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張一山版《鹿鼎記》的播出,相關大陸武俠劇和香港武俠劇孰優孰劣的話題再次掀起熱潮。
大陸武俠和香港武俠劇的區別是很大的,至於誰優誰劣,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恐怕需要分群體來討論,要以九零後作為分界線來劃分。
年輕人恐怕首先接受不了香港武俠劇渾濁的畫質和較為簡單的武打動作,他們更喜歡看電腦特效加持下眼花繚亂的動作和華麗的服化道及場景。當然,年輕人中也不乏香港武俠劇粉,但不佔多數。
而九零以上的老一輩人們更鍾情於香港武俠劇,有先入為主的原因,情懷和懷舊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香港武俠的精華部分,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相當有說服力的。包括現在的大陸武俠劇,也都是依託於香港武俠而衍生出來的產品。
武俠小說以及武俠影視劇從過去的七十年代起直至新千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曾經作為中國文化非常流行的元素大行其道,武俠文化在華語文化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幾年我們發現,武俠文化開始沒落了,尤其受眾最多的武俠劇更走到了沒有市場的地步。
想起武俠劇曾經的輝煌時期,不由得令人唏噓。
從七十年代由張徹和胡金銓牽頭,武俠片成為席捲華語影視圈最具吸引力的題材,武俠劇帶火了大量的影視明星,同時也帶火了粵語歌。
橫跨四十多年風行兩岸三地的武俠文化,為什麼就沒落了呢?
武俠小說,曾一度被人們稱之為成年人的童話,人們將在現實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寄託於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們,以他們暢快淋漓的生存方式去緩解現實中的苦悶。武俠小說中的行為規則更符合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和想像——這是武俠文化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武俠文化的巔峰時期,香港武俠片成為橫掃華語影視市場的王者,自1983年《射鵰英雄傳》引進至大陸後,香港武俠劇衍生出一個新詞彙——武俠味。
什麼是武俠味?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快意恩仇,是行俠仗義,是匹馬踏青山、孤劍掛腰間的俠客所獨有的灑脫和孤勇,但同樣的畫面,後期由大陸拍出的武俠劇又被人們詬病為沒有武俠味。
到底什麼是武俠味?
是氣勢磅礴又古韻十足的武俠劇配樂,是俠骨柔情剛中有柔的江湖兒女情懷,是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的武打招式,是節奏明快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是每個人物都如從書中走出來一樣的精彩演繹……
香港武俠劇以其精彩的武打動作、演員精湛的表演、應情應景的主題插曲及背景音樂而自成一派,成為當時武俠片的領軍者,臺灣、新加坡、大陸武俠始終都未能超越香港武俠劇。
僅以大陸武俠和香港武俠比較,在劇本統一的情況下,究其原因,區別在於:
一、演員。從演員的表現上來說,香港武俠劇更有古典韻味,大陸演員總感覺身上缺了些快意恩仇的凌厲感,對武俠人物的表現力總是缺了一些揮灑自如的感覺,表演起來不夠自然瀟灑。演員的選擇是內地武俠劇和香港武俠劇產生一定差距的主因之一,當然,香港演員的表演風格一定是受當時香港整體的表演體系影響的。
香港電視劇當時的製作是一邊製作一邊播放根據收視情況決定該劇要不要繼續投資拍下去,這種製作模式是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的,每個演員在拍一部劇的同時,更像是參加了一場由觀眾做考官的考試,演員們都拿出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角色,在這樣的製作機制下,培養出一批非常優秀的演員。同時也因為香港武俠誕生的時間較長,積累下了很深厚的表演經驗,也形成了武俠劇的表演風格。
但這種製作方式下生產出來的電視劇難免會因蘿蔔快了不洗泥而略顯粗糙。
二、音樂。香港武俠劇的武俠味多體現於其音樂。
幾乎每部香港經典武俠劇的主題曲及插曲都成為傳唱一時的金曲。不但主題曲插曲切合故事情節和意境,就連配樂都應情應景,這些武俠音樂恰到好處地烘託著武俠劇的氣氛,所謂的武俠味,更多的指向香港武俠劇的配樂。這些武俠音樂充滿古典韻味但又不失現代的節奏感,或鏗鏘有力,或氣勢磅礴,或深情款款,或哀怨婉轉,無一不跟著劇情的走向而為劇情服務。
《鐵血丹心》、《難念的經》、《換到千般恨》、《留下我美夢》、《世間始終你好》等至今都是膾炙人口的武俠歌曲。
而大陸的武俠劇音樂沒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風格,除了張紀中版《射鵰英雄傳》主題曲《天地都在我心中》和2006版《神鵰俠侶》的《江湖笑》之外,能讓我記起的武俠劇音樂幾乎沒有幾個,再就是《笑傲江湖》的"咿呀"(我都沒記住歌名)。
三、武打動作。香港武俠從六十年代形成雛形至八十年代達到頂峰,期間經歷了十幾年的打磨,他們形成了一套非常規範的系統,武行和武術指導成為香港影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設計的動作都是多年的拍攝經驗積累而成的碩果,到了八十年代,武打動作節奏明快、動作瀟灑利落,極具觀賞價值。
大陸武俠劇誕生時間較晚,早期的《甘十九妹》和《白眉大俠》,劇中的武打動作更像是從戲曲裡的武戲演化而來,看起來非常綿軟無力,很尷尬的感覺。
直至後來大陸經濟迅猛發展,請來了香港的武術指導,拍攝的武俠片從武打動作上來看基本上沒有了之前的問題。
四、場景。香港武俠明顯輸於大陸武俠劇之處正在於此,TVB的摳門是出了名的,而大陸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製作單位都能找到實力較為雄厚的贊助方,取景向來都宏偉大氣,《笑傲江湖》除了製作精良,更像是一部風景篇,充分展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豪氣衝雲天的中華好兒女。
相比之下TVB的武俠劇置景簡陋,最常被人拿來取笑的是塑料瀑布,但儘管如此,依舊未能影響香港武俠整體的精彩。
五、意境。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謂武俠劇的意境,也正是我在文章剛開始時提到的那三個字——武俠味。武俠味,是通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展現,以及貼合的音樂、行雲流水的武打動作綜合形成的一種感覺,你可能很難去描述清楚, 但又感覺真實存在的一種意象的感覺。
而最能喚醒武俠味的顯然是香港武俠劇的音樂。古風的曲調,氣勢豪邁的歌詞,都使江湖之氣衝屏而出,氣勢磅礴的音樂配以節奏感超強的武打鏡頭,大概這就是我們用具象的方式所能描繪出來的武俠意境。
六,造型,香港武俠劇的造型其實是加入了很多時尚元素的,無論是裝束還是髮型,都突破歷史的限制,在歷史的基礎上又添加了現代的元素,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造型上予以表現。
83版《射鵰英雄傳》裡曾江的黃老邪,一頭黃白相間的鬚髮和誇張的黃色眉毛更加表現出黃老邪性格中「 邪」的一面,而梅超風的黑色髮帶對她雙目失明後孤僻又狠戾的性格起到了更強的烘託作用。95版《神鵰俠侶》楊龍再見時楊過鬢邊半白的頭髮,不但增加了滄桑感,更添了幾分俠士的厚重感和瀟灑之意。
對大陸劇的武俠造型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好好的一部《射鵰英雄傳》卻生生地讓造型師給毀了一小半。周迅的黃蓉比翁美玲的看上去更冷靜智慧一些,但她的造型我實在不敢恭維,不知道是不是造型師吃錯藥了。毫無靈動之意,反而減弱了演員本身的靈氣。
值得稱讚的也只剩下楊麗萍版梅超風了。
事實上,不吹不黑,我是七零後,我喜歡83版《射鵰英雄傳》但我也能看到這版的缺點。如果整體比較的話,83版的製作水平是不及2003李亞鵬版的,尤其草原部分,83版簡直不忍直視,因為我是內蒙人,當然這個問題,我將另寫文章加以說明,這裡不再深究。
基於以上六點,大陸武俠除了在取景上整體優於香港武俠之外,其餘幾乎是被香港武俠碾壓的,當然也有個別作品可以拿來與香港武俠一戰,但整體上來說大陸武俠是差強人意的。
儘管香港武俠自成一派,風行了整個華語影視圈,但在進入2010年後,武俠劇作為一種影視題材已經走向徹底的衰落,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都已呈現斷層態勢,新拍的武俠劇雖然場景宏大服裝豔麗,但演員的演技浮誇,配樂千奇百怪,劇情更是胡編亂造,近期播出的《鹿鼎記》更被網友噴成了篩子。
武俠劇輝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仙劍、玄幻、穿越……。
其實這並不奇怪,正所謂盛極必衰,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況且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潮流和文化產品,在大陸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今天,勢必會帶來文化繁榮的景象,武俠文化作為曾經香港的主流文化元素隨著香港經濟的衰退而沒落,這實在是大勢所趨。
武俠小說和武俠劇已不再是當下這個時代的主要流行元素,它只能作為一種懷舊的文化形式被人們所欣賞和懷念。而那些活在武俠劇中公平公正,武藝超群,義薄雲天,鋤強扶弱的俠士們,將留存於人們的心裡,作為成年人的童話將一直被懷念。
大陸新武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