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單身年輕人能完整地走出上海人民公園。
不論你是男是女,收入多少,開什麼車,戴什麼表,一旦踏入相親角,唯一的宿命就是被大爺大媽們按在地上摩擦摩擦,虐到體無完膚。
他們的白鴿眼上下一刮,就能精準掃描出你的身家。
在這裡,「三無產品」是最卑微的存在,沒車沒房沒戶口,四捨五入約等於一無所有。
男方出首付,兩人還貸款,阿姨覺得還是不太行,因為女兒壓力太大。
不到30歲年入50萬,照樣難逃被嫌棄的命運:我女兒雖然月入7千,但是她穩定啊。阿姨普通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信。
三十幾萬的國產奔馳也不太行,儘管去公園的叔叔阿姨大都是騎電動或者三輪車。
老家有五六套房子?老阿姨一邊走一邊甩出一臉鄙夷,小地方又不值錢,加起來連上海的閣樓都買不到。
什麼?老家是北京的?小夥子你等等……
「加個微信吧。」
老阿姨一秒鐘就完成了川劇的絕活變臉。
論見多識廣,還要數這些上海老阿姨,她們既熟悉各種汽車品牌,又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北京在她們的版圖裡,從來都不屬於「北方」。
有人說,相親角才是大型內卷現場,如果不是名校畢業,家裡沒有幾套房,title沒有混到高管,真沒有勇氣把自己的簡歷貼上去。
這個條件乍一看還行吧?留學海歸,名下三套房,可是精明的上海阿叔兩眼一眯就瞧破了其中端倪。
「收入不高,十五萬在上海算個毛啊」
阿叔還順道科普了一下人民公園裡的潛規則:
「掙得少寫稅前,掙得多寫稅後……這裡比較排外……」
在人民公園裡,地域是一個重要加分項,北方的(北京除外)不如南方的,南方的不如本地的。
就算不是本地的阿姨,挑兒媳也得有上海戶口。
年輕人都知道上海灘不好闖,可是對於單身年輕人來說,最不好闖的地方不是浦東陸家嘴,而是上海人民公園裡的相親角。
單單是那一條條羅列的清清楚楚的量化標準,就足以摧毀他們的脫單夢想。
當然,這也絕不是上海獨有的畫風。
北京的中山公園也是名聲在外。坐落於筒子河畔的相親角聽上去就自帶三分貴氣,昔日紫禁城的護城河,如今成了單身簡歷男女的相親地。
和穿戴精緻的上海叔叔阿姨相比,中山公園倒是接地氣很多。不打嘴炮,明碼標價連連看。
我曾經誤打誤撞進去過一次,當時就被人山人海的畫面給震驚了,林間路那密密麻麻的一整排人海,從公園的一頭到另一頭,密不透風。
說是相親,但來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老年人。每人手裡一張貼著塑封膜的子女簡介,看中眼的聊幾句,看不上的連搭理都懶得搭理。
很多老人是背著孩子出來的,拿回去的聯繫方式可能永遠都不會被添加到微信好友裡,一廂情願的牽線搭橋,只為找點心理上的安慰。
有的老頭和老太太已經混成了熟人,聊得熱火朝天,我都懷疑他們的子女沒成,他們先成了。
舔狗的一幕也時時上演,我親眼見一位大爺對一位大媽怒氣衝衝地說:不行!說了多少次,你女兒的條件不行!
鳳凰周刊做過一個關於相親角的特稿,列出了一個中山公園裡的價目表,三年過去了,裡面的數字全都跟隨著物價一起漲了,但是列表裡的位置仍然沒變。
網友總結過相親角的潛規則,著實扎心。
相親角裡自帶天平,一端是物質條件,一端是子女幸福;這裡沒有愛情,只有算計,從不談買賣,但句句不離價碼。
大家毫不遮掩地把條件擺出來,像是在菜市場裡比價,各自在心裡用硬指標衡量著每一張簡歷。
而為數不多的年輕人,則像極了那些擺在案板上任人挑選的豬肉。
真正優秀又有錢的年輕人,誰甘願受這份折辱?
然而更屈辱的現實是:如果你沒錢,連被相親角的大爺大媽們正眼看一下的資格都沒有。
一邊是年輕人在網絡上高喊男女平等,一邊是老年人在相親角輸出「我女兒沒房不嫁」「女人不生孩子不如搞個鴨就算了」。
謝謝相親角的大爺大媽們又給我們上了生動現實的一課,鞭策我們不斷上進。
而我們努力,獨立,就是為了有一天,能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離你們遠一點。
文章來源:油炸綠番茄
如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