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2020-12-19 常青藤爸爸

雖然我們學了不少科學育兒知識,看了很多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明白「孩子不能打」,但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心裡一直有個疑惑:

我們小時候老挨揍,每次淘氣搗亂、或者考砸了,總免不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好像也沒有因此產生心理陰影,和父母的關係也沒受到影響,照樣三觀健全、身心健康地長大了。

怎麼輪到我們自己的孩子時,就打不得碰不得了呢?

有位讀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80後經常挨打,也沒聽說過誰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揍就出現人格缺陷的。」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不要打孩子」的文章,有讀者覺得太小題大做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們小時候能打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難道真如很多人所說的,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承受能力太差了嗎?

現在的孩子「金貴」在哪兒?

我先講個前兩天發生在飯桌上的事兒。

小小常說:「我吃飽了。」家裡老人覺得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得多吃點,就和他說:「你吃這麼點哪行啊,肯定沒吃飽,再吃兩口。」

接下來小小常的一句話,把我們一桌大人給驚著了: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會知道我的感覺呢,我覺得自己吃飽了,就是吃飽了。」

這樣的話我們大人從來沒跟他說過,但就那麼自然地,從他的嘴裡冒出來了。其實平時小小常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他看上的一樣東西,我們覺得不好看,他就會說:「是我用的東西,我自己喜歡就好了,你們不喜歡也沒關係。」

回想自己的六七歲,我根本不會想到說這樣的話,而且就算想到了,恐怕也不敢對父母說出口。

短短一代人,20多年的時間,父母變了,孩子也變了。而這種變化其實也是向著更好的方向變了。

如今的小孩生活在一個信息和物質極大豐盛的時代,我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是服從,從眾,聽老師和爸媽的話;

而他們學到的看到的,是勇於表達,敢於質疑,追求平等和話語權。

(圖片來自2019年騰訊00後研究報告)

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陳默就認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生長在獨套公寓裡的獨生子女,所以他們的孤獨感很強,而人一旦孤獨,思考能力就會變強,所以他們的思辨能力,優於同齡時期的我們。再加上信息和知識的接收量,也比我們小時候豐富很多,所以我們的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強

另外這些「獨套公寓裡的獨子」,和我們小時候所處的「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的家庭氛圍不同,他們和大人在一起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多、待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所以孩子們會習得大人的說話邏輯和思維方式,也會從大人那裡要求更多的話語權:為什麼你能說話我就不能說?

(你會怎麼回復這個問題?)

同時孩子生長的大環境也變了:

孩子平時閱讀的繪本會告訴他要勇敢做自己;幼兒園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表達真實的想法,我們受到先進教育理念的影響,也更尊重孩子,願意傾聽和平等交流……

這是短短幾十年裡很大的社會進步,孩子生長的環境更寬鬆、更自由,我們不再單純將「聽話」作為衡量「好孩子」的標準,而是希望他們有主見、有自我意識,敢於為自己爭取和發聲。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我們小時候習慣服從權威,對父母和老師有比較大的畏懼情緒,所以「揍服」確實挺有效的,而且街坊四鄰的玩伴、班裡的同學都挨打,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也不覺得挨打是什麼「不得了」的事;

但現在的孩子在環境的影響下,自我意識更強,講人權講平等,你想「揍服」他,他多半是不服的,只會徒增親子之間的矛盾。

大環境變了、孩子變了,老方法也就不再適用了。

我們打孩子,有時候其實是因為「說不過」孩子

現在的孩子思辨能力很強、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流,所以我們經常被他們的話「噎住」。比如我們家老人想讓小小常多吃兩口飯,曾經對我好使的話到小小常身上就像重拳打到了棉花上,還無法反駁——因為人家確實說的對啊,飽沒飽當然是他自己說了算,哪怕是最親近的家人,也不能替代他去感受。

所以雖然很多父母平時是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但架不住孩子在大講「歪理」或太有主見聽不進去大人話的時候,我們又有父母的權威在腦海中盤旋,所以「氣急敗壞」頭腦一熱,巴掌就揚了上去。

而這樣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和孩子的溝通依舊沒到位,孩子只是出於恐懼暫時閉嘴;沒被「說服」的孩子被打得莫名其妙,他會把挨打當成是爸媽的打擊報復,你想讓他懂得的道理,他還是沒懂;打得多了,孩子會認為暴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說不過是可以動手的。

所以面對現在這群「鬼精鬼精」的娃,我們做父母的更是要提高自己的「說服」能力,而不是「揍服」的體力。

在我們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首先得冷靜下來判斷:

孩子到底是在狡辯,還是他的想法真的有道理?如果他的想法合理,只不過不合我的想法而已,我是不是應該對「我說啥就是啥」做個讓步,尊重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在狡辯說歪理,那他的理歪在哪?邏輯哪裡出現了漏洞?我自己的邏輯能力是不是在線,我又應該怎麼糾正孩子的錯誤邏輯?

面對凡事要求話語權、喜歡和你講道理的當代娃,教育娃、和娃講道理,不亞於一場「辯論賽」。他們喜歡講道理,那就和他講,如果你能把他講通,他才能真的「服你」。

實在沒忍住打了娃兩下,也無需太自責

很多教育文章都在說「不能打孩子」。但說實話,在現實的育兒場景裡,對孩子從沒動過手的家長恐怕鳳毛麟角吧。

所以雖然我們今天聊了很多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能「揍服」而要「說服」,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寬慰一下各位家長:

偶爾一次沒忍住打了孩子,只要孩子沒受傷,真不是什麼大事兒,不用太過自責,別老是想著一巴掌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罪孽深重的影響,放過自己,下不為例就行了。

老牌育兒書《魔法歲月》裡,作者塞爾瑪·弗雷伯格說:

「現在有個很常見的誤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歲看老」。這種觀念認為童年早期經歷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沒有什麼能改變童年早期的影響……但實際上,每個孩子的人格發展過程中,適應機制很早就開始起作用了,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對孩子的經歷產生影響,人格最終會發展成什麼樣取決於自我和適應機制,而不是經曆本身。」

也就是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確存在影響,但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你偶爾的一次發脾氣、甚至動手(當然不能打傷),只要你們親子關係很穩固,就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除了你的教化作用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自我」在產生作用。

講了這麼多,我覺得也算是給「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完全不同了,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意識都更強,這是社會民主進程很大的一個進步,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尊重和平等交流的機會。

只有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揍服」太復古了,我們有空還是多練練口才,爭取以德服人啊

相關焦點

  • 我們小時候沒少挨打,照樣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
    現在的教育和心理領域一直都在宣揚一個觀點:不能打孩子。很多家長把這句話刻在了腦子裡,但是卻仍舊帶著疑惑:我們小時候沒少挨打,照樣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我小時候住在農村,基本上一天三頓打,那時候的父母更相信棍棒教育。睡懶覺、損壞家具、考試成績差、偷摸出去玩一天不回家……總有要挨打的原因。
  •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挨打沒事,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真不是孩子金貴
    所以,在發現孩子出現任何做錯事情的苗頭,家長都會狠狠地批評孩子,甚至也會打孩子,想給他們一個教訓,讓他們下次絕對不會再犯錯。所以,在很多人小時候,基本上三天兩頭都會就會被父母揍一頓,吃一頓「竹筍炒肉」,尤其是80、90後,小時候可沒少挨揍。
  • 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怎麼現在孩子這麼金貴?時代變化需家長深思
    但這一切為什麼到了當下這個年代,到了我們自家孩子時,怎麼就變成"打不得、罵不得"了呢?看到這時,相信不少讀者都有同樣的感受,在時代的變更下,多數新的教育理念從國外匯入我國,而在這些教育理念的衝刷下,家長們開始漸漸"收手",不再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但也有部分家長對此感到嗤之以鼻,認為:80後的我們小時候就沒少挨打,父母打完我們現在不也照樣活得好好的。
  • 為什麼80後天天挨打也沒啥,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差別在這裡
    導讀:為什麼80後天天挨打也沒啥,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差別在這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80後天天挨打也沒啥,現在的孩子卻打不得?差別在這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時候挨打的那些神器,全都中招的,說明你曾經是「調皮孩子」!
    你小時候被父母打過嗎?老話說得好「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在小時候那個年代沒有被爸媽胖揍過的童年就不叫童年,現在想起來還想笑,還記得小時候挨打神器嗎?接下來小編帶你回憶小時候挨打神器。挨打神器一:拖鞋絕不是包租婆的專利,拖鞋可隨取隨用,在媽媽準備拿起拖鞋的動作的時候,就轉身趕緊跑,如果抓到的話,絕不亞於媽媽耳光!挨打神器二:小時候家家必備的掃把,也是最常用的「挨打神器」。挨打神器三:以前雞毛撣子家家必備的掃灰神器,打在身上賊拉疼,現在很少看到了。挨打神器四:大人也冒著掉褲子的風險,拿著褲帶追著打,隨身攜帶,一抽即有。你有沒有感受過?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不打孩子:小時候被打怕了,常夢到挨打,哭著醒來自己滿臉是淚
    在福州這邊也是有點什麼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當然也可以說是什麼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從心理非常不認同。」
  • 小時候最魔幻的「挨打理由」是什麼?為啥個個都超有喜感
    網友說:現在的父母為了增加孩子的記憶力,會買藍莓、深海魚、全麥麵包、菠菜、堅果什麼的給孩子吃。以前可沒這麼麻煩,記得我們小時候,爸媽只要給兩巴掌,我們就會永遠記得了。80、90年代的孩子都深有同感,小時候沒有挨過打的太太太少了,那個年代的父母你多缺乏育兒常識,愛是真的,打也是真的!
  • 為什麼家長小時候可以打,現在的孩子不能打?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父母還沒打呢?有的孩子就開始和父母記仇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批評幾句,就威脅父母跳樓自殺的。學校老師更是不敢打,現在連批評也得掌握好分寸。 也許很多人就奇怪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打呢?為什麼對挨打這麼敏感呢?實際原因非常簡單。
  • 謎一樣的隔代親:小時候我犯錯我被打,現在我兒子犯錯還是我被打
    都說隔代親,什麼叫隔代親,就是:小時,我犯錯了,被我媽罵,搞不好還男女混合雙打;現在,我兒子犯錯了,我只是批評了一下,就被我媽打了。說說我的遭遇吧:場景一:兒子磨磨蹭蹭不肯好好寫作業,我才吼了一句,我爸就臉上笑眯眯眼中寒冰意地推開門,表示要和我談談,於是我後背一涼,心中一驚,趕緊表示孩子作業沒寫完,懇請等會再談,卻再也沒吼兒子。但是,爸爸難道您忘了嗎,我像他這麼大的時候寫作業,一旦不合您意,您是會打我的!
  • 打屁股會把孩子打變態?
    (楚天金報)「再不聽話,我就打你屁股!」不少家長教訓孩子時總是使出這招殺手鐧。近日,一篇《寶寶屁股打不得,重打可能致性暴力或性變態》的文章在網上瘋傳,令家長們恐怖。  打屁股會打成變態?     文章援引了廣州某醫院專家的觀點:孩子的屁股,尤其是童年早期的孩子,肛門是重要的性快感區。而屁股與肛門接近,且疼痛與性快感、性興奮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如果經常重打孩子屁股,屁股部位的疼痛會刺激肛門性快感,引起性興奮,反覆刺激導致性快感與疼痛或殘忍衝動建立聯繫,孩子長大後較容易出現性暴力或性變態。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調皮很正常,所以平時頂嘴哭鬧也都沒放在心上,更不要說對孩子打罵了,平時連句重話都沒對孩子說過,這位網友說,本以為孩子會慢慢懂事,結果孩子卻變本加厲了,完全聽不得一句批評,稍有不順,就對父母耍脾氣鬧情緒,網友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那麼慣著孩子,如果小時候打她兩次,估計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任性妄為。
  •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挨打」經歷,評論很有畫面感!
    小時候,我媽經常說你這孩子就是三天不打,就開始上房揭瓦,小時候挨打的次數真的是多的說不過來,記憶中經常和老媽鬥智鬥勇,但是打我從不含糊,一根皮帶從小打到大,說起挨打的理由,那簡直是太搞笑了太奇葩了,小時候父母因為什麼理由而打你?還記得嗎?
  • 孩子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分別變成什麼樣?事實和你想的可能不同
    有些孩子小時候可能比較皮,經常有挨打的經歷。而有些孩子可能很聽話,或者是爹媽較為嬌慣,所以從來也沒有挨打過,很多家長都會好奇,這樣兩種家庭的孩子以後會什麼樣。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的就是孩子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不同之處。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說實話就不打你了」,真相:不說實話要挨打,說了實話也要挨打
    ,孩子指了指床邊。「你再說一遍,在哪杵的?」,孩子:「就是在這杵的!」。接著爸爸把兒子打了一頓,並告訴他說實話就不打你了,兒子承認後被打得更狠了,還被告知「爸爸今天打你就是為了讓你能夠記住,跟父母撒謊是不對的」。聽到整件事情的經過,不免心頭一緊,我們小時候挨打挨得不夠多嗎?
  • 打孩子,還是懲罰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你還能怎麼辦?
    在諮詢中,我發現,打孩子的父母通常有兩個觀點:一是孩子錯了就得懲罰,挨打才長記性。二是打孩子能樹立父母威嚴,讓孩子以後行為有所顧忌。,孩子會說,「我怕挨打,就不敢了。」出於對挨打的恐懼,孩子暫時改變行為。有的孩子還會繼續我行我素,不怕挨打,會說:「做了就做了,挨頓打就完事了。」也就是說,孩子並不懊悔,反而覺得和你扯平了。
  • 打不得,說不得,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可是,看看孩子的狀態,似乎考試與他無關,仍然還是該吃吃,該玩玩。大概也正是因為如此,每當到了這個時候,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十分緊張。甚至於有家長吐槽道:打不得、吵不過,現在的孩子怎麼了.今天,河南商報考學君帶你走進兩組家庭,讓你切身感受一下家長們的焦慮和無奈。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才能知道怎麼改。」「孩子的信任會消失的」,雖然孩子愛父母是天性,但是如果父母不珍惜孩子的這份愛,它是會消失的;而那些從不挨打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通常會比經常挨打的孩子好很多。,因為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把自己的不滿和怨氣埋在心底,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長大後雖然他們有一定能力,但是他們內心難免受到小時候的影響,可能會自卑或者形成討好型人格。
  • 「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成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點點
    作為一個90後,兩歲孩子的媽媽,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基本都挨過打。想想小時候自己挨打的可怕,身為年輕父母的我們大多都奉行「不打孩子」。高等教育下的我們,想著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不想扼殺孩子的天性,努力給孩子創造輕鬆快樂的童年!但是,挨打對孩子會有怎麼樣的傷害,到底傷害有多嚴重?以我個人經歷來說,童年父親的棍棒使我變得自卑,謹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犯錯又是一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