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成為高考重頭戲以來,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一直受到家長的重視。在孩子英語啟蒙教育道路上,家長也存在許多疑惑。
比如說,「磨耳朵」的說法一直很流行。
通常,磨耳朵就是大量和反覆地聽英語繪本音頻,以及循環播放英語動畫片等等。有的家長說「磨耳朵對我家孩子有效。」有的家長說:「效果不明顯。」家長所說的「有效」到底是不是來自「磨耳朵」,也無法判斷。眾說紛紜。
比如說記單詞的困惑。
幾乎每個學生都為背單詞煩惱過。背了許多單詞,考試仍考不好;背了很多單詞,還是無法跟外國人交流。背過《新概念英語》,可還是沒學好英語。
時下很流行一對一的外教教學,許多家長認可外教,也是認為他們說的英語正宗,發音更地道。
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這些困惑,都能在《兒童英語啟蒙》一書中找到答案。
面對眾多家長的困惑,英國語言教育學博士、旅英學者施樂遙,為此出版了《兒童英語啟蒙》。施樂遙長期研究雙語教學、兒童英語啟蒙和老師培訓,已發表20多篇英語學術論文,多次獲得大學的「卓越教師獎」。
她在愛貝睿上線了優質的兒童英語啟蒙講座與課程,深受廣大家長的喜愛。《兒童英語啟蒙》一書,可以說是樂遙老師用親身經歷來解讀兒童英語啟蒙的關鍵和技巧。
那麼,如何高效幫助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呢?
01讓英語啟蒙與孩子的生活相關,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深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並在求知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
孩子的興趣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會輕鬆很多。有的孩子三四歲時想要跳舞,家長想再等等,可到了5歲,孩子就不想學了,孩子大了,想法改變了,3歲時不會因為害怕跳不好而不學,5歲就可能因為孩子擔心跳不好而選擇放棄。
學英語也是一樣的,孩子有興趣的時候,只要家長抓住機會,以後會輕鬆很多。
臺灣作家龍應臺,她的先生是德國人,平時他們在家裡一個說中文,一個說德語,可是她發現很小兒子安德烈不僅會說中文,德語,還會說英語,幾種語言能自動切換。
是因為她的兒子聰明嗎?後來事實證明並不是,她的兒子只是一個普通人。為何小小年紀能熟練掌握多門語言呢?因為他在外面和其他朋友交流,需要用到英語。為了結交朋友,他主動去學習英語。這種自主性是學習的最大動力。
英語有大量優質的材料、書籍、影像資料,不難引起孩子的興趣。
樂遙老師很重視家庭裡的「非正式學習」。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並不急在一朝一夕,而且學習發生的場所,也不僅限於教室。非正式學習是一種自我導向的學習,沒有固定的學習目標,也不是刻意而為,而是通過參與、創造、社交、遊戲和文化體驗,來獲取知識和技能。
「非正式學習」,就是去課堂化,孩子可以從家庭活動中獲益良多。
現在網上有很多孩子做美食的視頻,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
「這個是甜的,那個是酸的,這個脆脆的」「我喜歡橄欖」「我喜歡麵包」
孩子一邊吃食物,一邊學習不同食物的名稱,外語單詞變成了有滋有味兒的感受,生動又難忘。孩子通過觀察和動手,可以輕鬆理解單數和複數的不同,根本不需要繁複的解釋。
這樣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活動,輕鬆愉快,孩子不僅可以學到語言,還能增強其他技能。
樂遙老師在書中體貼地為各位爸媽準備了一個溫和的家庭英語啟蒙路線圖:
0~3歲,學會母語,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玩英語童謠;3~6歲,看英語動畫,聽故事,念或唱童謠,能聽懂常見的英語單詞,會一些英語的日常會話;6~8歲,開始自然拼讀,逐步開始分級閱讀;8歲後,堅持分級閱讀直到可以自主閱讀,實現聽讀自修。然後把下一個目標定位為「精進」,亦即發展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當然,不管是學習英語,還是學習其他語言或技能,都離不開時間的積累。只要方法合適,就會是一段美好而有意義的旅程。
02成功的英語啟蒙需要家長參與進來,跟孩子互動
學英語的人,多願意去那些英語角,找人練習,什麼道理?就是互動。
現代家庭離不開科技產品:手機、平板電腦,應有盡有。孩子一出生就被這些東西包圍,有些家長為了省事,孩子一哭鬧,就把手機、平板塞到他們手裡。
父母不跟孩子唱童謠,不跟孩子講故事,孩子去哪裡,又跟誰學說話呢?
樂遙老師反覆強調:語言學習的關鍵是:互動!
英語國早教專家Tina Bruce在《早期兒童教育》一書中介紹了自由玩耍的12個特徵,她認為「玩,就是學習」。
比如說玩橡皮泥時,孩子發展精細的運動技能,並建立手眼協調能力,還可以識別不同的顏色和形狀、質地等;玩一桶水時,孩子能學會:幹和溼,上浮和下沉、乾淨和骯髒等。
孩子的學習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整體,相互交融的。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言傳身教,對孩子影響很大。因此,為了有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父母要跟孩子多互動,多跟孩子說話,多跟孩子玩遊戲。讓孩子在愉快地環境下,主動學習。
不妨在家裡設置一個「靜音斷網」時段,沒有幹擾的,父母和孩子專心交談,講故事,唱童謠……不僅能讓孩子學到知識,也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由於網絡的存在,現在孩子面對的環境比舊時更為複雜多變。家長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多跟孩子聊天,想辦法跟他們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及時止損,防患於未然。
聰明爸媽跟孩子交談的三個原則:
1.不敷衍。跟他們說話時,看著他們,而不是看著手機。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情感和關注力。如果察覺到大人的敷衍,孩子就會失去交流的興趣。2.多聊天。嬰幼兒能從與大人的交流中,學習大量的語言詞彙。3.有互動。
孩子看得多了、聽得多了,說得也會多。孩子口頭表達能力跟閱讀能力是有很大關係的,說得多說得好的孩子,閱讀能力發展得更快。
03成功的英語啟蒙關鍵不是年齡,而是合適、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
曾經有部電影《狼孩子》,講述了一個男孩被狼養大,大概12歲時回到人類,可是醫生花了5年時間,男孩只學會了幾個簡單單詞,並不能用語言與人類交流。
一些專家也紛紛表示,一旦人的大腦側化完成,語言能力就停滯了。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人一生都無法發展語言能力。
不過,後來研究表明,兒童不但依靠自己的生理能力來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也通過與他周圍社會環境的互動發展認知能力。
其實,相較與幼兒,年齡大的孩子學習外語的優勢也很突出。因為他們有更清晰的內在動機,更強大的分析能力,能更多地受益於從母語學習中掌握的策略。
可以說,什麼時候學習外語都不晚。成功的英語啟蒙關鍵不是年齡,而是合適、有效的學習方法。
根據兒童的身體發育及語言發展特點,繪本成為家長給孩子閱讀的首選書本。
繪本,是最好的親子閱讀啟蒙書。人的大腦喜歡圖像。圖像是直接的,文字是抽象的。兒童不會主動注意到繪本上的重要信息,無論是圖片的還是文字的,這就需要父母加於引導。
比如說,看懂圖:前後左右,先看哪裡?五顏六色,注意哪一個?
家長可以用朗讀、問答、手勢等方法讓孩子明白,可以進行角色表演,也可以給他們顏料和筆,畫一畫,塗一塗。當孩子對文字感興趣時,可以指著特定的文字,反覆讀,讓孩子讀。
形式是多樣的,從容易到複雜,從低要求到高要求,反覆玩,玩透它,玩「壞」它。玩透是理解,玩「壞」是重組重建。
多方位促進兒童對閱讀的參與度、注意力和興趣,從而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
現在有一種「自然拼讀法」很火,宣傳得也很牛,「無須音標,無須死記,見詞能寫,聽間能拼,12歲小學生最快可以在一年內達到大學6級水平」。
樂遙老師明確指出,自然拼讀法是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而設計的,目的是提高母語兒童的閱讀和拼寫能力。他們已經會說英語了,也掌握了一定的發音規律。
中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學拼讀不需要照搬母語兒童的方法和步驟。沒必要神話它,教學法從來沒有最好,只有「更合適」。
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大致分四個階段:萌芽期、早期、過渡期和獨立閱讀的流暢期。
比如在萌芽期,兒童知道從左向右閱讀,可以處理簡單的詞語;早期,可以識別的詞語更多,閱讀過程不再需要指讀等等。在不同的階段,評價方法、側重點都不同。
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信念:學英語並不難;設立適當的期望值,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給予正面反饋,多鼓勵,多誇獎,多讓孩子體會到「我努力就能做得好」。
在孩子的英語啟蒙中,父母是策劃者,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英語老師、資源的協調者和情感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