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童蒙英語學堂」,
加入精英父母啟蒙大家庭!
提要
今天,國際化浪潮席捲世界,熟練掌握外語對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交流的橋梁,也是提升自我的途徑,特別是對孩子來說,早早學習外語更是事半功倍,因此很多父母不惜重金將孩子送到早教機構學習,但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在趙曉華看來,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外語啟蒙老師,即使父母英語詞彙量不夠大,發音不夠準確,但只要耐心堅持,都將是孩子未來人生的重要一課。
嘉賓
趙曉華,知名自媒體人,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文主播,輕鬆調頻China Drive Roundtable主持人,擁有高水平的同傳能力。與女兒共同開辦了節目《幼兒英語故事屋》在網絡電臺收穫500萬次的收聽。2015年其自媒體「曉華家庭英語」榮獲搜狐母嬰優秀自媒體人「白玉蘭」獎。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實 錄
父母不能錯過
7歲前語言學習黃金期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從小學英語呢?我們讓孩子這麼小開始學英語,就是為了讓他不輸在起跑線嗎,還是因為別人的孩子都在學,所以我們也要跟風呢?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不是怕孩子輸,也不是為了跟風,而是因為早期語言啟蒙確實好處很多。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雙語寶寶更聰明,這是很多科學家經過這麼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在雙語環境中的孩子,他的大腦需要應對兩種語言,隨時需要把腦子進行分工和切換,他會想我什麼時候應該聽英語,什麼時候應該聽中文,他的大腦會形成更強的執行能力。另外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好。對這些寶寶有一個跟蹤實驗,一直跟蹤到他們上學的年齡,發現在標準測試裡,雙語組寶寶成績也更好。
第二個原因,英語不光是一種語言,它還給我們打開了世界之門,增強孩子的自信,增強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因為,在語言背後就是不一樣的文化。
第三個原因,孩子們從小就是語言天才,在大人看來非常難的單詞和句型、發音在他們看來就不是一件難事。據科學研究,剛出生的嬰兒可以掌握世界上所有語言當中的800多個音素,也就是說,這時你教他任何語言,他都能很快明白那個詞是什麼意思。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對音素和音位的分辨能力會逐漸下降。但孩子學了第二門外語後,或者說他處在雙語環境當中,他的語言敏感期就會明顯拉長,一般來講,我們認為7歲前孩子都能夠迅速學會第二種語言。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和成人是有所區別的。成人學英語,要先背單詞,要先學會原音、輔音,先學會26個字母,然後再去學對話,而孩子在掌握髮音之前,就已開始掌握詞彙的意思,他們在掌握幾十個詞彙時就已經開始嘗試造句了,並且在他掌握詞彙越來越多的時候,他的語言能力會像滾雪球一樣增長。簡單講,小孩學外語比大人快得多,所以家長絕對不能錯過孩子7歲前這個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
父母啟蒙英語
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啟蒙老師」。我們在生活中很輕鬆地教孩子學會自己的母語,那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教他們學習第二種語言呢?要知道孩子對父母的聲音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母親的聲音,而且基本上學齡前的寶寶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這個時間如果能好好利用,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雙語環境,並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和路徑,去開啟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之門,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所以我認為,父母做孩子的英語啟蒙老師,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有很多家長向我吐槽說,你說得很容易,那是因為你是英語專業的,所以和孩子用英語交流沒有障礙,而我們很多人學了一輩子「啞巴」英語,你現在讓我說,我都說不出來了。還有家長認為,英語啟蒙很複雜,涉及詞彙、讀音等方面,如果教不對,那不是反而害了孩子?
針對這種想法,我想說,正因為我們在英語學習階段有著很多錯誤和不良的語言環境,所以才應該盡我們所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而且英語啟蒙教育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使在英語國家,孩子們在3歲前也只能掌握200個左右的詞彙,國內大量受過正規大學教育,過了四六級的父母完全能夠滿足英語啟蒙的條件。即使是那些沒有一點英語基礎,甚至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的父母也不用灰心,你們可以把目標定得低一點,再低一點,就算不能教孩子學英語,只要引導他對英語產生興趣,提供學習英語的環境和工具就很好了。
尊重語言靜默期
靜待花開
很多年輕父母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都經歷了先學字母,再學音標,然後是單詞,接下來是簡單對話這麼一個過程。這個方法本身來說沒有錯,但對於小孩就不那麼好用了。因為孩子們的學習其實不叫學習,而是習得,就是他們一面學習,一面自己就去運用和練習,去使用。在這個過程中,這門語言就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了。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做英語啟蒙教育的時候,需要一些技巧,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是日常對話。在第二語言習得上有一個術語叫做「可以理解的輸入」或是「比較有意義的輸入」,意思就是你要讓孩子聽到的東西剛好有一點難度,但又在他們的理解範圍之內。怎樣讓這個輸入變得有意義,需要我們開動腦筋。我認為日常對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輸入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日常與孩子對話,在說話中夾雜一些英文詞彙,來讓他們對英文產生興趣。
比如說媽咪回來了,爹地要出門去了,跟爹地再見,或者說love you。還有,表達肯定和否定等強烈情緒的詞彙是小孩非常容易吸收的,比如yes、no,ok、good等。注意,所有這些詞,說的時候都要自帶表情。接下來就是常用的英語名詞,最常用的那些,比如說水果的名稱,apple、banana、water、juice,以及chair、table等等。
說了單詞,再說一下短語,不同場景下的短語。家長如果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我可以告訴大家,在孩子6歲前有兩個最常用的短語,一個是「What should I do next」,就是「該幹嗎啦」。另一個短語就是Let,Let go,Let play。如果別的記不住,可以先記住這兩個。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在句子尾巴上添OK、right。孩子剛開始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當你用一個疑問的聲調說OK,孩子會說OK,也許他會說not ok。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在鼓勵孩子說話這件事情上,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因為語言有一個靜默期,我們要尊重這個靜默期,靜待花開。
除了日常對話,我們還可以通過繪本閱讀、英文兒歌和原版動畫片結合的方式,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慢慢地你會發現他們的學習能力真是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對 話
再早也不嫌早 再晚也不晚
記者(以下簡稱記):什麼時候開始英文啟蒙是最好的?
趙曉華(以下簡稱趙):我認為「再早也不嫌早,再晚也不晚」。從語言敏感期來講,孩子從0到1歲是耳朵的耳音,即聽音辨音能力最好的時期。大概兩歲半左右是爆發期,如果在雙語環境中,7歲以前孩子都可以比較快地學會第二門語言。那是不是意味著7歲後啟蒙就晚了,要像大人一樣學英語?也不是,只不過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我們需要針對其年齡特色來制訂計劃,尋找資源,這時你肯定不能再給他看一些給半歲寶寶看的書,那樣他也不會有興趣。
記:兩種語言一起學會不會導致孩子說話晚?
趙:是,但又怎樣呢?其實只有在純正的雙語家庭,父母雙方的語言輸出各佔50%的情況下,孩子才可能出現明顯的說話遲緩狀態。但這種遲緩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一旦說出話來,他一定能夠成為雙語寶寶。你認為這樣一來,寶寶說話晚一些又有什麼不好呢?人生又不是比誰開始說話早。
另外在中國家庭中,很難有家庭做到英文和中文輸出各佔50%,所以不必過於擔心雙語會讓孩子說話晚這個問題。
記:雙語寶寶說話時很容易把兩種語言夾雜著說。
趙:這也不用太擔心,現在很多外企白領不就是這種狀態嗎?我鼓勵家長平時在給孩子啟蒙時也中文和英文混著說,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爸爸媽媽突然在說著奇怪的語言。
無論如何 家長不能當甩手掌柜
記:孩子對英語不感興趣怎麼辦?
趙:這種情況也比較多,因為每個孩子的興趣點不一樣。如果他對某種教學方式特別不感興趣,你就換一種方式。如果他不愛聽兒歌,你就給他讀故事,如果他不愛聽故事,你就給他看看動畫片,如果什麼都不愛,你就給他說英文,但少說兩句。有的孩子連家長說英文都不愛,那怎麼辦呢?如果所有方式都不行,我覺得可以稍微放一放。最忌諱的是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對英文已產生了討厭情緒,這時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了。
記:那麼父母教孩子英語啟蒙了,還有無必要上早教班?
趙:其實家庭英文啟蒙跟上英語早教班是並不矛盾的,因為家長的水平和時間也有限,尤其孩子到了幼兒園,家長跟他相處的時間不是太多了,這時再想抽出很多精力去輔導孩子也不現實。
所以早教班也有好處,但我們應該想到,一般來講,報了班,回了家後家長還需要跟進,問問學了什麼,大概地過一過學習內容。這樣做的話和家長當甩手掌柜,毫不過問的情況相比,孩子學到的東西無疑會更多,興趣也更濃厚。所以不管報不報班,家長都要介入。
手 記
熟練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在今天這個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對外交流和學習的橋梁,同時也是一個人提升自我能力和認知力的有效途徑。為了讓孩子們學好英語,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中國的父母確實是煞費苦心。送孩子去早教學校學習的有之,殫精竭慮地購置「學區房」的有之,甚至千方百計拿到國外「綠卡」的也有之。面對這種現狀,人們在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同時,卻似乎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在教孩子學英語這件事上,很多父母對自己並沒有信心,甚至頗為牴觸。理由很多,比如自己並非英語專業啦,自身詞彙量太少啦,發音不夠標準啦,等等,生怕因為自己英語功底不足,在孩子英語啟蒙這件事上不僅沒有絲毫益處,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歡迎進入學堂QQ群,深度交流啟蒙話題,【童蒙英語學堂QQ群】:348227802(入群申請時請自我介紹下)童蒙英語學堂——精英父母的啟蒙家園!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領取見面禮!
我們還有以下學習平臺:
荔枝FM電臺:搜索「劉爽親子英語」
喜馬拉雅電臺:搜索「李龍老師」
李龍老師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razyli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