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品兩岸四地甜點 駐港兩年半發胖三十斤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冬日的午後,或許沒有什麼能比一份精緻的甜點擺在面前,能更讓人感覺幸福了吧!現在,就讓記者帶著您,開始一場兩岸四地的甜點之旅吧!

  香港:甜品乃「罪魁禍首」

  記者駐港工作兩年半,發胖三十斤。現在回頭看,香港的甜品真乃「罪魁禍首」。

  現在還記得剛到香港,住的地方都還不熟,就被同事帶到「聰嫂」甜品的情景。在銅鑼灣時代廣場附近,七彎八繞的一個巷子裡,一塊巴掌大的地方隱藏在一家星級酒店附近。如果不是熟人帶路,斷然是找不到的。

  進入店內,劉德華的題字很能勾起內地遊客的興奮勁。不少人拿起手機拍下「聰嫂甜品」微笑留念。面積約20平方米的店鋪,密密麻麻地擺滿桌椅,去個偏一點的角落都得抱歉地說一聲「借過」。

  對於陸續上桌的聰嫂甜品,無論是芒果雙皮奶,還是榴槤水晶珠,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緻」。宣傳圖冊上的甜品絕對好看誘人,端上來的實物卻一點都未走樣。舀一勺放嘴裡,冰甜冰甜,身心獲得極大滿足。

  當然,除了聰嫂,香港還有許多品質不錯的甜品店,並且各具特色、各有招牌。鵝頸橋邊的松記,水果冰沙、綿綿冰以及各式果汁讓人流連忘返;維園邊的「甜姨姨」,那一口回味無窮的榴槤豆腐花和鮮嫩滑溜的木桶豆腐,不得不讓人「點讚」……只要你好甜品這一口,那麼香港,的確是天堂。

  「香港人家裡房間普遍不大,朋友們出來見面聊天,甜品店這一放鬆的環境是個不錯的選擇。」甜品店常客梁小姐說,「和朋友們聊天喝糖水,煩惱有時會像被吃掉的糖水一樣煙消雲散。」

  然而,香港糖水「留住客人胃」的魅力,正面臨日益高企的店鋪租金的嚴峻挑戰。面對環境變化,有的糖水店選擇北上拓展業務,如滿記、許留山,也有的選擇繼續堅持留守。

  澳門:由「葡撻」引發的愛恨情仇

  在澳門,一轉身一拐彎,都可能遇到舌尖的知己。最令人心心念念的甜點,自然是葡式蛋撻。這枚經肯德基發揚光大的小型奶油酥皮餡餅,在港澳及廣東地區簡稱葡撻,以焦黑的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為特徵。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將他在葡萄牙裡斯本附近的城市Belém吃到的傳統美食Pasteis de Nata(即「蛋撻」)帶到澳門,在路環島上開設了第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餅店,並利用豬油、麵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改良創作出這款廣受歡迎的澳門著名甜點。

  原先的「安德魯餅店」是由安德魯和他妻子瑪嘉烈共同經營打理。只可惜1996年,安德魯和瑪嘉烈婚姻破裂,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後另起爐灶,在澳門半島上開設了一家以她自己名字命名的「瑪嘉烈蛋撻店」。

  如果說葡式蛋撻的創始人是安德魯,那讓其名揚四海的卻是他的妻子瑪嘉烈,她將安德魯視若臻寶的蛋撻配方賣給了肯德基。很顯然,瑪嘉烈比安於現狀管理小店享受製作過程的安德魯更有經商頭腦,與肯德基的商業合作後,飄香四溢、鬆脆可口的葡式蛋撻流傳到了世界各個角落。

  關於安德魯和瑪嘉烈愛恨情仇,也許只是我們茶餘飯後閒聊的八卦,但若真要PK起味道、環境和服務,記者個人認為安德魯更勝一籌。

  做餅的員工已是一把年紀,手勢無比純熟,一盤幾十個葡撻,要花上幾小時功夫。因為原味,除了是一份堅持,還是一份誠意,一種感動,凝固到味蕾裡,濃濃的,化也化不開。

  臺灣:從甜品品味寶島故事

  臺灣的甜點素有盛名,臺北大街小巷也遍布各色甜點鋪,空氣中仿佛都瀰漫著一股淡淡的甜香。

  而說到對大陸民眾最耳熟能詳的,自然當屬目前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新臺幣、被譽為「臺灣第一伴手禮」的鳳梨酥。

  「鳳梨酥是我的大愛、超愛,我在臺灣旅行時就選購了一大批鳳梨酥帶回來和朋友分享,因為最純正的臺灣鳳梨酥最好吃。」上海網友「lemontreeznyyc」說。

  鳳梨酥的內餡並不是單純的菠蘿,為了口感需要,通常會添加冬瓜,多數人習慣了這種口味。近年來,也有不少店家開始採用土鳳梨入餡,回歸原初的酸甜口感。如今,外皮酥鬆化口、內餡甜而不膩的鳳梨酥,也成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若要說到記者的心頭好,則不得不提臺灣的明星甜點——芋圓。將芋頭蒸熟、成泥、拌勻、搓揉、切制,再融入各種粗糧,軟糯卻富有彈性,口感細膩,色香味俱全。這其中又當屬九份的芋圓在島內最具知名度。

  事實上,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臺灣傳統糕點不僅繼承了福建、廣東等地的特色和習俗,後由於島內糖業發展迅速,甜點原料逐漸豐富。

  尤其是最近數十年,很多傳統老店開始學習將東西方糕點製作工藝融合起來,發展出更具寶島特色的「舌尖美味」。

  臺灣糕餅文化專家張尊禎表示,糕餅與寶島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各種年節、禮俗、宗教祭祀等活動中,代表不同寓意的糕點不可或缺。例如拜媽祖時節,信眾為了表示虔誠,除了以「紅龜粿」祭拜外,糕餅店還會應景推出「媽祖餅」、「平安餅」等特色商品。

  她說,臺灣不大,卻有許多別具地方傳統與特色的糕餅點心,例如「新竹竹塹餅」「臺中太陽餅」「豐原綠豆椪」等。此外,在文創產業概念的推動下,也湧現各式各樣結合地方特產、以「文化入餡」的新產品。

  內地:北方「官禮茶食」 南方「嘉湖細點」

  港澳臺的甜品縱然看得人口水橫流,而地大物博的內地也絕對不輸。曾有一篇散文這樣概括南北點心——「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

  來北京,不光要去看天安門、爬長城,走時還得專程到稻香村捎幾盒精緻的點心,而猶以清朝宮廷御膳房始創的「京八件」著名,這大概就是「官禮茶食」的代表了。更不要提佛手酥、蛋黃酥等酥字輩,以及綠豆糕、桂花糕等糕字輩的一眾美味甜點。

  記者則很是偏好來自雲南的鮮花餅。四季如春的氣候,為雲南帶來了四季鮮花盛開的優勢。伴著晨霧採摘下來的鮮花,保留了大自然賦予的香氣。和入精心挑選的麵粉中後,再輔以冰糖、花生、核桃仁、棗泥、香油、蜂蜜,讓你還未入口,就能聞見馥鬱的花香、蜂蜜香和麵粉香味。

  作為滇式月餅的經典代表,鮮花餅讓人稱道的是不但吃起來香,而且甜而不膩,據說還有養顏美容的功效。

  除了鮮花餅,浙江杭州的傳統點心「南宋定勝糕」也當真讓人印象深刻。將上好的江南糯米放進特製的印版裡,有梅花、蟲魚等形狀,中間再放入紅豆沙,蒸少許時間即可。

  關於定勝糕的來歷,民間傳聞頗多。據《夢粱錄》記載,當時定勝糕是百姓為了鼓舞士氣做的糕點。如今,因「定勝」二字,每逢中考、高考,總有家長一大早來排隊,買六個定勝糕回家討個好彩頭,也寓意「六六順」。

  在杭州,河坊街頭可覓得便宜大碗的「蔣順發」定勝糕,在楊公堤畔也能偶遇精緻玲瓏的「味莊」定勝糕。剛出爐的定勝糕,輕咬下去,糯軟中夾雜著細而均勻的顆粒、米香中滲出紅豆沙與桂花香溢滿唇齒,甜而不膩,一種幸福的滋味直抵心脾。(記者譚喆、劉歡、曹典、黃臻、白靖利、段菁菁、張天國)

相關焦點

  • 兩岸四地政治傳播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港舉行(圖)
    兩岸四地政治傳播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港舉行(圖) 2013年11月11日 09:19:00來源:人民網 主禮嘉賓和華中師範大學校方領導集體合影(攝影:易珏)  人民網11月8日電今天下午,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傳播學院榮譽教授頒授暨兩岸四地政治傳播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 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在澳門揭幕 將陸續在四地舉行
    兩岸四地藝術家及策展人合影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徐豔清):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臺灣屏東美術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合辦的「因地制宜 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藝術家作品將陸續在四地展出,作品還將根據四地的不同特點進行擴展延伸,從而構成一個整體。詳細情況請聽本臺駐澳門記者發回的報導。  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於2008年由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發起,至今已舉辦至第六屆,歷年邀請近百位內地、澳門、臺灣及香港藝術家參展,並先後與陸、港、澳、臺八個藝術機構合作,逐步建立一個穩定的兩岸四地藝術交流平臺。
  • 2021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非常多,排名也不大一樣,大家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排名結合自己的情況去選擇學校,當成一個工具,但是也別太當真;2021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已經公布,從名單來看,變化還是很大的,但同時2021年評價的指標也不一樣,清華第1,北大第2,港大掉到第8,南科大21名,上科大24名;具體看下文:
  • 男童莫名發胖7歲已150斤 坐著睡覺兩年(圖)
    7歲胖兒孫麒宇如此睡覺已經兩年了身高1.20米、體重76公斤、腰圍3.42尺,所穿衣服都是特殊定製,上學和上廁所根本離不開人;兩年來700餘個夜晚,他一直都是坐著睡覺。孫麒宇家住葫蘆島市龍港區西山坡,出生時6斤挺正常,一歲半時不會說話,一歲半時才會走路,可說話含糊不清。等孩子逐漸長大,送去幼兒園時,不料幼兒園老師因聽不懂孩子說的話,張紹麗只能放棄打工,自己帶著兒子。3年前,孫麒宇的爸爸因腦出血病突然去世,小傢伙也莫名地開始發胖,從一個微胖的男孩變成了150餘斤的胖小子。
  • 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2020 港中大位列第三
    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於2011年首次發布,排名採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具有跨地區可比性的評價指標,展示了內地、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最為領先的100所研究型大學。
  • 五藝一體韻 千年不覺陳——儒商梁仕爵在港中大兩岸四地「華語詩歌...
    2018年12月5日上午,由香港國際創意學會、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聯合主辦的兩岸四地華語詩歌高峰論壇及頒獎典禮在香港中文大學隆重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華語詩歌的發展與現狀」,謝冕、商震、李元勝、大解、藍野、朱壽桐、莊偉傑、黃坤堯、古月、瀟瀟、莊雲惠、度母洛妃、蔡麗雙、傅天虹、林子、梁仕爵、盼耕等六十多位兩岸四地的著名學者、詩歌評論家、魯迅文學獎得主、詩人,以及埃及詩人、翻譯家顧德和日本詩人瑪奇出席了論壇。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辦文宣部和港府民政事務部等部門相關領導出席了頒獎儀式。
  • 「海峽號」連接臺中臺北港 串起兩岸經濟實驗區
    「海峽號」,一頭連著平潭,一頭連著臺中港、臺北港,平潭是大陸的經濟實驗區,臺中港、臺北港是臺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臺灣港務股份公司基隆分公司總經理蔡丁義昨日在臺北港稱,「海峽號」航線是兩岸的海上走廊,藉助這條走廊,能讓兩岸經濟實驗區合作更緊密,在客運資源、貨運資源,以及雙向投資、產業合作上實現更好的互利共贏。
  • 搭建「兩岸四地」科技交流之橋!2019海峽兩岸暨港澳物流協同創新...
    映象網訊 (記者 陳偉然 文/圖)12月5日,由河南省科協、河南省商務廳、海峽兩岸暨港澳協同創新聯盟主辦的「2019海峽兩岸暨港澳物流協同創新論壇」在鄭州開幕。海峽兩岸暨港澳協同創新論壇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倡議下,致力於「兩岸四地」的協同發展,為內地與臺港澳之間的高新技術、信息科技、項目投資、人才流動落地牽線搭橋,打造互補、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平臺。它背後的資源來自整個大中華圈,可以聚集一批科學家、金融家、企業家和創業者,在這個平臺上交流、合作。
  • 行腳兩岸記錄歷史——兩岸記者回首交流三十載
    11月30日電 題:行腳兩岸 記錄歷史——兩岸記者回首交流三十載新華社記者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派出兩位記者衝破臺當局禁令,繞道第三地來到祖國大陸採訪。現任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迴憶往事感慨地說,12天赴臺採訪改變了他的人生,臺灣民眾的熱情和善良,當地保持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現任《人民日報》海外版臺港澳部主任吳亞明首次赴臺駐點採訪是2001年。「到臺灣後,我就是多走多看多聽,上山下海,走訪鄉村,跟基層民眾深聊,真實的臺灣給我一種親切感。」
  • 2020-2021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近日,中國大學排行榜(CNUR.com)公布了最新的《2020兩岸四地大學排名》,2020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排名)此次排名依據社會聲譽、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四大主指標,18項二級指標從量、質、均三維度綜合分析得出。綜合排名前五分別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以及南京大學。
  • 2021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清華第1,南科大上升到21名,港校退步
    大學排名非常多,排名也不大一樣,大家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排名結合自己的情況去選擇學校,當成一個工具,但是也別太當真;2021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已經公布,從名單來看,變化還是很大的,但同時2021年評價的指標也不一樣,清華第1,北大第2,港大掉到第8
  •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科大清華北大前三,港大港科大進入前十
    2020-11-20 12:57:44 來源: 開著破車去旅遊 舉報   2020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 近七年兩岸四地頂尖高校表現回顧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兩岸四地的高等教育體制長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我們很難直接比較兩岸四地頂尖高校的實力。 2011年,軟科首次發布中國兩岸四地排名,排名選取共同適用於兩岸四地大學實際情況、具有跨地區可比性的指標,形成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指標的指標體系,完整地展現了我國大陸地區、港澳地區和臺灣地區100多所研究型大學的排名情況。
  • 軟科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和港中大位列前三
    2019年11月28日,軟科發布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 這是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自2011年問世以來第九次發布,排名採用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指標的指標體系,展示了我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先的百強研究型大學。
  • 2011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由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完成的「兩岸四地大學排名」1日在此間正式發布。大陸的清華大學與臺灣大學並列第一,香港大學位居第三。 2011年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名次 學校名稱 地區 總分
  • 2019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最新公布,北大清華港大臺大雄居第一
    連續10年發布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近500所高校上榜2010年,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獨家首發「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這是我國首個覆蓋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高校的大學排名,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
  • 「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上海訊 4月10日上午,由上海東亞研究所、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共同主辦,以「習近平國家統一論述與『兩制』臺灣方案」為主題的「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 軟科「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出爐!港大跌出Top10
    前不久,軟科發布了最新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展示了中國內地、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最為領先的100所大學。作為世界四大權威排名之一,軟科發布的排名還是很值得參考的。今年兩岸四地院校的表現如何呢?
  • 兩岸暨港澳青年共續百年五四精神
    「鼓勵兩岸暨港澳不同領域的青年交流切磋,可以匯聚最大的青年正能量,使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薪火相傳。」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表示。他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議「每年舉辦『兩岸暨港澳青年創業論壇』」,希望滿足港澳臺青年來內地發展的願望,讓他們更好地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相融合。
  • 「愛我中華」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火車團出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林潔)7月23日,2019年「愛我中華」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火車團在廣州出發。來自粵港澳臺四地的260多名青年學生代表,將跟隨火車團走進四川、陝西,開啟歷史文化與生態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