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為何害怕「惠臺26條」?繼續打「反中牌」失效?

2020-12-16 海峽要聞

編輯:枯木

大陸再次落實要給臺灣同胞帶來福祉的原則,如果說2018年公布的"惠臺31條"是"大方向"政策,那麼2019年所端出的"惠臺26條"就是可執行性很強的"具體內容",臺商不僅可以才加大陸5G建設,同時臺灣人在海外也可以向大陸駐使館尋求保護,以及享受申請旅行令等。

在面對大陸有意給臺灣同胞締造福祉的時候,民進黨又是採用一貫的做法,稱大陸這種做法"名為惠臺,實為惠中",無非是要藉機驅使臺灣人才。臺灣地區"經濟部"也出來蓋牌,不僅造謠臺商在大陸如果涉及高科技的話投審會更加嚴厲,同時還恐嚇臺灣商人如果領用大陸護照,那麼將會被主銷臺灣戶籍。大陸的惠臺政策"執行細節"還沒有公布,民進黨就如此著急上火究竟是在怕什麼呢?

其實,就算民進黨想繼續惡化兩岸的關係,力量也只會越小,哪怕是大肆宣傳"芒果乾",但民生的問題就擺在臺灣社會當前。而民進黨在漸漸失去號召力的同時,且面對大陸有計劃有策略地實現一國兩制、國家統一,民進黨不得不反咬一口,肆意抹黑大陸。

而對於大陸的惠臺26條,記者在臺灣當地採訪時,是有很多民眾表示對惠臺政策保持正面反饋,其實大陸與臺灣的民間交流早已非常深入。本次惠臺26條中指明臺灣人在海外也可以向大陸駐使館尋求保護,以及享受申請旅行令,這項政策對於很多愛好世界旅遊的臺灣人士來說是最喜聞樂見的,畢竟臺灣在國際上卻鮮少外館資源。並且,早已在大陸定居的臺灣人不僅可以享受購房權利,其子女也享有與大陸人民同樣的教育福利以及公派留學等。

進一步說,民進黨放任經濟和民生問題不管,一心只惦記著如何鞏固自己在選舉當前所能夠蠱惑的民眾,以及能夠從煽動"恨中"、"亡國感"中撈到多少票。而民進黨對於惠臺26條急於否認,那也不過是跳梁小丑般製造是非。像民進黨這種心中向來只有權鬥卻從未真心去思考臺灣的前途,也不敢直視目前臺灣社會的經濟窘境以及民生等問題,民進黨為了能贏一再肆意破壞兩岸關係,註定是沒有能力與大陸的資源和平發展的。

對於大陸來說,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選舉還不至於讓大陸出手收買藍綠任何一方的選民,惠臺26條從理性上來講,是大陸在給臺灣民眾帶來更多的福祉,想讓更多臺灣民眾共享大陸的政策和經濟,更多的是給予認同兩岸是一家的共同發展,為國家統一鋪路。

人才與金錢的流動,向來是推力和拉力之間的較量,大陸一再執行惠臺政策幫助臺灣民眾更好地融入經濟發展。反觀民進黨執政4年,心不在於臺灣發展,臺灣社會經濟急速下降,再加上民進黨逆行倒施,不用太久,臺灣地區的人與錢都會往外流失,是民進黨留也不留不住的趨勢。

來源:臺灣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民進黨怕惠臺26條?
    作者 靄琳       上周,中國大陸再端出「惠臺26條」,相較去年初公布的「惠臺31條」     事實上,民進黨如今在所有的兩岸議題上,只剩「芒果乾」這張「鬼牌」可打,面對中國大陸有計劃、有策略性的實現一國兩制、國家統一,民進黨除了消費臺灣人的「芒果乾」,已經沒有任何有效策略可以走下去;民進黨上臺之後,兩岸關係除了官方之間的「已讀不回」,如今連陸客來臺自由行,陸生來臺就學等民間交流的管道也已逐漸收窄或封死。
  • 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原標題:臺媒:大陸惠臺政策贏民心 臺當局「恐嚇牌」失效中新網5月14日電臺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表示,大陸近年來不斷釋出各項對臺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臺灣基層民眾和青年前往大陸創業、就業和求學。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大陸官方定調這一年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 惠臺26條是「糖衣毒藥」? 黃暐瀚:ECFA呢?
    大陸4日推出「惠臺26條措施」,蔡英文批評是「糖衣毒藥」,趙少康說,臺灣1年對大陸順差850億美元才叫惠臺,有本事通通不要!黃暐瀚也表示,當年馬當局籤訂ECFA,蔡英文也批評是「糖衣毒藥」!現在蔡當局希望ECFA不要停止!
  • 從31條到26條 惠臺政策「進一步」
    這個含金量就少不了一些惠臺利民的措施。比如說去年2月份包括國臺辦發改委在內的多個部門出臺了一份措施文件,簡稱是「31條措施」,這個措施被看作是近年來對臺胞臺商影響最大、功效最深的政策,在島內應該說引發了強烈的反響。而就在今天,一份類似的政策再次出臺,那就是對臺「26條措施」,這也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 臺媒:「惠臺26條」創造多贏 臺當局酸葡萄心態遭批
    中新網11月7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大陸4日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臺媒持續關注,有評論稱,「惠臺26條」,不只是去年「31條」的優化升級版,更是針對臺灣企業與民眾在大陸的短項,具體截長補短,創造多贏。
  • 蔡英文當局拿「惠臺26條」混淆視聽,國臺辦:險惡用心不會得逞
    7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民進黨當局近日聲稱大陸推出的「26條措施」是「逼迫」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接受應詢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刻意混淆視聽,欺騙民眾,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心中只有政黨私利,完全不把臺灣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 惠臺「31條」網站被臺當局封鎖註銷 國臺辦:他們心裡害怕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前一個在臺灣註冊介紹惠臺「31條措施」相關內容的網站被臺灣當局封鎖並註銷了註冊。在3月27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回應此事表示,民進黨當局的這些所作所為,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們心裡害怕。
  • 福建推出惠臺66條 為何珍貴?
    這是在國臺辦聯合多部委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後,大陸繼廈門「60條」、上海「55條」,又一省市推出的落實措施。此時此刻,福建頒布惠臺「66條」,既珍貴又意義重大。一方面,時間節點不一般。「66條」是在海峽論壇大會上得到發布,這是自民進黨執政後,首次在論壇會議期間有惠臺措施發布。
  • 蔡英文提「一國兩制」反制方案 民進黨上演「末路狂奔」
    民進黨當局「反中牌」又玩出新花樣。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召開所謂的「國家安全會議」,提出反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七個「綱領意見」。從揚言絕不接受「一國兩制」到嗆聲「反制」,民進黨調門越拔越高,動作越來越大,所為何來?
  • 十堰市臺辦學習貫徹惠臺「26條措施」
    1月20日,十堰市臺辦組織學習《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市委常委沈學強主持會議。  沈學強強調,「26條措施」是中央堅持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充分體現。
  • 「放浪清德」與「說謊小英」們為何如此懼怕「31條惠臺措施」?
    大陸推出促進兩岸交往、惠及臺灣民眾的「一攬子」措施,卻刺激到綠營執政者的敏感神經,使其出現亢進、紊亂式應激反應,他們開始條件反射般地猛黑「31條」,稱其「名為惠臺,實為利中」,甚至叫囂這是「害臺」。但縱使再多的政治帽子扣過來,再險惡的政治風浪打過來,大陸也從未置同胞親人的福祉於不顧。既然有能力,就不能眼睜睜看著同胞身處不便而無動於衷,縱有再多人為阻礙,給予親人的實惠依舊不能打折,落實措施的力度依舊不能手軟,照拂骨肉天親的真情依舊永不改變。說到底,都是給自家人的,根本無所謂得失算計,一切的「利」與「惠」面向的都是自己的同胞,給的都是機遇、便利,惠的都是自家親人。
  • 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正式發布
    廈門網4月14日訊(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詹文)昨日,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正式發布。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第一時間看到這份「保姆式」細則,詳細、周到的措施令他直言「都是乾貨,都是誠意」。為落深落細落實國臺辦、國家發改委《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中共廈門市委臺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廈門市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出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就政策的申報、辦理程序做進一步明確。
  • 蔡英文勝選繼續打「反中牌」,民眾擔憂,臺灣經濟發展,不樂觀
    編輯:凝冰在2020年的臺灣「選舉」中,蔡英文勝出,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這次「選舉」,不光蔡英文當選,民進黨還拿下了61個「立委」席位,這就意味著民進黨在島內有絕對的話語權,正是如此,使得島內外民眾對臺灣未來4年的狀況感到擔憂。
  • 國臺辦就「31條惠臺措施」落實情況等答問
    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的進程中,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廣大臺胞臺企的合法權益將得到更有力的保護,司法獲得感也會不斷增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強調,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在對臺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研究推出惠臺利民的措施。請問如何貫徹落實?
  • 廈門出臺「惠臺26條」實施細則 讓臺胞感受融合溫度
    央廣網廈門5月16日消息(記者郭婕妤)「惠臺26條實施細則,讓臺胞在更多領域、更大範圍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兩岸融合發展的『廈門溫度』」。近日,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詳細、周到,乾貨滿滿,都是誠意。
  • 蔡英文勝選後再打「反中牌」 大陸學者這樣說
    原標題:蔡英文勝選後再打「反中牌」,大陸學者:可能是臺灣經濟不幸的開始臺灣地區領導人和臺灣地區民意代表兩項選舉11日晚塵埃落定。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同時她所在的民進黨拿下61個「立法院」席位,突破過半門檻,再次「完全執政」。不過,島內外輿論卻對未來4年臺灣的命運,特別是兩岸關係充滿了擔憂。
  • 早安海峽:朱立倫提重啟核四遭民進黨圍剿 惠臺31條APP讓綠營眼紅
    【頭條】惠臺31條APP:這隻來自大陸的「熊貓」讓綠營眼紅就在大陸惠臺31條發布一周年之際,國臺辦首度推出「31條APP」,在島內引發強烈關注。其發布的新聞稿稱,大陸此舉是「意圖誇大實施成效,反而凸顯其惠臺名不副實。所謂惠臺融合意在利中促統」。《聯合報》2月28日稱,陳明通1月的直播,在線收看人數最多時只有168人,「自己宣傳效果奇差,又怎好意思說別人?」
  • 惠及臺灣民眾的26條 為何成了蔡英文的「眼中釘」
    針對蔡英文、民進黨當局近日聲稱,大陸推出「26條措施」就是「逼迫」臺灣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7日晚間應詢表示,民進黨當局刻意混淆視聽,欺騙民眾,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心中只有政黨私利,完全不把臺灣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 再推對臺「26條 」 大陸惠臺堅持做下去
    大陸4日發布「對臺26條」,其中包括臺資企業可參與大陸5G技術研發和網絡建設,臺灣民眾可在大陸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等等。   「26條措施」與大陸去年2月發布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是其深化版,惠的是臺灣企業和民眾。兩岸關係正醞釀新變局,「26條措施」在此形勢下推出,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和現實針對性,它說明大陸惠臺將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