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份,一個熱門話題充斥網絡: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
其實,這是一個不用討論,也不值得討論的話題。如同問「外國人能不能過『春節』」一樣。
話先往遠處說。近日我學畫了一幅山水畫,命名為《心中的山》。可有位朋友看了說:「這哪是山啊?這不是瀑布嗎?」另一位朋友說:「我怎麼看著像一片森林呢!」還有一位朋友說:「這畫絕了,我看到的是將士兵陣,許多的男人和女人。」這就是人們的視覺和思維差異。近期,一部《芳華》也引起熱議。褒獎者認為寫出了那個年代軍人的芳華,頌揚了善良和犧牲;鞭笞者認為扭曲了現實,讚揚了陰暗和醜陋。甚至有的還上升到反戰賣國、不講政治、充當漢奸的高度。更有個別的,對編導進行個人人身攻擊。
常言道,樹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世上人多,同樣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理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這就是五彩繽紛的人類世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我的畫屬於無師自通,很大程度上是塗鴉性質,處於似像非像階段。如同自然界的一塊石頭,並未雕琢,但在集石者那裡,就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有人看著一塊石頭像個菩薩,有的卻看著像個關公。馮小剛這部《芳華》也是這樣,打死我也不相信他和嚴歌苓的出發點是反動的,他們辛辛苦苦拍出的這部新作,是為了還原一段關於部隊文工團的記憶情緣,展現一代軍人的青春年華,留下值得回味的時代印痕。現在看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雖然瑕疵明顯,但總體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了普遍歡迎,幾億票房就是證明。那些主張一味寫團結友愛的軍營,寫人人爭當活雷鋒的生活的人,是否想到,真的那樣寫了,還有這麼大的反響嗎?還有這麼引人入勝的故事嗎?文學必須選擇奇特跌宕的角度,寫出不一樣的個性思維,「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才能很好的吸引讀者。《芳華》寫了人性衝突,人際矛盾,但這並不影響人民軍隊內部一個團體「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濃厚氛圍。
對待眼前的聖誕節也是這樣,有的說中國人不能過,理由是耶穌是西方的老頭,沒有給中國人帶來過多少好處,相反西方人給中國帶來過無盡的災難。有人說中國人可以過,理由是聖誕節其實來源於中國,是為紀念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設立的節日。有的說過洋節是賣國崇洋的行為,有的說過洋節是改革開放的象徵,有的說中國人要過就來紀念給國人帶來幸福的毛澤東,而不要去紀念什麼耶穌。不一而足。
我看,節日就是節日,是寄託世界各國人民祈求幸福,盼望和平的日子,儘量不要給它貼上一個政治標籤,打上階級派別的烙印。聖誕節就是一些國家的正常節日,從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過了,已成為久有的民俗節日。這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沒有必然的聯繫。如果因為歷史上西方列強侵略過中國,就不能過他們的洋節,那麼,是不是也不要同那些國家建交,不要買他們生產的東西,不要到他們那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了?閉關鎖國行得通嗎?春節也是這樣,舊社會都說「窮人過年如過關」,楊白勞就是大年三十被逼而死的。難道因為這個現在就不能過春節了嗎?顯然不能。
有人之所以強烈主張國人不能過洋節,我看主要原因,一是冷戰思維,把洋節統統看作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陣營特有的東西,必須加以排斥;二是狹隘思維,由於狹隘的民族主義作怪,對一切外來的東西都嗤之以鼻;三是習慣思維,受傳統文化觀念支配,擔心過了洋節,忘了本土;四是片面思維,非黑即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思維方式與現代社會民主開放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其實,我以為沒有那麼嚴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現,人類文明只有越來越高度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延續。本著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有興趣的外國人可以過我們的春節,有興趣的中國人也可以過人家的洋節。這恐怕才是最佳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過洋節還是本土的節日,都需要揚善抑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鋪張浪費,不能搞封建迷信,不能忽視安全。讓每一個節日給我們帶來的是身心的愉悅和吉祥幸福。
最後,祝大家平安夜平安,聖誕節快樂!
2017.12.24於北京知行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