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劇的沒落,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大陸武俠劇和香港武俠劇的區別

2020-12-17 粉紅色的喬治

最近,隨著張一山版《鹿鼎記》的播出,相關大陸武俠劇和香港武俠劇孰優孰劣的話題再次掀起熱潮。

大陸武俠和香港武俠劇的區別是很大的,至於誰優誰劣,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恐怕需要分群體來討論,要以九零後作為分界線來劃分。

年輕人恐怕首先接受不了香港武俠劇渾濁的畫質和較為簡單的武打動作,他們更喜歡看電腦特效加持下眼花繚亂的動作和華麗的服化道及場景。當然,年輕人中也不乏香港武俠劇粉,但不佔多數。

而九零以上的老一輩人們更鍾情於香港武俠劇,有先入為主的原因,情懷和懷舊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香港武俠的精華部分,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相當有說服力的。包括現在的大陸武俠劇,也都是依託於香港武俠而衍生出來的產品。

武俠小說以及武俠影視劇從過去的七十年代起直至新千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曾經作為中國文化非常流行的元素大行其道,武俠文化在華語文化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幾年我們發現,武俠文化開始沒落了,尤其受眾最多的武俠劇更走到了沒有市場的地步。

想起武俠劇曾經的輝煌時期,不由得令人唏噓。

從七十年代由張徹和胡金銓牽頭,武俠片成為席捲華語影視圈最具吸引力的題材,武俠劇帶火了大量的影視明星,同時也帶火了粵語歌。

橫跨四十多年風行兩岸三地的武俠文化,為什麼就沒落了呢?

武俠小說,曾一度被人們稱之為成年人的童話,人們將在現實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寄託於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們,以他們暢快淋漓的生存方式去緩解現實中的苦悶。武俠小說中的行為規則更符合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和想像——這是武俠文化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武俠文化的巔峰時期,香港武俠片成為橫掃華語影視市場的王者,自1983年《射鵰英雄傳》引進至大陸後,香港武俠劇衍生出一個新詞彙——武俠味。

什麼是武俠味?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快意恩仇,是行俠仗義,是匹馬踏青山、孤劍掛腰間的俠客所獨有的灑脫和孤勇,但同樣的畫面,後期由大陸拍出的武俠劇又被人們詬病為沒有武俠味。

到底什麼是武俠味?

是氣勢磅礴又古韻十足的武俠劇配樂,是俠骨柔情剛中有柔的江湖兒女情懷,是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的武打招式,是節奏明快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是每個人物都如從書中走出來一樣的精彩演繹……

香港武俠劇以其精彩的武打動作、演員精湛的表演、應情應景的主題插曲及背景音樂而自成一派,成為當時武俠片的領軍者,臺灣、新加坡、大陸武俠始終都未能超越香港武俠劇。

僅以大陸武俠和香港武俠比較,在劇本統一的情況下,究其原因,區別在於:

一、演員。從演員的表現上來說,香港武俠劇更有古典韻味,大陸演員總感覺身上缺了些快意恩仇的凌厲感,對武俠人物的表現力總是缺了一些揮灑自如的感覺,表演起來不夠自然瀟灑。演員的選擇是內地武俠劇和香港武俠劇產生一定差距的主因之一,當然,香港演員的表演風格一定是受當時香港整體的表演體系影響的。

香港電視劇當時的製作是一邊製作一邊播放根據收視情況決定該劇要不要繼續投資拍下去,這種製作模式是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的,每個演員在拍一部劇的同時,更像是參加了一場由觀眾做考官的考試,演員們都拿出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角色,在這樣的製作機制下,培養出一批非常優秀的演員。同時也因為香港武俠誕生的時間較長,積累下了很深厚的表演經驗,也形成了武俠劇的表演風格。

但這種製作方式下生產出來的電視劇難免會因蘿蔔快了不洗泥而略顯粗糙。

二、音樂。香港武俠劇的武俠味多體現於其音樂。

幾乎每部香港經典武俠劇的主題曲及插曲都成為傳唱一時的金曲。不但主題曲插曲切合故事情節和意境,就連配樂都應情應景,這些武俠音樂恰到好處地烘託著武俠劇的氣氛,所謂的武俠味,更多的指向香港武俠劇的配樂。這些武俠音樂充滿古典韻味但又不失現代的節奏感,或鏗鏘有力,或氣勢磅礴,或深情款款,或哀怨婉轉,無一不跟著劇情的走向而為劇情服務。

《鐵血丹心》、《難念的經》、《換到千般恨》、《留下我美夢》、《世間始終你好》等至今都是膾炙人口的武俠歌曲。

而大陸的武俠劇音樂沒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風格,除了張紀中版《射鵰英雄傳》主題曲《天地都在我心中》和2006版《神鵰俠侶》的《江湖笑》之外,能讓我記起的武俠劇音樂幾乎沒有幾個,再就是《笑傲江湖》的"咿呀"(我都沒記住歌名)。

三、武打動作。香港武俠從六十年代形成雛形至八十年代達到頂峰,期間經歷了十幾年的打磨,他們形成了一套非常規範的系統,武行和武術指導成為香港影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設計的動作都是多年的拍攝經驗積累而成的碩果,到了八十年代,武打動作節奏明快、動作瀟灑利落,極具觀賞價值。

大陸武俠劇誕生時間較晚,早期的《甘十九妹》和《白眉大俠》,劇中的武打動作更像是從戲曲裡的武戲演化而來,看起來非常綿軟無力,很尷尬的感覺。

直至後來大陸經濟迅猛發展,請來了香港的武術指導,拍攝的武俠片從武打動作上來看基本上沒有了之前的問題。

四、場景。香港武俠明顯輸於大陸武俠劇之處正在於此,TVB的摳門是出了名的,而大陸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製作單位都能找到實力較為雄厚的贊助方,取景向來都宏偉大氣,《笑傲江湖》除了製作精良,更像是一部風景篇,充分展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豪氣衝雲天的中華好兒女。

相比之下TVB的武俠劇置景簡陋,最常被人拿來取笑的是塑料瀑布,但儘管如此,依舊未能影響香港武俠整體的精彩。

五、意境。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謂武俠劇的意境,也正是我在文章剛開始時提到的那三個字——武俠味。武俠味,是通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展現,以及貼合的音樂、行雲流水的武打動作綜合形成的一種感覺,你可能很難去描述清楚, 但又感覺真實存在的一種意象的感覺。

而最能喚醒武俠味的顯然是香港武俠劇的音樂。古風的曲調,氣勢豪邁的歌詞,都使江湖之氣衝屏而出,氣勢磅礴的音樂配以節奏感超強的武打鏡頭,大概這就是我們用具象的方式所能描繪出來的武俠意境。

六,造型,香港武俠劇的造型其實是加入了很多時尚元素的,無論是裝束還是髮型,都突破歷史的限制,在歷史的基礎上又添加了現代的元素,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造型上予以表現。

83版《射鵰英雄傳》裡曾江的黃老邪,一頭黃白相間的鬚髮和誇張的黃色眉毛更加表現出黃老邪性格中「 邪」的一面,而梅超風的黑色髮帶對她雙目失明後孤僻又狠戾的性格起到了更強的烘託作用。95版《神鵰俠侶》楊龍再見時楊過鬢邊半白的頭髮,不但增加了滄桑感,更添了幾分俠士的厚重感和瀟灑之意。

對大陸劇的武俠造型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好好的一部《射鵰英雄傳》卻生生地讓造型師給毀了一小半。周迅的黃蓉比翁美玲的看上去更冷靜智慧一些,但她的造型我實在不敢恭維,不知道是不是造型師吃錯藥了。毫無靈動之意,反而減弱了演員本身的靈氣。

值得稱讚的也只剩下楊麗萍版梅超風了。

事實上,不吹不黑,我是七零後,我喜歡83版《射鵰英雄傳》但我也能看到這版的缺點。如果整體比較的話,83版的製作水平是不及2003李亞鵬版的,尤其草原部分,83版簡直不忍直視,因為我是內蒙人,當然這個問題,我將另寫文章加以說明,這裡不再深究。

基於以上六點,大陸武俠除了在取景上整體優於香港武俠之外,其餘幾乎是被香港武俠碾壓的,當然也有個別作品可以拿來與香港武俠一戰,但整體上來說大陸武俠是差強人意的。

儘管香港武俠自成一派,風行了整個華語影視圈,但在進入2010年後,武俠劇作為一種影視題材已經走向徹底的衰落,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都已呈現斷層態勢,新拍的武俠劇雖然場景宏大服裝豔麗,但演員的演技浮誇,配樂千奇百怪,劇情更是胡編亂造,近期播出的《鹿鼎記》更被網友噴成了篩子。

武俠劇輝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仙劍、玄幻、穿越……。

其實這並不奇怪,正所謂盛極必衰,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況且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潮流和文化產品,在大陸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今天,勢必會帶來文化繁榮的景象,武俠文化作為曾經香港的主流文化元素隨著香港經濟的衰退而沒落,這實在是大勢所趨。

武俠小說和武俠劇已不再是當下這個時代的主要流行元素,它只能作為一種懷舊的文化形式被人們所欣賞和懷念。而那些活在武俠劇中公平公正,武藝超群,義薄雲天,鋤強扶弱的俠士們,將留存於人們的心裡,作為成年人的童話將一直被懷念。

大陸新武俠

相關焦點

  • 從TVB《開心速遞》,看香港武俠劇發展史
    TVB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如今已經播到近1100集,收視也經常超過黃金時段的兩線劇集,可以說《開心速遞》一路從「鬼片」演到了「家族恩怨」,劇中人物也是各有特點。其中劇中幾位老牌演員都曾多次演過當年香港武俠劇的經典人物。
  • 30部豆瓣8.0以上經典武俠劇,TVB佔比近一半,大陸七部上榜
    當一個又一個新劇刷新我們的底線之後,我們越發懷念以前的經典,為什麼以前技術那麼落後,還能拍出那麼經典的武俠劇?而如今的時代,卻難覓一部好劇?評語:傳世武俠經典,見證一個激情時代,讓你找回逝去的武俠記憶,萬裡長城永不倒!1983年,該劇成為第一部引進大陸的港臺電視劇,掀起一股誓不可擋的武打片風暴。先是在廣東電視臺首播,之後在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地電視臺播放。每周播出時收視率極高,盛況空前。
  •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香港TVB計劃開始第二輪金庸劇的翻拍,但由於八十年代拍攝的一系列金庸劇過於經典,無線高層考慮到如果再次翻拍金庸劇,能不能讓觀眾買帳,收視率能不能有保障,鑑於此,TVB在正式翻拍金庸劇之前,先從金庸小說中挑選了幾個人物擴展故事改編成電視劇,以考察觀眾們對翻拍金庸劇的反映。
  • 香港亞視十大經典武俠劇,看過五部以上的人都已經老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香港兩大電視臺「TVB」和「ATV(亞視)」!TVB拍攝過眾多經典的武俠劇,大家想必是十分熟悉!雖然如今亞視已不復存在,但對於ATV(亞視)曾經拍攝過的經典武俠劇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簡略整理出十部ATV的經典武俠劇,看過五部以上的相信都已經老了!
  • 90年代風靡一時的新加坡武俠劇,每一部都是一代人心中的記憶!
    23年前這部劇是根據臥龍生三部小說合編而來,劇中三個為情所困的白髮魔女,讓人印象深刻,但要說最讓人心疼的還是戲份最多的哈瑪雅,不明白她為什麼死扭著固執的愛著那個不愛她的男人。而練霓裳的悲劇則來自她自己的性格,至少世上一直有那麼一個全心全意愛她的男人,至於易蘭珠算是結局最好的,最終和自己愛的人冰釋前嫌重歸於好。
  • 經典武俠劇大盤點,你肯定會唱主題曲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TVB經典的武俠劇。提到武俠TVB絕對是繞不開的名字,行雲流水的武打,精彩緊湊的劇情,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承載了八零九零後太多的回憶。1、《射鵰英雄傳》是香港無線電視臺出品的武俠劇,改編自金庸同名小說,由王天林監製,黃日華、翁美玲、苗僑偉、楊盼盼、曾江、劉慶基主演。
  • 恕我直言,《有翡》壓根算不上武俠劇!
    武俠劇,講述的應該是俠客們仗義走天涯的故事,可以有情感戲份,但不是主線,就拿當下的熱播劇《有翡》來說吧,整個故事的梗概是:講述了少女周翡與青年謝允砥礪成長為一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其中呢,周翡是故事主角,謝允更像是一個輔助角色,幫助周翡在武功和心智上達到成熟,有時候還要扮演保鏢的角色!一開始,很多人都是衝著趙麗穎,衝著武俠劇去追這部《有翡》,可十二集更新後,我們突然發現這部劇不算是武俠劇,而是一部古裝偶像劇!為什麼這麼說呢?
  • 這五部經典武俠劇,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看過的人少之又少
    武俠劇的黃金時代有兩個,一個是上世紀70年代末以《天蠶變》和《楚留香》為代表的新武俠,一直到80年代中期,這段期間以亞視和TVB為代表的武俠劇層出不窮,數量極多。第二個便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武俠,這個時期大陸武俠作品逐漸興起,新加坡武俠劇佔據一席之地,而亞視的衰落,武俠劇主要以TVB為主。
  • 假如1979年有AI換臉技術,香港這部長篇武俠劇定會火上加火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香港開始流行長篇電視劇,1975年始,香港佳視電視臺將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搬上熒幕,長篇武俠劇掀起了空前的熱潮。 1978年,佳視倒閉,香港三大電視臺鼎立的局面變為二雄爭霸。
  • 亞視經典武俠電視劇劇集 TVB也拍不出的武俠劇
    現在說到香港電視臺,TVB真得是可以說一臺獨立顯得有些寂寞,雖然現在港臺還有其他網絡電視平臺競爭,但比起以前與亞視ATV兩臺在香港本土相互較勁,各顯神通,有眼福的肻定是大庭廣眾。《太極張三丰》(米雪;萬梓良;楊澤霖;曹達華)關於張三丰的版本的不得不說萬梓良這個版本,童年的時候讓我追劇成迷的電視劇。
  • 《雪中悍刀行》未播先火,被許多人看好,有望成為武俠劇新標杆?
    《雪中悍刀行》是根據作者烽火戲諸侯的同名小說改編翻拍,張若昀、胡軍、李庚希領銜主演,高偉光特別主演,張天愛、李純、董潔、文詠珊、孟子義、隋俊波、于榮光、劉天佐、劉端端、邱心志、田小潔、王天辰、丁笑瀅、董顏、廖慧佳等一眾演員聯合主演的古裝傳奇武俠劇,劇情主要講述一位世家子弟徐鳳年曆經磨難最終成長為北涼王的故事。
  • 陳楚河談武俠劇新模式 《天涯明月刀》裡練刀技
    陳楚河飾演小李飛刀傳人葉開  搜狐娛樂訊 翻拍古龍八大作品的消息一經曝光,立即吸引了不少武俠迷和媒體的注意,不少演員也隨之表達了自己對武俠劇的鐘愛雖然翻拍劇可能會對原著改編較大,但他希望自己能在細節中儘量保留一些葉開的小特質。比如說這個「老人家」的稱呼,就是劇中葉開經常提到的,表達了他對師傅李尋歡的敬重之情。  除此之外,陳楚河對葉開承上啟下的刀法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談到焦恩俊版李尋歡的刀法,他給了一個這樣的稱謂——「西部槍手式」的小李飛刀。
  • 2020年豆瓣口碑TOP15大陸劇,武俠劇僅有兩部榜上有名
    相信許多朋友和一樣,裡面的劇集最少都看了一半,畢竟這些都是今年比較火的,因為我是武俠劇迷,所以今天還是重點說這份榜單裡面的兩部武俠劇吧。《少年遊之一寸相思》是6月8號播出的,一共有43集,類型是愛情、武俠、古裝。首播第一集裡面,張雅欽飾演的蘇雲落女扮男裝造型就備受好評,被眾多網友譽為「史上最走心女扮男裝扮相」,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都會以為這就是一名男子。
  • 趙麗穎又一部古裝武俠劇,男主是陳情令的他,這對顏值也太可了!
    ,就是由吳錦源執導,我們的女神趙麗穎和現在人氣非常高的王一博兩人領銜主演的《有翡》,雖然這部劇具體的開播時間還沒有確定下來,但是,為了能看到這兩人一起出現在同一個熒幕,我是可以再等等的!那麼關於這《有翡》這部劇呢,主要是講述了女主角周翡出生在一個江湖沒落的時代,在年少時有一次意外遇險,險些喪命,被端王謝允救了下來,兩人便慢慢結下了良緣,幾年後,兩人再次相遇,也將那些隱匿在江湖的各類高手紛紛引了出來,兩人也遭到了曹賊手下的北鬥七位高手的追殺,陷入了這場危險的紛爭和陰謀當中。後來,周翡也以「破雪刀」的招數,名震於江湖。
  • 盤點那些經典新加坡武俠劇,《蓮花爭霸》上榜,第一名當之無愧!
    這些記憶中的經典武俠劇,居然都出自新加坡!下面就和小編一起重溫一下那些經典的新加坡武俠片。《蓮花爭霸》第四名:《蓮花爭霸》是1996年新加坡廣播電視局的武俠大作,96年引進內地。《蓮花爭霸》是90年代紅遍全中國的新加坡古裝武俠劇,它揉和了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與古龍先生的《流星蝴蝶劍》,風格奇詭,最後那個類似東方不敗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羅文唱的主題曲「無怨無悔我走我路」更是傳唱一時。雖然《蓮花爭霸》情節抄襲流星蝴蝶劍、東方不敗和風雲再起,有刀光劍影,有血腥暴力,有女人,也有變態和同性戀,大雜儈之嫌。但整體情節緊湊,跌蕩起伏,卻還是連貫一致的,編劇應記一功。
  • 橫山菁兒:開創武俠劇配樂時代
    橫山菁兒開創武俠劇配樂時代。網易娛樂1月11日訊 被譽為卡通之神的橫山菁兒是典型的科班出身的作曲家。他畢業於國立音樂大學作曲專業。被中國觀眾廣為人知的《英雄的黎明》、《風姿花傳》、《群雄割據》則在眾多港臺武俠影視被作為背景音樂。橫山菁兒的音樂或悽婉動人或意境宏大,裡面都與中國的民族風格非常密切。
  • 這部反套路的武俠劇,開頭男主滅了女主滿門,結尾又被女主滅門!
    而國產武俠劇就有幾個滿滿的套路,這部反套路的武俠劇,開頭男主滅了女主滿門,結尾又被女主滅門!而且男主從頭黑到尾堅決不洗白,更重要的是全程智商在線。最重要的是主角的名利心不重,最後都是想要跟女主浪跡天涯,和女主相親相愛,說是找到了人生歸宿,以前的那些都不重要。而至於女主,似乎大部分武俠劇都把女主削弱成男主的附庸,前期無論是多麼高大上或是狂拽酷炫的人物設定,一遇上男主就變成了只會談戀愛的白痴,人物設定繃得不能再崩了。而這部反套路的武俠劇就不一樣啦!
  • 《神風刀》大結局留白什麼意思 正能量青春武俠劇引熱議
    ­  由信馬國際影視(北京)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信馬國際影視(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王明軍、崔俊傑執導,秦俊傑、關曉彤、宋軼、曹駿、樓佳悅、尤浩然、王闖、冉旭、高海誠、卜康領銜主演的青春熱血武俠劇《神風刀》今日在愛奇藝收官。該劇自播出以來,不斷帶給觀眾驚喜,上線後在愛奇藝網劇熱度排名第四。
  • 特懷念電視劇《甘十九妹》,因為它是我小時候的武俠劇啟蒙
    電視劇《甘十九妹》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視劇,同時它也是我小時候的武俠劇啟蒙。這部劇,無論是人物刻畫還是感情表達,都是細膩非常。還記得那時村裡人有黑白電視機的還不算多,有時很多人會擠在一起,同時看這部電視劇。
  • 新武俠劇創新到底有多難,不是不能創新,是誰也做不到創新
    其中一個是認為,雖然武俠劇的播出給觀眾帶來一定的文化娛樂,呈現出一派新氣象,但是同質化十分嚴重,藝術創新很低,尤其是俠義情懷該怎麼具體表現,成為創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並希望新武俠劇起到對世界新文化輸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