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學了不少科學育兒知識,看了很多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明白「孩子不能打」,但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心裡一直有個疑惑:
我們小時候老挨揍,每次淘氣搗亂、或者考砸了,總免不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好像也沒有因此產生心理陰影,和父母的關係也沒受到影響,照樣三觀健全、身心健康地長大了。
怎麼輪到我們自己的孩子時,就打不得碰不得了呢?
有位讀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80後經常挨打,也沒聽說過誰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揍就出現人格缺陷的。」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不要打孩子」的文章,有讀者覺得太小題大做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們小時候能打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難道真如很多人所說的,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承受能力太差了嗎?
現在的孩子「金貴」在哪兒?
我先講個前兩天發生在飯桌上的事兒。
小小常說:「我吃飽了。」家裡老人覺得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得多吃點,就和他說:「你吃這麼點哪行啊,肯定沒吃飽,再吃兩口。」
接下來小小常的一句話,把我們一桌大人給驚著了: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的感覺呢,我覺得自己吃飽了,就是吃飽了。」
這樣的話我們大人從來沒跟他說過,但就那麼自然地,從他的嘴裡冒出來了。其實平時小小常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他看上的一樣東西,我們覺得不好看,他就會說:「是我用的東西,我自己喜歡就好了,你們不喜歡也沒關係。」
回想自己的六七歲,我根本不會想到說這樣的話,而且就算想到了,恐怕也不敢對父母說出口。
短短一代人,20多年的時間,父母變了,孩子也變了。而這種變化其實也是向著更好的方向變了。
如今的小孩生活在一個信息和物質極大豐盛的時代,我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是服從,從眾,聽老師和爸媽的話;
而他們學到的看到的,是勇於表達,敢於質疑,追求平等和話語權。
(圖片來自2019年騰訊00後研究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陳默就認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生長在獨套公寓裡的獨生子女,所以他們的孤獨感很強,而人一旦孤獨,思考能力就會變強,所以他們的思辨能力,優於同齡時期的我們。再加上信息和知識的接收量,也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很多,所以我們的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強。
另外這些「獨套公寓裡的獨子」,和我們小時候所處的「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家庭氛圍不同,他們和大人在一起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多、待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所以孩子們會習得大人的說話邏輯和思維方式,也會從大人那裡要求更多的話語權:為什麼你能說話我就不能說?
同時孩子生長的大環境也變了:
孩子平時閱讀的繪本會告訴他要勇敢做自己;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表達真實的想法,我們受到先進教育理念的影響,也更尊重孩子,願意傾聽和平等交流……
這是短短幾十年裡很大的社會進步,孩子生長的環境更寬鬆、更自由,我們不再單純將「聽話」作為衡量「好孩子」的標準,而是希望他們有主見、有自我意識,敢於為自己爭取和發聲。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我們小時候習慣服從權威,對父母和老師有比較大的畏懼情緒,所以「揍服」確實挺有效的,而且街坊四鄰的玩伴、班裡的同學都挨打,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也不覺得挨打是什麼「不得了」的事;
但現在的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自我意識更強,講人權講平等,你想「揍服」他,他多半是不服的,只會徒增親子之間的矛盾。
大環境變了、孩子變了,老方法也就不再適用了。
我們打孩子,有時候其實是因為「說不過」孩子
現在的孩子思辨能力很強、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流,所以我們經常被他們的話「噎住」。比如我們家老人想讓小小常多吃兩口飯,曾經對我好使的話到小小常身上就像重拳打到了棉花上,還無法反駁——因為人家確實說的對啊,飽沒飽當然是他自己說了算,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也不能替代他去感受。
所以雖然很多父母平時是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但架不住孩子在大講「歪理」或太有主見聽不進去大人話的時候,我們又有父母的權威在腦海中盤旋,所以「氣急敗壞」頭腦一熱,巴掌就揚了上去。
而這樣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和孩子的溝通依舊沒到位,孩子只是出於恐懼暫時閉嘴;沒被「說服」的孩子被打得莫名其妙,他會把挨打當成是爸媽的打擊報復,你想讓他懂得的道理,他還是沒懂;打得多了,孩子會認為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說不過是可以動手的。
所以面對現在這群「鬼精鬼精」的娃,我們做父母的更是要提高自己的「說服」能力,而不是「揍服」的體力。
在我們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首先得冷靜下來判斷:
孩子到底是在狡辯,還是他的想法真的有道理?如果他的想法合理,只不過不合我的想法而已,我是不是應該對「我說啥就是啥」做個讓步,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在狡辯說歪理,那他的理歪在哪?邏輯哪裡出現了漏洞?我自己的邏輯能力是不是在線,我又應該怎麼糾正孩子的錯誤邏輯?
面對凡事要求話語權、喜歡和你講道理的當代娃,教育娃、和娃講道理,不亞於一場「辯論賽」。他們喜歡講道理,那就和他講,如果你能把他講通,他才能真的「服你」。
實在沒忍住打了娃兩下,也無需太自責
很多教育文章都在說「不能打孩子」。但說實話,在現實的育兒場景裡,對孩子從沒動過手的家長恐怕鳳毛麟角吧。
所以雖然我們今天聊了很多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揍服」而要「說服」,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寬慰一下各位家長:
偶爾一次沒忍住打了孩子,只要孩子沒受傷,真不是什麼大事兒,不用太過自責,別老是想著一巴掌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罪孽深重的影響,放過自己,下不為例就行了。
老牌育兒書《魔法歲月》裡,作者塞爾瑪·弗雷伯格說:
「現在有個很常見的誤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老」。這種觀念認為童年早期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沒有什麼能改變童年早期的影響……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人格發展過程中,適應機制很早就開始起作用了,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對孩子的經歷產生影響,人格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取決於自我和適應機制,而不是經曆本身。」
也就是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確存在影響,但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你偶爾的一次發脾氣、甚至動手(當然不能打傷),只要你們親子關係很穩固,就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除了你的教化作用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自我」在產生作用。
講了這麼多,我覺得也算是給「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完全不同了,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意識都更強,這是社會民主進程很大的一個進步,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機會。
只有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揍服」太復古了,我們有空還是多練練口才,爭取以德服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