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抑鬱症,從了解它的歷史開始

2020-12-03 宸媽碎碎念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34篇原創內容

全文共計2079字,大約需要2-4分鐘時間閱讀

在2020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各大主流媒體對抑鬱症做了多方面的報導。根據世衛組織(WTO)最新統計數據稱:

  • 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
  • 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
  • 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有9500萬人飽受抑鬱症的影響。
  • 中國女性抑鬱症患病率為4.2%,明顯高於男性(3.0%)。
  • 50-64歲年齡段人群抑鬱症患病率最高,為4.1%。
  • 農村人群抑鬱症患病率為3.7%,略高於城市人群(3.4%)。
  • 中國有約1/3(其中男性43.31%,女性31.35%)的抑鬱症患者沒有尋求過任何社會支持和心理治療,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率也不到10%。

抑鬱症現狀

抑鬱症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公眾的視線中最容易引起矚目的是諸多的公眾人物都身患抑鬱症。

比如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的託爾斯泰;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黑塞;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的川端康成;時常會選擇自殘的方式折磨自己,甚至用剃鬚刀割下耳朵上的肉的梵谷;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鬱症於1961年在美國開槍自殺的海明威;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第16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宋太祖趙匡胤;阮玲玉、三毛、張國榮等等都是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自殺的數據


當年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對於抑鬱症我印象很深的「雙向情感障礙」。這是典型的「冰與火」情感障礙,只看名詞就可以想像抑鬱和躁狂兩種情緒交替在一個人的內心衝突時的破壞力。

這些年,身邊陸陸續續有很多親友向我諮詢抑鬱症,從我給他們做的抑鬱量表中,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測出自己抑鬱指數。還有部分親友很直接的告訴他們在網上找到的抑鬱症測試結果是他們都有抑鬱症。

抑鬱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基礎情緒之一,而抑鬱症的定義和抑鬱情緒不同。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分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基礎的知識點,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都需要詳細的了解二者的區別,並能夠在個案中進行準確的判斷。

抑鬱症


我一般會對親友們的抑鬱量表測試結果進行詳細的解說,並告知他們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判定差異。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只是短時期內的抑鬱情緒,遠遠達不到抑鬱症的程度。

百度百科中對抑鬱症的定義是這樣的: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百度百科

最近讀到一本南方出版傳媒的寫抑鬱症歷史的書《從犯愁到解愁 抑鬱症的歷史》(後稱《從犯愁到解愁》)挺有趣,這本書將抑鬱症古往今來的歷史做了一個細緻又不乏冷門知識的梳理,書中引用大量資料,生動描繪了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社會人類對於定義和治療抑鬱症的鬥爭,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探索的旅程。

《從犯愁到解愁》封面


《從犯愁到解愁》的作者是美國的克拉克·勞勒,任教於諾森比亞大學英國文學系,熱衷於疾病文化史的研究。出版有歷史類著作《抑鬱症之前》《肺病與文學:浪漫的疾病》。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對於了解它的現狀和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在《從犯愁到解愁》中克拉克·勞勒回顧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到現在抑鬱症發展的歷史與文化,並詳細介紹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態度是如何改變的,以及抑鬱症在文學和藝術中的表現。

作為有思想的人類,抑鬱情緒泛濫後,抑鬱症隨之而來,在古代的歐洲,無數貴族因為有著憂鬱之美,而被尊崇,甚至一度成為上流社會的習慣,被冠以「英國病」。

人們對憂鬱症的病因猜測許多,從最初的體液說到現代的情感喪失論,不斷進步的認知讓我們對抑鬱症的了解越來越多。

現代醫學的發達,我們開始了更多角度的去了解抑鬱症的成因,並最終有了正念療法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案。

四種常見治療方法

我很欣喜的發現,其實從古到今都有人不斷的倡導改變生活習慣,增加運動,改善飲食習慣等等方法。改善抑鬱情緒的確這些方法是有效,一旦抑鬱情緒泛濫嚴重到抑鬱症,則需要專業諮詢師的相關幹預了。這也就是一部分輕度抑鬱症能夠自愈的原因。

從我的角度,如非病情嚴重到一定的程度,我不贊同藥物幹預。長期服用藥物的後果,不可小覷。

古語講「心病還須心藥醫」,每一位抑鬱症患者身邊都有一個讓ta備受壓力的社會環境,改善環境才會逐漸的釋放壓力。

關注抑鬱症,從好好和身邊人說話開始,認真傾聽,無條件接納,積極的肯定,安全的陪伴,生活的正念值得我們每個人堅持!


抑鬱症


從亞里斯多德到蓋倫的憂鬱症理論,到亞倫·貝克和馬丁·塞利格曼對抑鬱症的認知行為療法,克拉克·勞勒的歷史旅程不僅是一個關於認識如何進步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類普遍具有的特定狀況在文化、語言和技術方面如何改變的故事。

作為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經歷著的不同程度的悲傷和絕望的思想史,這是最有價值的。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這本富有洞察力的《從犯愁到解愁》值得一讀!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相關焦點

  • 國內首本抑鬱症歷史書籍出版——《從犯愁到解愁:抑鬱症的歷史》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抑鬱症患病人群累計超過3.5億人,中國是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約有5400多萬人患有抑鬱症。「看起來很穩,其實內心很慌。」近日因為「脫口秀大會」爆紅的李雪琴也自曝曾患有抑鬱症。孤獨、焦慮、抑鬱正成為現代人的常態,但抑鬱症卻絕不是一個現代疾病,相反,它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深入參與並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進程。
  • 關注抑鬱症:它是矯情鬧得嗎?
    情緒低落是抑鬱症的典型表現之一,不過,抑鬱症不僅僅是情緒低落那麼簡單。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王健表示,抑鬱症不是矯情,不是無病呻吟,其生活、學習、工作、與人交往等社會功能都將不能執行、勝任:「如果真得了抑鬱症還真不是矯情,它是一種病。
  • 國內引進的首部關於抑鬱症歷史的書籍出版
    近日因「脫口秀大會」爆紅的李雪琴也自曝曾患有抑鬱症。孤獨、焦慮、抑鬱正成為現代人的常態,而抑鬱症卻絕不是一個現代疾病,相反,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且深入參與並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進程。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精神衛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抑鬱症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它嗎?
    而且說自己患有十年抑鬱症,這讓大家無法接受,結合她的言論,還有國學,大眾都認為她在借抑鬱症炒作自己,拿抑鬱症當幌子,把所有的責任推給網絡暴力。不得不說,抑鬱症這個話題在前段時間尤為火熱,疑似因為抑鬱症自殺死亡的韓國明星崔雪莉,具荷拉的事件引起了大家對這個病的重視,使得抑鬱症話題重新火熱起來。在我國也已有明星因為抑鬱症而自殺。所以,我們有必要重視它。
  • 國內第一本關於抑鬱症歷史的書籍出版
    :抑鬱症的歷史》,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精神衛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抑鬱症、強迫症等成為常見的精神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抑鬱症患病人群累計超過3.5億人,中國是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約有5400多萬人患有抑鬱症。「看起來很穩,其實內心很慌。」近日因為「脫口秀大會」爆紅的李雪琴也自曝曾患有抑鬱症。孤獨、焦慮、抑鬱正成為現代人的常態,但抑鬱症卻絕不是一個現代疾病,相反,它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深入參與並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進程。
  •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對它的不了解比它帶來的症狀更危險
    或許有些人已經知道我在說的是什麼病了,那就是--抑鬱症。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無知比恐懼更危險    但是即使有如此嚴重的疾病,甚至每隔幾周就上一次熱搜榜,但大多大多數人仍然認為抑鬱症這個與我無關。
  • 從「神經衰弱」診斷歷史來看中國抑鬱症發展史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三十年前,我國抑鬱症的患病率為0.76%;近年來,我國的抑鬱症呈上升趨勢,深圳康寧醫院2006年做的一次調查統計顯示,深圳人的抑鬱症患病率達到7%,最新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達3%至7%,正在逐步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 你了解抑鬱症嗎?抑鬱症能自救嗎?
    有人說抑鬱症很可怕,很讓人痛苦;有人說抑鬱症是矯情,不能自我調節;有人說抑鬱症是什麼,他(她)不知道啊!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抑鬱症吧,它都有什麼症狀,也算是做個科普吧!剛開始沒有多想什麼,認為可能脾氣有點兒怪,有點兒內向吧,然後也沒有想太多。直到有一天我們班級檢查帶手機了沒,我從他的桌子裡面看到了幾盒藥,我才發現他的情況。他平時就喜歡自己坐在座位上,忘了要麼就是出去站在欄杆上,比較自閉一些。
  • @三亞市民,薦讀·贈書丨探尋抑鬱症歷史,《從犯愁到解愁》
    目前全球有數百萬人深受抑鬱症之苦,關於抑鬱症的話題也越來越受關注。但從古到今,對於抑鬱症的定義和對社會的影響,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藥物究竟能起到效果,還是只是安慰劑?我們今天的抑鬱症是不是只是製藥業的一部分?抑鬱症是診斷不足還是過度診斷?我們應該像精神分析學或認知行為療法一樣,為昂貴的談話療法付費嗎?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對於了解它的現狀和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 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抑鬱症,你了解嗎?
    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此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首3.5億人患病。9月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 多產作家塞繆爾因自己懶惰而得抑鬱,想要戰勝抑鬱就從了解它開始
    02 別著急戰勝抑鬱,先從認識它開始從古自今因抑鬱而失去生命的人數不勝數,而文學家和藝術家居多,這是為何呢?抑鬱自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從《從犯愁到解愁》這本書中了解到: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抑鬱症叫憂鬱症,他的來源是由於患者體內的憂鬱體液——黑膽汁分泌過多
  • 被央視關注的抑鬱症,你了解麼?
    最近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頻頻發布關於抑鬱症的消息,警醒、提示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員要重視起抑鬱症了!現如今,抑鬱症已經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是抑鬱症,每30秒就有1個人因此而結束生命。
  • 了解抑鬱症,關愛抑鬱症患者
    後經記者多方核實了解到墜樓的男子30多歲,生前曾患有抑鬱症。抑鬱症,它不分年齡,性別,能力,貧富貴賤,就這樣悄悄降臨在每個人身上,因為害怕自己與身邊的人不一樣,總是假裝自己很開心,微笑著的抑鬱症患者往往背負了更多的壓力,一直到情緒崩潰,抑鬱症不是簡單的情緒抑鬱而是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 關於抑鬱症 您了解多少?
    日前,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同時還要大力普及抑鬱症知識教育,加大抑鬱症的就診率。這也讓抑鬱症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人們大量的關注和討論。那麼,面對抑鬱症,市民的了解有多少呢?我們的記者也進行了街採調查。
  • 你所了解的抑鬱症不一定是對的:人們對抑鬱症的10個誤解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仍然被普遍的誤解。抑鬱症可以是輕微或嚴重的,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自殺。由於病恥感使得很多患者不會談論它或者尋求治療。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誤解使得抑鬱患者遭受非議以及妨礙了他們接受治療。你所了解的抑鬱症知識並不一定是對的,來看人們對抑鬱症普遍的誤解。
  • 哥哥走了,我才了解了抑鬱症
    ,它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他可能表現的很低落很孤僻,也可能表現的很外向很興奮,簡而言之,抑鬱症的外在表現並不是單一的,每個人都可能被會抑鬱症侵蝕。張國榮跳樓的動作一直被外媒拿來當八卦新聞,有說他是入戲太深、有說他與同性戀人的感情亮紅燈的,還有說他是因為性格太自卑才會選擇極端方式,那都是因為對抑鬱症缺乏了解的武斷猜測
  • 與抑鬱症抗爭時,你也許會犯這5個錯誤,了解它才能戰勝它
    不管是抑鬱症患者,還是他身邊的朋友,現在越來越懂得如何與疾病相處和抗爭了。這是因為隨著我們對它的了解更深入,對於抑鬱症的神秘感、不理解,也逐漸減弱了。這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賀的事兒,當我們看待一件事物能更加客觀、拋掉刻板印象之後,才能創造出更好的環境。這樣一來,抑鬱者會感受到自己的被接納,而也會更加自我接納。看著雖然微不足道,但,它對抑鬱者意義重大。
  • 我們對抑鬱症還知之甚少,但人類對抗抑鬱的歷史已很漫長
    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依然大流行的背景下,抑鬱症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也推高了自殺率,成為又一大公共衛生危機。最近《半月談》雜誌還表示,要高度關注學生群體的抑鬱高發情況,避免抑鬱症進一步低齡化,貫徹「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不要再用「病恥化」的視角看待抑鬱症。其實,每每有抑鬱症的相關報導,各大媒體都會如「新知」一般對抑鬱症進行科普,因為確實還有很多人對抑鬱症完全不了解或者充斥錯誤的理解。
  • 抑鬱症並不陌生,那抑鬱症可以自己恢復嗎?它能自愈嗎?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抑鬱症,怎麼檢測自己得了抑鬱症呢? 聽說可以自己恢復,覺得自己可以靠自己「扛過去」,這是對於自己的盲目自信以及對抑鬱症的不了解!
  • 你對抑鬱症了解多少?
    【你對抑鬱症了解多少?】抑鬱症≠抗壓能力差,它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抑鬱情緒,會長時間對人造成影響;很多抑鬱症患者,仍未接受規範治療。戳圖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並正確看待抑鬱症!關愛身邊的抑鬱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