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回憶,是那走街串巷的小吃,也是一份小小的炸灌腸

2020-12-17 大烽說美食

大家好,這裡是大烽說美食。對於老北京的吃食,實際上有很多都是在老百姓的一些飲食之中,漸漸變得流行了起來。這種飲食文化,對於北京人來說,不僅是兒時的一種回憶,背後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正因如此,在北京存在一些百年的老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他們的存在,相應的也能進一步驗證,老北京的小吃更偏向於大眾化這一點。

而炸灌腸或許算是北京小吃裡最「草根」的一種小吃了,廟會上,小胡同裡,甚至大馬路邊上都隨處可見。到底誰賣得更加正宗,也就沒人追究了。不過,炸灌腸到底是不是腸子做成的呢?它究竟是屬於葷,還是素呢?帶著這些問題,咱們還得從炸灌腸的「根」論起。不少的人說炸灌腸是源自於漢族,當時明朝有一道宮廷秘方流露了出來。

而後經過人們簡單的製作,就變成了在豬腸裡面灌料子,製作成紅色的粉腸,當時更是有「豬腸紅粉一時煎」的說法。也有人說也有人說這灌腸是滿族的小吃,是從滿漢全席裡的炸鹿尾,發展到現如今的。這種說法也比較讓人信服,要知道,在一些北京老字號的店裡,還能找著這道炸鹿尾。不過並不是真的鹿尾巴,而以豬肉、豬肝作為原料仿製成鹿尾巴的樣子。類似於肉腸的樣子,不過,這兩個灌腸的故事版本都有著兩個共同點,一方麵食材都是粉紅色和豬肉腸。

都是用麵粉和豬肉剁碎後,灌在豬大腸裡頭,然後上鍋蒸,蒸完之後出來在鍋裡煎。現如今的傳統灌腸已經不用腸衣了,但其他步驟都,沒發生太大的變化。首先把精選的豬腸洗淨切碎,加入適量的麵粉混合蒸熟。再手工揉捏成小圓餅,用食用油煎製成品。這就是炸灌腸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炸灌腸,美味全都是在這些麵粉上。裡面會夾雜著各種美味的調味料,如此一來,炸出來的灌腸無論是在口感上,還有味道上都非常的美味。

不過在傳統炸灌腸上經過改良後的味道,已經從紅色變成了灰色,而吃法也從變成了蘸著蒜吃和不蘸著蒜吃兩種。紅腸類似於臘腸切片的那種樣子,而灰色的炸灌腸看起來像壓扁的桃酥,口感上要比紅色的更一點更香,紅色的炸灌腸因為裡面有肉,所以在味道上要更勝一籌。

但是,不論口感還是味道,兩種老北京炸灌腸最為相同的一點就是:不能炸得乾乾的。要是裡邊都幹了,就會變得跟蝦片似的那種感覺,必須得外焦裡嫩。不然的話,這樣的炸灌腸就連最基本的標準都沒達到。而且,蘸炸灌腸的蒜汁,就得把這個蒜搗成蒜油了,這個配合起來,才算得上達到了效果。

蒜不能拍,不能切,必須要用是手工一個一個的砸出來,如此一來,砸出來的蒜就會有黏度。砸好的蒜,再用涼開水一激,這齣油的蒜汁就算做好了。這個時候,經歷過四五百度高溫油炸鍋的灌腸,和這蒜油結合,就變成了一道極具風味的特色小吃了。端上這麼一份飯盒,裡面放上剛出鍋的炸灌腸,再用牙籤一個個的扎著吃,這滋味,別提有多美了。

如今,歷經了多次改良的炸灌腸,實際上已經從之前的「葷菜」,變成了純澱粉炸制的一種小吃。可能在極少部分知道的「老北京」的眼中,如今的澱粉炸灌腸已經成為了一種和傳統炸灌腸相差極大的一種食物,甚至都不算「老北京」的吃食。可即便如此,它的改變,讓這道美食,變得更接地氣。

在我看來,而經歷400度左右油溫出鍋的炸灌腸,吃的不單單只是口味,更多的是融合了歷史文化,吃的是一種情懷和回憶。它給北京人帶來的幸福感,是不能用價格來衡量的。在如今燈紅酒綠的飲食文化,沒有一種美食,能夠像炸灌腸一樣,禁得起街頭,禁得起喧器,守得住無人問津。其實,很多小吃就像人一樣,有的是甘願平庸,有的是追求卓越,有的卻不甘於平凡。而他們所缺少的,僅僅只是守得住「平庸」,守得住「平凡」而已。

相關焦點

  • 北京小吃:蒜香撲鼻的煎灌腸!
    蒜香撲鼻的煎灌腸「不為解飽,只為解饞」,煎灌腸,北京人簡稱灌腸。灌腸是「煎」的不是「炸」的。煎灌腸的煳香、蒜香夾雜著焦酥細嫩的混合風味絕有特色。過去,北京的廟會遍布全城。廟會除了逛就是吃,因此為小吃提供了市場。小吃攤位一個挨著一個,各種小吃琳琅滿目,成為廟會裡不可或缺的一景兒。例如廠甸兒的糖葫蘆、蟠桃宮的切糕,都已成為標誌性品種,甚至進入北京民諺:「廠甸兒的糖葫蘆——大串兒」「蟠桃宮的切糕——自己來(切)」。在眾多小吃中,有一類小吃主要以廟會供應為主。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你知道《鬢邊不是海棠紅》裡提到的炸灌腸的故事嗎
    當然,您隨後再加也是可以的,但這不是麻煩人家師傅多忙一道嘛。您說,「一底兒一」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一碗滷煮您需要加幾個火燒?後面這個一就是火燒的數量。炸灌腸諸多資料顯示,炸灌腸是滿人的一道菜系。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炸灌腸是滿人炸鹿尾的變種,準確的說是由炸鹿尾演變過來的。其次,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
  • 慈禧一生十分喜愛的一道小吃,如今成為北京人餐桌上的必備美食
    推薦語:美食跟著經濟的發展做著改變,研究美食和藥效也多了,各種搭配起來,就有了現在又營養又美味的美食下文轉載自作者:升活小事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小吃豐富、其中不乏一些美食是來自於宮廷流傳下來的,所以這也是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前去北京旅遊的主要原因
  • 廟會小吃的美妙記憶 冰糖葫蘆杏仁茶等復甦老北京記憶
    在北京過春節,逛廟會自然少不了。如今逛廟會,可以吃到新疆的烤串、海南的椰子、廣東的點心,不過只有老北京傳統小吃,方能體現京城廟會的韻味。冰糖葫蘆、驢打滾、杏仁茶、灌腸、炸豆腐、奶油炸糕、褡褳火燒……這些傳統食物在提供美味的同時,也復甦了京城百姓的溫暖記憶。
  • 北京這些特別好吃的特色小吃,最近這幾年真的是又火爆又流行呀
    作為北京土生土長的一枚當地人,北京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美食了。而且我覺得他的每一種美食都是一種特色。其實北京不光他們的歷史文化,連飲食文化都是很多的。因為北京的人比較多,所以呢,來到北京的一些特色小吃,也就是有很多的。我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但是這裡的特色小吃我還是沒有吃完過。
  • 這是最全的北京小吃攻略,沒有之一
    這裡的老闆是兩個臺灣帥哥,這裡所有的小吃都是精心烹調,分配好油溫和美味的。他家炸的東西掛糊不重,既有面炸過的香酥,又不會讓人覺得吃了一嘴的面,而且成品上淋了一點不知啥成分的醬汁,味道簡直棒!、炸灌腸絕對佔著京城小吃中的一絕。
  • 鼓樓——擁有北京人太多的回憶……
    「鐘鼓樓吸著那塵煙 任你們畫著他的臉」要說鼓樓這地界兒特別受民謠歌手的喜歡。不知道您聽沒聽過趙雷的那首《鼓樓》,其中有一句是這麼唱的:「當107路再次經過,時間是帶走青春的電車」(圖片來自知乎@xlyii,感謝!)在鼓樓這兒,不知道裝著多少人的回憶。
  • 北京人都不想提及的街頭美食,外地人直喊上當,這究竟是什麼美食
    很多人第一次旅遊肯定都會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城市,相信很多人第一次選擇的城市大多會是北京吧。怎麼說北京也算是我們的首都了,怎麼說作為一個中國人連首都都沒有去過,那豈不是笑話嘛。還有很多老一輩的人他們唯一想去的城市也是北京,想去天安門看一下或者去走一走萬裡長城,還有那美如畫的故宮,小妖舉得北京可以玩的地方還是蠻多的。
  • 吃在北京——盤點那些即將被全國各地美食埋沒的「京」味小吃美食
    作為祖國的首都,去北京旅遊旅居的人不在少數,這裡匯聚著各種歷史悠久的美麗風景,同時也匯聚著全國各地的美食。我們不難發現,北京的小吃美食在北京慢慢的不再凸顯,而是被別的地區的美食小吃文化侵佔。豆汁、灌腸、焦圈等,聽名字老北京人也許十分熟悉,但新一輩的人也許就沒這麼有感覺了。
  • 老北京地道小吃,豆汁兒,灌腸,炸醬麵,驢打滾你吃過哪幾種呢
    要說起老北京,應該有很多人對它有深厚的情誼吧。老北京人說話的兒化音應該也是很多人都喜歡聽的吧,反正小編是很喜歡的。老北京是對古都北京的傳統風俗的叫法,北京作為七大古都之首,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們,對衣著打扮都相當重視。
  • 烤腸炸雞炸榴槤酥,也算老北京小吃了?我咋不知道
    什剎海,初五的大風把北京的天清掃得格外透徹,來北京旅遊的小方站在銀錠橋上,一眼就看到了橋頭的一家老北京小吃店。站在廣告牌前,小方有點懵:「爆肚、灌腸我都知道,怎麼炸魷魚、炸雞翅、炸榴槤酥也算老北京小吃嗎?」
  • 從路邊攤走進大商場,傳統小吃會「水土不服」嗎?
    隨著城市發展,路邊的流動攤販成了過去式,但一些傳統小吃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味道。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攤兒,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 臺灣新埔灌腸美味銷魂 遊子牽腸掛肚(圖)
    中新網4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新埔灌腸是很地道的地方小吃美食,尤其從異地回鄉的遊子,總要品嘗個幾口,不只齒頰留香,更是吃在嘴裡美味回憶湧心頭。  灌腸是新竹縣新埔鎮客家莊知名的食品,又叫「粉腸」或「煙腸」,飄香超過半世紀。
  • 它是老北京特有的小吃,可連點兒肉都沒有,憑什麼叫「腸」呢?
    雖然名氣很大,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最典型的當屬豆汁兒,別說外阜的朋友,就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至少有一半兒是喝不了的。不過更多的還是比較「大眾化」的,比如今天咱們要說的——炸灌腸;灌腸切片、過油、有人愛吃焦脆的、有人愛吃軟的、蘸蒜汁兒食之,只要不是不愛吃蒜的,接受起來應該沒什麼難度。
  • 遊客都點讚的老北京小吃鋪,終於滿足了南北兩方人的胃!
    老北京小吃鋪,一向是踩了南方朋友味蕾的痛腳。豆汁難以下咽,滷煮俗氣粗魯,糕點更是比不過以細膩精緻聞名的江南。在食客們「固化」的思維裡,似乎老北京的小吃就是這點東西,連那勞什子宮廷御膳不也是「蘿蔔白菜大開會」麼。
  • 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的北京小吃
    著名的小吃街有九門小吃、護國寺小吃、王府井小吃等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漢、回、蒙、滿等多民族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麵等。一些老字號專營其特色品種,為仿膳飯莊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莊的銀絲卷,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炸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莊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它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
  • 來中山路千萬不要吃炸魷魚月亮蝦餅了!最火爆的地道小吃藏這裡!
    但其實,中山路作為廈門的老城區,在它的街角巷陌裡,還是藏著許許多多的古早味,比如:下午才出攤但卻大排長龍的局口拌麵、開了幾十年的老字號蓮歡海蠣煎、火爆街頭的裡脊攤等等,這些小攤子不僅味道好,而且實惠便宜到感人,這也是多年來老廈門一直獨寵它們的原因吧。今天,我們一起來走街串巷,來把這些古早味小攤給揪出來!
  • 都是打滷面,憑什麼北京的長成這樣?
    ◆◆ 炸灌腸 ◆◆ 炸灌腸這種食物已經成為 帝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吃了 美食街 很多經營北京菜的館子都見得到
  • 蒜腸、煎灌腸、溜肥腸……北京人最愛的就是這口「腸兒」!
    蒜腸、煎灌腸、溜肥腸……北京人最愛的就是這口「腸兒」! 北京人愛吃的那些「腸」。 茶腸,北京人餐桌上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