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近來,臺灣「斷交潮」難歇。但除了所謂「友邦」一個個離開之外,「出走潮」也來勢洶洶。
臺灣《中時電子報》5月29日報導稱,蔡英文上臺兩年多,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但臺灣經濟非但沒有好轉,似乎還有惡化趨勢。提及大陸不斷祭出「惠臺措施」,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剛畢業的年輕人選擇赴陸尋找機會,不少高中生也將大陸的大學作為第一志願。文章關注到,BBC中文網28日的報導提到了這樣一個詞:「脫臺者」。該報導用「脫臺者」指代那些離開臺灣,在大陸設籍定居的臺灣人。
BBC中文網報導截圖
此前,臺灣《聯合報》5月24日報導,臺北論壇董事長、「九二共識」說法提出者蘇起率團前往大陸訪問,從大陸獲得的信息顯示,蔡當局若繼續以懲罰、恫嚇的手段,讓在大陸發展的臺生、臺師、臺商有家難歸,大陸將開始思考將這些臺灣人視為國民,考慮發予大陸身份證。
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24日卻表示,若臺灣人在大陸設籍並領用對岸護照,將「依法」失去「臺灣人身份」。
據統計,2004年至2017年,共有567人因此失去「臺灣身份」。但BBC中文網文章指出,這樣的「脫臺者」,會越來越多。
BBC中文網舉了一個著名「脫臺者」的例子——林毅夫。
1952年出生於臺灣省宜蘭縣的林毅夫,在1979年從金門遊到大陸定居。他來到大陸後受到重點栽培,成為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並擔任政協委員。
而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在林來到大陸多年後,也輾轉來到大陸。目前,陳雲英是全國人大代表。
文章還提到了另一個知名的「脫臺者」,就是去年剛受到媒體關注的中共十九大代表盧麗安。
盧麗安出生於臺灣高雄旗山,1997年,她和丈夫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此後定居上海。
但是,臺灣當局卻取消了盧麗安的「臺灣戶籍」。對此,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曾表示,不應用這種激烈的手段製造對立,「這對於兩岸的未來不是很好」。
除了上述,還有無數在大陸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的臺灣人,仍然保留「臺灣身份」,遊走於兩岸之間,文章將這些人稱為「半脫」的「脫臺者」。
5月14日,一位陪孩子去大陸高校面試臺灣母親,拍下了在廣州中山大學面試的臺灣高中生
「脫臺者」只會多不會少
文章最後提到了年初大陸的「31條惠臺政策」。當時,臺當局就擔心人才都跑來大陸。
再加上近日臺灣媒體報導,當地高中畢業生紛紛申請大陸高校,「西進」大陸意願高漲。但是,臺北、桃園宜蘭等地知名高中校長因給學生寫推薦信,卻遭臺「教育部」、「監察院」、「調查局」等部門關切。
對此,臺媒批評,此舉被質疑是發動「教育白色恐怖」,把「敵我意識」帶入兩岸教育界,是逆潮思維。「不少家長希望小孩去大陸完成學業,寧可放棄臺灣名校,這是趨勢,明年人數恐更多。」
BBC中文網表示,這些赴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一開始可能只是遊走兩岸之間的「脫臺者」,但時間久了,誰也說不準,也許最後就成了真正的「脫臺者」。
文章指出,按照這一趨勢,未來「脫臺者」可能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