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精神衛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抑鬱症、強迫症等成為常見的精神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抑鬱症患病人群累計超過3.5億人,中國是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約有5400多萬人患有抑鬱症。
「看起來很穩,其實內心很慌。」近日因為「脫口秀大會」爆紅的李雪琴也自曝曾患有抑鬱症。孤獨、焦慮、抑鬱正成為現代人的常態,但抑鬱症卻絕不是一個現代疾病,相反,它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深入參與並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進程。
日前,國內引進的第一本關於抑鬱症歷史的圖書《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衛報》《經濟學人》《國際社會科學評論》等國外知名媒體都對本書大力推薦。
作者克拉克·勞勒,任教於諾森比亞大學英國文學系,熱衷於疾病文化史的研究,已出版《抑鬱症之前》《肺病與文學:浪漫的疾病》等歷史著作。
《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橫跨社會學、文學、藝術及醫學領域,深入介紹了從古典時期到現代,人們對抑鬱症的認知歷程以及抑鬱症治療方法的發展,呈現了人類對抑鬱症的理解和治療方法的進步。
本書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有見地的敘述,記錄了人類在定義和治療抑鬱症方面古今變遷的歷史。例如,在古希臘,人們認為喝太多深色的烈酒,吃大量陳年的奶酪將使黑膽汁(憂鬱體液)分泌過多,引發抑鬱症;在近代歐洲,抑鬱症卻成為上流精英的標配,甚至自殺也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曾在歐洲引發了模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的風潮;在現代世界,標準化的抑鬱診療手段推廣,製藥業資本巨頭參與抑鬱症的概念建構,新型抑鬱症被定義,全球抑鬱症患者激增。
值得一提的是,《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引用大量資料,探究抑鬱症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表現,視角獨特地呈現了抑鬱症的文化史脈絡。例如,18世紀末的哥德式文學和抑鬱症之間是有聯繫的,墓園派詩歌就是從抑鬱症裡汲取了靈感;從莎士比亞創作的經典人物形象哈姆雷特的抑鬱性格裡,我們能看到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費奇諾、蓋倫、佔星術、體液學說、人文主義、鍊金術等各種理念。
讀罷《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原來抑鬱症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可憎,令人心生恐懼。在時間的長河裡,無數人在承受著同樣的痛苦,人類和它的鬥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醫學的不斷發展,以及對抑鬱症了解的不斷深入,人類一定可以更好地控制它、戰勝它,擁抱生活裡的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