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桐學薈的朋友,想必已通過成長群公號對講座有所了解。限於篇幅,回顧篇以「總圖」形式發布,很多話語未及展開。感謝您的耐心等待,此時,此處,將呈現【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老師】的完整版,以」詳圖「的形式解析每個篇章。
一次偶然的機會,和成長群的朋友聊起英語繪本閱讀和兒童英語啟蒙,突然間就被下達了做作業的指令。為了不辜負朋友的期望,也為了對得起未來的聽眾,憶往事、搭構架、找資料、添內容、調排版……這一做,就是一個半月。
近三年的奮鬥史,甜酸苦辣並行,最後匯聚成長達七十多頁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老師》這份PPT,是對過去的思考,也是對未來的期望。如果能給同樣在孩子英語教育事業上親力親為的爸爸媽媽們一點參考,那真是榮幸之至。
2018年6月8日晚 English Treasure第一期,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老師》Be the Very First English Teacher of Your Children ,終於正式登場。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老師】
分為五個部分:
一句話說英語啟蒙
柳暗花明又一村
語言的本質
路線圖詳解
階段性資源
英語多重要,無人會懷疑
然而,面對英語啟蒙
您或許滿心疑惑
各種問號,堆積如山
為什麼?怎麼辦?對不對?……
用怎樣的一句話概括全部內容,
讓你我有個清晰的脈絡呢?
▼
持續
大量
豐富
可理解的
原版
聽力輸入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
每天,若無特殊情況不要中斷
這裡說的每天,是希望儘可能維持持續的狀態,付出越多,收穫愈豐。學習鋼琴還需要每天練琴,何況是大山一樣的英語?
每天1.5~2h
至少半小時專注英語
其他時間可同時做其他事情
學習語言最好有一個沉浸式環境,但限於條件,我們缺少這個環境。既然英語要從小學到大,我們能不能下個決心,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一般認為12歲以前)為他(她)創造出一個相對沉浸式的英語環境呢?
所以,除了每天的持續,投入的量也非常重要。半個小時,親子共讀,專注於此,1~1.5小時利用碎片時間強化,可同時做其他事情。
等等,我已經聽到了您的驚呼聲,哪有那麼多時間!
其實,只要有心,碎片時間無處不在——— 起床號、就餐的背景聲、玩耍時、繪畫時、上學放學路上……化零為整。頭腦中的英語就在日積月累中萌芽、生長,最終開出絢爛的花朵。
所接觸的英語內容範圍儘可能廣泛
初期,為了提高興趣,故事內容多和動物有關。隨著聽力詞彙的累積以及心智的成長,故事難度越來越高,涉及範圍也從最初的貓貓狗狗擴大到生物、地理、科學、社會、歷史、人物傳記、文學、藝術等範疇。
只有與圖像對應的聲音才是可理解的
此為語言的本質
這句話是整個講座的核心,只有圖像和聲音連結並輸入大腦,才是可理解的。其他如英文文字、中文意思在最初的啟蒙階段都是多餘的信息,在語言建立初期會干擾圖音對應的形成。關於這一點,後續第三篇 【語音的本質】會有詳細介紹。
作者:刀刀
一個痴迷畫畫、自學成才的10歲女孩
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
用英語母語講授的故事或課程
如原版音頻或外教
孩子的大腦是個錄音機,聽到什麼,就輸出什麼。在語音未固定的啟蒙期,如果聽到的是不標準的英語,語音信號有誤,那麼將來說出的英語也就成了「中式英語」。所以必須採用英語母語講授的故事或課程。
這方面的資源很多,例如喜馬拉雅APP上有很多原版故事音頻,此外可通過網課由外教教授課程。
英語聲音輸入
英語文字、中文會干擾圖音對應,
語言靜默期應儘量避免
我們習慣把輸出行為——說、讀、寫當作英語能力,殊不知這些輸出行為的先決條件卻是輸入行為——聽。沒有輸入,哪有輸出。聽得懂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什麼是語言靜默期(沉默期)?
在孩子接觸一種語言的初期,因為聽力詞彙有限,很長時間會處於沉默的狀態,一般為半年到一年。
語言靜默期內,孩子把大量聽到的信息內化(圖音對應輸入),逐步建立 圖像⇔語音 條件反射,構建語言神經網絡。有一天,網絡建成,孩子也終於開口說話(輸出)。在此期間,圖(包括動作)音對應是建立語言神經網絡最有效的手段,其他信息都會造成幹擾。
牢記—— 怎麼學中文怎麼學英文,有什麼困惑,回憶一下學習中文的過程,語言學習的本質是相同的。
摘自 漏屋《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
持續→大量→豐富→可理解的→原版→聽力輸入,怎麼學中文怎麼學英語。
方法似乎簡單,但落實到操作層面卻並非易事。
首先,家長鬚自我修煉,努力提高自我英語水平。
其次,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堅持這兩個字不能僅停留在口舌,必須付諸實踐。
第三,尊重半年~一年的靜默期,關於靜默期 第三篇 【語言的本質】 會詳細論述。只求輸入不求輸出,把孩子當做baby來對待。如果希望立即有所成效,是非常糾結和難熬的,這是最難的一點,也是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點。
聽→說→讀→寫,一定一定要按順序來,聽的難題攻克了,說讀寫很快就能迎刃而解。
細水長流,
水到渠成!
希望孩子們在快樂中,
習得英語這門語言,
不是考試科目,
而是架設探索未知的橋梁,
從此展開遨遊世界的翅膀!
★未完待續,歡迎繼續關注桐學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