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

2020-12-20 我的臥虎灣

進入12月份,一個熱門話題充斥網絡: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

其實,這是一個不用討論,也不值得討論的話題。如同問「外國人能不能過『春節』」一樣。

話先往遠處說。近日我學畫了一幅山水畫,命名為《心中的山》。可有位朋友看了說:「這哪是山啊?這不是瀑布嗎?」另一位朋友說:「我怎麼看著像一片森林呢!」還有一位朋友說:「這畫絕了,我看到的是將士兵陣,許多的男人和女人。」這就是人們的視覺和思維差異。近期,一部《芳華》也引起熱議。褒獎者認為寫出了那個年代軍人的芳華,頌揚了善良和犧牲;鞭笞者認為扭曲了現實,讚揚了陰暗和醜陋。甚至有的還上升到反戰賣國、不講政治、充當漢奸的高度。更有個別的,對編導進行個人人身攻擊。

常言道,樹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世上人多,同樣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就是五彩繽紛的人類世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我的畫屬於無師自通,很大程度上是塗鴉性質,處於似像非像階段。如同自然界的一塊石頭,並未雕琢,但在集石者那裡,就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有人看著一塊石頭像個菩薩,有的卻看著像個關公。馮小剛這部《芳華》也是這樣,打死我也不相信他和嚴歌苓的出發點是反動的,他們辛辛苦苦拍出的這部新作,是為了還原一段關於部隊文工團的記憶情緣,展現一代軍人的青春年華,留下值得回味的時代印痕。現在看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雖然瑕疵明顯,但總體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普遍歡迎,幾億票房就是證明。那些主張一味寫團結友愛的軍營,寫人人爭當活雷鋒的生活的人,是否想到,真的那樣寫了,還有這麼大的反響嗎?還有這麼引人入勝的故事嗎?文學必須選擇奇特跌宕的角度,寫出不一樣的個性思維,「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才能很好的吸引讀者。《芳華》寫了人性衝突,人際矛盾,但這並不影響人民軍隊內部一個團體「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濃厚氛圍。

對待眼前的聖誕節也是這樣,有的說中國人不能過,理由是耶穌是西方的老頭,沒有給中國人帶來過多少好處,相反西方人給中國帶來過無盡的災難。有人說中國人可以過,理由是聖誕節其實來源於中國,是為紀念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設立的節日。有的說過洋節是賣國崇洋的行為,有的說過洋節是改革開放的象徵,有的說中國人要過就來紀念給國人帶來幸福的毛澤東,而不要去紀念什麼耶穌。不一而足。

我看,節日就是節日,是寄託世界各國人民祈求幸福,盼望和平的日子,儘量不要給它貼上一個政治標籤,打上階級派別的烙印。聖誕節就是一些國家的正常節日,從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過了,已成為久有的民俗節日。這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沒有必然的聯繫。如果因為歷史上西方列強侵略過中國,就不能過他們的洋節,那麼,是不是也不要同那些國家建交,不要買他們生產的東西,不要到他們那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了?閉關鎖國行得通嗎?春節也是這樣,舊社會都說「窮人過年如過關」,楊白勞就是大年三十被逼而死的。難道因為這個現在就不能過春節了嗎?顯然不能。

有人之所以強烈主張國人不能過洋節,我看主要原因,一是冷戰思維,把洋節統統看作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陣營特有的東西,必須加以排斥;二是狹隘思維,由於狹隘的民族主義作怪,對一切外來的東西都嗤之以鼻;三是習慣思維,受傳統文化觀念支配,擔心過了洋節,忘了本土;四是片面思維,非黑即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思維方式與現代社會民主開放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其實,我以為沒有那麼嚴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現,人類文明只有越來越高度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延續。本著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有興趣的外國人可以過我們的春節,有興趣的中國人也可以過人家的洋節。這恐怕才是最佳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過洋節還是本土的節日,都需要揚善抑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鋪張浪費,不能搞封建迷信,不能忽視安全。讓每一個節日給我們帶來的是身心的愉悅和吉祥幸福。

最後,祝大家平安夜平安,聖誕節快樂!

2017.12.24於北京知行齋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過「洋節」
    某地又發通告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不過「洋節」成為自覺行動,云云。 每年到了12月,都會聽到一些人大聲疾呼,拒絕過「洋節」的聲音,似乎是說得振振有詞。 我是中國人,拒絕過「洋節」,這話,粗看起來,蠻有道理的樣子。是呀,不就是過個節嗎?
  • 感恩節來了,中國人過洋節,這個真的可以有!您說呢?
    作為一個中國人,也能感受到這個洋節的強大魅力。朋友同事間相互祝福,超市裡感恩節主題特賣,淘寶、京東上的感恩節活動.....自90年代以來,忽然一夜間,洋節就開始在中國盛行起來,什麼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到後來的萬聖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等。
  • 中國人不必過「洋節」,大學生要尊重宿管阿姨,善良不應該被漠視
    而愈演愈烈的,是「洋節」的盛行。 過「洋節」也遭到了一部分批評,尤其是在中國自己的節日被淡忘的時候,過度地追捧「洋節」,很可能讓許多國人忘記了自己是誰。 而中國人忽視的「節日」,卻成為了國外其他國家搶奪文化的「高地」。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萬聖節這一天,不僅僅是孩子們可以搗蛋,大人也可以盡其所能的作怪,而不會招致異樣的眼光。這點兒有點兒像他們的愚人節。大約在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他們認為這一天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
  • 「洋節」到底要不要過?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近年來,在國際化大潮的影響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一些「洋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一些「洋節」的衍生產品也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洋節」的盛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春山東」(ID:sdgqt2014)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作者:鄭海鷗、《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作者:劉陽)、中國教育報(《「贊」或「踩」:大學生過「洋節」該有個反思》作者:藍靜 羅袁璐 吳田芳、《熱衷過「洋節」別丟了自己的「傳家寶」》作者:陳紅梅)、中國社會科學網等。
  • 我是中國人,我不過洋節!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在時代大背景下碰撞交融,在中國這片古老莊重的土地上,洋節蜂擁而至,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搶佔了流行市場,相較而言,中國傳統節日卻被日漸淡化。
  • 在中國過洋節,可以嗎
    有的人說,這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日子,不該過聖誕節。有的人說,我們只是當一個普通節日,和中秋端午沒啥區別,用不著那麼上綱上線。有的人說,學校老師都禁止學生過洋節了,應該從自身做起。有的人說,那外國人還過中國節日呢,是不是他們也不愛自己的國家?
  • 聖誕節要來了:可以過洋節,但請不要有洋心
    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像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這些「洋節」,也早已融入了很多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成為生活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當然,可以過洋節,不代表擔心是多餘的,對洋節一點警惕心都不能有。  西方人的節日,不僅僅是我們老百姓理解的送個禮物、吃個飯這麼簡單。它的背後有它獨特的歷史、傳統。  很多國外機構、人士在中國鼓吹洋節,也會有一些擺不上檯面,甚至於居心叵測的戰略、利益考慮。  國家、文明之間有交流、學習,也有對抗、敵意。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關於商家不以任何形式過「洋節」的倡議書 2020-12-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今天是平安夜,也就是西方「洋節」,也許很多的人都已經準備好蘋果和橘子了吧!現在要是你到超市裡面是買的話,估計一個蘋果就要七八塊錢了吧!但是就算是這麼貴,還是有不少的年起人去買,其實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 年輕人愛過洋節,就是不愛國嗎?
    對于洋節,有部分人持抵制態度,認為洋節是外國人過的,中國人過洋節就是不愛國。這跟中國人開洋車、買洋貨就是不愛國,是相似的道理。愛不愛國,不能單從過洋節、買洋貨等來判斷。國外文化,有值得研究和了解的部分。雖然世界人民劃分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但是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值得借鑑和交流的。正如一些外國人也會過我們的傳統節日諸如中秋節、春節等一樣。
  • 中國人不過洋節,我們只過中國傳統節日
    歐美國家信仰基督教,他們過聖誕節無可厚非,但在我們國家,有向幾個人信仰基督教呢,為什麼要過聖誕節。在中國我們大部分人並不信教,我們都是無神論者。中國是在共產黨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的,我們只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過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中國的節日。二、聖誕節等洋節只不過是被商家利用罷了。
  • 「中國人不過洋節」,小學門口標語引熱議,網友:有門學科叫英語
    支持派:這部分人認為過洋節就是圖一樂子,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情,而且將這些節日引進之後,不僅會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儀式感,提升大家的生活熱情,更能製造很多商機,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掙錢機會。抵制派:至於抵制洋節的人就認為過洋節完全是崇洋媚外,會導致一些傳統的節日失去色彩,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將孩子們的認知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
  • 對於我們該不該過洋節?你對此有什麼看法?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其實外國人過洋節就跟我們中國人過春節一樣是一種文化。在於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覺得首先我們是一個包容的國家、開放的國家可以容納一切外來文化,但這並不意外著盲目的迷外。其實過節過的都是一種氣氛,在沒有大是大非的前提下,該過就過,只要讓自己開心,讓自己身邊的人都開心,不在乎你過的是什麼節日,在意的是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的心情。在前幾天的聖誕節,其實過聖誕節大多數是年輕人,等上了一點年紀,也就沒有這個興趣,自不會去湊那份熱鬧,更不必擔心我們的文化被侵略。
  • 「中國人不過洋節」,小學門口標語引熱議,網友諷刺:有門學科叫英語
    支持派:這部分人認為過洋節就是圖一樂子,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情,而且將這些節日引進之後,不僅會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儀式感,提升大家的生活熱情,更能製造很多商機,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掙錢機會。
  • 我們不過「洋節」
    洋節,主要是指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歐美西方國家的節日。這些節日因其特殊的宗教色彩和另類風情,並被摻入一些土洋結合的因素,曾一度受到一些中國人的盲目追捧。部分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洋節的社會影響有變大趨勢,甚至變味兒。
  • 鄢陵縣安陵鎮中心小學開展「弘揚傳統文化 拒絕過洋節」主題活動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傳統節日的無限魅力,扭轉學生盲目跟隨崇拜「洋節」風,豐富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近日,安陵鎮中心小學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 拒絕過洋節」主題教育活動。
  • 「我是中國人不過洋節」,北大清華學生聯名抵制聖誕節,有必要嗎
    作為西方文化代表的聖誕節在中國越來越流行,中國人將聖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帶聖誕帽、寄送聖誕賀卡,參加聖誕派對,聖誕購物等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今年又聽到有關「我是中國人,不過洋節」等一些呼聲,甚至有些城市、學校等早已掀起抵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