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 臺當局正面臨三大警訊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大陸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六成年輕人表示願赴大陸發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大陸日前推出31項惠臺措施,讓不少臺灣民眾改變了對大陸的觀感,產生了到大陸發展的想法。臺灣《遠見》雜誌的最新民調顯示,變化最大的是過去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18至29歲),他們曾被綠營稱為「天然獨」世代,可在最新民調中,在所有年齡層中,該族群認為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友善佔比最高(40.8%);願意去大陸發展佔比也最高近六成(59.6%);66.7%的年輕人認為31項惠臺措施有助於穩定兩岸關係。

  六成年輕人願赴大陸發展

  《遠見》雜誌3月8日至11日對1007名居住在臺灣20縣市、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調查訪問,14日公布調查結果。調查發現,與10年前相比,變化最大的是18至29歲的年輕人、所謂「天然獨」世代。10年前《遠見》民調顯示,該族群認為大陸對臺不友善的比例,高達50.8%,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但10年後的今天,下降至39.8%,成為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認為大陸友善佔比也從35.5%增加至40.8%,也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族群。顯示臺灣年輕世代對大陸看法已大不同。

  當詢問島內民眾,如果有機會,您願不願意去中國大陸發展(包括投資、工作或求學)?願意的為41.7%,不願意的為47.4%。《遠見》今年2月做的「2018臺灣民心動向調查」顯示,願意去大陸發展的民眾佔36.6%,僅一個半月時間,願意到大陸發展的比例就增長了5個百分點。其中,仍以年輕人願意登陸佔比最高,近六成(59.6%)願意到大陸發展。大陸推出31項惠臺措施,旨在吸引更多臺灣民眾到大陸發展,《遠見》調查詢問,這是否增加了赴大陸發展的意願?在所有年齡層中,年輕人回答「增加」的比例最高,為61.6%。如以縣市地區別來看,「桃竹苗」(指桃園、新竹、苗慄)最高,為51.1%。這可能與「桃竹苗」為高科技與產業群聚地、企業家與科技工作者較多有關,年輕人必須考慮未來前途,在務實思考惠臺措施後,會增加到大陸發展的意願。

  至於島內民眾認為臺當局應以什麼態度來應對31項惠臺措施,民調顯示,希望當局強硬反制的僅3.3%,希望審慎評估的為49.7%,樂觀其成的為26.8%,顯示不分藍綠或年齡層、地區,都希望臺當局審慎面對,其中,年輕人甚至沒有人支持強硬反制,也是認同審慎評估佔比最高的族群(65.2%)。

  「三大警訊」

  《遠見》雜誌稱,最新民調凸顯臺當局正面臨三大警訊。第一大警訊是,民眾對當局面對31項惠臺措施的應變能力信心不足,高達68.5%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信心,有信心的僅24.5%。不僅泛藍沒有信心(高達89.5%),連泛綠民眾也缺乏信心(48.1%沒有信心,高過有信心的46.3%)。

  第二大警訊是,過去被認為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此次調查中,不僅認為大陸對臺友善的佔比在所有年齡層中第一,也是到大陸發展意願最高的族群。顯示長期以來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人已產生變化。臺灣年輕人面對攸關前途的問題時,顯得更為務實。

  第三大警訊是以居住地區分析,產業重鎮——「桃竹苗」地區,不僅願意到大陸發展佔比超過半數(50.3%),認同大陸對臺友善(40.4%)、認為惠臺措施對臺灣有好的影響(40.6%),比例均為全臺各區域之冠。由於「桃竹苗」是全臺科學園區與工業區密度最高的縣市,當地人不管經商或就業,經常往返兩岸,他們與年輕人一樣,更務實看待惠臺措施。

  「北風恐嚇」等於政策自殺

  面對大陸31項惠臺措施,臺「行政院」原定本周一公布應對方案,卻未能如期提出。臺「行政院長」賴清德13日在「立法院」答詢表示,有關資料需進一步匯整,本周會向社會提出說明。他說,不會呼籲臺灣民眾不要到中國大陸。但臺「教育部長」潘文忠則公開表態,警告大學專任教授以項目方式到大陸任教或參與重點研發計劃,均屬「違法」,當局將嚴格處理。

  對此,《聯合報》14日發表社論稱,兩岸的政經社會競賽走到今天,31項惠臺措施的目的已不再只是要挖走臺灣的人才,其真正的目的是爭取臺灣的人心。也因此,若臺當局還隨著「教育部」的「電擊棒」思維起舞,只想以威嚇重懲來約束兩岸的學術交流,其結果只會使自己走入死胡同,徹底失去人心。

  「中時電子報」14日報導稱,大陸31項惠臺政策出臺後,除了大學老師,未來臺灣的中小學、高職的教師到大陸發展的人會不斷增加。「兩岸爭才,臺灣趕魚,大陸張網」。高雄市藥師張裕升14日在《聯合報》上發表評論稱,面對大陸31項惠臺措施,臺當局一些部門說這些措施了無新意,對臺影響不大。這種說法叫「吹哨壯膽」。「教育部」「衛福部」官員說到對岸工作「違法」,這叫「恐嚇威脅」。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將努力排除投資障礙、留才攬才,設法提高薪資,這叫「臨渴掘井」。文章稱,對岸正在大舉張網,臺灣卻在積極趕魚,魚跑光了,被網子網走了,最后豐收的會是哪一邊?

  臺灣《中國時報》14日的社論稱,惠臺31項將創造大陸對臺灣產業的磁吸效應,以及對臺灣人民的吸心效應。而臺「教育部長」潘文忠的說法是企圖以「北風恐嚇」的方式,對應大陸對臺灣人才的「太陽策略」。先不說這樣的恐嚇有多大成效,可預見的是,這不啻逼迫臺灣的高教人才「選邊站」,結果反而加速人才的外流,幾乎等同於政策自殺。文章還建議臺當局應大方地面向大陸推出「惠陸31條」。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臺灣《遠見》雜誌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所謂的「天然獨」年輕世代都是最高,而且超過7成不相信臺當局有應變能力。《遠見》研究調查,大陸推出31項措施後,從年齡層看,認為大陸「友善」佔比,是從最高的所謂「天然獨」世代往下,年紀愈大百分比愈低,60歲以上僅為18.9%。
  • 為「反制」大陸惠臺政策 臺當局宣布「八大強臺措施」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一拖再拖後, 「行政院」終於在今日宣布了「反制」惠臺31條的「八大強臺措施」。
  • 臺媒:大陸31項惠臺措施見成效 臺六成年輕人願到大陸發展
    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臺媒稱,今年「2·28」當天,大陸宣布惠臺31項措施,儼然對兩岸關係丟下一顆震撼彈。由於各方面有不同解讀,《遠見》研究調查針對「大陸31項惠臺措施」,進行民意大調查,結果發現臺灣方面正面臨一大「隱憂」、三大「警訊」。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為打破臺灣當局一意孤行造成的兩岸交流僵局,大陸方面不斷出臺各種優惠政策,繞過臺灣當局吸引臺灣居民來大陸發展,赴大陸求學和工作的臺灣年輕人排起了長隊,「天然獨」神話面臨崩塌危機。BBC在8月13日報導了大陸惠臺政策的影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臺灣年輕人紛紛來大陸就業,臺灣當局和一些偏綠學者擔憂大陸的優惠政策造成臺灣人才外流,但提出的「反制措施」卻是捉襟見肘,只會讓臺灣人受苦。
  • 臺當局不「反制」大陸惠臺政策了?港媒:蔡英文面對現實吧!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所謂「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引發島內政界關注。臺「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此前,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剛就大陸惠臺政策出臺宣稱,「(大陸)最終目標是併吞臺灣」,而陳美伶的說法顯然與賴清德不一樣。香港中評社13日發表評論認為,為臺灣未來著想,臺當局還是不要再有賴清德這樣的說辭了,否則對兩岸關係無益、甚至會帶來很大傷害。
  • 對於大陸惠臺這件事 蔡當局當真是無計可施了
    他批評說,當局應對方案拿不出來,但「嘴硬方案」一個接一個,「把『惠』字消個音或用立可白塗掉,補個『對』字上去,大陸的『惠』臺措施就立刻破功了,果然厲害!」他直言,是不是惠臺,民眾自有判斷,而「警告」加「正名」只是顯得臺方無計可施而已。
  • 臺媒:「惠臺26條」創造多贏 臺當局酸葡萄心態遭批
    中新網11月7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大陸4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臺媒持續關注,有評論稱,「惠臺26條」,不只是去年「31條」的優化升級版,更是針對臺灣企業與民眾在大陸的短項,具體截長補短,創造多贏。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第一,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不變。惠臺26條措施中,有13條涉及為臺企提供同等待遇,還有13條覆蓋面更廣,直接針對普通的臺灣民眾。
  • 港媒:居住證是便利性措施 臺當局過度解讀無益
    香港中評社9月5日發文稱,大陸9月1日起開放臺胞申辦居住證,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受訪時說,隨著選舉腳步的接近,民進黨承受了「獨派」很大的壓力,兩岸政策已經從重申「維持現狀」轉而往激進式的「回應大陸」的方向發展,不但不利臺灣人才競爭力,也加劇了兩岸的對抗。
  • 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原標題: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中新網5月14日電臺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表示,大陸近年來不斷釋出各項對臺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和青年前往大陸創業、就業和求學。
  • 擴大惠臺措施知曉率 廈門開啟「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
    臺胞參與宣講活動,了解惠臺措施內容。記者 陳翠仙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陳翠仙) 日前,由廈門市臺港澳辦牽頭組織的「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正式啟動,首場宣講活動在廈門團結大廈舉行。宣講活動為在廈臺胞解讀各類惠臺措施,並對其遇到的相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活動吸引百餘名臺胞參與。  首場宣講活動邀請廈門市金融監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單位,分別圍繞廈門支持中小微臺企發展的相關金融政策;面向臺胞的人才政策及申報流程;教育惠臺政策及臺生就讀相關政策;法院惠臺司法舉措等進行宣講和解讀。  「申請臺灣人才補貼需要提供什麼材料?」
  • 大陸惠臺措施含金量高 臺商加大對大陸投資
    由此可見,儘管兩岸關係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但大陸為臺企臺胞謀福祉的誠意和善意從未改變。大陸方面繼頒布「惠及臺企臺胞31條」和「26條措施」後,最近又頒布「11條措施」。大陸臺商紛紛稱讚大陸的惠臺措施是真金白銀,更堅定了在大陸發展的信心。
  • 「放浪清德」與「說謊小英」們為何如此懼怕「31條惠臺措施」?
    大陸推出促進兩岸交往、惠及臺灣民眾的「一攬子」措施,卻刺激到綠營執政者的敏感神經,使其出現亢進、紊亂式應激反應,他們開始條件反射般地猛黑「31條」,稱其「名為惠臺,實為利中」,甚至叫囂這是「害臺」。對於當局的「反制」措施,島內有識之士例舉:當局表示要留住人才,但臺灣的低薪及高學歷階層就業問題由來已久,拿不出具體改善措施,僅憑空洞口號如何留才?再比如,該措施說要增加臺灣創新,這本就是企業不斷在做的事,更何況創新與你的資金市場與經濟接軌程度都有關聯,你把臺灣鎖起來,與大陸切斷聯繫,各種資金不來,談創新也只是空話。
  • 國臺辦就「31條惠臺措施」落實情況等答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強調,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研究推出惠臺利民的措施。請問如何貫徹落實?再請發言人介紹一下各地各部門落實「31條措施」近期有哪些新進展。
  • 蔡英文當局拿「惠臺26條」混淆視聽,國臺辦:險惡用心不會得逞
    7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民進黨當局近日聲稱大陸推出的「26條措施」是「逼迫」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接受應詢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刻意混淆視聽,欺騙民眾,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心中只有政黨私利,完全不把臺灣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 臺當局稱「惠臺31條」是大陸「統戰」國臺辦發言人只說了「兩句話」
    原標題《臺當局聲稱"31條"是大陸"統戰"措施 安峰山"兩句話"做回應》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中國臺灣網9月12日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安峰山12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介紹了大陸各地各部門持續加緊落實「31條惠及臺灣同胞措施」的最新進展及亮點。會中,新華社記者問及:9月6日,臺灣陸委會公布所謂「因應中國大陸對臺31條措施的成果報告」,聲稱「31條措施」是大陸的統戰措施,是利誘臺灣居民,而實施後尚無明顯影響,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對此,安峰山以「兩句話」做出回應。
  • 再推對臺「26條 」 大陸惠臺堅持做下去
    「26條措施」與大陸去年2月發布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是其深化版,惠的是臺灣企業和民眾。兩岸關係正醞釀新變局,「26條措施」在此形勢下推出,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和現實針對性,它說明大陸惠臺將堅持做下去。
  • 賴清德要改稱「惠臺」為「對臺」 羅智強:老虎改貓,佩服佩服!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面對大陸發布的31項惠臺措施,蔡英文當局真的是無計可施了。「行政院長」賴清德的記者會一推再推,如今更嘴硬地進行所謂「正名」,不允許稱為「惠臺」,只能稱呼「對臺」。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5日報導,為了不隨大陸的惠臺政策起舞,「行政院長」賴清德口頭指示「行政院」內部,將來談及大陸相關作為及公文往返時,不再以中國大陸「惠臺措施」描述,而必須改用「對臺」作為措辭。有黨政人士稱,島內不應掉入「惠臺」或「利中」的框架。另據中時電子報報導,「行政院」本來預計15日公布針對大陸31項惠臺措施的應對政策,由賴清德親自出馬。
  • 大陸出臺惠臺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大陸根據臺灣同胞到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出臺上述惠臺政策措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進一步創造了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條件。自從2008年以來,大陸推出了一系列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帶來了許多利益。此次大陸出臺的惠臺政策措施,更加全面、具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
  • 大陸惠臺措施不斷 英媒:將現「脫臺者」浪潮
    提及大陸不斷祭出「惠臺措施」,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剛畢業的年輕人選擇赴陸尋找機會,不少高中生也將大陸的大學作為第一志願。文章關注到,BBC中文網28日的報導提到了這樣一個詞:「脫臺者」。該報導用「脫臺者」指代那些離開臺灣,在大陸設籍定居的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