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些人總是以「洋」為榮。
如果國外流行什麼,就跟隨;國外人覺得什麼美味,也急忙附和;甚至有的不惜將頭髮搞成外國人的模樣。而愈演愈烈的,是「洋節」的盛行。
過「洋節」也遭到了一部分批評,尤其是在中國自己的節日被淡忘的時候,過度地追捧「洋節」,很可能讓許多國人忘記了自己是誰。
而中國人忽視的「節日」,卻成為了國外其他國家搶奪文化的「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國力日益強大之後,漢文化也在逐漸興盛起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著漢服出行,這讓很多人眼前一亮,這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不過,就在近日,「宿舍阿姨感恩節送糖果被學生威脅舉報」也引發了網友對「洋節」的一些爭議。或許從公寓阿姨角度來看,派發巧克力是出於好心,但是學生如此其實更是善意的提醒。
事情發生後,相關媒體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校方就網傳截圖正在核實調查。不過,其實無論這則新聞的當事人誰對誰錯,我們都不可逃避的是,如何面對「洋節」。
有人可能認為過一個「洋節」不應該小題大做,畢竟自信的文化,也應該是一種包容的文化。其實,這樣的觀點,也沒有什麼不妥,畢竟有自信心和生命力的文化,並非一定要排斥其他外來的文化,而是要能夠兼容並蓄,同時汲取其他文化的長處。
因此,其實對於少數人喜歡「過洋節」,我們隨和看待就行,畢竟喜歡中國文化的學生,更願意去嘗試過中國節日,而對於許多外國人,也可能會選擇過中國的節日。相比較而言,對於「過節」只要有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的確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而且中國的文化,從來不是一種排外的文化。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原先追逐洋節的中國人,也開始冷靜地審視自己的文化,開始注重自己的「節日」。或許「崇洋媚外」應該反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要故步自封,更不是要盲目否定其他國家存在的「優勢」。相反,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謙虛地吸收其他國家的優點,以此來不斷強化自身的文明。
那麼,年輕人到底要不要過「洋節」?
筆者以為,過什麼樣的節日,其實是由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文化決定的,社會輿論沒有必要過分地幹擾。當然,如果在過節中存在一些不當的行為和言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但是多數情況下,還是應該給予適當的尊重。
而該事件的本事,卻恰恰少了這份尊重。
公寓阿姨的確是出於好心,但是也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畢竟,並非是每一個學生都喜歡「洋節」,同樣,對於自己喜歡的「節日」,也不要單方面的,執意要求別人跟著「自己」一起過。
因此,無論是誰選擇過「洋節」,請少一些分享,多一些獨處,可能會更好一些。而對於學生反對過洋節,其實也沒有任何錯,無論是學校調查結果如何,筆者以為都應該以寬容的心態去看待這樣的問題。
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繼續增強,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人願意過好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即便是在中國流行的「洋節」,其實與國外的節日還有著一些區別,因為國外一些節日與該國的一些「信仰」有關,但是多數中國人,更多地是圖了一個熱鬧而已。
中國人不必過「洋節」,大學生要尊重宿管阿姨,因為善良不應該被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