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5位部級人物的香山慈幼院

2020-12-25 大河網

  

 

  編者按

  檔案,直到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中,檔案一度成為重要的鬥爭武器,檔案庫也成為必爭之地。在檔案開放的時間規定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以隨時向社會開放。所列檔案中涉及國防、外交、公安、國家安全等國家重大利益的檔案,以及其他雖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但檔案館認為到期仍不宜開放的檔案,經上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延期向社會開放。

  2009年5月底,北京市檔案館再次向社會公開檔案21568卷,這是繼1996年、1997年和2001年向社會集中開放檔案之後,第四次開放檔案。與之前不同的是,本次開放的檔案中,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部分檔案。其中不少檔案帶有鮮明的那個時代的特色,絕大多數文件首頁最上方就是「最高指示」。這些檔案中不乏上學、取暖、糧油供應等關係民生的檔案,也有「尼克森訪華」期間的部分越南留學生在華工作生活狀況的檔案。有關媒體近日查閱大量資料,尋訪檔案中的人和事,為讀者解密「文化大革命」檔案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香山慈幼院為解放後全國最後一所私立學校,由民國慈善家熊希齡1920年創辦,該校曾走出五位新中國部長級人物。

  ■ 親歷:王春宜 81歲,曾就讀於香山慈幼院蒙養部 

  在近期北京市檔案館解密的部分「文化大革命」檔案中,有關香山慈幼院的數份檔案位列其間。檔案中展示了這所慈幼院「文化大革命」前後,經費短缺申請政府接管、政府最終接管等一系列改變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請示、批覆、決定的過程。

  創辦初期:慈善家為孤貧兒創辦

  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民國慈善家熊希齡於1920年,在香山宜園舊址創辦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收養來自各省的災童及貧苦兒童,免費為他們提供教育。推行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制。

  「香山慈幼院的師資質量和教育設備在當時堪稱一流。它設有嬰兒、幼兒、小學、中學教育,又設有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所有這些教育,都是以當時最先進的方式進行。」王春宜回憶。

  慈幼院的第一批教師來自於北京、天津等地的師範學院,還有一些留學生。蔣夢麟、胡適、李大釗、張伯苓等曾受聘為該校評議委員會,研究教育方式。

  王春宜說,當時美國記者參觀後謂其「較之美國所辦幼稚學校有過之無不及」。    

  發展時期:達官貴人花錢送子    

  王春宜介紹,解放後,許多有錢人家的孩子、駐華使館工作人員的孩子都慕名而來。在香山慈幼院孤兒是正統,學校稱之為正生,所有費用免費。而那些爭著送到香山慈幼院學習的有錢人家的孩子,身份卻是附生,完全自費。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學習,學校一視同仁。

  「十年浩劫」時期:慈幼院被接管

  王春宜說,由於香山慈幼院的生源發生變化,該校變為一個嬰兒、幼兒、小學三部綜合的幹部子弟教養單位,經常保持1300名到1400名兒童在校,工作人員170人左右。1965年1月初,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請政府接管的報告》反映這些問題,並提到經費嚴重困難,迫切希望政府儘速接管。

  1966年10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提交了「關於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緊急通知」,指出,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齡舉辦的「慈善事業」……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該院廣大革命師生和革命群眾強烈要求政府接管。

  王春宜介紹,當時教育部門還列出三條理由:第一,全市只有這一所私立學校,如繼續保留,政治影響很不好;第二,學生認為學校對他們進行剝削,把老師當成資本家,師生之間關係緊張,且該院收費高,附近勞動人民的子女不能入學,群眾意見大;第三,學校經費短缺,暖氣用煤無錢購買,職工工資無法發放。北京市教育局亦提出接管後的具體意見。

  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出臺(66)教革行子第45號文件,即「關於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1967年,海澱區教育局阜成路香山慈幼院內增設一所中學,成立「北京市立新中學」。1973年1月29日,北京市三家學校合併,定名北京市立新學校。意在「破舊立新」。

  從慈幼院創立到被接管,共把6000多名孤貧兒童培養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長級人物。王子綱(在校名楊炳玉),建國後曾任郵電部部長。趙志剛(在校名趙連)是郵電部副部長,郵電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國後曾任商業部副部長。

  ■ 講述

  學生見面先論「血統」

  香山慈幼院校友會會長劉大保(現在人民日報社新聞中心工作)介紹,1966年、1967年香山慈幼院陷入混亂,學生學業荒廢。香山慈幼院被當做「培養資產階級的黑據點」、「資產階級孝子賢孫的安樂窩」看待。院長受到批判,副院長被批鬥,許多教職員工被「勞動改造」。小學部設備遭到破壞,珍貴院史資料被焚毀,「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校牌被取下。「讀書無用論」盛行,全院的正常教學無法進行。

  香山慈幼院校友焦潤英(現在京從事教育工作)回憶在香山慈幼院的8年時說:「香山慈幼院蒙養教育將手技作為兒童智能開發、培養自立精神的課程讓我受益一生。」1968年之後,縫紉機、木工房等作為「資產階級教育路線」被封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這句順口溜江海(旅居國外)記憶猶新。江海曾於1967年就讀於香山慈幼院,在校期間該校更名為立新學校。

  江海說,他上學時期的「血統論」對他那一代青年影響至深。「新同學認識首先問出身。」江海記得剛上中學的第一天,他和附近幾個樓的孩子分到了同一個班。第一節課剛下課,一個孩子就問他:「嗨!你爸爸是哪一年參加革命的?」

  ■ 建議

  代表提議恢復「香慈」 

  在今年的海澱區人代會上,海澱區人大代表湯蕉媛提交了恢復「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議。從2004年到2009年,湯蕉媛已連續5次提此建議。

  湯蕉媛說:「我為此事奔波,一方面是因為熊希齡先生在海內外影響較大,另一方面是出於對熊希齡先生的教育精神的敬仰。我希望通過這件事的解決,能夠喚起我們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關注。」

  「代表的建議是整個香山慈幼院校友的願望,香山慈幼院校友為母校正名的努力從未停止過。」王春宜說。           (據《新京報》) 

相關焦點

  • 《香山慈幼院》:歷史與現實的輝映
    《香山慈幼院》的出版正趕上「香山慈幼院」(今天「北京實驗學校」的前身)成立100周年,在人們重新憶起並紀念這家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學校的時候,真是恰逢其時,錦上添花。 《香山慈幼院》這種紀實性小說創作的文體有它的優勢,就是小說的主體故事是虛構的,作家可以盡情發揮想像,構想出非常生動的吸引讀者的奇妙故事;同時它又能書寫生活中的真實的人物與事件,這給讀者一種信任感,使讀者更加感到小說具有真實性,當然也就更加能夠感動人,打動人心。還有,這樣的寫法還能使作品產生一種厚重感,避開那種完全虛構帶來的漂浮感。
  • 從靜宜園到雙清別墅 香山慈幼院的百年傳奇
    水患造成上千難童無家可歸,熊希齡又上下遊走,在香山開辦慈幼局,收養這些孩子。第二年水患已平,慈幼局準備解散,但還有兩百餘兒童無人認領。如此一來,熊希齡不得不考慮建一所永久性機構,收養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在時任大總統徐世昌的交涉下,清皇室內務府把已經廢棄的前清行宮香山靜宜園讓出,香山慈幼院便創建於此,熊希齡出任院長。
  • 香山慈幼院:從幼兒園到大學的理想家園
    慈幼院每年會以高額招收一些富家子弟就讀,而這些學費便作為蒙養園購買食材的資本。1919年,為了幫助直隸水災後無人認領的200多個兒童,熊希齡在香山籌建了香山慈幼院。在這裡,他默默地營造了一個理想的教育基地,並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結合成一個整體。作為其最初級階段的蒙養園,在熊希齡的努力下,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實現了「頓頓有肉」的目標,並且能夠不分貴賤,所有孩子同桌就餐。
  • 老照片1941:熊希齡創辦的北京香山慈幼院舊影
    1917年河北大水,水患造成上千難童無家可歸,熊希齡上下遊走,在香山開辦慈幼局,收養這些孩子。(更多民國各地老照片,盡在關注!)第二年水患已平,慈幼局準備解散,但還有兩百餘兒童無人認領。如此一來,熊希齡不得不考慮建一所永久性機構,收養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
  • 香山慈幼院曾是6000孤貧兒童的桃花源
    在一個災難頻仍的時代,他不僅勉力維繫著孩子們的生命和尊嚴,還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環境,讓孩子們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培育出健全的人格。 記者們甚至預言,倘若能一直堅持不懈,香山慈幼院將來會成為「世界幼稚教育之模範」。 輪椅上的洛林今年95歲,她比方亭晚進香山慈幼院幾年。1932年,她的父母和兩個兄弟在18個月間先後死於肺結核,唯一的妹妹也失散了。她被姑姑送進了香山慈幼院,入讀小學部二年級。此時學校已經創辦12年,經過了創業期、發展期,可說是到了最好的時候。
  • 「幼兒教育」始於清末 慈幼院歌聲感動馮玉祥
    香山慈幼院歌聲感動馮玉祥  民國著名慈善家熊希齡創辦的北京香山慈幼院,1920年一開辦就接收了150名災區難童,在最優美的校區成立了「蒙養部」收育年滿4歲、不足6歲的兒童,到1923年正式改成「蒙養園」又稱「第一幼稚園」;白瓷磚的大門上有「蒙養園」三個大字,左右門聯「生生如己所生」、「幼幼及人之幼」;進門踏上幾步石階,迎面尖頂建築的拱形園門上有「蒙以養正」四個大字,這是香山慈幼院的教育方針。
  • 【讀史明智】毛主席在香山雙清別墅的181天做了哪些大事?
    3月25日晚上7點多,毛澤東等領導人從西苑機場閱兵結束後,返回頤和園益壽堂,宴請李濟深等20多位民主人士。  這一整天,毛澤東奔波忙碌。深夜時分,毛澤東等領導人到達駐地香山。眼看一天的安全保衛工作就要順利結束,保衛隊的同志們正要放鬆之際,剛下車的毛澤東卻發了火,他對跟上來的警衛高富有說:「你們怎麼搞的?
  • 200萬顆馬賽克 拼出《香山星座》
    壁畫以繁茂的榕樹和火紅的木棉為引,以「家」(家鄉)、「國」(祖國)、「天下」(世界)為大敘事線索,以群像為主,輔以歷史場景、建築等相關元素,將陸皓東、鄭觀應、楊殷、王雲五、呂文成、方人定、蕭友梅、方成、古元等26位香山先賢集於一圖。製作過程:《香山星座》高42.6米,寬4.4米,總面積187.44平方米。
  • 張家港香山上,20多位小姐姐穿著漢服信步山中
    秋日微風下,張家港香山上,20多位小姐姐穿著漢服信步山中,秋風微起,紅葉落地,好一幅秋日美景。不久前,最新出爐的「十四五」規劃中,著重提及「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正如香山上,漢服文化和紅葉交織絢爛,張家港雙山香山旅遊度假區也一日比一日絢爛多彩。她從容向前,在文旅融合中延續城市文脈,在一批批項目落地中彰顯城市特色,在生態大保護中寫下綠色答卷,她引人入勝,讓人流連。
  • 民國歷史人物——王明華
    1919年梅蘭芳作為中國第一位京劇藝入到日本演出時,她也相隨同去,還負責掌握梅蘭芳的演出業務事項。   王明華陪同梅蘭芳首次出訪日本巡迴演出後回到北京,東瀛訪問演出的成功,使梅蘭芳的聲譽又高漲一層,而她對梅蘭芳的呵護和照顧也備受讚揚,傳為佳話。從此梅蘭芳對家中事務概不過問,全由妻子一手掌管;外出演藝事務,也尊重她的意見,由她安排公事。
  • 香山幫-中國歷史上皇家大工匠群.蘇州香山幫的華麗轉身!
    從此,「香山幫」名聲大噪,蒯祥也被稱為「香山幫」的鼻祖。2011年,由200多位香山幫匠人耗時一年多打造的「承香堂」2013年,世界跨度最大的木結構拱橋—胥虹橋橫跨胥江,此橋全長120米,單跨跨度為75.7米,全部採用7釐米寬、3釐米厚
  • 香山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紅色香山」宣講活動啟動
    「大家好,我叫呂遊,在香山豐戶營已經居住了10多年,作為一名香山地區變遷的見證者,很榮幸,很高興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到的香山變化,這些年,我陸續到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孫中山紀念堂、李大釗烈士陵園、雙清別墅、來青軒等眾多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感受到了香山地區特有的紅色文化氛圍。」
  • 工匠傳奇 | 香山幫的三個「看家本領」
    蘇州與流傳千年的工匠傳奇「香山幫」關係密切,在上一期文章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香山幫的起源發展,相信大家一定對香山幫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香山幫到底厲害在哪裡呢?且容這些傳奇工匠的汗水結晶——留園為你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