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長10公裡的忠孝東路,承載了臺灣人的幾個共同回憶。
總長10公裡的忠孝東路,承載了臺灣人的幾個共同回憶。早期這是一條南部農村年輕人的發財之路;20年前,忠孝東路更是象徵臺灣民主運動,打破專制獨裁的民主道路;現在已經蛻變成全臺灣流行文化的發源地。
忠孝東路,對於臺灣人來講,存在一種複雜特殊的情感。
總長10公裡的忠孝東路,承載了臺灣人的幾個共同回憶。早期這是一條南部農村年輕人的發財之路;20年前,忠孝東路更是象徵臺灣民主運動,打破專制獨裁的民主道路;現在已經蛻變成全臺灣流行文化的發源地。
一條忠孝東路見證了臺灣政經社會的62年變遷。而忠孝東路也是臺灣音樂人最喜歡描寫的一條馬路,包括1991年羅大佑的《大家免著驚》、2001年的動力火車《忠孝東路走九遍》,陳綺貞的《九份的咖啡廳》中有「這樣的午後,我在忠孝東路的咖啡店」,陳昇的《拿起來放下》中有「忠孝東路你走一回,你有沒有認得誰」。
這些歌曲,都在在描寫出忠孝東路的多樣性,從淘金、維權抗議到高不可攀的房價。
6月底兩岸開放臺灣自由行,大家不妨來個忠孝東路之旅,體會臺灣社會文化的特有活力。
西門町到東門町,臺北市發展重心東移從日治時代開始,臺北市的政治與經濟中心都在西邊靠近淡水河的西門町、大稻埕這一帶。
隨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來臺之後,老舊擁擠的臺北西區,早已經無法承載城市的發展,臺北市政府決定把都市發展的重心往東遷移。
1967年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之後,忠孝東路沿線成為臺北市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開發軸線,順勢把拍蔣介石馬屁的中正路改名為忠孝東路一段,正式串連起總長10公裡的忠孝東路。忠孝東路的開發,帶動了臺北東區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數個帶狀商業區,光華商圈、SOGO商圈、敦南商圈躥起。
20年前,臺北市的城鄉結合部就是在忠孝東路四段(靠近基隆路口),往東走的忠孝東路五段就是一片稻田,以及許多的軍人眷屬居住的眷村。
但是,臺北市政府把市政大樓搬遷到忠孝東路五段旁的信義計劃區,原本的農地在短短的10年內,變成臺北市首要的CBD(中心商業區),菜園稻田大批被改建為101大樓、百貨公司與電影院,這裡也是全亞洲百貨公司最密集的地方。
不同於傳統的臺北旺族都居住在臺北西區,最近幾年崛起的電子新貴與名人都很喜歡住在忠孝東路三段的名人巷與五段的信義商圈,信義商圈內的大樓豪宅居住了周杰倫、張惠妹與郭臺銘等臺灣名人。
忠孝東路代表臺北多元性
要遊玩忠孝東路,最好的方法就是搭捷運(地鐵)。
從臺北車站搭上捷運,沿著忠孝東路一共有10站捷運車站,每一站的出口都是忠孝東路的繁華商圈。如果喜歡買最新潮的3C產品的遊客,可以直接在忠孝新生站下車,車站周邊就是被稱為臺灣秋葉原的光華商場,最新最便宜的平板計算機、智能型手機,在這裡一應俱全。而喜歡買名牌奢侈品的遊客,絕對要去SOGO商圈、敦南商圈與信義商圈一遊。漫步忠孝東路,千萬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大馬路上的大型商店,不妨轉個彎,繞進忠孝東路四段的小巷子,巷子裡充滿著藝文氣息,更有許多年輕人開的個性小店鋪,如明曜百貨後面的巷子,有一家咖啡館,鬧中取靜,吸引了許多藝文界人士青睞。每天午後,導演侯孝賢就是愛坐在窗邊的座位,靜靜地觀察窗外的人潮,一會沉思下一部電影的創意。
忠孝東路也是一條見證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臺灣本省與大陸外省文化融合的區域,值得大家慢慢品味這62年的兩股文化交融。來到信義商圈不要只是逛逛101大樓拍照,請越過101大樓旁的信義路,走進四四南村,就闖入了另外一個時光走廊,體會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
蔣介石從大陸帶來了上百萬的軍人與眷屬,當初為了安頓這些軍眷,又怕他們在臺灣安逸過生活,不願意「反攻大陸」,國民政府就在當初的臺北市城市邊緣蓋了很多「眷村」,竹籬笆、木材與石灰瓦形成眷村的共同特色。再加上軍眷從中國大江南北而來,也把全中國各省分的料理都帶進了眷村,形成特殊的眷村飲食文化,在由第二代的臺灣媳婦加入臺灣料理的元素,就融合為特殊的「芋頭(外省)番薯(臺灣本省)」文化。
四四南村位於地價最貴的101大樓旁,原本是臺灣第一座眷村,全部都居住四四兵工廠的眷屬家庭,經歷過拆遷的抗爭之後,幸運地被臺北市政府保留下來,成為紀錄臺灣眷村文化的公民會館,與一旁的101大樓形成極大的對比。
忠孝東路,社會底層的抗議之路「忠孝東路西對介壽大路遐,介壽大路公在中正大廟埕……」20年前,歌手羅大佑收入《原鄉》專輯的《大家免著驚》這首歌,用臺語(閩南話)大聲吶喊出臺灣社會經歷過的政治與經濟的重大改變。
羅大佑的歌曲中,點出了忠孝東路在臺灣往民主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弔詭的是,忠孝東路一直都是中南部年輕人到臺北的第一個印象,希望能夠在這裡闖出一片天,但中南部農民工的抗議活動卻也是從忠孝東路出發,影響全臺灣。
上世紀80年代後期,也是臺灣從威權世代過渡到民主社會的關鍵時期,忠孝東路也成了民眾示威抗議的民主廣場,每有大型的示威遊行,忠孝東路必須封路。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8年5月20日,臺北市爆發戰後臺灣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抗議活動,從白天到深夜二十多個小時的警民衝突,也讓國民政府大幅修正農業政策。
由於忠孝東路貫穿了臺北市最核心的四個行政區(中正區、大安區、信義區與南港區),而且掌控了臺北東西向交通大動脈與緊鄰臺北車站,忠孝東路沿線房價快速飆漲,迫使很多中南部的年輕人,攢了一輩子的儲蓄,都買不起忠孝東路的一間廁所。
在那一個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裡,臺灣民眾對於高房價的憤怒,到了1989年達到最頂點,一個無住屋團結組織發動了「無殼蝸牛」運動,超過一萬名的抗議民眾夜宿忠孝東路,躺在忠孝東路上,抗議政府無法解決高房價的問題。羅大佑奮力唱出,「今仔這個古城親像當在變,愛靠臺灣同胞做主來表
現,人人攏真認真打拼在賺錢,但是城市甘有機會出頭天」,忠孝東路就是這樣一條反映臺灣民眾硬頸敢拼的性格的馬路,值得大家細細體會。
圖/何經泰文/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