿美發展「大事記」
1988年是個分水嶺。1988年之前,是阿美石油的時代,實際上是美國石油公司掌控沙特石油工業的時期;1988年,沙特政府(準確的說,是沙特王室)通過「贖買」,實現了對阿美公司100%的國有化,自那以後,阿美公司轉變為沙特阿美公司,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石油公司,直到現在。
自1933年美國加州石油公司(雪佛龍公司的前身)進入沙特找油開始,直到進入21世紀,這前後的大約70年中,阿美和沙特阿美經歷了如下「大事記」:
1933年: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Socal,後來稱為Chevron)獲得了石油國王頒發的「特許權」,可以勘探沙烏地阿拉伯的東部地區。Socal為此特地註冊成立了加利福尼亞阿拉伯標準石油公司(Casoc)。
1936年:美國德克薩斯石油公司(即後來的「德士古石油」,Texaco)獲得了Casoc 50%的所有權。
1938年:在今天沙特東部省達蘭(Dhahran)附近的達曼圓頂(Dammam Dome)上發現了石油,拉開了沙特石油工業大發展的序幕。至今,達曼依然是全球最著名的石油城市之一,堪比休斯頓。
1944年:Casoc的名稱更改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mco),簡稱阿美石油。
1945年:沙特境內第一座大型煉廠——Ras-Tamura煉油廠開工建設。R煉廠主要的裝置有32.5萬桶/天的常減壓裝置、22.5萬桶/天的凝析油分離裝置、5萬桶/天的加氫裂化裝置、10.7萬桶/天的連續重整以及6萬桶/天的減粘裝置。直到現在,該煉廠的加工能力依然保持在55萬桶/日左右。
1948年:新澤西州標準石油公司(後來的埃克森公司)和Socony-Vacuum公司(真空石油公司,又叫紐約標準石油公司,後來的美孚公司)獲得了阿美公司的部分所有權。至此,阿美石油公司的股份由四家美國石油巨頭持有,分別是雪佛龍(30%)、德士古(30%)、埃克森(30%)和美孚(10%)。
1973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收購(按「重置成本」的價格)了阿美公司25%的股份。 1974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將其在阿美公司的股份增加到60%。
1980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獲得了阿美公司的100%所有權。
1988年:阿美公司成為沙特100%的國有公司,並更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1993年:沙特阿美公司接管了沙烏地阿拉伯營銷和精煉公司(Samarec),這樣,沙特阿美成為一下上下遊一體化的石油公司。
1995年:沙特阿美公司總裁兼執行長阿里·納伊米(Ali al-Naimi)被任命為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阿里·納伊米是沙特歷史上最顯赫的石油部長之一,有關他的故事可以參見清泉此前的文章「縱橫石油江湖七十載:透過《石油先生》領略『沙漠雄鷹』阿里·納伊米的傳奇人生」。
1998年:沙特阿美公司、殼牌和德士古公司三方合資成立了Motiva EnterprisesLLC,這是一家位於美國東部和南部的煉油和營銷業務。標誌著沙特阿美開始走出國門實施跨國經營。 2002年:年沙特阿美公司和殼牌公司完成對德士古公司在Motiva股份的收購,自此,沙特阿美和殼牌對Motiva實施50-50的等權管理。
上世紀30年代:籤署「特許經營權」合同,踏上茫茫勘探路
1932年,美國加州標準石油公司(Socal,即現在的雪佛龍公司)利用沙特國王伊本·沙特國王的密友哈裡·聖·約翰·菲爾比的關係,獲得了在沙特東部進行地質調查的許可。儘管將沙烏地阿拉伯自然資源的權利授予外國公司違反了伊本·沙特國王的「底線」,但他及他的子民對金錢的需求使他別無選擇。經過談判,1933年5月29日,國王的財政大臣蘇萊曼(Abd Allah al Sulaiman)和Socal代表Lloyd N. Hamilton在吉達的王宮籤署了特許協議。順便說一句,蘇萊曼是沙特歷史上最著名的財政部長之一,彼時沙特石油對外政策制訂和合同談判籤署均由他負責。 1933年11月,Socal專門成立了加利福尼亞阿拉伯標準石油公司(Casoc),代表其管理沙特境內特許權內的運營。最初的特許權從波斯灣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達納省(包括該省)。1939年,特許權進一步擴大到約44萬平方英裡。 其實,在獲得沙特的特許權之前,Socal已經在中東巴林有所斬獲,發現了少量石油,並進行了商業開採和銷售。彼時,Socal在銷售其不斷增長的巴林石油產量時遇到了一些棘手問題。Socal選擇了與當時在中東地區投資和運營的美國兄弟公司「抱團取暖」,以解決面臨的問題。1936年,Socal與德克薩斯石油公司(Texaco)達成了交易,成立合資公司。新的合資企業名為Caltex,負責管理德士古從中東到太平洋的所有營銷資產。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德士古獲得了Casoc50%的所有權。 達曼圓頂(Dammam Dome)是沙特東部省的一個特殊的地質構造,實際上是Dhahran附近的一組著名的石灰巖山丘,在這一地區艱難探索三年後,Casoc得到了「獎賞」,發現了「大象」。1938年3月,在達曼圓頂上開鑽的第七口勘探井噴出了高產流油,標誌著沙特石油時代的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時受挫+戰時輝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打斷了Casoc在沙特的行動。新建的Ras Tanura煉廠,僅生產了六個月,便於1941年6月關閉。戰爭期間,所有美國僱員的家屬都被送回家了。
然而,就是在1940至1944年的戰爭年代,在Casoc新任總裁戴維斯(F.A.Davies)的領導下,逐步實現對Casoc管理結構合理化。戴維斯於1930年以Socal代表的身份訪問了沙特,他於1940年8月當選為Casoc總裁,標誌著該公司邁出了獨立於Socal的第一步。Casoc在舊金山布希街200號設立了總部。1944年1月31日,Casoc更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即阿美石油(Aramco)。
戰後的1940年代後期,見證了從阿美特許權擴大生產並建立「豐功偉績」的輝煌。這主要是通過以下「三板斧」實現的。
第一板斧:1944至1949年,阿美公司在通過為美國軍方提供油料,其戰略地位和政治地位迅速躥升。正是二戰,證明了石油這種「戰略物資」的重要性。希特勒的失敗,部分原因是石油短缺。美國政府為了從中東獲得充足的石油供應,砝碼不斷向沙特和阿美公司傾斜。阿美公司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其原油供應量從1944年的2萬桶/日增加到1949年的50萬桶/日,增長了25倍。Ras Tanura煉廠的加工能力從5萬/日提升至12.7萬桶/日,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美國海軍日益增長的需求。
第二板斧,建設跨阿拉伯管道,打通通往歐洲市場的便捷通道。彼時,美國和前蘇聯均往歐洲出口石油產品。為了提升提高其原油相對於蘇聯和美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建設一條向西穿越阿拉伯半島的管道,可以節省運輸時間,還可以降低從波斯灣海上運輸原油的成本。1946年,跨阿拉伯管道(Tapline)開始動工,這條全長1720公裡的管道將Abqaiq油田(直到現在依然是沙特的第二大油田,今年9月,遭受無人機襲擊的就是Abqaiq附件的油田地面處理設施)的原油輸送到了黎巴嫩的Sidon地中海港。
第三板斧:阿美公司其業務與新澤西州標準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和真空石油公司(美孚公司)合併。一方面,當時埃克森公司和美孚公司在遠東地區投資運營的規模實力強大;另一方面,選擇與這兩家巨頭「聯姻」,符合伊本·沙特國王的期望,因為國王想通過壯大阿美公司的實力,達到抵消英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目的。1948年12月,合併和新的股權分配協議達成。四方在Aramco和Tapline中的股份劃分如下:Socal(雪佛龍)、Texaco(德士古)和Exxon(埃克森)分別擁有30%的股份,美孚公司獲得了其餘的10%的股份。
此外,1948年,委內瑞拉政府決定將政府與外國投資者所得的比例從原先的30:70調整至「對半分」。1950年12月30日,沙特政府向委內瑞拉看齊,將政府的份額提高至阿美公司利潤的50%(扣除勘探、開發和生產成本後)。儘管阿美公司對此非常牴觸,但這是大勢所趨。
1950~60年代:快速增儲上產;圍繞產量與標價,與沙特政府(OPEC)的博弈
阿美石油公司的業務擴張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此後,步伐有所放緩。原油產量僅從1950年的76.1萬桶/日增加到1959年的120萬桶/日,儘管同期沙特探明可採儲量增加了380億桶,至500億桶。 石油儲量的增加主要歸功於阿美公司1951年在陸上的加瓦爾(Ghawar)油田(截至目前仍是沙特和全球最大的油田)和Safaniya(薩法尼亞)海上油田的兩個發現。陸上和海上發現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發現,至今仍無與倫比。 1951年還是Tapline管道建成後運營的第一年。到1965年,Aramco通過Tapline向歐洲市場出口的原油量佔其對歐出口總量的44%,而且對歐出口總量超過了距離較近的亞洲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阿美公司充分吸取其美國在開展美國油田時,因採油速度過快而造成油藏虧空的教訓。1950年代初,阿美開始實施沙特油田「壓力維護」計劃。1954年3月,阿美公司率先在Abqaiq油田開始使用天然氣回注設施,並於1956年2月開始了類似的注水計劃,以保持油藏的壓力。天然氣回注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僅阿美公司能夠利用伴生氣,而且伴生氣也可以存儲而不是從放空燃燒掉。 上世紀60年代,由於原油出口量的增加和油價的上漲,阿美和沙烏地阿拉伯的收入均急劇增加。這期間,沙特加大了對其國內基礎設施的開發,由於沙特對石油收入的「絕對依賴」,實現石油收入的穩定以促進長期發展至關重要。但是,與阿美背後的合作夥伴不同,沙特政府對決定其收入的兩個因素(產量和價格)沒有影響。於是,在1960年代,爭奪控制權或「參與度」問題的鬥爭出現了。 儘管阿美公司的總部已移至達蘭,而且公司董事會中有兩名成員由沙特政府指派,但阿美的實際控制權仍在四個合伙人手中。1960年8月9日,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董事長蒙羅·拉斯伯恩(Munroe Rathbone)單方面決定將原油標價縮減14%、降幅約7%,以提高其在歐洲相對於蘇聯原油的競爭力。這件事上,拉斯伯恩不僅沒有和Aramco董事會商量,而且還拒絕了公司在Aramco董事會的霍華德·佩奇(Howard Page)的建議。其他公司也紛紛跟進,採取降價措施,這進一步加劇了沙特、委內瑞拉等產油國的憤怒。 時任沙特石油和礦產事務總幹事(相當於石油部長)、阿美公司董事會成員阿卜杜拉·塔裡基(Abdullah H.Tariki)無比憤怒,即著手安排與其他生產國的秘密談判。事實證明,籌備談判對歐佩克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1960年10月,在塔裡基和委內瑞拉石油部長阿方索的推動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巴格達成立,事實證明,歐佩克的成立對沙特控制阿美的鬥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1970~80年代:沙特王室開始啟動「國有化」
1970年代初,原油市場的供應狀況明顯趨緊。1972年,阿美公司不僅成功地將日產量從120萬桶前所未有地增加到600萬桶,而且還成功地提高了標價。「量價齊升」使的沙特政府處於更有利的地位,可以就沙特「參與度」問題與阿美的四家合作夥伴進行談判。
1972年3月,在採取一切可能的拖延戰術後,阿美公司不得不接受沙特政府提出的「20%的國家參與度」原則,以換取政府停止單方面採取行動。該原則於1972年10月進一步細化,阿美公司同意將沙特政府的參與度從1973年1月1日的25%逐步提高到1982年1月1日的51%,並同意沙特政府以「資產的帳面價值」支付轉讓費用。
但在1973年,因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對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發動的「石油禁運」獲得成功,這使得沙特對阿美的議價能力大大增強。「參與度」談判重新開始,一直持續到1980年。1974年,沙特對阿美的控股要求增加到了60%。並在在1976年至1980年之間,達成了沙烏地阿拉伯對阿美公司100%的收購協議,財務條款追溯至1976年1月1日。根據協議條款,阿美公司的合作夥伴此後繼續為沙特進行「服務」,每桶收取18至19美分的服務費。
1988年,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國王通過皇家法令正式成立了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該法令設立了由國王擔任主席的最高委員會,並由該國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領導董事會,擔任沙特阿美公司董事長。除了國內政府官員和阿美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外,董事會還包括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公司的董事長,直到1990年代初。
1990~2000年代:在海灣戰爭中挺了過來,邁向新世紀
由於1990年海灣危機,沙特阿美成為全球石油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參與者之一。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短短幾周內,公司的日產量增加了250萬桶/日。這場衝突摧毀了科威特的石油生產設施,國際制裁使伊拉克無法進行石油出口,全球石油交易市場上一下子「蒸發」掉了450萬桶/日的石油產量。美國《油氣雜誌》稱之為「自世界石油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石油危機之一,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正如《石油經濟學家》雜誌所判斷的,由於海灣戰爭,沙特阿美公司的產量邁上了1000萬桶/日的「超級水平」,而且「從石油供應危機中拯救了世界」。
海灣戰爭之後,公司開始實施「垂直一體化」戰略,並於1993年6月合併了沙特銷售與精煉公司(Samarec),變成了一家上下遊一體化的公司。 在1986年起接替亞馬尼擔任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9年後,納賽爾(Hisham Nazer)於1995年被時任沙特阿美總裁兼執行長納伊米(Ali al-Naimi)接任。在納伊米晉升後,負責阿美公司國際運營的副總裁朱馬赫(Abdullah Jum'ah)升任沙特阿美公司代理總裁兼執行長。
於產油國而言,1998年是動蕩的一年,沙特也不例外。亞洲金融危機加上溫暖的冬季,大大降低了全球對石油的需求。結果,完全依賴石油出口的沙特經濟嚴重動搖。彼時,阿卜杜拉王儲約談能礦部和沙特阿美,結果是該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重新向外國公司開放(自1975年對油氣工業實行國有化以來,該行業向外國競爭對手開放)。
石油價格在1999年有所反彈,但在「9·11事件」之後,油價再次大幅下跌。沙特經濟「過山車」式的發展使得該國對經濟多元化的需求持續增加。此外,沙特決定放開天然氣領域的管控。2001年5月,沙特宣布三個主要的天然氣項目對外開放,計劃吸引總額打25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但沙特阿美是控股方。後來有八家外國公司陸續對上述天然氣項目表示興趣,但最終沒有一個成功。
2001年,《石油情報周刊》(PIW)連續第13年將沙特阿美公司評為全球頂級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朱馬赫(AbdullahJum'ah)表示:「日益激烈的競爭將鼓勵我們在各方面保持最佳狀態,並與石油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保持高水平的合作。」
(編輯:宇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