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達倫糕 沈思予
2016年至今,中國動漫行業不僅自身通過資本不斷走強,其與海外的合作也在不斷增多。
一方面,中國動漫企業自身「走出去」能力逐漸加強,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推動開展了一系列合作項目;另一方面,中國市場越發成為海外企業機構關注的重點,國際動漫品牌在華合作投資項目明顯增加。
好萊塢的動畫無疑是世界最高水準,不僅因為其先進的特效,卓越的美術,更是因為其對於故事內容的把握以及編劇的高度流程化,因此中國動畫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過程中無疑與好萊塢是走得最近的。
小娛在好萊塢無意中結識了一位諳熟好萊塢動畫編劇同時與中國動畫製作打過10年交道的編劇Dan Wicksman。 他是牛津大學畢業的學霸,但是卻已經投入動畫劇本創作十餘年。除了參與過BBC,環球,迪士尼等動畫公司的作品外,還曾經參與過包括《潛艇總動員》,《彩虹寶寶》,《怪奇的蟲洞》,《毛毛鎮》等大型國產動畫,以及與包括韓國,加拿大,墨西哥等15個國家在內合作的動畫作品,可謂是一個標準的熟知中國動畫製作流程的「好萊塢動畫老兵」。
驚嘆於他豐富的國際經歷與中國經驗,河豚君特地約他來了一個深度訪問,了解他獨特背景背後的故事以及一個身處好萊塢的英國編劇與中國同行合作的故事和心得體會。
中國動畫製作水準並不落後,
但是喜歡催進度,趕時間
一個好萊塢編劇是如何與中國動畫界產生交集,是通過什麼樣的機緣?與中國做動畫的專業人士合作究竟有沒有發現什麼可以「吐槽」的地方,抱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始了解起Dan的經歷。
Dan其實很早就開始參與中國的動畫片,不僅有中國,還有各個國家包括加拿大,韓國等國的作品,但是他第一次親身去中國是2017年4月參加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動漫節,在展會上認識了包括中娛文化以及君舍傳媒在內的電視動畫製作企業的人,溝通進展順理,然後Dan就開始參與包括《怪奇的蟲洞》以及《毛毛鎮》這兩部作品。這兩部作品都是面向低幼的電視動畫長片,預計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與觀眾見面。
「最早的時候我在2008年就開始參與了一部叫《潛艇總動員》的電影,我記得合作方是在中國深圳的一家公司」。Dan向我們講述了他與中國合作的起點。
「當時我還在一家洛杉磯的動畫公司工作,是那家公司和中國的公司(深圳環球數碼影視)在合作,當時我是美方團隊的一員,我當時的上司和我曾經在其他項目上有過合作,所以是她把我拉進那家公司的。這樣的現象在好萊塢很普遍,有過合作關係的人或者團隊,在其他項目上也會繼續合作,甚至還會互相推薦工作機會等等」。
Dan向我們確認了一個我們一直以來就有的假設,那就是中國動畫與國際的合作時間其實並不短,但是主要集中在電視動畫的合作上,而且以往主要是由一些比較大型的國企背景的公司,例如央視和金鷹衛視等來主導,當然也會有一些比較大的民企參與其中。
中國動畫公司在國際合作中是「常客」,而且為了配合「文化走出去的」的指導原則,一些大型動畫始終是朝著國際化的市場目標在運作。
Dan告訴河豚君:「我來好萊塢定居已經十幾年了,對於動畫來說,多國合作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我現在在做的這兩個君舍文化的項目明年就會在除了中國,美國之外的許多其他國家,像韓國,法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地方一起播出。中國有不少動畫公司經常來找好萊塢的編劇一起寫故事,修改劇本等等,因為他們的作品拍出來,配上音之後是需要銷往世界各地的」。
「中國動畫公司大概在十幾年前就來找好萊塢的公司或者Studio合作動畫,我理解他們在項目策劃的時候就是以多國觀眾為目標;當然,這樣的現象也不僅僅是在中國,韓國的許多公司也是以國際化作為他們的目標。」
在2017年的時候,曾經盛傳一條新聞:央視主導,中美準備合拍《哪吒與變形金剛》。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紛紛吐槽這樣一個「不中不洋」的題材,為何央視這樣的國企還要去找好萊塢來合作?
雖然哪吒與變形金剛似乎確實不那麼搭調,但是中美的動畫合作卻始終是一個常態。包括《魔笛奇遇記》,《熊貓與小鼴鼠》,《鴨子偵探》等在內的諸多在中國螢屏上播放的動畫電視都有好萊塢的參與,只不過這樣的項目因為是針對6-10歲的低幼群體,所以大家並不太熟悉。
童年陰影《鴨子偵探》
當然,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最大的困難是來自於多國合作下的文化差異以及不同國別之間的團隊在磨合上的挑戰。
「文化差異肯定是有的,但這也恰恰是我們有價值的地方。打個比方,在中國的文化中龍是吉祥的象徵,但是在西方語境中就是惡魔,是要被英雄殺死的,所以我記得有一部動畫片(Dan向我們展示了一部他曾經參與編劇的動畫的海報)有兩個反派角色,一開始設計是兩條惡龍,但是我建議如果要拍給中國觀眾的話,最好把他們設計成類似「饕餮」這樣的怪物形象,用兩條龍並不合適」。
沒錯,Dan準確地發音了饕餮兩字。對於他這樣來自好萊塢卻參與到國際合作動畫項目的編劇來說,很大程度上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動畫項目的主出品方如果是中方公司,一般都會有自己固定的策劃方案和人物情節設計,但是這樣的設計卻不見得都是符合國際觀眾口味的。
「因為動畫的初始概念,就是你們說的IP都是屬於出品方的,比如中國的動畫,那些原始概念和故事主線都是他們自己設計的。我的工作往往就是幫助他們把一些動畫人物形象,包括情節發展,對話內容等做一個『國際化』的提升,因為有許多他們的原始概念是不具備國際化的可能的,那我就要來主動增加一些情節或者人物來讓作品更有國際化的風格。比如在英文世界中,故事的衝突矛盾更多一些,有的時候情節的高潮部分來得更早,中國的動畫劇本就不是這樣設計的;那既然作品要面向英語世界的觀眾,我就會建議將故事的框架設計做出調整。包括我前面說到的通過一些細微的動畫片背景設置上的形象調整,也可以起到適應全球觀眾欣賞口味的作用」。
對於國際化中好萊塢編劇的具體職能,Dan徹底打開了話匣子,向我們娓娓道來國際合作中的關鍵要素。
「比如有些設計的搞笑情節和笑話有太強的語言環境的話我也建議可以刪掉或者調整,這在中國和美國的動畫中都有,一些笑料必須是母語人群才能理解的,我會設法修改那些笑料段子,把他們巧妙地設計成可以讓所有不同背景的人群都可以理解的形式;歸根結底,還是多靠視覺形象和視覺語言來搞笑或者推動情節,少用話語本身。我之前參與了一部作品我不知道你們熟悉嗎,叫《彩虹寶寶》,是一家叫中娛文化的中國公司主導的,然後還有韓國,加拿大的合作方一起參與,那部作品中我的主要工作就是集中在怎麼把作品打造得更國際化,讓不同國家的兒童看起來都沒有障礙」。
「還有包括動畫片中大街上的商店,可以用英語的招牌,也可以用中文的,但是我一般都會建議用卡通形象來取代文字,比如飯店就放一個漢堡在招牌上,醫院就放一個紅十字,類似這樣,這樣就能避免文化差異,畢竟幼兒看動畫對於視覺形象是最敏感的,所以用圖像取代文字是一個很好的克服語言文化差異的方式。當然,最後出來的不同國家版本都是要配音的」。
無論是國產動畫,或者是國際動畫合作,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是創作者本身,Dan也並沒有迴避這一點。我們試圖探究中國動畫人員和團隊在國際合作的大背景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得到的答案總體是正面的。
「我們做動畫的都喜歡看到事物的積極面,我覺得中國動畫團隊都很認真,很有才華,畢竟大家都是專業做這行的。無論是給7-10歲的兒童創作故事,還是給8-11歲,很多作品的元素都需要相同的素質,我覺得中國同行的基本素質是過硬的。當然,如果是我參與的那些中國動畫作品,很多都是中國主創在把控,主要還是針對中國市場,所以我起到的只是輔助的作用,許多方面的原始概念設計我也沒有發言權」。
當然,Dan也向我們含蓄地暗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中國和美國的動畫人員區別並不大,畢竟大家都是專業人士,有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要說到真的有區別的話,第一就是中國合作方比較『急』,比較喜歡趕時間,有一些環節可能在美國會花更多時間來處理,但是中方可能會催我,比如一周之內,一個月之內儘快完成,有時候這在美國可能得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做好,但是中方就有一種儘快完工的需求」。
「這方面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覺得已經習慣了,而且增加效率縮短時間也不見得總是壞事,有的時候也是因為雙方溝通磨合起來比較費時間,畢竟是兩個國家的人嘛,所以我也希望他們可以理解,對於劇本打磨上的溝通是必須的,有時候花時間也是難免的」。
無關國界:做動畫的必備素養是抱有童心,
理解兒童觀眾以及家長的需求
如果說有哪一種影視形式是可以跨越國界的,那麼動漫無疑是其中一項。國內動畫要運用先進的國際動漫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語言,讓中國動畫被海內外更廣泛的受眾接受,就必須要從觀眾的角度來著力打磨優秀的內容。
編劇在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通常動畫人容易在創作時覺得讓孩子覺得故事好看就行了,忽視了家長們的想法,特別是6歲以下低幼年齡段的少兒觀眾,家裡的電視遙控器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動畫片既要讓孩子自己喜歡,也讓家長也滿意。所以作為一個兒童片的編劇,不僅要有一顆童心,也要有一個正能量滿滿的三觀和傳播普世價值的信念。
Dan最早是在牛津大學學英語專業的,而且是First Class Honor (排名頂尖),但是大學畢業後卻堅定地選擇了動畫編劇這個行業。
「沒錯,我大學畢業之後就選擇走上編劇這條路,因為寫作沒問題,同時本身就是個很有童心很喜歡講故事的人,所以就選擇了這個領域。動畫是一種世界語言,只要是孩子,無論是出生在什麼樣的語言環境,都很快能看懂,因為表達出來的是視覺語言,視覺語言是沒有國界的」。
「我就是喜歡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可以讓我始終像一個孩子那樣思考;我也曾有機會寫成人電影那種劇本,但是寫不了,沒那個靈感。對我來說兒童編劇是最適合的角色」。
不見得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編劇,而成為優秀的動畫編劇似乎需要更多的條件,這樣的情況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美國家都是一樣的。
「我在牛津學的是英語,畢業之後也寫過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其中劇本是寫出來之後最受歡迎的,尤其是動畫的編劇,這也算給我指了一條出路,很快我就選擇在英國找電影學院繼續深造了;編劇之間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我的職業生涯已經見識過太多有才華的編劇因為沒有辦法一直有好的項目去做而選擇轉行的「。
好萊塢動畫編劇的生態:
成熟,合規,但是也得靠人脈
好萊塢的動畫編劇與中國相比,具有更為合規的特點,各種法律規範,包括版權法,產業管理規定,甚至是工會組織的條例,都深刻影響著好萊塢動畫編劇們的職業發展。
Dan告訴了我們他與中方項目合作的一些合規條件:「一開始主要是中國和美國的公司合作,然後我作為美方公司的一員參與項目,協議主要是公司層面在籤。這幾年來我已經開始獨立工作,所以很多情況下都是和中方公司籤單獨合同「。
「我在好萊塢有經紀人,主要由他和中方籤合同,合同基本都是項目制的,我知道中國有很多的編劇並沒有單獨的經紀人,這一點在好萊塢是難以想像的「。
除了合規性之外,編劇的工資報酬也是影響其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外界可能會認為美國的編劇接中國的「活兒」主要是金錢的原因,就像好萊塢來華的一些大導演和製片人一樣,但是真相似乎並非如此。
「其實中國動畫編劇的報酬還是要比好萊塢這裡低不少,但是我並不介意,一來金錢並不是我最在意的部分,二來因為我一直在從事國際動畫的編劇,所以在這個行當裡有許多了解我水平的朋友,所以我很容易找到項目,比如中國的一些動畫片就是他們主動找我或者我朋友推薦的。而且還有一點,中國動畫工作其實比較省心,雖然是國際合作,但是進度比較快,比較趕,所以同樣的薪酬我花的時間相比在美國要少很多」。
「我覺得報酬從來不是我最大的顧慮,主要還是要保持一份童心,做這份工作真的需要能有一個孩子的視角。另外作為國際動畫來說,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必須要注意的,尤其是在編劇環節,好在動畫還比較好辦,就像我說的,孩子們的差異在那個年紀還是不大的,有許多共通的東西他們都可以接受」。
世界一流的特效人員,世界一流的藝術人員,這是好萊塢動畫製作給人的印象,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樣的印象或許有些片面,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好萊塢的動畫行業的生存環境水也頗深,有一些看不到的「內部因素」。
「中國的動畫行業生態我其實並不是很了解,我一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參與的作品上,至於好萊塢的話,它的行業生態我還是知道的。好萊塢的生態是比較私密和圈子型的,很多工作和機會都是朋友介紹或者推薦,所以個人的關係以及之前工作經驗中積累的人脈非常重要」。Dan在採訪中多次提到了「關係」兩字,這樣的環境與中國行業可謂殊途同歸。
「從大環境來看,因為現在好萊塢有非常多成功的高票房動畫片,比如《瘋狂動物城》《小黃人》這些,所以整個行業的前景非常好,另外還有越來越多的視頻流媒體在湧現,比如Netflix, Amazon這些,他們對於動畫內容也有很大需求,這也導致有更多的人在尋找動畫相關的工作,所以我們現在的工作競爭挺厲害,做動畫編劇的人越來越多了」。
「另外在好萊塢的話,工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編劇工會和動畫行業工會是兩個組織,有一些編劇兩邊都參加,但其實所屬工會不同,你所獲得的報酬比例也不一樣,編劇工會的報酬更高一些。比如我曾經參與一部環球的項目,因為我是工會的,所以他們支付給我的薪酬就要按照工會的標準來,但如果我不是工會的,那麼他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定價,我是沒有太多話語權的,基本只能接受」。
作為中國觀眾,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類似迪士尼,夢工廠或者皮克斯這樣的廠牌,似乎他們就代表著美國乃至世界的最高水準。作為一名動畫編劇來說,是否參與六大的項目,比如迪士尼,夢工廠這樣的大片就一定是最佳選擇呢?
Dan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並不是這樣,你知道美國報酬最高的動畫編劇是哪些人嗎?是《辛普森一家》的那些編劇,他們待遇是最好的,因為《辛普森》一直在滾動播出。那些編劇都是編劇工會的,所以他們的條件待遇最好,不僅有工資最低的保障,而且合同規定劇集每播出一次,編劇就會收到相應的分成,那麼只要《辛普森一家》一直在不同的電視網和平臺上播出,那麼編劇就會收到更多的分成。但假設編劇們不是編劇工會的,只是動畫行業工會的,那麼他們就拿不到那些分成了。所以在好萊塢,工會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存在」。
「對我個人來說,我兩個工會都參加了,所以問題不大。那麼回答你的問題,我個人其實不是太在乎是否有機會參與一部超級大製作,我更在乎的是能否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從現階段來說,我很滿意我的工作:每天在家穿著睡衣就能寫作,就能工作,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樂趣」。
樂趣和童心是Dan在採訪中提到最多的詞,雖然好萊塢編劇的競爭異常激烈,但是似乎每個人都抱有一份匠心。Dan Wicksman似乎並不滿足於他個人現在的成就:「我之前大部分的項目很多都是有中方參與的國際型項目,接下來我希望可以參與到一些100%中國元素的動畫項目中,看看是不是會有一些不一樣。我很喜歡中國的經驗,現在也在學中文,從中國動畫現在發展的速度來看,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