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權威財經媒體——英國《金融時報》(在榜單上僅有的三項來自亞洲商學院的研究中,長江商學院獨佔兩席。FT希望通過此次發布,引導商學院學者重視能夠對社會重大問題、商業實踐和公共政策產生真正影響的研究,而不是僅僅從純學術層面的抽象研究,以體現商學院研究的社會擔當和社會價值。
為此,FT委託數字科學(Digital Science)旗下產品 Altmetric公司設計了一個專門的評估體系,以學術引文和社交媒體轉載等多項指標,對全球商學院參評研究論文的社會影響力維度進行量化,按照不同類別產生了百強榜單。
來自長江商學院的兩項上榜研究項目分別為:戰略學及經濟學副教授布萊恩·威亞德(Brian Viard)發表在全球頂級學術期刊《公共經濟學》的論文——《北京機動車限行對汙染和經濟活動的影響》,以及市場營銷學教授朱睿發表在全球頂尖學術期刊《消費心理學報》的論文——《粗糙的觸感可以提升同理心》。
此次上榜,不僅標誌著長江世界級教授的學術研究實力,也標誌著長江商學院的學者特別注重能夠對社會重大問題、商業實踐和公共政策產生真正影響的研究。長江商學院不斷拓展傳統商學管理教育的邊界,重視社會創新,獲得全球學界的認可,走在亞洲乃至世界前列。
同時上榜的商學院還有哈佛商學院、史丹福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康奈爾大學詹森管理學院等全球頂尖商學院校。
務實的商學研究:
引導商學研究聚焦社會問題
長久以來,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批評的聲音,認為商學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抽象、深奧和過於學術的話題上,這些曲高和寡的研究,很難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時至今日,衡量商學院排名的重要標準仍是學術期刊上文章的發表量和網絡上的轉載量。這種擔憂引起了一定重視和共識,但尚缺乏成熟的評估體系。
不同於FT之前推出的「全球商學院排行榜」、「全球MBA排行榜」等業界知名的傳統榜單,此次推出的「社會影響力商學院研究」榜單旨在倡導負責任的商學研究理念,即學術研究能夠更加重視社會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並探尋社會創新方案,引導學者向「社會擔當」的方向著力,助推研究向「社會有用」的方向發展。可以看到,許多商學院都在努力拓展商學管理教育的界限,並積極尋求變革。尤其是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商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社會實踐,也更加著眼於企業家的切實需求。
重視社會創新:
長江上榜的兩項學術研究
對於此次上榜,朱睿教授表示,以往評判一篇文章的學術價值,大家普遍關注的點都在於被轉載和引用的次數。《Financial Times》這次以「社會影響力」來做評判標準,排名考慮了社交媒體對文章的關注和傳播,聚焦於學術研究的社會實踐性和社會影響力,這種榜單是之前少有的。朱睿教授認為,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的學術研究,也許比停留在紙面上的學術研究,對於推動社會進步更有價值。發現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這是身為學者應該有的擔當。
朱睿教授此次上榜的研究《粗糙的觸感可以提升同理心》,為同理心的提升提供了簡單可行的方法。激發同理心在鼓勵慈善捐贈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通過長期培養來提高人的同理心,非常耗時耗力也未必達到成效。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大部分決策都是臨時做出的,而人的決策又受所處環境的影響。那麼通過對人所處環境的幹預,是否就可以影響人在這一刻的同理心,進而影響人的行為?
朱教授在溫哥華的一項實驗中發現,當人們填寫有關捐款的問卷調查時,摸到粗糙墊板的人,相比於摸到光滑墊板的人,更容易產生同理心,捐款的意願更大一些。朱睿教授研究還發現,粗糙的觸感會給人以「停頓」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增強人的注意力。這種增強的注意力會導致心理學中「移情反應」,即「同理心」的增強。通過這種簡單的場景設置,就可以簡單有效的對公益捐贈進行引導。
此次上榜的Brian教授的研究《北京機動車限行對汙染和經濟活動的影響》,同樣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Brian教授聚焦於機動車限行政策對環境汙染的改善問題。他希望可以通過這項研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切實的證據,來證明機動車限行政策在減少汙染方面確實達到了顯著的效果,並揭示出這項政策在推行的同時,也存在代價,即通勤成本的增加導致的勞動力供應的減少。Brian教授在研究中提供了推行機動車限行政策的收益和成本的量化考量標準,希望對決策者評估這項政策有所幫助。
作為商學教育機構的社會擔當
長江商學院從創辦的第一天起,就高度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項兵院長表示,當前世界正處於多重變革與拐點匯集於一點的大變局時代,全球普遍面臨日益加劇的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社會流動性下降與階層固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等三大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單靠政府、企業或非政府組織中的任意一方都無法有效地解決。三者必須通力合作,協作創新,以科技、商業、社會創新等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秉承「引領式創新」理念,長江商學院不斷進行探索,不斷拓展商學院的邏輯。早在2005年,率先將人文課程系統地引入商學管理教育,倡導由傳統的重視「術」而轉向同時重視「道」,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的商業領袖。2018年起,長江開創性地將社會創新課程列為所有學位項目必修課,倡導企業不僅僅為了創富而追求創新,也要為解決社會發展問題而探索創新。2019年,又把責任擔當的視野,從中國拓展到全球,希望在全球範圍內培育一批積極擁抱社會創新的、經濟上的新生代顛覆力量,應對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
正是在這種戰略理念的引領下,長江世界級的教授們持續開展前沿性研究,不斷產生重要的研究成果,並獲得全球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註:布萊恩·威亞德(Brian Viard)教授發表在《公共經濟學》(《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上的論文《北京機動車限行對汙染和經濟活動的影響》,原標題為《The Impact of Beijing Driving Restrictions on Pollu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朱睿教授發表在《消費心理學報》(《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上的論文《粗糙的觸感可以提升同理心》,原標題為:《Experiencing haptic roughness promotes emp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