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孟秀麗
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之際,4月18日晚八時,半島讀書會第二期《好書來:買書讀書藏書的難忘記憶》線上舉行,書畫家、藏書家宋文京以語音方式分享了他的書香人生,藏書家宋總業講了他的藏書故事,愛書人劉強介紹了他最喜歡的作家哈代的作品。
讀書會第一單元,書畫家、藏書家宋文京為大家分享了他上世紀80年代買書藏書的故事。
宋文京是島城著名書法家、藝術家、美術評論家,也是藏書家,藏書量非常巨大。據主持人劉宜慶介紹,宋文京搬家是用大卡車搬書的。宋文京補充道,1992年時從鄭州和銀川兩地把藏書往青島搬,鄭州家中的書裝滿了一輛三菱卡車,從銀川則是一個一噸重的貨櫃,可見那個時候藏書之巨。據宋文京介紹,其後讀書、買書、藏書更多了。
宋文京介紹道,從70年代末期到現在讀了很多書,也收藏了很多書。上世紀80年代正是他讀大學時期,當時社會歷經撥亂反正開始對外開放,各種思想、風潮可謂眾聲喧譁泥沙俱下。文革結束後,廣大群眾和尤其是青年有很強的求知慾,在當時青年人在圖書館、在廣場上、在草地上讀書,都是特別美好的形象。而且,能寫詩的青年更受歡迎。一個藝術青年可能就會成為一道風景。那時,看話劇的人、跳交誼舞的人、到美術館看展覽的人、去聽講座的人都非常多。
那是個簡單溫暖的年代,當時沒什麼娛樂生活,大家都愛讀書、愛買書,宋文京記憶深刻的是在王府井大街王府井書店,大家排隊買世界名著,朋友們見面也都是問你最近讀了哪些書,大家談詩談文學談人文談思想談觀點……宋文京表示,這樣一種大環境對成長影響很大很懷念那個年代。正是那個時代塑造了自己基本的一個思想閱讀和知識架構,塑造了他的一種人文的精神狀態,尤其確定了他在文史哲藝術方面基本的讀書方向和藏書的目標。
80年代最早興起的是尋根文學,朦朧詩,後來是尼採熱,掀起了一股哲學熱。那個年代很令人嚮往,即使像海德格爾的那種哲學書都能夠暢銷。
宋文京介紹說,上世紀79、80年,他就買了一本外國名著《紅與黑》、中國名著《紅樓夢》。《紅樓夢》是啟功先生校點的,分為四本兒,因為自己是個窮學生,只能一本一本的買,每一本當時一塊錢左右。還曾省了好幾個月的助學金,花「巨款」買了《魯迅全集》。80年代商務印書館的《世界名著叢書》,分為歷史、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不同書目不同的顏色,也是一本一本的買。當時李澤厚、朱光潛這樣一些美學家的思想也影響了他,後來是錢鍾書。宋文京表示,那個時代是胸懷開闊的時代,一些世界名著出版印數動輒都是幾萬冊、幾十萬冊,甚至過100萬的銷量都很輕鬆。人們也都積極向上,樂於主動學習和接受,他很多藏書實際上來源於那個時代。
宋文京認為,所謂閱讀的習慣,其實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他的女兒問他為什麼讀書?他的回答是「其實我讀書對我來說也許還是偷懶。」宋文京認為,寫作、藝術創作都是要絞盡腦汁的,但讀書是一種休息。自從進書店那天起,宋文京都是「賊不走空」,每次都要從書店帶一本書走的。他也有很多讀書的朋友,覺得買兩本書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或者吃飯的時候顯擺顯擺,這個過程相當美好。
至於藏書的經歷,宋文京表示,一開始是放在學生宿舍,後來當了大學老師,有雙人宿舍了,就有稍微大點兒的地方。還有一些書就放到了老家。再後來成家了,藏書得到了愛人的支持,但藏書太多,愛人非常擔心會把樓板壓塌。最初藏書是想據為己有,有的書淺嘗輒止,但是有一些書,宋文京認為,《道德經》《紅樓夢》這樣的書是值得一輩子反覆看的。
1994年圖書館舉辦了青島市藏書家的評選,宋文京報名了,統計了一下自己有一萬多冊書,當時就被評為藏書家,其藏書量是最多的。當時青島這個活動在全國開了先河。
宋文京還回憶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島中山路、膠州路周邊的圖書館,都是當年愛書人常去、必去之地。最後分享了他藏書的特點——大畫冊非常多,例如梵谷的畫集、畢卡索畫集、潘天壽畫集等,他不停地收集這樣一些大型畫冊,對其藝術創作影響很大。
上世紀90年代,宋文京給自己樹立了生活目標是讀書、寫書、評書和書法。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參與一些書的撰寫,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的《書法小詞典》,他擔任了一些詞條的撰寫;《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也參與了撰稿。此後,有關於書法繪畫文學評論、文藝評論、圖書評論的創作,作為書畫藝術家,他也經常出畫冊。
宋文京學識淵博,一手打造了一個真正的書香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書香薰陶和浸潤下,雙胞胎女兒宋寒宋露都很出色,在學術、藝術領域嶄露鋒芒。
讀書會第二單元,藏書家宋總業與書友們分享了他的藏書經歷。宋總業說他的藏書讀書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小時候家裡比別人家的家具多了一件書櫥,周末最喜歡去臺東威海路路口的新華書店選連環畫兒,暑假最喜歡到媽媽工廠的圖書館隨便看書……這種環境促使他比較喜歡書。後來有了房子,他開始系統性地買書藏書。開始是出於愛好,後來漸漸現在有點兒「陷入魔怔」了。宋總業介紹說,人家雙11喜歡逛淘寶,他就趁那工夫兒大肆地搜刮噹噹。
宋總業介紹說,他的藏書主要偏重古代文獻典籍類的。從最早的在漢京書店開始買唐宋史料筆記,到現在近20年,把中華書局出的唐宋史料筆記都買齊了。再就是新編諸子集成、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的都一直在買。
宋總業分享了兩套他非常重磅的藏書,書架整一排的四部叢刊,和一層的魯迅全集。他說這兩套書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他上學的時候,父親用他的稿費給他買的。書很貴也很珍貴的,是父親對兒子讀書藏書的全力支持。
宋總業在半島讀書群裡分享了他家書房(整個一層閣樓)的藏書照片。經史子集無所不包,25史、古典史料筆記、志怪小說、全唐詩、全宋詞、現代漢語名著、大部頭的工具書……都說「千古文人大都有一個書房夢」,宋總業的書房讓人嘆為觀止,他的藏書都是成套的,針對性地收集古代文獻、史料、筆記以及各種辭書。
讀書會第三單元,愛書人劉強分享了他所摯愛的作家託馬斯·哈代及其作品。劉強首先介紹了他說收藏的哈代的作品和解讀哈代的書,介紹了哈代的生平,推薦了五本哈代的代表作和哈代另五本長篇小說,並歸納了哈代作品的特色,以及他與哈代的獨特緣分。
劉強介紹道,託馬斯·哈代是英國詩人、小說家,1840年出生於英國南部多塞特郡,1948年去世,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成就獲得廣泛認可和尊重。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遠離塵囂》和《卡斯特橋市長》等5部最具代表性,被廣泛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使他享有世界聲譽;另外五部重要作品是《林地居民》《枉費心機》《貝妲的婚姻》《一雙藍藍的眼睛》《心愛的》。
哈代性格悲觀陰鬱,其小說具有濃厚的悲觀色彩。徐志摩評哈代道:「哈代絕非一個武斷的悲觀論者,雖然他有時在表現上不能制止他的憤慨與抑鬱……哈代在他最煩悶最黑暗的時刻他也不放棄為他的思想尋求一條出路的決心,為人類前途尋求一條出路的決心。他的寫實,他的所謂悲觀,正是他在思想上的忠實與勇敢。」
木心也曾評價道:「他是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內心真有大慈大悲。他的行文非常遲緩,我讀時,像中了魔一樣。文學家、畫家,常會羨慕音樂家,而音樂家、畫家,恐怕都得羨慕哈代行文的本領:如此長,溫和。讀時,心就靜下來,慢下來。他寫苔絲早起,鄉村的種種印象描寫,無深意,無目的。就是這種行文,描寫,了不起。」
劉強建議書友們讀一讀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遠離塵囂》和《卡斯特橋市長》這五部書,就能了解哈代的文學世界。尤其是《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是他成就最大的作品,最好能多讀幾遍。這五部作品也都有不同版本的電影作品,都是頗負盛名的影片,可以找來看看。
在這個特別的春天,這春風沉醉的夜晚,書香綿延,令人沉醉。半島讀書會邀請這三位頗具代表性的藏書人、愛書人為書友們帶來這場分享會,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書友:原來作家是這樣煉成的,原來愛書人如此執著熱情,原來我們身邊有這樣汗牛充棟的藏書大家!近兩個小時的網絡分享,書友們紛紛表示這一場高質量的讀書會讓大家收穫滿滿。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