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篇文章聚焦核小體研究新進展!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cGAS本身只定位在細胞質中。然而,近期的研究已表明,這種蛋白實際上優先存在於細胞核中。這一發現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阻止了cGAS與細胞核DNA結合併引發自身免疫反應。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
-
DNA核小體結構影響生物進化
日美科學家在新一期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分析青鱂魚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全部信息,發現脫氧核糖核酸核小體(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結構影響著脫氧核糖核酸的變異,從而影響著生物進化
-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核小體結合的DNA甲基轉移酶DNMT3A和DNMT3B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4:30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核小體結合的DNA
-
李平衛、劉文設等揭示細胞核內cGAS和核小體結合併抑制其催化活性...
當有病毒感染、細胞損傷或者腫瘤發生時,會有部分異常DNA定位在細胞質中。環狀GMP-AMP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 cGAS)在識別這些DNA後會催化GTP和ATP之間發生化學反應並生成小分子環鳥腺苷酸(cyclic GMP-AMP, cGAMP)。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核小體依賴性的cGAS抑制機制
2020年9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先天免疫系統中一種名為cGAS的關鍵DNA感應蛋白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高解析度結構,其中核小體是細胞核內最重要的DNA包裝單位。
-
兩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質重塑蛋白-核小體的三維結構
DNA緊密地纏繞在大量的被稱作核小體的組蛋白線軸上。比如,人細胞以這種方式容納長約兩米的DNA。然而,基因必須不斷經過轉錄過程形成信使RNA(mRNA)來指導蛋白合成。此外,整個DNA在細胞分裂之前必須完成複製,而且DNA損傷也需要加以修復。因此,細胞必須有方法積極授予對它的基因組的訪問權限。
-
Nature:科學家發現DNA在核小體上解旋機制
2013年5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細胞核中的DNA緊密結合在核小體周圍,使得基因無法表達。近期慕尼黑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et的科學家揭示了染色體DNA如何在局部與核小體脫離用以轉錄的機制。高等動物基因組DNA以核小體形式高度濃縮儲存在細胞核中,核小體包括兩對四個不懂的組蛋白和圍繞在周圍的DNA。
-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為揭示DNMT3A2/3B3與核小體的相互作用並了解染色體上DNA甲基化,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DNMT3A2/3B3和核小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該結構顯示,異源四聚體複合物(3B3-3A2-3A2-3B3)與分離的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複合物非常相似,但是卻非對稱地和核小體相互作用。
-
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
為揭示DNMT3A2/3B3與核小體的相互作用並了解染色體上DNA甲基化,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DNMT3A2/3B3和核小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該結構顯示,異源四聚體複合物(3B3-3A2-3A2-3B3)與分離的DNMT3A催化結構域和DNMT3L類催化結構域複合物非常相似,但是卻非對稱地和核小體相互作用。
-
DNA讀取複製研究獲進展 有望找到遺傳病治療方案
要「開啟」和「關閉」DNA上的基因,細胞內的酶必須與核小體相互作用;核小體是含有蛋白質的複合體,可以幫助細胞完成DNA的編排。在這些酶中,有一種名叫Dot1L,其突變與兒童白血病相關。而要協助募集Dot1L,一種稱為泛素的小分子蛋白標記必須先附著到核小體上。
-
DNA複製的過程
字幕:複製開始會形成新的結構複製叉,因為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所以複製時打開的雙鏈看上去像是一把叉子。為了了解真核生物的dna如何複製,科學家們首先以大腸桿菌這樣比較簡單的原核生物作為研究模型。一旦複製叉形成就需要許多酶來協助才能進行DNA的複製。這個是dna解螺旋酶,它負責將DNA的雙鏈結構解開,分開的單鏈被單鏈結合蛋白(dna結合蛋白)所穩定。
-
de novo DNA甲基轉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體的高解析度結構首次獲解析
of nucleosome-bound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3A and DNMT3B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染色質環境中,DNA的甲基化要比在溶液中複雜得多,核小體作為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包裹在其外圍的DNA更加難以被甲基化。然而大多數核小體結合的denovoDNA甲基轉移酶處於非激活狀態。denovoDNA 甲基化轉移酶3A和3B催化的CpG甲基化對哺乳動物的發育和細胞分化至關重要,並且常常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獲解析
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06:14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Andrea Ablasser和瑞士巴塞爾大學Nicolas H. Thomä研究小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迴文序列是許多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調控蛋白的識別位點;富含A/T序列則是許多分子遺傳學過程所不可缺少的;嘌呤和嘧啶的排列順序對雙螺旋的穩定性也有重大影響。DNA在熱或其他變性劑的作用下,雙螺旋結構遭到破壞,雙鏈發生分離,即變性。
-
DNA複製的忠實性及其生物學意義
不匹配的DNA鏈從聚合酶活性位點POL轉移至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位點(EXO),錯配的鹼基通過校對被切除。有3個真核DNA聚合酶具有校對活性:聚合酶δ、ε和γ。Polδ和ε用於核基因複製,而Polγ位於線粒體。逃脫校對的錯誤主要通過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MMR)系統進行糾正。
-
天然雙鏈DNA的構象大多是負性超螺旋
DNA拓撲結構變化天然雙鏈DNA的構象大多是負性超螺旋。當基因活躍轉錄時.RNA聚合酶轉錄方向前方DNA的構象是正性起幅旋,北後面的DNA為負性相蝶定。正性超據旋會拆散核小體,有利於RNA聚合酶向前移動轉錄,面負性超螺旋則有利於核小體的再形成。3.
-
核小體核心粒子通過DNA複製和RNA轉錄來記住自己的位置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的PNAS中研究了活細胞中染色質複製的生物化學,並證明了核小體實際上可以傳遞表觀遺傳記憶。此外呢,他們還發現此外,與已公開的模型相反,在轉錄過程中未觀察到核小體局部移位。這項工作也促使人們對已發表的關於染色質複製和轉錄的生化數據進行重新評估。
-
研究揭示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常規核小體的結構包括一個由四種組蛋白H2A、H2B、H3、H4組裝而成的蛋白核心,一條在組蛋白核心上纏繞1.6圈、長度為147 bp的雙鏈DNA。核小體具有穩定的結構,對DNA組成和組蛋白修飾的改變均不敏感。
-
李國紅課題組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體內核小體的展開
體外研究表明核小體的結構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進行自發的結構轉變,包括DNA呼吸作用(核小體上DNA末端的自發打開)和開放狀態(組蛋白亞複合物之間界面的打開),形成展開的核小體(Unwrapped Nucleosome),而這種核小體的動態變化稱為核小體展開(Nucleosome Unwra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