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曉得,韶山地圖,倒過來看的話,是很像中國地圖的。
這事可能並非韶山人發現的,當是網絡時代的網友們,眼尖看到的。
之所以這樣講,乃因我高中畢業之前,一直生活在韶山,從來沒有注意過韶山地圖的特異,也沒人提起過這事。
已不記得是哪年第一次聽到這說法,再見地圖時,就留了意,果然啊,確實有點像。
而且,越看越像。
大坪鄉是東三省;
清溪鎮是華北;
楊林鄉是東部及東南;
如意鄉是西南;
永義鄉和銀田鎮是西北。
韶山地域,並非從來就這個樣子。
明朝,屬於湘潭縣移風鄉,清朝屬湘潭七都。
民國初年,先是改為第二區,後又為第九區。
1935年,分屬銀田鄉,清溪鄉。1947年,又屬兩鄉合併的清溪鄉。
當時,清溪鄉分21保。後來的韶山區域,為第5-18保。
之後,又有第三區、第四區,銀田區。
1958年撤鄉,建韶山人民公社,兩年多後,成湘潭縣韶山區。
1968年,升為省轄區。
1981年,又歸湘潭縣。
9年後,成立縣級韶山市,湖南省轄,湘潭市代管……
(韶山南岸私塾老照片)
也就是說,1990年之後,我們看到的韶山地圖,倒轉過來,大略就是中國地圖的樣子。
上述都還只是大概,實際上,那些年份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調整,比如,把湘潭、湘鄉一些地區,劃入韶山。
其中有些,還挺有趣。
好像是在蔣昌鵬老師的《韶山風物》裡看過——但具體的話,一時翻不到了——說1968年前,紅旗水庫是屬於韶山楊林鄉的,但水庫尾部大山裡那幾個組,卻屬於湘鄉縣。那裡的人寫信,要求有關部門把他們劃入韶山,並得償所願……
總體來講,韶山的區域,是越來越大的。
這就使得現在的韶山地圖,已經不是太像中國地圖了。
市府網站歷史沿革條顯示:
2012年5月10日,湘鄉市龍洞鎮的石塘、花橋、谷陽、韶東、韶西、新湖、城前等7個村劃歸韶山市韶山鄉管理,湘鄉市金石鎮的團田、舒塘2個村劃歸韶山市楊林鄉管理。
7村入韶山鄉,至少在目視上,對韶山地圖造成的影響不大,但團田、舒塘劃歸楊林鄉,就直接把「渤海」填滿了。
雖然地圖不那麼神奇了,但對於韶山是有好處的。
尤其是龍洞鎮幾個村的劃入,使韶山向南發展,有了更多騰挪的空間。
旅遊業終歸帶有季節性,韶山的壯大,還是離不開招商引資,發展現代工業和農業。
因此,可以預計,韶山會有更充實的地域,更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