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34篇原創內容
全文共計2079字,大約需要2-4分鐘時間閱讀
在2020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各大主流媒體對抑鬱症做了多方面的報導。根據世衛組織(WTO)最新統計數據稱:
抑鬱症現狀
抑鬱症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公眾的視線中最容易引起矚目的是諸多的公眾人物都身患抑鬱症。
比如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的託爾斯泰;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黑塞;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的川端康成;時常會選擇自殘的方式折磨自己,甚至用剃鬚刀割下耳朵上的肉的梵谷;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鬱症於1961年在美國開槍自殺的海明威;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第16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宋太祖趙匡胤;阮玲玉、三毛、張國榮等等都是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自殺的數據
當年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對於抑鬱症我印象很深的「雙向情感障礙」。這是典型的「冰與火」情感障礙,只看名詞就可以想像抑鬱和躁狂兩種情緒交替在一個人的內心衝突時的破壞力。
這些年,身邊陸陸續續有很多親友向我諮詢抑鬱症,從我給他們做的抑鬱量表中,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測出自己抑鬱指數。還有部分親友很直接的告訴他們在網上找到的抑鬱症測試結果是他們都有抑鬱症。
抑鬱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基礎情緒之一,而抑鬱症的定義和抑鬱情緒不同。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區分是心理學中一個非常基礎的知識點,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都需要詳細的了解二者的區別,並能夠在個案中進行準確的判斷。
抑鬱症
我一般會對親友們的抑鬱量表測試結果進行詳細的解說,並告知他們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判定差異。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只是短時期內的抑鬱情緒,遠遠達不到抑鬱症的程度。
百度百科中對抑鬱症的定義是這樣的: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百度百科
最近讀到一本南方出版傳媒的寫抑鬱症歷史的書《從犯愁到解愁 抑鬱症的歷史》(後稱《從犯愁到解愁》)挺有趣,這本書將抑鬱症古往今來的歷史做了一個細緻又不乏冷門知識的梳理,書中引用大量資料,生動描繪了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社會人類對於定義和治療抑鬱症的鬥爭,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探索的旅程。
《從犯愁到解愁》封面
《從犯愁到解愁》的作者是美國的克拉克·勞勒,任教於諾森比亞大學英國文學系,熱衷於疾病文化史的研究。出版有歷史類著作《抑鬱症之前》《肺病與文學:浪漫的疾病》。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對於了解它的現狀和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在《從犯愁到解愁》中克拉克·勞勒回顧了從古典時期開始到現在抑鬱症發展的歷史與文化,並詳細介紹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態度是如何改變的,以及抑鬱症在文學和藝術中的表現。
作為有思想的人類,抑鬱情緒泛濫後,抑鬱症隨之而來,在古代的歐洲,無數貴族因為有著憂鬱之美,而被尊崇,甚至一度成為上流社會的習慣,被冠以「英國病」。
人們對憂鬱症的病因猜測許多,從最初的體液說到現代的情感喪失論,不斷進步的認知讓我們對抑鬱症的了解越來越多。
現代醫學的發達,我們開始了更多角度的去了解抑鬱症的成因,並最終有了正念療法等多種多樣的治療方案。
四種常見治療方法
我很欣喜的發現,其實從古到今都有人不斷的倡導改變生活習慣,增加運動,改善飲食習慣等等方法。改善抑鬱情緒的確這些方法是有效,一旦抑鬱情緒泛濫嚴重到抑鬱症,則需要專業諮詢師的相關幹預了。這也就是一部分輕度抑鬱症能夠自愈的原因。
從我的角度,如非病情嚴重到一定的程度,我不贊同藥物幹預。長期服用藥物的後果,不可小覷。
古語講「心病還須心藥醫」,每一位抑鬱症患者身邊都有一個讓ta備受壓力的社會環境,改善環境才會逐漸的釋放壓力。
關注抑鬱症,從好好和身邊人說話開始,認真傾聽,無條件接納,積極的肯定,安全的陪伴,生活的正念值得我們每個人堅持!
抑鬱症
從亞里斯多德到蓋倫的憂鬱症理論,到亞倫·貝克和馬丁·塞利格曼對抑鬱症的認知行為療法,克拉克·勞勒的歷史旅程不僅是一個關於認識如何進步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類普遍具有的特定狀況在文化、語言和技術方面如何改變的故事。
作為從古到今,人們一直經歷著的不同程度的悲傷和絕望的思想史,這是最有價值的。
了解抑鬱症的歷史,這本富有洞察力的《從犯愁到解愁》值得一讀!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