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億
兩岸進入「準戰爭狀態」了嗎?
曾經在馬英九當局任臺灣方面陸委會副主委的學者趙建民教授,最近表示,兩岸現今已進入「準戰爭」狀態,認為當前兩岸的首要之途是要避險,但是蔡當局的問題是從來沒有解決兩岸問題的辦法,一直把責任歸咎對方。
趙建民說,當前兩岸關係非常嚴峻,是40年最嚴峻的時刻。40年前大陸提出和平統一的方針,而現階段卻是兩岸形勢最嚴峻之時。
他指出陳水扁8年執政,從美國軍購110億美元;馬英九任內,對美軍購增加一倍,為205億美元;而蔡英文在任4年多,已達到150億美元,其中還未加上提升F-16性能的140億美元。三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任內軍費都是呈倍數成長,從陳水扁到現在,已花費1.53兆新臺幣向美採購軍武,這還未加上其它訓練的費用。
他說,如果兩岸開戰軍事競賽,臺灣怎麼可能持續下去?
趙建民指出有 「八個指標顯示兩岸進入準戰爭狀態」。所謂「八個指標」是指:
第一,臺灣防務部門開始動員後備力量,代表臺灣的軍方已經認到問題不是一般性嚴重;
第二,解放軍軍機頻越所謂「臺海中線」,代表兩岸休戰默契不存在;
第三,大陸對臺相關決策者發言越來越激烈,如人民日報要臺灣情報部門不要被「臺獨」綁架,稱勿謂言之不預。
第四,大陸修改《國防法》,增加「發展利益受到威脅」作為開戰的條件之一;
第五,大陸剛頒布香港國安法;
第六,兩岸「軍備競賽」;
第七,臺灣方面主動兩岸經濟「脫鉤」;
第八,臺灣方面增加了對兩岸的管制。
趙建民因為過去的「主委」身份,被認為是對兩岸事務見解頗有價值的學者,所以他的「準戰爭狀態」說引起了媒體關注。臺灣方面陸委會24日晚回應,對於學者的看法沒有評論,「但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雙方均有責任」。回應含糊其辭,且繼續推責給大陸方面。有媒體追問現任的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陳明通,陳則閉口不談。
臺灣安全部門負責人邱國正29日上午在臺立法機構接受質詢時,被問到趙建民的分析。他說,臺海最近的階段確實蠻緊張,有目共睹。
國臺辦在例行記者會上對所謂「八個指標」作出回應。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注意到相關報導,民進黨當局與「臺獨」分裂勢力勾連外部勢力,加緊謀「獨」挑釁,是造成當前臺海形勢複雜嚴峻的根源。朱鳳蓮重申,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堅如磐石,絕不為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儘管島內的有學者及官員頻頻示警,但臺灣社會卻對此顯得非常麻木,甚至說是非常無感。畢竟40年來的和平時光,讓人們很多時候把預警的言論當成政論節目上的誇誇其談。他們從心底不覺得會發生戰爭,於是,就像一個人站在岸上,就覺得自己不會溺水,卻不知道腳下自以為堅硬的基礎,其實正在分崩離析,一切將往汪洋中滑去。
所以各種民調的結果就顯得很滑稽,因為決心和認知是分裂的,所以島內人們覺得不會發生,也就不會害怕,因為不害怕,所以就敢表決心。
比如根據臺灣民主基金會公布「2020臺灣民意價值與治理」民調結果顯示,在「大陸若為統一對臺灣使用武力,是否願意為臺灣而戰」一項上,島內高達79.8%的受訪表示願意,民調結果顯示20到29歲的年輕人,將近九成不怕戰爭打仗。相較2019年願意為臺而戰為68.2%,上升11.6%;不願意為臺灣而戰的,相較於2019年的20.5%,2020年下降為12.7%。此外,根據「東森新聞雲」民調顯示,高達有96.3%的18、19歲的青年人 「願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但戲劇性的是,此年齡層不支持恢復徵兵制的比例卻高達87%。簡而言之,他們不願意當兵,卻願意上戰場。
而臺灣方面陸委會民調結果卻顯示,對比蔡英文就職演說前後,「臺灣獨立」聲浪下降,「主張維持現狀後再『獨立』」的民眾比例,由2020年3月的26.7%下降到2020年8月的26.2%;「主張儘快『獨立』」的民眾比例,由2020年3月的9.3%,下降到2020年8月的5.5%。中國國民黨智庫10月20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有近六成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不會發生戰爭,其中20至29歲有66.3%認為兩岸不會發生戰爭,60至69歲則有54%。
臺灣學者柳金財縱向對比分析後得出結論:臺灣的年輕人欠缺保衛臺灣安全的決心。對捍衛臺灣安全的認知,凸顯出群體與個體策略選擇之衝突。這種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產生巨大分歧,恰恰表明年輕人在臺保衛灣安全上,存在「搭便車」的心理依賴,這才是臺灣安全最大困境,將自身安全高度依賴在他人身上,尤其是高度依賴美國。
實際上,問題何止是依賴美國,而是臺灣人明明水深火熱,卻當自己隔岸觀火。這種滿不在乎的態度,讓兩岸進入某種螺旋式上升的危局當中,即一方面衝突與對抗的因素不斷加大,乃至到了趙建民所說的那種「準戰爭狀態」,而另一方面,他們還是覺得這一切都是虛擬的,所以不必害怕,繼續我行我素。
又如前民進黨民代沈富雄日前在臺灣政論節目公開主張「共軍登陸成功就投降」, 甘冒臺灣「主流民意」之大不韙,結果當然被網上的酸民一通謾罵。媒體分析說,有些政治人物為名聲、選票計,而一般民眾為所謂的「自尊」計,自是極力避免「長他人志氣」的「投降」兩字自口中說出,以免淪為「臺奸」、「投降主義者」,甚至「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反成主流。畢竟,戰爭還未真正發生,豈能「滅自己威風」。
可是面對危局,哪能一直感性大於理性?不去對危險的後果作出實際的判斷,就不會提出化解危機的見解與舉措。
沈富雄是明白人,但他即便想當一隻烏鴉,也不能喚動這個僵局,只能自討沒趣。
戰爭畢竟不是一件開玩笑的事情。
一方面,年輕人們空口白話,而另一方面,臺灣的軍事人員卻承受著空前緊張的壓力。
10月29日臺灣一架F-5E戰機在臺東失事墜毀,機上一名飛行員遇難。罹難飛行員的媽媽悲痛地控訴當局:孩子之前曾經說過,媽媽!F-5早晚會出事!一定要等到出問題才有人重視?他明知戰機那麼破舊、老舊,竟然還要每天承受這壓力,他有孩子有老婆。今天這責任他扛了,我的孩子爭氣,可是軍方給我的是什麼?當局給我的是什麼?
說到激動處,她還說:「再有下一個!」
2020年以來,飛機失事、演訓時戰車翻覆等意外事故已累計造成臺軍方15名官兵死亡,其中甚至包括數名高級將領,如 「參謀總長」沈一鳴。蔡英文當局巨額軍購,卻改善不了這些軍備的安全。
那些不願意當兵,卻居然表態願意打仗的臺灣年輕人,他們哪裡能理解這些遇難軍人家庭的悲痛。和平時期,這些軍事事故或還只是意外,而真要遇到了兵兇戰危,恐怕死難者將成為司空見慣。假如兩岸一直這樣對抗下去,這些他人的悲痛遲早會變成切身之痛。
「臺灣光復日」暴露島內存在的認同問題
1945年10月25日,中國軍隊在臺北接受日軍投降,臺灣重新進入中國政治版圖,國民黨當局將每年10月25日定為「臺灣光復節」。2000年12月,首次執政的民進黨取消光復節全臺放假的慣例,取消的是假期,但實際上卻是民進黨刻意淡化中國收復臺灣的意義。
今年大陸方面以「紀念臺灣光復,推進祖國統一」為主題,召開「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並以臺灣光復「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定調。臺灣媒體認為,大陸藉此強化「反『獨』促統」的用意十分明顯。
相較民進黨當局對「光復日」的無動於衷,國民黨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音樂會,國民黨4名前主席吳伯雄、馬英九、吳敦義、朱立倫以及現任主席江啟臣等人上臺合唱歌曲。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受訪時批評民進黨刻意淡忘臺灣光復這段歷史,令人遺憾。
馬英九則在臉書稱,對於這個重要的日子,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臺灣光復的史實。他表示,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平。
對於馬英九的批評,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25日聲稱,馬英九講過的許多話,事後都可以被臺灣人民檢驗,但作為曾經的領導人,「講話最好以臺灣利益為優先」。
蘇貞昌對馬英九的批評顧左右而言他,除卻他想迴避光復節就是中國收復臺灣這一歷史事實以外,其中還可能包含了島內一種很隱秘的「皇民化」情結。蘇貞昌家族本身就是「皇民化」的受益者,有學者曾指蘇貞昌的祖父蘇雲英出賣當時的抗日英雄林少貓,所以「臺灣利益」這四個字在蘇貞昌嘴裡尤感可疑。
所謂「皇民化」運動,指的是為防止臺灣人民響應祖國抗戰而進行的一場覆蓋臺灣全島的運動。抗戰期間,曾經一年中有5萬臺灣人內渡參加抗戰,而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鬥爭中,先後犧牲者據統計達65萬之眾。
當時的臺灣總督小林躋造驚呼殖民者「猶如坐在火山口上」,為改變臺灣人依舊視中國為祖國的現象,他上任就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原則統治臺灣。臺灣總督在昭和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文官,小林卻是以軍人的身份就職,手腕強力。
日本殖民者規定每家設置榻榻米、日本式澡盆;採用日本式的嫁娶儀式和葬禮;廢除舊曆春節改過公曆新年,不許貼春聯、貼門神和放鞭炮,代之以在門口的兩邊插松竹;供奉在家庭正廳裡的祖宗牌位也得取下來改拜天照大神。為切斷臺灣人民對祖先之思念及對過去的眷戀,開展改姓名運動。日本殖民者尤其覺得讓臺灣人將漢式姓名改為日式姓名,是推進「皇民化」工作的最實際、最適當手段。所以不肯更改姓名的公職人員會受到撤職處分,一般居民則不予登記戶口,不分發木炭、米糖、麵粉、菸酒、布類等戰時配給品。
小林躋造希望通過這場「運動「使臺灣全島更接近皇民」。雖然在日本殖民統治初期,在臺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斷言過「假如要將在臺灣的中國人同化,再花八十年,或者一百年時間能成功的話,已經是很僥倖的」。但日本的「皇民化」運動還是在臺灣社會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尤其在是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上,產生了很直接的影響與分歧。
其中有人一直為「皇民化」時代招魂,聲稱「當時臺灣的同胞們,毫無疑問都是作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大家身懷保護國家而死的覺悟」。還有些人,因為抗戰後期臺灣受到了盟軍的轟炸,感覺抗戰勝利不是他們的勝利。而來到臺灣的國民黨人,只不過是另一群「殖民者」,又因「二二八」事件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衝突,綠營的一些人不斷重複,更藉此放大了這種對立與敵視。所以在看待「臺灣光復」的問題上,出現了蘇貞昌的那種解讀。一些臺灣的文藝作品,也反覆描述了這種對於日本曖昧又複雜的認同情結。
於是島內還出現過類似「臺灣民政府」這種怪胎組織。這個組織聲稱臺灣的「主權」在日本,「治權」在美國。他們不認同現在的臺灣當局,所以成立「臺灣民政府」,依據日據時期行政區劃,設計了一套中央-州-郡的三級行政體制,將臺灣分成六州四十餘郡,獲得「政務官任職資格」證書的民眾可以候選郡守、郡推,通過「郡守筆試」後得到任命,而州知事與州眾議員由郡守「選舉」產生。各部「大臣」及「參議院」,則由秘書長在各州現任或曾任州知事中「特別任命」。裡面所有涉及的資格個人都可以交錢獲得,交越多的錢,便可獲得越多的紙面上的「特權」。
這樣荒唐的組織居然有三萬多人上當成為其成員。當然,這個組織的核心業務就是詐騙,但其中有很多細節還是很堪玩味,他們多年以來能大行其道,還是迎合了一些臺灣人混亂的自我認知。
這個詐騙組織最終在蔡英文任內被查辦,有人開玩笑說,畢竟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