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中美科技實力對比——全球視角

2020-12-16 金融界

來源:澤平宏觀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連一席 謝嘉琪

實習生胡雪波對數據收集有貢獻

導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關鍵,是大國競爭的制高點。縱觀近現代科技史與經濟史,16-18世紀,英國首先憑藉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與瓦特的蒸汽機發明成為世界科技中心;而後隨著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學,德國一舉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頭號科技強國;二戰前後,愛因斯坦移民美國、1945年世界上首顆原子彈在美國爆炸、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組成功研製出電晶體,美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並保持至今。

科技是歷史的槓桿,是世界霸權更迭的根源,是大國崛起的支點。從日不落帝國到美元霸權,從機械革命到信息革命,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與工業革命,不論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無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關鍵的產業技術革命機遇而成功崛起,最終成為世界的科技與經濟中心,成為全球經濟軍事爭霸的大玩家。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也被稱為「湯淺現象」。日本科學史學家湯淺光朝提出當一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量佔世界科學成果總量的25%,就可以稱之為世界科學中心,並依此將歷史上的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分為5個階段:義大利(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10-1920年)、美國(1920年之後),平均維持時間為80年。按照這一總結預測,2000年前後美國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將受到新興勢力的挑戰,這一角色正是中國。

中美貿易摩擦本質是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的戰略遏制,打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旗號,劍指中國經濟崛起和產業升級,尤其是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戰略遏制和「圍獵」。2018年3月的《301報告》和5月的美方要價清單多次提及「中國製造2025」計劃。2019年5月16日,川普更是不惜代價籤署總統令,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以禁止美國企業與包括中國高科技旗艦企業華為公司在內的一切被控會「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公司進行商業交易,試圖切斷華為供應鏈。

本文旨在客觀評估過去幾十年中國科技實力所取得的進展、中美科技實力的真實差距以及中美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地位。基本結論是:中美科技實力在整體上仍存在較大差距,但是近年中國科技實力在快速而醒目地崛起,在通訊設備、集成電路、網際網路金融等部分重要領域則開始取得關鍵進展和優勢,威脅到了美國的所謂「國家安全」和科技壟斷地位,引起了美方的警惕和焦慮,這可能正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至科技戰的重要原因。

目錄  1全球視角之一:研發經費與人力投入

2全球視角之二:高等教育

3全球視角之三:論文與期刊發表

4全球視角之四:發明專利

5全球視角之五:經濟活動

5.1高科技領域的國際貿易活動

5.2風險投資活動

正文  1 全球視角之一:研發經費與人力投入

當今世界的前沿科技研究,越來越離不開科研基礎設施與高端精密設備的大量投入,以物理學研究為例,如果沒有造價近3億美元的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2016年引力波的成功探測也就成了「無米之炊」。國家在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是科研成果的前提保證。

2016年美國R&;D國內支出達到5103億美元,位於世界第一;中國R&;D國內支出達到2378億美元,位於第二,但不及美國的一半;其次為日本、德國、韓國等。2000年至2016年,中國R&;D國內支出增長超過20倍,年均複合增速達到21.3%,同期美國R&;D國內支出增長不到2倍,年均複合增速僅為4.1%。按照2010年以來中美R&;D國內支出的複合增速測算,到2024年前後中國在研發的整體資金投入就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從研發強度(R&;D支出/GDP)來看,2016年R&;D支出排名靠前國家的研發強度普遍維持在3%左右,其中韓國(4.24%)、日本(3.14%)、德國(2.94%)、美國(2.74%)處於前列。中國2016年研發強度達到2.12%,相較於2000年0.89%的強度水平明顯提升,目前已經接近法國(2.25%)並且超過英國(1.69%)等發達國家,但距離美日德韓等國仍有一定差距。

從R&;D支出的投向結構來看,中國目前的R&;D活動主要側重於試驗發展(Experimental Development)階段(2015年佔比達到84%),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和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投入比例合計僅16%。而美國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合計佔比達到36%。尤其在聯邦政府層面,除了國防部外其他部門(包括能源部、NASA等)基本以資助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主,即使國防部資助的試驗發展也是以先進技術與重要系統開發為導向,並且孕育了ARPANET(阿帕網,網際網路的前身)、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重要發明。

除了研發經費的支持,各類科研成果離不開一支強大的工程師與科學家隊伍。2014年自然科學與工程學學士學位獲得人數排名靠前的國家與地區分別為中國(145萬)、歐盟8國(57萬)、美國(38萬)、日本(12萬)、韓國(11萬),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而博士學位獲得人數的國家與地區排名為歐盟8國(4.92萬)、中國(3.18萬)、美國(2.98萬)、日本(0.59萬)、韓國(0.55萬)。可見在高學歷人才供給方面,相對歐美來說中國並沒有顯著的人數優勢,但增長很快,競爭力快速上升。

從科學與技術領域全職研究人員數量來看,2015年排名分別為中國(162萬)、美國(138萬)、日本(66萬)、德國(38萬)、韓國(36萬)。儘管在總量上已經超過美國,中國每千人勞動力中研究人員比重僅2.02,遠低於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

2 全球視角之二:高等教育

近代以來,大學的研究職能與社會服務職能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進入20世紀後,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崛起為代表,大學實際上成為人類科技創新的橋頭堡。

當前國際四大權威的大學排名(QS/US News/THE/ARWU)中,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和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更偏重教學與研究能力。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前100榜單中,美國大學佔到43所,其次為英國12所、德國10所,中國共5所上榜。其中排名前10的大學基本都來自美國和英國,中國排名最靠前的清華北大仍在20名開外。2011年以來,美國前100名大學數量有所下降,但仍佔到總數的近一半;中國前100名大學數量略有提升,但相比美國差距較大。

另一份更加注重科研與學術的ARWU榜單中,2017年排名前100大學美國仍然以48所佔到近一半,中國僅清華北大兩所上榜。榜單排名前10的大學中,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大學佔據了8位,而清華北大則排到了40名之外。

3 全球視角之三:論文與期刊發表

論文是基礎研究成果的精華,最頂尖的論文往往能夠改變甚至開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例如圖靈在《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中首次提出「圖靈機」的設想並由此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香農的《通信的數學原理》直接創建了資訊理論並成為現代通信技術的基石。因此,高質量的論文實質上代表了對人類知識邊界的探索能力,更代表國家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實力。

從科學與工程(S&;E)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來看,2016年排名靠前的國家或地區分別為歐盟(61.4萬)、中國(42.6萬)、美國(40.9萬)、印度(11萬)、日本(9.7萬),中國首次在數量上超過美國。當然,論文的質量比數量更加重要。2016年科學與工程領域發表的引用率位於前1%的高質量論文中,美國相對比例指數為1.9、歐盟為1.28、中國為1.01,中國近幾年高引用率論文的比例有所提升,但相對美國、歐盟來說差距仍然不小。(註:相對比例指數=某國前1%引用率論文數量/論文總數)

能否發表於頂級刊物是檢驗論文質量的另一有力證據。為了衡量基礎科研產出,《自然》的發行者自然出版集團挑選了82本自然科學領域的頂級期刊(數量不到總體的1%但引用率佔總引文數30%),並基於文章合作者的情況計算出了自然指數,考慮文章作者的所屬國家與機構情況後得到的自然指數稱之為分數計數(FC)。從2017年各國分數計數FC的排名來看,美國(19579)超出第二名中國(9088)兩倍多,其次為德國(4363)、英國(3608)、日本(3053)。與S&;E論文指標得出的結論類似,中國近年來在基礎科研領域的進步較快,但距離美國仍有較大差距。

諾貝爾獎是對最頂尖基礎科研成果的肯定。從各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來看,二戰前德國、英國、美國處於第一方陣,二戰後美國實力大幅提升,不論在物理、化學及醫學領域,美國的獲獎數量都佔到全球總數的半壁江山。而中國目前除了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外,在物理學與化學領域尚未實現零的突破。

4 全球視角之四:發明專利

專利可以分為發明專利(patent for invention)、實用新型專利(utility model)、外觀設計專利(industrial design)。其中,發明專利最能代表科技創新水平,並在全球範圍內都被認作是衡量創新行為的有用指標。美國專利密集度居前的幾大行業——計算機、通信設備、半導體均是典型的高科技行業,美國無線通信巨頭高通更是憑藉在CDMA領域的研發布局在3G/4G時代大發橫財,高通依靠核心專利授權收取的費用甚至被稱為「高通稅」。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統計,截止2017年底全球共有1043萬件有效發明專利,其中保有量排名前五分別為日本(282萬)、美國(236萬)、中國(152萬)、韓國(99萬)、德國(67萬)。從增量角度,2016年各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分別為中國(131萬)、美國(53萬)、日本(46萬)、韓國(23萬)、德國(18萬),而專利授權量排名分別為中國(35萬)、日本(29萬)、美國(29萬)、韓國(13萬)、德國(10萬)。中國近年來在專利方面發力明顯,在申請數量上已經大幅超越美國、日本,授權數量略超美、日,在專利的授權率與實際轉化方面中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從2013-2015年主要國家已公示專利申請(published patent applications)的行業分布情況來看,美國和日本在通信、計算機技術與半導體領域布局了大量專利,其中美國(18.82萬)、日本(16.71萬)接近中國的兩倍(9.58萬)。日本在工具機、發動機、機械零件、光學以及測量等領域布局的專利數量顯著多於美國和中國;美國除了在ICT領域布局了大量專利,在生物技術、醫學技術與藥物領域更是一枝獨秀,公示階段專利申請數量超過日本與中國之和;相對來說,中國在基礎材料化學、精細材料化學、食品化學等領域布局更多。(註:專利申請18個月後進入公示階段,通過實質審查後才會被授予專利)

5 全球視角之五:經濟活動

5.1 高科技領域的國際貿易活動

高科技領域的國際貿易活動可以從一定程度反映一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相對位置與實力。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方法(SITC)四位數分組標準下,當前國際貿易金額較大的高科技商品包括集成電路、通訊設備、飛機與太空飛行器等。

電子集成電路領域,2016年中國是最大的淨進口國(出口608.8億美元、進口2269.3億美元),目前電子集成電路已經超過原油成為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韓國淨出口221.9億美元(出口520.6億美元、進口298.6億美元),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美國、日本則保持小額順差,德國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商品貿易並不能反映產業競爭力的全貌,對於集成電路這類高科技行業,上遊的專利授權等高附加值活動屬於服務貿易並不包含在商品進出口數據中,因此結合更具體的價值鏈構成進行分析是必要的,對於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比較我們將在第二章作進一步探討。

通信設備領域,2016年中國是最大的淨出口國(出口2013.6億美元,進口459億美元),除了韓國保持小幅順差外,美國、日本、德國均存在逆差。中國在通信設備領域的順差金額基本與在集成電路領域的逆差金額接近,作為全球電子設備產業鏈的「組裝工廠」,中國每年看似出口金額巨大,實際上由於核心的集成電路大量依賴進口,利潤十分單薄。儘管美國在通訊設備領域存在巨額逆差,但是以移動通訊設備領域為例,單單一家蘋果每年的淨利潤就超過其餘所有手機廠商之和。中國在通訊設備領域的貿易順差難掩不均衡的產業鏈利潤分配。

飛機、太空飛行器及相關設備領域,2016年美國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出口1347億美元、進口310億美元),傳統工業強國德國也存在較大順差(出口444億美元、進口197億美元)。中國在此領域存在較大逆差(出口34億美元、進口228億美元)。相比於2010年,2016年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逆差金額接近增長一倍,美國的順差同時大幅增加。航空航天及集成電路已經成為中國邁向科技強國急需提升的技術領域。

5.2 風險投資活動

風險投資(VC)是初創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之一,風險投資的活躍程度可以側面反映新經濟的活力。風險投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種子期、早期與後期。根據PitchBook的統計,2016年全球種子期VC規模達58億美元、早期與後期規模總計達1250億美元。

2016年全球種子期VC規模中,美國達33億美元、佔比超過一半,歐盟(9億美元)和以色列(7億美元)其次。美國種子輪VC投向的新興領域中,機器人與無人機、人工智慧、物聯網、無人駕駛受到熱捧,從絕對金額來看,人工智慧成為當下VC最看好的方向。

2016全球早期與後期VC規模中,美國達650億美元仍然佔到一半份額,其次為中國(340億美元)、歐盟(110億美元)。中國早期與後期VC活動顯然比種子期VC活動更加活躍,近幾年來規模由2013年30億美元快速上升至2016年340億美元,發展速度也遠超過其他國家。總體來看,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新經濟最具活力的國家。

相關焦點

  • 中美科技實力對比:體制視角
    本文旨在全面客觀對比中美科技體制的差異,總結矽谷產學研模式的成功經驗,並分析產業政策在美國發展高科技產業過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市場方面,美國國內對美產新設備採購意願從1984年的40%提升1991年的70%,1992年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成為全球最大設備材料供應商,並保持至今;技術方面,日本終端晶片對比美國的相對成品率從1985年的50%下降到1991年的9%,1993年SEMATECH完成0.35微米的電路製造。
  • 中美科技實力大對比,看完你吃驚嗎?
    如果單從科技新聞來看,最近一兩年我國的科技成果上熱搜的頻次比起美國來,一點兒不遜色。不過,一個科學思考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會用統計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僅僅盯著某些個案。想要真正了解中美兩國在整體科技實力上的對比,就必須通過統計數據,這才能看得全面而客觀。我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帶您冷靜客觀地看待一下中美兩國的科技實力對比,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 金參考|中美科技實力對比,別簡單以「量」較之——
    近年來,類似的中美科技實力對比研究報告時常見諸報端,各種報告評估的對象和方式不盡相同,進而也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但總體來看,國際社會似乎形成了一個普遍共識,即在科技領域,中美兩國的綜合競爭力遠超過其他國家。中國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挑戰美國的領先地位,未來有可能取代美國的科技霸權。應該如何看待外界對中美科技實力對比的這種判斷?
  • 中美科技實力對比:決戰新一代信息技術
    ICT產業是智能社會的基石,也是未來各國科技競賽的制高點。本文旨在客觀評估中美在半導體集成電路、軟體網際網路雲計算、通信和智慧型手機等ICT領域的地位。基本結論是:中國在通信和智慧型手機終端市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取得積極進展但仍難以撼動美國的壟斷地位,軟體網際網路雲計算等領域最為薄弱。美國則是半導體集成電路、軟體網際網路雲計算和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絕對霸主。
  • 任澤平: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
    綜上,任澤平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大環境雖好於全球經濟環境,但不利因素仍多,比如歐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居民就業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小微企業更為困難等。   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形勢,任澤平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化,財政政策將發力新基建領銜的「兩新一重」。
  • 任澤平:後疫情下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
    綜上,任澤平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大環境雖好於全球經濟環境,但不利因素仍多,比如歐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居民就業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小微企業更為困難等。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形勢,任澤平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化,財政政策將發力新基建領銜的「兩新一重」。
  • 任澤平: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 _ 經濟參考網 _ 新華社...
    綜上,任澤平認為,目前國內經濟大環境雖好於全球經濟環境,但不利因素仍多,比如歐美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居民就業壓力較大、地方財政收入下滑、小微企業更為困難等。  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形勢,任澤平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化,財政政策將發力新基建領銜的「兩新一重」。
  • 任澤平:中美稅制及稅負比較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任澤平 文 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羅志恆 孫婉瑩盛中明對本文有貢獻導讀減稅降費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振企業居民信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美國在2017年12月稅改方案落地,預計十年減稅1.5萬億美元,中國近年來也大力減稅降費。
  • 中美科技競爭的歷史邏輯與未來展望
    影響戰略家們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戰略性競爭,這一競爭對中美關係和國際體系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難以估量。如何認識中美科技競爭,是中國是否贏得這場戰略博弈的重中之重。新一輪科技變革的特點從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看,科技起到了關鍵的催化作用。
  • 陸克文:中美實力前所未有接近,全球未來面對「危險的10年」
    中美關係是這些變化的核心,但東南亞各國政府必須認清一點——只要大家合作,便能塑造和管控這些挑戰,顯著地影響區域的未來。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不成則敗(make or break)的關鍵時間點,中美實力將前所未有的接近,這對全球而言將是「危險的10年」。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內容摘要:中美科技關係可以劃分為初期探索、平穩發展、深度發展和不確定四個階段,儘管美國科技實力仍然強大,但伴隨中國科技實力上升,中美科技關係受到影響,面臨不確定性。鑑於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戰略意義,中美科技關係走向將折射出大國博弈的力量對比,並對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關鍵詞:框架理論 LDA主題模型 中美貿易爭端 人民網 華盛頓郵報 在2018年的這場貿易爭端中,中美兩國不僅投入大量政治、經濟、外交資源進行博弈,同時也使用了大量媒體資源為自己贏得輿論優勢。人民網和華盛頓郵報網站是中美兩國國家級的新聞網站,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對比兩大新聞網站上以「中美貿易(U.S.
  • 從中美齟齬看全球及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
    Michael Chen以歷史的視角,講述了此次新冠疫情,大國戰略轉變的合理性;國之重器的晶片在全球戰略資源爭奪中,目前處於何種局面,中國是否有一席之地。學研相長的矽谷經歷,陳教授近距離觀察矽谷IT行業的發展,提出半導體產業系統生態鏈,從年均增速、產品種類、應用種類、分布區域等多個維度對比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狀況,並基於互聯生態的發展趨勢,陳教授對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提出六大預測。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雜誌編輯;王一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胡欣,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副教授。  無論是美國的對華戰略、中國的對美政策,還是中美關係本身,都已呈現新的態勢。有必要順應中美力量對比和各自國際地位發生的重要變化,以中美關係的「新範式」應對中美關係的「新態勢」。 而阻止「新態勢」朝全面對抗與衝突方向演變,同樣需要的是能夠重新定位、處理和管控這一關係的「新範式」。
  • 中美世界500強20年對比,兩國差距在哪裡?
    新一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剛剛發布,加上港澳臺,中國上榜企業數量史無前例超過美國,給中美關係的暢銷書作家們又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梗。世界500強榜單就像是企業界的奧運會,在把全世界最牛企業都拉出來遛彎兒的同時,也間接展示著大國相對實力的此消彼長。根據最新的榜單,中國上榜企業129家,直接登頂。
  • 任澤平:六個關鍵詞研判2020中國的大趨勢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今年的經濟形勢有三個熱點:一是疫情,二是中美貿易摩擦,三是「兩新一重」代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寬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挑戰與機遇2016年11月,美國大選,川普以黑馬的姿態逆襲,成為新一屆的美國總統。2018年3月,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雙方增加關稅:從幾百億到1000億、2000億、2500億......留學生開始減少,科技的交流開始減少。
  • 中美優勢對比!從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看「教育強國」如何建設
    縱觀中美高校的比拼,我們也發現我國高校所擅長的學科集中於工學領域內,而美國高校則是全面開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詳細地看一看在五個領域內,中美高校學科層次是如何分布的呢?二、 工學領域內,中美實力相當工學領域共有22個學科,中美在各學科均有高校上榜。
  • 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發布全球民意調查報告:2020,全球最關切「中美...
    對於美國表現出的全球霸權主義,很多國家的受訪者感到不滿和無奈。中國受訪者中,「憤怒」的比例最高,韓國受訪者「抱怨」比例最高,德、法的「無奈」比例最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受訪民眾中「認可和支持」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 任澤平:2020,中國的大趨勢
    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挑戰與機遇2016年11月,美國大選,川普以黑馬的姿態逆襲,成為新一屆的美國總統。2018年3月,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雙方增加關稅:從幾百億到1000億、2000億、2500億......留學生開始減少,科技的交流開始減少。
  • 任澤平:重磅!任澤平95頁PPT分析2018(經濟、房價)
    任澤平:重磅!任澤平95頁PPT分析2018(經濟、房價) 1評論 2017-11-14 17:03:06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任澤平 一個送上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