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外置業需警惕四種陷阱 買房不等於入籍
據美國《僑報》報導,不少移民大國都有調整移民政策的習慣,加上一些購房者對於當地房地產市場的不了解,很多海外購房者都會陷入困境。
困境一:購房後物業管理混亂
據報導,紐約華人李女士8月5日前往福建同鄉會求助,稱其買下的高級公寓(Condo)帳目混亂、管理不清。
李女士表示,她在2011年買下位於法拉盛的一公寓,但是搬進去公寓後,公寓的黃姓管理員根本不負責任,拒絕對住客出示樓宇帳目,還隨意上漲管理費。
非但如此,李女士說,新上任的管理員夏先生還貼告示並人身攻擊她的丈夫,造成丈夫多次身體不適。
困境二:中介誤導稱買房便可入籍
廣州新快報6日報導,丁先生最近通過某中介機構,花500多萬元人民幣在西班牙購買了一套房產,可是等一切辦理好之後,丁先生又急著把房子轉讓出去。
原來,丁先生聽信了中介的話,以為買了房子就可以加入西班牙國籍,「一隻腳踏入歐洲」,以後孩子在國外讀書的選擇更多了。可是現在專業置業機構告訴他,「別說是外國國籍了,連永久居留權都拿不到」。
在海外房產中介機構工作的Andy指出,在西班牙購置超過50萬歐元的房產,可以獲得該國居留身份。但是,要想拿到永久居留權或者入籍,一定要在當地居住,永久居留要連續5年每年住滿半年,而入籍要連續住滿10年。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外買房就可以入籍是「偷換概念」,因為部分國家規定的「投資移民」或者「入股企業移民」,房產只是條件之一。
困境三:各種額外費用無中生有
近日,白領汐小姐為了在海外買房「破了點小財」。其實在此前,她已經花了很長時間去了解海外房產市場,又向相熟的房產業內人士諮詢相關信息。在對自己的財務情況做了評估後,她支付了100萬元當作首付,購買一套海外房產。可是她沒想到,整個交易過程完成,她竟額外付了近10萬元。
對此,某中介機構負責人Louis揭開了謎底:一般來說,在海外買一套房產,要付給中介2萬元至3萬元看房保證金、3.3萬元差旅費、看樓誠意金2.5萬元至5萬元(若一家大小前往,則可高達10萬元),機票和酒店費用另計。其實,這些費用是自行定價,沒有統一標準,而且大部分費用都屬「無中生有」。
困境四:不帶翻譯受騙房屋被轉賣
今年年初,黎先生通過某中介機構購買了一套義大利的房產,等所有的手續都辦好了,中介跟他說可以收房了,他心裡很高興,於是帶著太太就飛過去看房。誰知道,去到義大利時,他發現前幾天就已經有人入住了他買的房子,而且住戶還出示了他們的購房合同。黎先生在當地找了翻譯後才知道自己的房子被轉手賣了,自己卻還蒙在鼓裡。
業內人士稱,雖然海外置業的買賣雙方、中介都會籤訂合同,但「即使是中文合同,普通人也未必會看清楚每個詞、每一句的意思,更何況是外語,特別是一些小語種?」因此,前往國外看房產時,最好把翻譯帶上。翻譯可以幫助確定房子是否屬於中介代理的房地產商、確認標的房產是否已經被售賣,從而降低被欺騙的可能。
在海外置業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的陷阱,因此,對於想在海外購買住宅的個人投資者或自住者而言,了解其將要投資的市場就變得十分重要。
專業人士表示,移民置業者需要了解市場上的供應與需求趨勢,包括未來的供應量、交易量、價格及租金趨勢。同時,需要了解適用於該市場的各類政策及法律。如果置業者打算貸款,那麼他必須了解當前利率、未來的利率變化以及購買二手住宅的折舊成本,因為不同市場都有一定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