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這個潛伏在世間的隱形殺手,以悄無聲息的姿態吞噬每一位患者的求生意志。
01 塞繆爾曾因自己的懶惰而得抑鬱
1755年,塞繆爾·詹森創作完鴻篇巨著《英語詞典》,就寫下了《認識自己》這首詩,從此他很難再度投身於另一項事業中,就像是得了產後抑鬱一樣,他苦惱到底該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沒空胡思亂想,他變得怠惰和愧疚。
詩中寫道:「我的任務全部完成,所有工作已結束,命運為我,又鋪設了怎樣的前路?那最可怕的病魔,會令我無精打採,那好逸惡勞的苦刑臺,只叫人慵懶倦怠。憂慮日漸堆積,我的頭腦陣陣作痛,邪惡的憂鬱症向這其中,傾灑了病態之種。」
於是塞繆爾·詹森想通過社交活動來緩解,他經常出入倫敦的酒館和俱樂部到處玩樂,卻發現這並沒有讓自己得到解脫。他甚至用跑步和接受醫生治療也沒能有所好轉。
他還給自己制定目標,又因為沒有達成目標而愧疚,他讓自己總是陷入內疚的心理循環。他對抗懶惰對抗性慾,可就是無法戰勝和擺脫。
正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描述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鬥的經歷與內心活動中所說的:「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小說中老人的內心獨白,展現了他矛盾的心態,也是海明威一生的真實寫照。
抑鬱,就像一張掙脫不了的羅網,將這兩位文學巨匠緊緊地纏繞。
海明威於1961年在美國開槍自殺,而塞繆爾直到60歲也沒能走出憂鬱的陰影。
02 別著急戰勝抑鬱,先從認識它開始
從古自今因抑鬱而失去生命的人數不勝數,而文學家和藝術家居多,這是為何呢?抑鬱自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從《從犯愁到解愁》這本書中了解到: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抑鬱症叫憂鬱症,他的來源是由於患者體內的憂鬱體液——黑膽汁分泌過多,會讓人沒有理由的覺得悲傷、恐懼。體液失衡越嚴重就越厲害。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甚至還和天體運動有關。而現代的解釋抑鬱症就是一種病。
書中為我們了解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的人們如何定義和治療抑鬱症提供了一次獨一無二的、富有洞察力的旅程。
目前全球有數億人深受抑鬱症之苦,關於抑鬱症的話題也越來越受關注。抑鬱症是否真的有解愁之法,本書所提到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從犯愁到解愁》這本研究深入的書中,諾森比亞大學的克拉克·勞勒漫遊了抑鬱症的歷史和文化,展示了人們對疾病的態度如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他細緻梳理了從古典時期以來對抑鬱症的理解和認識,並討論了製藥業在對抑鬱症分類以及治療中的作用。
別著急戰勝抑鬱,先從認識它開始。——我覺得這就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03 走出抑鬱便是涅槃重生的鳳凰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生而為人,我很遺憾。而我想說: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廢不了整個人生。
斯託爾認為,抑鬱症的本質是跟自身的內在做鬥爭,隨之產生的痛苦雖可湮沒患者,但也可能喚醒他們的意識和創造力。
事實上就,有很多人通過自己的毅力從抑鬱症中走了出來。
當你越過苦難,當你回望,你往往會在當中找到那口非常值得的甘甜,這是歌手鄭秀文走出抑鬱症後的感悟。
主持人崔永元勇於面對自我,「四招」戰勝抑鬱症;曾身患癌症和抑鬱症的作家李蘭妮記錄治療過程,用文字鼓勵自己;搖滾歌手許巍堅持鍛鍊身體,通過閱讀調整情緒……
走出抑鬱症的他們是涅槃後的鳳凰,獲得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