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二小文化」原創編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清明時節雨紛紛」此詩句出自晚唐大詩人杜牧《清明》,今天的皖北大部分地區都在下雨,氣溫只有10度左右。我小的時候對此不甚了解,總以為「清明節」都是在下雨,一說清明節都以為是「鬼節」,長大慢慢也才知道「清明節」的真正來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二十四節氣日中的第五個節氣,這個時間段雨水比較多,所以清明下雨也是正常的情況了。
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今天我來說說我們老家安徽阜陽「清明節」的風俗。
祭祖提前由於皖北地區都是大平原,也沒有集中的墓地,老人下世後基本都是葬在自己家的田裡,條件好點或者比較講究的家庭就用水泥修一個墳冢,立一塊石碑。大多數基本都是用土堆起來的墳冢,每逢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十月初,除夕當天家人都會去墳上添墳吊念。清明節祭祖基本都不會選擇當天去,都是提前幾天或者更早去,這也是當地的民俗「趕早不趕晚」。
掃墓添墳由於都是土堆起的墳冢,經過一年雨水衝刷加之耕地時的農機碾壓比原來平了不少。清明節晚輩會帶著鍬在墳的周邊或者別處取土將原來的墳冢修繕一下。
堆墳頭插柳枝晚輩會在路邊地頭用鍬弄一個土質較硬圓錐形狀的土堆,放在先人的墳頭,這個叫什麼我也不清楚。會取一些柳樹枝條插在墳上,有的也會弄一些菊花,但是這個季節在我們這菊花只有到花店裡購買,但是柳條可以隨處可取,依此表示對已故者的吊念。
放炮燒紙晚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鞭炮和紙錢在墳前點燃,依此來吊念已故者。提倡環保,老百姓的素質都提高了,這些都是象徵性。
跪拜祭奠這也是清明祭祖的最後一項,晚輩在已故長輩的墳前跪拜,依此表示對先人的尊重和吊念。清明祭祖到這裡就算結束了。
其實,在我們這外出務工的人比較多,很多人是等不到清明節就走了。務工地近的清明能回來祭祖,距離遠的基本都不會來,家裡就剩餘一些年紀大的和年幼的,但清明節他們依然會代表全家人去祭祖。
清明祭祖是文化,不是迷信,但是如果過度鋪張就沒有必要了,我們提倡簡約、簡樸、真誠。
好了我們這「清明祭祖」是這樣的,你覺得和你們那有什麼不一樣嗎?歡迎評論留言,「二小文化」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