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檔案,直到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中,檔案一度成為重要的鬥爭武器,檔案庫也成為必爭之地。在檔案開放的時間規定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向社會開放;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以隨時向社會開放。所列檔案中涉及國防、外交、公安、國家安全等國家重大利益的檔案,以及其他雖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但檔案館認為到期仍不宜開放的檔案,經上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延期向社會開放。
2009年5月底,北京市檔案館再次向社會公開檔案21568卷,這是繼1996年、1997年和2001年向社會集中開放檔案之後,第四次開放檔案。與之前不同的是,本次開放的檔案中,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部分檔案。其中不少檔案帶有鮮明的那個時代的特色,絕大多數文件首頁最上方就是「最高指示」。這些檔案中不乏上學、取暖、糧油供應等關係民生的檔案,也有「尼克森訪華」期間的部分越南留學生在華工作生活狀況的檔案。有關媒體近日查閱大量資料,尋訪檔案中的人和事,為讀者解密「文化大革命」檔案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香山慈幼院為解放後全國最後一所私立學校,由民國慈善家熊希齡1920年創辦,該校曾走出五位新中國部長級人物。
■ 親歷:王春宜 81歲,曾就讀於香山慈幼院蒙養部
在近期北京市檔案館解密的部分「文化大革命」檔案中,有關香山慈幼院的數份檔案位列其間。檔案中展示了這所慈幼院「文化大革命」前後,經費短缺申請政府接管、政府最終接管等一系列改變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請示、批覆、決定的過程。
創辦初期:慈善家為孤貧兒創辦
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民國慈善家熊希齡於1920年,在香山宜園舊址創辦了北京香山慈幼院。收養來自各省的災童及貧苦兒童,免費為他們提供教育。推行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制。
「香山慈幼院的師資質量和教育設備在當時堪稱一流。它設有嬰兒、幼兒、小學、中學教育,又設有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所有這些教育,都是以當時最先進的方式進行。」王春宜回憶。
慈幼院的第一批教師來自於北京、天津等地的師範學院,還有一些留學生。蔣夢麟、胡適、李大釗、張伯苓等曾受聘為該校評議委員會,研究教育方式。
王春宜說,當時美國記者參觀後謂其「較之美國所辦幼稚學校有過之無不及」。
發展時期:達官貴人花錢送子
王春宜介紹,解放後,許多有錢人家的孩子、駐華使館工作人員的孩子都慕名而來。在香山慈幼院孤兒是正統,學校稱之為正生,所有費用免費。而那些爭著送到香山慈幼院學習的有錢人家的孩子,身份卻是附生,完全自費。但正、附生共同寄宿學習,學校一視同仁。
「十年浩劫」時期:慈幼院被接管
王春宜說,由於香山慈幼院的生源發生變化,該校變為一個嬰兒、幼兒、小學三部綜合的幹部子弟教養單位,經常保持1300名到1400名兒童在校,工作人員170人左右。1965年1月初,香山慈幼院提交《申請政府接管的報告》反映這些問題,並提到經費嚴重困難,迫切希望政府儘速接管。
1966年10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提交了「關於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緊急通知」,指出,香山慈幼院是解放前封建官僚熊希齡舉辦的「慈善事業」……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該院廣大革命師生和革命群眾強烈要求政府接管。
王春宜介紹,當時教育部門還列出三條理由:第一,全市只有這一所私立學校,如繼續保留,政治影響很不好;第二,學生認為學校對他們進行剝削,把老師當成資本家,師生之間關係緊張,且該院收費高,附近勞動人民的子女不能入學,群眾意見大;第三,學校經費短缺,暖氣用煤無錢購買,職工工資無法發放。北京市教育局亦提出接管後的具體意見。
1966年12月24日,北京市教育局出臺(66)教革行子第45號文件,即「關於接管私立香山慈幼院的通知」。
1967年,海澱區教育局阜成路香山慈幼院內增設一所中學,成立「北京市立新中學」。1973年1月29日,北京市三家學校合併,定名北京市立新學校。意在「破舊立新」。
從慈幼院創立到被接管,共把6000多名孤貧兒童培養成材,其中有五位部長級人物。王子綱(在校名楊炳玉),建國後曾任郵電部部長。趙志剛(在校名趙連)是郵電部副部長,郵電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安法乾,建國後曾任商業部副部長。
■ 講述
學生見面先論「血統」
香山慈幼院校友會會長劉大保(現在人民日報社新聞中心工作)介紹,1966年、1967年香山慈幼院陷入混亂,學生學業荒廢。香山慈幼院被當做「培養資產階級的黑據點」、「資產階級孝子賢孫的安樂窩」看待。院長受到批判,副院長被批鬥,許多教職員工被「勞動改造」。小學部設備遭到破壞,珍貴院史資料被焚毀,「北京香山慈幼院」的校牌被取下。「讀書無用論」盛行,全院的正常教學無法進行。
香山慈幼院校友焦潤英(現在京從事教育工作)回憶在香山慈幼院的8年時說:「香山慈幼院蒙養教育將手技作為兒童智能開發、培養自立精神的課程讓我受益一生。」1968年之後,縫紉機、木工房等作為「資產階級教育路線」被封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這句順口溜江海(旅居國外)記憶猶新。江海曾於1967年就讀於香山慈幼院,在校期間該校更名為立新學校。
江海說,他上學時期的「血統論」對他那一代青年影響至深。「新同學認識首先問出身。」江海記得剛上中學的第一天,他和附近幾個樓的孩子分到了同一個班。第一節課剛下課,一個孩子就問他:「嗨!你爸爸是哪一年參加革命的?」
■ 建議
代表提議恢復「香慈」
在今年的海澱區人代會上,海澱區人大代表湯蕉媛提交了恢復「香山慈幼院」校名的建議。從2004年到2009年,湯蕉媛已連續5次提此建議。
湯蕉媛說:「我為此事奔波,一方面是因為熊希齡先生在海內外影響較大,另一方面是出於對熊希齡先生的教育精神的敬仰。我希望通過這件事的解決,能夠喚起我們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關注。」
「代表的建議是整個香山慈幼院校友的願望,香山慈幼院校友為母校正名的努力從未停止過。」王春宜說。 (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