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惠臺26條」創造多贏 臺當局酸葡萄心態遭批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7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大陸4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臺媒持續關注,有評論稱,「惠臺26條」,不只是去年「31條」的優化升級版,更是針對臺灣企業與民眾在大陸的短項,具體截長補短,創造多贏。

11月4日,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在南京開幕。大陸方面最新出臺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引起與會嘉賓熱議。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然而,大陸出臺的「惠臺26條」措施,民進黨當局卻反射性的回擊和抹黑。有綠營「立委」擔憂關鍵技術流失,臺當局經濟部門「次長」林全能6日表示,兩周內會提出相關措施和因應之道,將對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或合作採更嚴格審查。他提醒臺灣企業界注意,不要被「惠臺26條」措施「欺騙」,並表示會把關,不要讓臺灣技術、資本、人才流到大陸。

針對林全能的說法,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惠臺26條」內容比去年的「31條」更具體,這無論對已經在大陸投資、或是有意去大陸投資的臺商來說,都絕對有利。

他認為,臺灣當局只覺得是「欺騙」,像是「酸葡萄」心理。他指出,5日結束的兩岸企業家峰會統計,臺商投資大陸金額在過去一年又增長了4成,臺商的觀點很客觀,哪裡的投資環境好、有較多機會,就會過去,「不是政治力可以阻擋的」。

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則無奈表示,人家要給好處,我們反而罵對方,「惠臺26條」對臺商一定是有利,例如根據「26條」,未來臺灣人也可在海外尋求大陸駐外資源協助,「怎可說是欺騙不欺騙」。

10月19日,兩岸記者來到廈門杏林(集美)臺商投資區,近距離感受三十年來發展的變化。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攝

臺灣《中國時報》6日刊文指出,在蔡英文當局的眼裡,兩岸之間是零和競爭。即使大陸方面提出的措施對臺灣人民的福祉,尤其是年輕世代的發展有幫助,都必須負面解讀,都必須定調為不懷好意、居心叵測。這種回應方式,註定了會讓兩岸官方關係走入負向循環,越來越冷,越來越僵。但是,這種「官方冷」擋得了「民間熱」嗎?

文章稱,「惠臺26條」的出臺,意味著大陸方面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通過進一步的市場開放和同等待遇,優先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蔡英文當局的因應態度只是暴露了民進黨執政的無能和心虛,把經濟實惠解讀為政治陰謀。但是,不善用大陸提供的機遇,臺灣還有什麼出路?

該報在另一篇題為《惠臺一波波 民進黨走下坡》的署名文章中表示,面對大陸惠臺及爭取臺灣民心,民進黨當局若只會反射性的回擊和抹黑,更加證明其沒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就等著被下架吧。

相關焦點

  • 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原標題: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中新網5月14日電臺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表示,大陸近年來不斷釋出各項對臺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和青年前往大陸創業、就業和求學。
  • 大陸公布惠臺「26條措施」,臺媒怎麼看?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導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消息一出,立即引發臺媒關注。
  • 蔡英文當局拿「惠臺26條」混淆視聽,國臺辦:險惡用心不會得逞
    7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民進黨當局近日聲稱大陸推出的「26條措施」是「逼迫」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接受應詢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刻意混淆視聽,欺騙民眾,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心中只有政黨私利,完全不把臺灣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 惠臺26條是「糖衣毒藥」? 黃暐瀚:ECFA呢?
    大陸4日推出「惠臺26條措施」,蔡英文批評是「糖衣毒藥」,趙少康說,臺灣1年對大陸順差850億美元才叫惠臺,有本事通通不要!黃暐瀚也表示,當年馬當局籤訂ECFA,蔡英文也批評是「糖衣毒藥」!現在蔡當局希望ECFA不要停止!
  • 再推對臺「26條 」 大陸惠臺堅持做下去
    大陸4日發布「對臺26條」,其中包括臺資企業可參與大陸5G技術研發和網絡建設,臺灣民眾可在大陸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等等。   「26條措施」與大陸去年2月發布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是其深化版,惠的是臺灣企業和民眾。兩岸關係正醞釀新變局,「26條措施」在此形勢下推出,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和現實針對性,它說明大陸惠臺將堅持做下去。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第一,大陸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不變。惠臺26條措施中,有13條涉及為臺企提供同等待遇,還有13條覆蓋面更廣,直接針對普通的臺灣民眾。
  • 臺媒:惠臺31條獲7成臺網民支持 讓臺灣青年看到希望
    【觀察者網綜合】據臺媒3月9日報導,國臺辦今日公布惠臺31條,落實臺灣同胞與大陸居民相同的「國民待遇」。據臺媒民調顯示,此次惠臺31條的措施,高達72.2%臺灣網民表示認同及非常認同。臺灣青年 圖片來自臺媒張明睿指出,惠臺31條極具「政治性」,顯示大陸對臺灣社會、經濟狀況相當了解。大陸有很多人在做研究,目的就是了解臺灣社會脈動。
  • 為「反制」大陸惠臺政策 臺當局宣布「八大強臺措施」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行政院」原訂12日舉行的反制大陸「惠臺措施」的跨部會議「暫時取消」。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大陸惠臺政策許多不是新的,衝擊不會太大」。一拖再拖後, 「行政院」終於在今日宣布了「反制」惠臺31條的「八大強臺措施」。
  • 從31條到26條 惠臺政策「進一步」
    這個含金量就少不了一些惠臺利民的措施。比如說去年2月份包括國臺辦發改委在內的多個部門出臺了一份措施文件,簡稱是「31條措施」,這個措施被看作是近年來對臺胞臺商影響最大、功效最深的政策,在島內應該說引發了強烈的反響。而就在今天,一份類似的政策再次出臺,那就是對臺「26條措施」,這也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圖自臺媒據臺灣《中國時報》3月14日報導,大陸推出31項措施在島內逐步發酵。臺灣《遠見》雜誌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所謂的「天然獨」年輕世代都是最高,而且超過7成不相信臺當局有應變能力。《遠見》研究調查,大陸推出31項措施後,從年齡層看,認為大陸「友善」佔比,是從最高的所謂「天然獨」世代往下,年紀愈大百分比愈低,60歲以上僅為18.9%。
  • 大陸出臺26條措施,蔡英文當局慌什麼
    來源:環球時報蔡英文(臺媒)中國大陸4日出臺惠及臺灣企業和民眾的「26條措施」。臺灣當局在第一時間指責大陸的「26條措施」是「名為惠臺,實則利中」,是意圖分化臺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臺灣選舉。大陸國臺辦回應說,臺當局的反應顯示了一種「陰暗心理」,不能不說,「陰暗」這個詞用得蠻準確的。臺當局指責大陸推「26條措施」是想介入臺灣選舉,在我們看來,這恰恰反映出臺當局腦子裡只有選舉,沒有臺灣人民。
  • 對於大陸惠臺這件事 蔡當局當真是無計可施了
    聯合新聞網15日評論稱,在臺灣當局全面動員急著反制大陸惠臺磁吸效應之際,中臺辦強調將繼續研擬實施相關惠臺政策措施,蔡英文只會拿出電擊棒來對抗大陸的胡蘿蔔,也許她應該再想想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的後果。臺媒:「惠臺」改稱,臺灣窘境畢露
  • 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 臺當局正面臨三大警訊
    大陸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六成年輕人表示願赴大陸發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大陸日前推出31項惠臺措施,讓不少臺灣民眾改變了對大陸的觀感,產生了到大陸發展的想法。這可能與「桃竹苗」為高科技與產業群聚地、企業家與科技工作者較多有關,年輕人必須考慮未來前途,在務實思考惠臺措施後,會增加到大陸發展的意願。
  • 大陸「惠臺26條」出臺,為臺企臺胞提供同等待遇
    這些惠臺措施立即受到島內歡迎和高度關注,但臺灣當局卻迫不及待地跳出來詆毀抹黑。對此,島內媒體稱,對比蔡英文當局極力打壓赴大陸投資臺商和赴大陸工作學習的民眾,給他們扣「紅帽子」,到底是誰真心為兩岸同胞好,一目了然。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4日表示,誰與廣大臺灣同胞的利益為敵,誰就終將被民意拋棄。「26條措施」發布後立即在島內引起巨大關注。
  • 大陸推出26條惠臺措施 臺商感言「振奮又感動」
    正在南京參加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臺灣企業家們紛紛為這個惠臺利民的「大禮包」點讚。此次新出臺的惠臺利民措施共有26條,也被簡稱為「26條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各13條措施。
  • 十堰市臺辦學習貫徹惠臺「26條措施」
    1月20日,十堰市臺辦組織學習《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市委常委沈學強主持會議。  沈學強強調,「26條措施」是中央堅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充分體現。
  • 「吳宗憲」走私9800條煙自己不抽?臺媒曝臺當局高層李大維辦公室...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所謂「出訪」行程結束後,一位名為「吳宗憲」的隨行官員被曝利用此行走私免稅香菸。事件被證實後不斷發酵,臺「國安局長」請辭下臺,吳也被檢方帶走。更有臺媒稱吳有「幕後金主」,所謂的「國安局」「總統府」(蔡辦)都參與牟利。臺媒甚至點名臺「國安局秘書長」李大維,對其辦公室參與「團購」一事進行爆料。
  • 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正式發布
    廈門網4月14日訊(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詹文)昨日,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正式發布。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第一時間看到這份「保姆式」細則,詳細、周到的措施令他直言「都是乾貨,都是誠意」。為落深落細落實國臺辦、國家發改委《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中共廈門市委臺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廈門市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出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就政策的申報、辦理程序做進一步明確。
  • 民進黨為何害怕「惠臺26條」?繼續打「反中牌」失效?
    編輯:枯木大陸再次落實要給臺灣同胞帶來福祉的原則,如果說2018年公布的"惠臺31條"是"大方向"政策,那麼2019年所端出的"惠臺26條"就是可執行性很強的"具體內容",臺商不僅可以才加大陸5G建設,同時臺灣人在海外也可以向大陸駐使館尋求保護
  • 臺當局稱「惠臺31條」是大陸「統戰」國臺辦發言人只說了「兩句話」
    原標題《臺當局聲稱"31條"是大陸"統戰"措施 安峰山"兩句話"做回應》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中國臺灣網9月12日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安峰山12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介紹了大陸各地各部門持續加緊落實「31條惠及臺灣同胞措施」的最新進展及亮點。會中,新華社記者問及:9月6日,臺灣陸委會公布所謂「因應中國大陸對臺31條措施的成果報告」,聲稱「31條措施」是大陸的統戰措施,是利誘臺灣居民,而實施後尚無明顯影響,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對此,安峰山以「兩句話」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