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惠臺措施不斷 英媒:將現「脫臺者」浪潮

2020-12-16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近來,臺灣「斷交潮」難歇。但除了所謂「友邦」一個個離開之外,「出走潮」也來勢洶洶。

臺灣《中時電子報》5月29日報導稱,蔡英文上臺兩年多,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但臺灣經濟非但沒有好轉,似乎還有惡化趨勢。提及大陸不斷祭出「惠臺措施」,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剛畢業的年輕人選擇赴陸尋找機會,不少高中生也將大陸的大學作為第一志願。文章關注到,BBC中文網28日的報導提到了這樣一個詞:「脫臺者」。該報導用「脫臺者」指代那些離開臺灣,在大陸設籍定居的臺灣人。

BBC中文網報導截圖

此前,臺灣《聯合報》5月24日報導,臺北論壇董事長、「九二共識」說法提出者蘇起率團前往大陸訪問,從大陸獲得的信息顯示,蔡當局若繼續以懲罰、恫嚇的手段,讓在大陸發展的臺生、臺師、臺商有家難歸,大陸將開始思考將這些臺灣人視為國民,考慮發予大陸身份證。

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24日卻表示,若臺灣人在大陸設籍並領用對岸護照,將「依法」失去「臺灣人身份」。

據統計,2004年至2017年,共有567人因此失去「臺灣身份」。但BBC中文網文章指出,這樣的「脫臺者」,會越來越多。

BBC中文網舉了一個著名「脫臺者」的例子——林毅夫。

1952年出生於臺灣省宜蘭縣的林毅夫,在1979年從金門遊到大陸定居。他來到大陸後受到重點栽培,成為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並擔任政協委員。

而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在林來到大陸多年後,也輾轉來到大陸。目前,陳雲英是全國人大代表。

文章還提到了另一個知名的「脫臺者」,就是去年剛受到媒體關注的中共十九大代表盧麗安。

盧麗安出生於臺灣高雄旗山,1997年,她和丈夫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此後定居上海。

但是,臺灣當局卻取消了盧麗安的「臺灣戶籍」。對此,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曾表示,不應用這種激烈的手段製造對立,「這對於兩岸的未來不是很好」。

除了上述,還有無數在大陸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的臺灣人,仍然保留「臺灣身份」,遊走於兩岸之間,文章將這些人稱為「半脫」的「脫臺者」。

5月14日,一位陪孩子去大陸高校面試臺灣母親,拍下了在廣州中山大學面試的臺灣高中生

「脫臺者」只會多不會少

文章最後提到了年初大陸的「31條惠臺政策」。當時,臺當局就擔心人才都跑來大陸。

再加上近日臺灣媒體報導,當地高中畢業生紛紛申請大陸高校,「西進」大陸意願高漲。但是,臺北、桃園宜蘭等地知名高中校長因給學生寫推薦信,卻遭臺「教育部」、「監察院」、「調查局」等部門關切。

對此,臺媒批評,此舉被質疑是發動「教育白色恐怖」,把「敵我意識」帶入兩岸教育界,是逆潮思維。「不少家長希望小孩去大陸完成學業,寧可放棄臺灣名校,這是趨勢,明年人數恐更多。」

BBC中文網表示,這些赴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一開始可能只是遊走兩岸之間的「脫臺者」,但時間久了,誰也說不準,也許最後就成了真正的「脫臺者」。

文章指出,按照這一趨勢,未來「脫臺者」可能會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為「反制」大陸惠臺政策 臺當局宣布「八大強臺措施」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一拖再拖後, 「行政院」終於在今日宣布了「反制」惠臺31條的「八大強臺措施」。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大陸官方定調這一年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 大陸出臺惠臺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為鼓勵支持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國臺辦去年出臺有關規定,指導各地從創業啟動資金、融資、辦公場所使用等給予支持。筆者認為,大陸根據臺灣同胞到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出臺上述惠臺政策措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進一步創造了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條件。
  • 臺灣輿論和學者高度評價大陸31條惠臺措施
    開放力度前所未有 條條措施感動人心——臺灣輿論和學者高度評價大陸31條惠臺措施  新華社臺北3月1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2月28日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出臺31條具體惠臺措施。
  • 大陸惠臺措施含金量高 臺商加大對大陸投資
    由此可見,儘管兩岸關係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但大陸為臺企臺胞謀福祉的誠意和善意從未改變。大陸方面繼頒布「惠及臺企臺胞31條」和「26條措施」後,最近又頒布「11條措施」。大陸臺商紛紛稱讚大陸的惠臺措施是真金白銀,更堅定了在大陸發展的信心。
  • 陝西將制定「26條惠臺措施」工作指南 臺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
    持臺灣居民居住證臺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居民享同等待遇、臺資企業可參與大陸5G技術研發……6月10日,華商報記者從陝西貫徹落實惠臺措施聯席工作會議上獲悉,我省各部門已就貫徹落實中央惠臺措施進行分工,下一步將制定工作指南。
  • 大陸推出26條惠臺措施 臺商感言「振奮又感動」
    》,中國大陸將在5G建設、融資擔保、通信資費、職稱評審等多領域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正在南京參加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臺灣企業家們紛紛為這個惠臺利民的「大禮包」點讚。此次新出臺的惠臺利民措施共有26條,也被簡稱為「26條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各13條措施。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BBC在8月13日報導了大陸惠臺政策的影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臺灣年輕人紛紛來大陸就業,臺灣當局和一些偏綠學者擔憂大陸的優惠政策造成臺灣人才外流,但提出的「反制措施」卻是捉襟見肘,只會讓臺灣人受苦。國臺辦8月初宣布,臺灣居民到大陸工作,不需要再辦理專門的「臺港澳人員就業證」,簡化了臺灣人到大陸工作的程序。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項措施將逐步為臺灣居民在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上,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而臺籍工人失業時也可在當地按規定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公共就業服務。
  • 擴大惠臺措施知曉率 廈門開啟「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
    臺胞參與宣講活動,了解惠臺措施內容。記者 陳翠仙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陳翠仙) 日前,由廈門市臺港澳辦牽頭組織的「惠臺政策措施宣傳月」正式啟動,首場宣講活動在廈門團結大廈舉行。宣講活動為在廈臺胞解讀各類惠臺措施,並對其遇到的相應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活動吸引百餘名臺胞參與。  首場宣講活動邀請廈門市金融監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中級人民法院等單位,分別圍繞廈門支持中小微臺企發展的相關金融政策;面向臺胞的人才政策及申報流程;教育惠臺政策及臺生就讀相關政策;法院惠臺司法舉措等進行宣講和解讀。  「申請臺灣人才補貼需要提供什麼材料?」
  • 對於大陸惠臺這件事 蔡當局當真是無計可施了
    他直言,是不是惠臺,民眾自有判斷,而「警告」加「正名」只是顯得臺方無計可施而已。  聯合新聞網15日評論稱,在臺灣當局全面動員急著反制大陸惠臺磁吸效應之際,中臺辦強調將繼續研擬實施相關惠臺政策措施,蔡英文只會拿出電擊棒來對抗大陸的胡蘿蔔,也許她應該再想想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的後果。臺媒:「惠臺」改稱,臺灣窘境畢露
  • 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 臺當局正面臨三大警訊
    大陸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六成年輕人表示願赴大陸發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大陸日前推出31項惠臺措施,讓不少臺灣民眾改變了對大陸的觀感,產生了到大陸發展的想法。這可能與「桃竹苗」為高科技與產業群聚地、企業家與科技工作者較多有關,年輕人必須考慮未來前途,在務實思考惠臺措施後,會增加到大陸發展的意願。
  • 大陸已有25省區市72地制定落實「31條惠臺措施」舉措
    》(以下簡稱「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年來,給臺企在大陸投資興業和臺胞在大陸發展帶來實實在在好處。  安峰山表示,頒布實施的「31條惠臺措施」體現了我們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真誠意願,彰顯了「兩岸一家親」重要理念。一年來,「31條惠臺措施」實施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了臺胞在大陸各地學習、工作、生活的便利化;臺胞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大範圍和更多領域得到了落實;臺胞有更多參與感、獲得感和融入感,進一步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 臺教授:大陸惠臺政策抓到臺灣「痛點」
    就整體產業而言,大陸不理會兩岸服貿障礙,單面向臺灣民間開放,尤其是金融業、政府採購、及影視出版業等,讓臺灣相關產業和民眾可到中國大陸發展,以金融業為例,中國大陸將允許臺灣金融機構及商家與中國銀聯和中國大陸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提供便捷小額支付服務;臺灣徵信機構將可與中國大陸徵信機構合作,為兩岸民眾和企業提供徵信服務;臺資銀行將可與中國大陸同業合作,通過銀行團貸款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 大陸惠臺「11條措施」為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馬曉葉):5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臺辦等十部門聯合出臺助力臺企「11條措施」,臺商圈對此一片叫好聲。他們紛紛表示,這些措施是幫助企業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產的及時雨,將為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推動力。
  • 全國臺企聯會員:「31條惠臺措施」為臺胞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多名全國臺企聯會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31條惠臺措施」為臺商、臺胞帶來諸多便利,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影響正面。  全國臺企聯會長王屏生表示,「31條惠臺措施」讓廣大臺商深受鼓舞。有關措施的出臺,對於臺灣社會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對於想要破壞兩岸和平穩定交往的人士,是措手不及的一擊。措施出臺及時,影響非常正面。
  • 大陸惠臺政策已逐漸產生積極效果
    今年以來,大陸陸續推出一系列惠臺措施:從2月28日國臺辦等29個部門公布實施31項惠臺措施,到各省市根據自身情況紛紛推出具體實施辦法,再到日前國新辦公布將於9月1日起推出18碼的「居住證」,惠臺措施不斷深化和細化,受到各方普遍肯定與好評,積極效果已逐漸顯現。
  • [海峽新幹線]論道臺北 蔡英文為何聲稱大陸惠臺措施不會持久...
    [海峽新幹線]論道臺北 蔡英文為何聲稱大陸惠臺措施不會持久?張亞中:大陸惠臺措施實實在在給臺灣機會 論道臺北,蔡英文為何聲稱大陸惠臺措施不會持久?
  • 31條惠臺措施獲臺籍代表點讚 盼「打通最後一公裡」
    2月28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商中央組織部等部門,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出臺31條具體惠臺措施。31條惠臺措施,受到臺資企業和臺胞廣泛好評,也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臺灣團最熱話題。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臺灣《遠見》雜誌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所謂的「天然獨」年輕世代都是最高,而且超過7成不相信臺當局有應變能力。《遠見》研究調查,大陸推出31項措施後,從年齡層看,認為大陸「友善」佔比,是從最高的所謂「天然獨」世代往下,年紀愈大百分比愈低,60歲以上僅為18.9%。
  • 「三十一條惠臺措施」紮實落地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本報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柴逸扉)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27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披露,《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年來,給臺企在大陸投資興業和臺胞在大陸發展帶來實實在在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