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犯愁到解愁:一部你不知道的疾病史

2020-12-11 教育信息速報

作者 |袁一雪

抑鬱症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是邊緣詞彙,但是人們往往通過有抑鬱行為的表徵或者心理評測以及生物指標來對其加以理解,很少有人從歷史發展、哲學角度切入看待「抑鬱症」。

《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一書,從古希臘人對抑鬱症的認識說起,將文學家與哲學家作品以及話語中提到的抑鬱症娓娓道來。

《從犯愁到解愁——憂鬱症的歷史》一書的序言中記述了文壇泰鬥塞繆爾·詹森與抑鬱症抗爭的故事。

這位著名的啟蒙運動泰鬥不僅編纂了大型英語詞典,還非常擁護「理性」,但就是這樣一位偉人,在他朋友詹姆斯·鮑斯威爾眼中卻是位典型的抑鬱症患者。

在鮑斯威爾所著的《詹森博士傳》的描述中,抑鬱症幾乎將詹森擊垮,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境況悲慘。

詹森的故事引領讀者進入了抑鬱症歷史長河的大門,從這裡開始,作者帶領讀者從社會學、文學、藝術和醫學角度去看看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

跨領域看抑鬱症

詹森與病魔作鬥爭的故事成功地吸引了此書譯者崔敏的目光。

崔敏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外語系,目前在一家國際組織擔任翻譯。

「詹森是一代大文豪,成就那麼多,卻還是飽受身心疾病的困擾。他是個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定了很高的目標,卻又因為沒法做到而特別焦慮,像極了每天發誓下班之後回來要學習、但一到家就癱在沙發上刷手機、臨睡前又覺得什麼都沒做的我們。他有拖延症,總是下決心要8點起床,但從來沒能實現;他也非常害怕自己因為得了抑鬱症而被別人嘲笑,一氣之下就和洩露病案的醫生絕交了。」崔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道。

詹森有著不凡的成就,但他同時也是一個真實、可愛、接地氣的人,也為治病而暴走,去想盡一切辦法抗擊病魔。

抑鬱症其實和名氣沒有什麼關係,它不是天才的特權,只不過有時正好發生在天才身上。

普通人也一樣會得抑鬱症,也同樣應該堂堂正正地接受關懷和治療,而不是被病恥感折磨,導致病情惡化。

「我覺得這是這個故事和這本書希望傳達的一點信息。」崔敏說。

講罷詹森,此書的正文從一位古希臘英雄伊阿宋開始。

伊阿宋的船在利比亞海岸擱淺了,女神們前來幫忙,但是伊阿宋卻顯得不知所措。

在描寫這一情景的《阿爾戈英雄紀》中,女神們用溫和的話對伊阿宋說:「不幸的人啊,困境怎麼讓你們受到了這麼嚴重的打擊。」

有意思的是,這段描述引發了後人對伊阿宋是否患有抑鬱症的爭論,有人認為一個虛構人物的經歷怎麼能等同於現代的抑鬱症,有人卻認為可以,還有人在思考抑鬱症到底是生來就寫入人類的基因,還是受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

而這一觀點不僅在文學中有所體現,在藝術、社會學、醫學甚至營養學等領域也都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例如,18世紀末的哥德式文學和抑鬱症之間是有聯繫的,墓園派詩歌就是從抑鬱症中汲取了靈感;從莎士比亞創作的經典人物形象哈姆雷特的抑鬱性格裡,我們能看到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費奇諾、蓋倫等人物,以及佔星術、體液學說、人文主義、鍊金術等各種理念的影子;在古希臘,人們認為喝太多深色的烈酒、吃大量陳年的奶酪將使黑膽汁(憂鬱體液)分泌過多,引發抑鬱症;在現代世界,標準化的抑鬱診療手段推廣,製藥業資本巨頭參與抑鬱症的概念建構,新型抑鬱症被定義,全球抑鬱症患者激增。

翻譯的「一僕兩主」

此書涉及的領域繁雜,相當考驗崔敏的文學、歷史學、心理學的知識水平。

「在內容層面上,雖然這本書並非心理學或是醫學書籍,而是一部抑鬱症的文化史,但是其中還是涉及到了各個流派的一些主要專業術語、疾病名稱和最重要的概念,我自己並沒有多少心理學背景,所以需要格外確保專業性。書裡提到了很多文學典故、神話故事,在介紹古代歷史的時候還引用了過去的文學作品,涉及到古英語句式,甚至還包括一些詩歌,理解起來需要費一番工夫。」崔敏說。

於是,她在翻譯過程中查閱了大量醫學詞典,查找書中提到的人物生平、作品介紹和中英文的概念解釋,以及心理學相關的資料。

「這本書在前半部分介紹古代歷史時引用了很多作品,需要查找確定有沒有中譯本。如果有的話,還要去定位對應的段落。」

崔敏說,因為中文有時候是節譯本,而且因為疫情期間不方便去圖書館,所以有時對照英文找中文的效率不高,甚至忙活一通卻發現那一段在中譯本裡壓根沒有被翻譯,就只能一切重來。

更讓崔敏感覺吃力的是,原文風格十分學術化,很多背景知識沒有介紹,而且用詞講究,句式長且繞,有時候一句話就寫了七八行,既考驗閱讀能力,也給翻譯造成了困難。

為了釐清每一句、每一段和每一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崔敏先根據目錄和各章節小標題對全書進行了整體把握,然後集中精力在安靜的環境下通讀各個章節。

遇到比較困難的部分,崔敏會反覆閱讀,實在不懂就先跳過,最終將前後邏輯理順之後,才動手翻譯。

「楊絳先生說過,翻譯可謂一僕二主,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崔敏說。

既要照顧作者,又要顧及讀者,崔敏時常提醒自己不能翻譯出「英式中文」,即看到漢語就能大概推斷出英語句式的譯文,這樣的譯文一方面降低閱讀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會讓人看不懂。

「所以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儘量能讓譯文好讀好懂,避免出現英文句式,也就是我們學翻譯的時候講過的『得意忘形』,理解原文的意思,但不照搬原文的形態。經過和編輯老師的溝通,也曾經有過返工,我最終把原文又長又繞的句子切碎,除了引用的文學作品之外,正文部分主要作了比較通俗的表達,方便理解。」

對於書中作者沒有交代清楚的事情,崔敏也會在查閱資料之後添加注釋,儘量給讀者解釋清楚。

比如書中第80頁提到一個作家自殺,留下了遺書,遺書中提到了若干人名。

如果不對此進行任何解釋,就無法理解原文的邏輯。

於是崔敏添加了腳註,幫助讀者理解自己在閱讀原文時所遇到的困惑。

至於書中提到的大量詩歌,也令崔敏十分頭疼。

「我沒有特別深厚的文學功底,也沒有專門的文學訓練,遵循的原則還是先找到原詩,通過上下文更好地理解書中選段的含義。如果原詩有押韻的話,我會在譯文裡也儘量押韻,自己反覆默讀,感受一下節奏是否順暢。比如序言第13頁詹森的詩歌,我就儘量押上了束/路、採/怠、痛/種等韻腳。」她說。

讀書是探索的過程

翻譯過程令崔敏難忘,該書的內容也令她受益匪淺,她將這本書形容為一部「非常別致的抑鬱症的文化史」。

「我不打算重點推薦某一個章節,這本書也並不能說是提供了什麼解決方案。讀者可以把它看作是通往更深層次抑鬱症的大門。推開這扇門,它會帶領讀者走過歷史長河,看看沿路籠罩著陰鬱氛圍的景色。」

崔敏打了個比方,讀者在一路上會遇到很多岔路口,是散落在書裡各章的一些線索:比如這種病最初為什麼叫melancholy;壞脾氣為什麼是壞「脾」氣;星座和抑鬱症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在有的時代抑鬱症是男人的病,而後來卻被認為是女性更容易得的病;不同時代的人們怎樣認識抑鬱症,這種認識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怎樣的關係;患者的幻覺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什麼變化;以往有哪些匪夷所思的治療方法……順著一條感興趣的小路走下去,再選擇閱讀一些書裡的參考書目繼續探索,「我覺得讀者會發現一個神奇的新世界,就像我在查資料時有許多驚奇的發現一樣」。

近幾年,抑鬱症備受關注,但同時依然被人誤解,有人覺得這就是「精神病」,也有人單純覺得患者就是愛矯情、鑽牛角尖,還會不屑一顧地對他們說,「不就這麼點事嗎?有什麼想不開的」。

這種對患者的汙名化往往會加重病情,使他們更加不敢向外界尋求幫助。

崔敏希望,人們在看完這本書後,可以從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對抑鬱症的描述中,更深刻地了解抑鬱症,絕不應該將這種疾病歸咎於某個患者的「玻璃心」,說他「沒能力」,因為這是「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經歷的悲傷和絕望的歷史」。

「我們應該多包容、多理解,幫助患者走出陰霾,撥雲見日。這樣,患有此病的人就能夠真正『從犯愁到解愁』了。」

《中國科學報》 (2020-12-10 第6版 讀書 原標題為《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經歷的悲傷》)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從犯愁到解愁:一部你不知道的疾病史
    《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一書,從古希臘人對抑鬱症的認識說起,將文學家與哲學家作品以及話語中提到的抑鬱症娓娓道來。《從犯愁到解愁——憂鬱症的歷史》一書的序言中記述了文壇泰鬥塞繆爾·詹森與抑鬱症抗爭的故事。這位著名的啟蒙運動泰鬥不僅編纂了大型英語詞典,還非常擁護「理性」,但就是這樣一位偉人,在他朋友詹姆斯·鮑斯威爾眼中卻是位典型的抑鬱症患者。
  • 國內首本抑鬱症歷史書籍出版——《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抑鬱症患病人群累計超過3.5億人,中國是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約有5400多萬人患有抑鬱症。「看起來很穩,其實內心很慌。」近日因為「脫口秀大會」爆紅的李雪琴也自曝曾患有抑鬱症。孤獨、焦慮、抑鬱正成為現代人的常態,但抑鬱症卻絕不是一個現代疾病,相反,它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深入參與並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進程。
  • @三亞市民,薦讀·贈書丨探尋抑鬱症歷史,《從犯愁到解愁》
    [美]克拉克·勞勒,任教於諾森比亞大學英國文學系,熱衷於疾病文化史的研究。出版有歷史類著作《抑鬱症之前》《肺病與文學:浪漫的疾病》。作為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經歷著的不同程度的悲傷和絕望的思想史,這是最有價值的。  ——《衛報》  在這本研究深入的書中,諾森比亞大學的克拉克·勞勒漫遊了抑鬱症的歷史和文化,展示了人們對疾病的態度如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他細緻梳理了從古典時期以來對抑鬱症的理解和認識,並討論了製藥業在對抑鬱症分類以及治療中的作用。
  • 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
    例如:兩個人實施犯罪行為,但其中一人未達到法定責任年齡,還應視為共同犯罪,只是未達到法定責任年齡的不處罰。②客觀方面,必須具有共同犯罪的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目標,彼此聯繫、互相配合,結成一個犯罪行為整體。共同犯罪行為包括實行行為、幫助行為、教唆行為、共謀行為。③主觀方面,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 何以解憂:抑鬱症的千年治療史
    《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克拉克·勞勒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恰好揭開了這段黑歷程。詞換了,思維沒換究竟什麼是抑鬱症?直到今天,其定義依然模糊,每一新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以下簡稱《手冊》)都會刷新前一版的定義。總之,只要符合《手冊》中幾十條標準的大部分,你就是抑鬱症患者——這與維多利亞時代幾無差別。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用憂鬱症替代抑鬱症。
  • 疾病地理史學:疾病史的地理空間解析
    年鑑學派第一代領導人費弗爾和布洛赫注重政治史和軍事史以外的領域,書寫社會史、經濟史、心態史和地理史學等等,強調總體史學和跨學科研究。而疾病史逐漸受到國際史學界的關注大致始於20世紀最後30年,即對麥克尼爾的疾病史著述的認可。毋庸置疑,疾病史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也得益於全球化的進展。
  • 「從犯」不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被利用者不構成犯罪
    ,其中部分一般參與者是可以屬於「從犯」,根據上述原理,「從犯」(既然不構成此罪,用「從犯」的稱謂本是不合適的,但為了方便本文的撰寫,沿用此概念)不構成此罪。但是這裡包括幾個問題,第一,「從犯」是傳銷組織的「從犯」,還是傳銷活動的「從犯」?第二,「從犯」可能構成什麼罪?嚴格來講區分傳銷組織的「從犯」與傳銷活動的「從犯」是不科學的,只是為能夠通過行為屬性的不同來劃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 區塊鏈史就是一部流氓史
    炫耀者不知道自己這樣很LOW嗎?當然知道。但他們知道有更多比自己更LOW的人就吃這一套。不得不很殘酷地說:人傻錢多,騙子不夠。看過李嘉誠在朋友圈裡說「昨晚不小心賺了3個億,今天早晨一配來,發現又虧了4個億」這樣的話嗎?
  • 醫學史、疾病史,也是人文史—新聞—科學網
    改變人類歷史的7000年》《疾病圖文史:影響世界歷史的7000年》,裡面不僅有豐富的圖片,還有大量的文學、藝術、哲學內容,這讓無論是否有醫學背景的讀者都不會感到枯燥難懂。這不禁讓人好奇,它們是如何展示各個面上的醫學史和疾病史? 窺探歷史上的芸芸眾生 「改變醫學的成就不勝枚舉。」作者在《醫學圖文史》的序言寫道,但是,當中也不乏創痛與悲劇,因此,「本書將回溯醫學的故事中一些重要的主題和裡程碑」。
  • 《易中天中華史》:一部被低估的歷史文化巨著
    正因為如此,他認為汗牛充棟的各類中華史,大多沒有全球視野和現代史觀,因此他將在直覺、邏輯、證據的基礎上,書寫「人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歷史。不因精彩紛呈而眼花繚亂不因變化萬千而驚惶失措不因日新月異而妄自菲薄三千多年恢弘巨製,數十個驚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