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稱兩岸不會發生戰爭:ECFA還在進行,惠臺措施也未改變

2020-12-16 騰訊網

大陸軍機頻頻進出臺灣海域,臺海局勢緊張,外界懷疑兩岸是否已進入「準戰爭狀態」。中國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表示,兩岸雖然都還沒摸清楚美國新任總統拜登的走向,但他認為兩岸並不會爆發戰爭,臺商更不會變人質,反而會成為「上賓」。

蔡正元

蔡正元在臉書貼文表示,兩岸不會爆發戰爭,主要看戰爭的起火點和準備狀況。蔡正元認為:

第一,目前美國政府進入交接期,兩岸都還沒摸清楚拜登的走向,這時爆發戰爭很難估算成本;

第二,大陸採取展示性的軍事行動,包括機艦繞臺、軍機進入航區、軍事演習,並沒有大規模的軍事動員準備;

第三,大陸從未採取貿易制裁行動或其他經濟封鎖措施,ECFA還在進行,惠臺措施也未改變。

蔡正元指出,如果兩岸萬一爆發戰爭,在大陸的臺商不會變人質,還會變「上賓」。蔡正元提出三個理由說明︰

第一,兩岸戰爭是標準內戰,對象是政權,不是經濟體制和平民百姓,所以臺商反而會成為爭取的對象;

第二,兩岸戰爭是內戰,跟臺商無關;

第三,兩岸戰爭的內戰特質,旨在決定「臺灣當局」的法律性質,這跟臺商沒有關係,臺商不會也不是兩岸的人質。

網友則表示,「自從臺灣政治沒有是非只有東廠,就說明了兩岸不會戰爭。」、「民進黨早看清不會打,而且還有時間可以洗腦『817』(票投給蔡英文的817萬選民),所以就肆無忌憚的在島內先鬥爭清算異己」、「沒有打不打的問題,只剩模式轉換而已。」

島內有學者列出「八個證據」,稱「兩岸已進入準戰爭狀態」,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說,我們注意到了相關報導。民進黨當局與「臺獨」分裂勢力勾連外部勢力,加緊謀「獨」挑釁,是造成當前臺海形勢複雜嚴峻的根源。我只重申一點,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意志堅如磐石,絕不為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兩岸不會發生戰爭?蔡正元:ECFA還在進行,惠臺措施也未改變
    在拜登即將入主白宮之際,島內突然有學者聲稱:「兩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針對這一情況,國民黨前「民代」發表了個人看法。 從今年年初開始,「兩岸是否會爆發戰爭」便一直成為島內民眾的熱議話題,主要是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不斷挑釁大陸。近段時間,有臺灣學者表示「臺灣與大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為了證明這一說法,臺灣學者還列舉出了多項證據。針對「兩岸是否會爆發戰爭」這一問題。國民黨前「民代」蔡正元明確表示,兩岸並不會爆發戰爭。
  • 擴大惠臺措施知曉率 廈門開啟「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
    臺胞參與宣講活動,了解惠臺措施內容。記者 陳翠仙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陳翠仙) 日前,由廈門市臺港澳辦牽頭組織的「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正式啟動,首場宣講活動在廈門團結大廈舉行。宣講活動為在廈臺胞解讀各類惠臺措施,並對其遇到的相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活動吸引百餘名臺胞參與。  首場宣講活動邀請廈門市金融監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單位,分別圍繞廈門支持中小微臺企發展的相關金融政策;面向臺胞的人才政策及申報流程;教育惠臺政策及臺生就讀相關政策;法院惠臺司法舉措等進行宣講和解讀。  「申請臺灣人才補貼需要提供什麼材料?」
  • 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 臺當局正面臨三大警訊
    大陸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六成年輕人表示願赴大陸發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大陸日前推出31項惠臺措施,讓不少臺灣民眾改變了對大陸的觀感,產生了到大陸發展的想法。  第三大警訊是以居住地區分析,產業重鎮——「桃竹苗」地區,不僅願意到大陸發展佔比超過半數(50.3%),認同大陸對臺友善(40.4%)、認為惠臺措施對臺灣有好的影響(40.6%),比例均為全臺各區域之冠。由於「桃竹苗」是全臺科學園區與工業區密度最高的縣市,當地人不管經商或就業,經常往返兩岸,他們與年輕人一樣,更務實看待惠臺措施。
  • 大陸惠臺措施含金量高 臺商加大對大陸投資
    由此可見,儘管兩岸關係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但大陸為臺企臺胞謀福祉的誠意和善意從未改變。大陸方面繼頒布「惠及臺企臺胞31條」和「26條措施」後,最近又頒布「11條措施」。大陸臺商紛紛稱讚大陸的惠臺措施是真金白銀,更堅定了在大陸發展的信心。
  • 為「反制」大陸惠臺政策 臺當局宣布「八大強臺措施」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一拖再拖後, 「行政院」終於在今日宣布了「反制」惠臺31條的「八大強臺措施」。
  • 蔡英文該醒醒了,蔡正元一針見血,一旦開戰,解放軍必速戰速決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8月26日援引環球時報的報導稱,國民黨前副秘書長蔡正元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透露,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一個月,中情局人員就曾威脅一些藍營媒體,直接導致一批媒體在選前轉向。
  • 惠臺26條是「糖衣毒藥」? 黃暐瀚:ECFA呢?
    大陸4日推出「惠臺26條措施」,蔡英文批評是「糖衣毒藥」,趙少康說,臺灣1年對大陸順差850億美元才叫惠臺,有本事通通不要!黃暐瀚也表示,當年馬當局籤訂ECFA,蔡英文也批評是「糖衣毒藥」!現在蔡當局希望ECFA不要停止!
  • 對於大陸惠臺這件事 蔡當局當真是無計可施了
    「行政院長」賴清德的記者會一推再推,如今更嘴硬地進行所謂「正名」,不允許稱為「惠臺」,只能稱呼「對臺」。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5日報導,為了不隨大陸的惠臺政策起舞,「行政院長」賴清德口頭指示「行政院」內部,將來談及大陸相關作為及公文往返時,不再以中國大陸「惠臺措施」描述,而必須改用「對臺」作為措辭。有黨政人士稱,島內不應掉入「惠臺」或「利中」的框架。
  • 臺學者反思「太陽花」5周年 :綠營再難煽動大規模「反中」
    國臺辦主任劉結一3月5日在談到臺海局勢時說,儘管兩岸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儘管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大道之行民心所向,兩岸關係必將前行,朝著祖國統一的方向邁進。 座談會現場 圖片來自臺媒 張亞中指出,「太陽花學運」發生有其時代脈絡,馬英九執政前幾年在兩岸交流「只經不政」就像開車兩個輪子鎖住,必然「翻車」。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大陸官方定調這一年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 國臺辦:各地陸續出臺「31條惠臺措施」細則
    「31條惠臺措施」今年3月出臺,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今天(27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落地細則,其中不少措施已經產生實效。馬曉光介紹,6月19日,僅寧波市就發布包括支持臺胞投資、促進與臺貿易及社會文化交流合作、便利臺胞在當地學習實習就業創業以及居住生活等方面,共80條具體措施。
  • 築起兩岸「新圍牆」?蔡英文威脅稱禁止支持「一國兩制」者入臺
    蔡英文是要築起兩岸「新圍牆」?17日,臺灣《聯合報》刊登評論文章,提出質問。此前一天,蔡英文在島內的「國安」會議上拍板,宣稱涉及宣揚「一國兩制」、「武統」等「鼓吹戰爭」、「恫嚇臺灣民眾」者,即應採相應措施予以管制,甚至「拒絕入境」。
  • 國臺辦就「31條惠臺措施」落實情況等答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強調,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研究推出惠臺利民的措施。請問如何貫徹落實?再請發言人介紹一下各地各部門落實「31條措施」近期有哪些新進展。
  • 浙江發布貫徹惠臺「26條措施」實施指南
    4月27日下午,記者從2020全省臺資企業創業創新推進會暨臺企高質量復工復產座談交流會上獲悉,《浙江省貫徹〈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指南》(下稱「實施指南」)正式發布。去年11月4日,國臺辦和國家發改委經商中組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為落實落細這些惠臺措施,省臺辦與省發改委在廣泛聽取在浙臺胞臺商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會同省經信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制定出臺實施指南。
  • 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
    來源:中國新聞網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中新社廈門12月31日電 (黃詠綢)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便可和大陸居民一樣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並享有相應權利,這是大陸近期出臺的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又一具體措施
  • 十堰市臺辦學習貫徹惠臺「26條措施」
    1月20日,十堰市臺辦組織學習《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市委常委沈學強主持會議。  沈學強強調,「26條措施」是中央堅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充分體現。
  • 大陸出臺惠臺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大陸根據臺灣同胞到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出臺上述惠臺政策措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進一步創造了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條件。自從2008年以來,大陸推出了一系列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帶來了許多利益。此次大陸出臺的惠臺政策措施,更加全面、具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 「三十一條惠臺措施」紮實落地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本報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柴逸扉)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27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年來,給臺企在大陸投資興業和臺胞在大陸發展帶來實實在在好處。
  • 「26條措施」有何利好?惠臺舉措反響如何?多部門詳解
    日前,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家發改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今天(11日)上午,國臺辦舉行專題發布會,圍繞大陸惠臺「26條措施」中涉及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進行解讀。
  • 31條惠臺措施獲臺籍代表點讚 盼「打通最後一公裡」
    (兩會特稿)31條惠臺措施獲臺籍代表點讚 促落實盼「打通最後一公裡」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31條惠臺措施獲臺籍代表點讚 促落實盼「打通最後一公裡」中新社記者 龍敏「參評榮譽稱號,臺胞的推薦單位是誰?推薦主體是誰?材料誰來做?誰來蓋這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