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鄭潔 每經編輯:吳永久
今年6月初,江西「豫章書院」非法拘禁案一審已開庭的消息一經媒體披露,再次在社交平臺上引起熱議,雖然尚未宣判,但仍有不少網民感嘆「終於有個結果」。
這個「結果」確實來之不易,距離2017年10月「豫章書院」非法拘禁事件被曝出,已經快3年時間,兩年多以來,多位該案志願者稱被「豫章書院」威脅報復,甚至有志願者因此患上抑鬱症而試圖自殺。
然而,就在「豫章書院」事件即將塵埃落定之時,5月底,我接到一個電話,一位被父母逼迫去參加「大愛無疆」遊學營的小姑娘,向朋友留下遺囑後失聯。在我報警後,小姑娘父親告訴我女兒安全了,他也承認要把女兒送進「大愛無疆」。
而在5月初,新京報、紅星新聞等媒體已先後報導了「大愛無疆」使用體罰和精神侮辱的方式「治療」未成年抑鬱症患者,我不知道這位父親是否關注新聞,但以常理度之,暴力絕無可能治療任何精神疾病,對自己的女兒何苦逼迫至此?
更令我震驚的是,雖然被各大媒體曝光了快一月,「大愛無疆」並未停止運營,跟小姑娘通話當天,「大愛無疆」的公眾號依然在運營,一直持續到6月6日。此後公眾號停止推送,6月10日,我打電話詢問「大愛無疆」是否還繼續運營時,一位自稱創始人居裕然小弟的人言辭模糊,表示「現在還說不準」。
「大愛無疆」全稱大愛無疆劇毒家教,是一家號稱「治癒了一百多位抑鬱症患者」的「矯治」機構,自稱治療孩子網癮、厭學、早戀等一切父母眼中的「問題」,運營主體是杭州裕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其創始人居裕然真名居志國,曾因涉嫌傳銷而被判緩刑。
那麼,居志國為何能獲得家長如斯信任,擯棄一切專業醫學治療,而將兒女送進去挨打?
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後,我發現「大愛無疆」與「豫章書院」有三個共同點:1.「治療」的對象多為久治不愈、無法復學的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2.打著國學的幌子,聲稱「懲戒」是傳統文化,不聽話的孩子挨打理所當然;3.孩子深受傷害,父母深信不疑;4.學員多次報警,最後因證據缺乏,無功而返。
正是這幾個原因,導致了「大愛無疆」、「豫章書院」一類的「矯治」機構久禁不絕。
我們確實曾盛行棍棒文化,臣對君,下對上,子女對父母,服從是最底層的邏輯,也是最高的標準。一旦出現孩子叛逆不服從的情況,父母的反應是要懲戒,而不是問原因。與此同時,高考升學方面的外部壓力很大,在孩子久不能復學的情況下,父母感覺「孩子就要毀了,實在是走投無路」。
很多聲音認為將孩子送進「大愛無疆」的父母「愚蠢」、「文化水平低」,其實恰恰相反,由於「大愛無疆」遊學營起步價就要9萬,其客戶多為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工作忙碌。
這些家長告訴我,對孩子,他們在物質方面給予很充沛,但在精神方面缺乏溝通,也不懂孩子為何突然就得了病,上不了學。有家長表示,孩子病後他們也曾自學心理學,也吃過藥,但沒作用,認為孩子都是為了不上學「裝出來」的。
至於對「大愛無疆」深信不疑的原因,據家長透露,進了「大愛無疆」後,孩子有段時間變得「很聽話」,因此覺得醫院和心理醫生「都沒用」,對居裕然「很推崇」。而在孩子眼中,這些「聽話」只是為了在遊學營不挨打裝出來的,他們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缺乏溝通的親子關係,出問題後再進行溝通已是為時已晚,此時更不能期待一蹴而就。更何況抑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本身具有易復發、遷延不愈的特徵。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任醫師王勇受訪時曾表示,中度以上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患者需要藥物和心理諮詢的系統治療,且越早治療越好,否則復發概率最大可達100%。父母的焦慮和急躁可以理解,但是不尊重醫療的客觀規律,只能是飲鴆止渴。
另一方面,對於未成年人肉體懲戒是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被明令禁止的,但如果要讓諸如「豫章書院」和「大愛無疆」的教職工接受法律制裁,則需要通過學員和家長集體民事訴訟或者在檢察院提起公訴。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樊傳明表示,法律對此事可以從不同角度介入,如行政部門依法註銷「大愛無疆」的營業資質,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刑事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若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刑事責任,需要達到刑法中「輕傷」程度並依法鑑定,戒尺懲戒如未構成輕傷,則無法以故意傷害罪定責。而從民事訴訟角度,學員在當時多為未成年人,不具備訴訟行為能力,作為監護人的家長深信不疑,選擇提起訴訟的可能性並不大。
「大愛無疆」、「豫章書院」一類的「矯治」機構久禁不絕的背後,是缺少尊重和理解的親子關係,是現行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是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是對精神疾病認知的普遍缺乏,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這個所謂的邏輯閉環,事實上,只要其中一環扣不上,這個邏輯就閉合不起來。
很多「大愛無疆」的學員將父母稱之為「幫兇」,某種程度上,他們確實是,但在另一方面,父母也是受害人。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在改變不了客觀條件的情況下,能夠去做的,只有真正更新教育理念,對孩子多些尊重和理解,對精神疾病多些理性認識。
如果做到這一步, 「大愛無疆」雖然不會絕跡,但起碼父母不會主動將孩子送進去,造成對孩子更大的身心傷害。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