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說文解字

2020-12-16 紅講文化

人們常說「醍醐灌頂」,「醍醐」是什麼東西。

有一個很常見的成語叫「醍醐灌頂」,形容一個人突然明白了什麼,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意思差不多。「醍醐灌頂」這個成語人人都會用,但要問「醍醐」是什麼東西,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醍醐有三個意思,一是美酒,二是從奶酪裡精煉出來的油,三是佛性。表面上看這三個意思毫不相關,但其實它們關係密切,一環扣一環。「醍醐」這兩個字雖然生僻,但它

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酉字旁。在甲骨文裡,「酉」字的字形就是在一口大缸裡加上液體,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酒罈子。「酒」這個字就是水+酉。所以說,如果一個字是酉字旁,它多半跟酒、酒罈有關,比方說釀、酗、酥、醬。

而「醍醐」兩個字都是酉字旁,可以確定也和酒有關。但這兩個字的出現時間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很早的古書就有「醍」,但很晚之後才出現「醐」。「醍」的意思就是酒,而且主要指古代的一種紅酒。《周禮·酒正》篇記載了先秦時代釀酒業的發展,裡面記錄了古代的五種酒,按照清濁排序,「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這五種齊就是五種酒,一號泛齊是最濁的一種酒,二號醴齊清濁相交,三號盎齊是白酒,四號醍齊是是紅酒或者黃酒,五號沈齊是清酒,是裡面最清的一種。所以「醍」就是古代的一種酒,出現的時間非常早。而「醐」就很特殊了,在「醍」字誕生的年代,並沒有「醐」這個字,中國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裡都查不到這個字,而直到南北朝的古書裡才記載了這個字,而且它只有唯一的意思:醍醐。今天的《現代漢語詞典》也是,如果你去查「醐」這個字,它會告訴你——請參考詞條「醍~」。

南北朝的史書裡最早出現了「醍醐」,是一種絕世美食,就是指從酥酪中提制出的油。這個東西最早不是我們漢族人發明的,而是周邊一些少數民族。《魏書·西域列傳》裡就記載,西域的悅般國有個風俗,每個人都要把頭髮剪成和眉毛平齊,然後在頭髮上塗上醍醐,一頭秀髮閃閃發光。可以看出悅般國人很有創造力,把奶油當啫喱水用。

醍醐因為是精煉出來的油,所以它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古書記載說:「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佛經《大般涅盤經》記載:「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不管怎麼提煉吧,總之是個高精度的複雜工程,只有經過了這些繁瑣的過程,才可能提煉出醍醐這種絕世美味。正是因為醍醐的這個特性,它又有了第三個意思——佛性。

南北朝到唐代是佛教在中國迅猛壯大的時代,很多佛經傳入中國需要翻譯。其中梵文裡有個詞叫「mandala」,音譯為「曼陀羅」,但光音譯不夠,還需要一個漢語詞彙來意譯。mandala的意思是一切聖賢、一切功德的聚合之處,佛教裡引申為本質、精髓、佛性。而不管是本質、精髓還是佛性,都不是表面的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挖掘、修行、領悟才可以得到。唐朝僧人在翻譯mandala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東西和mandala要表達的意思特別吻合,這個東西就是醍醐,因為領悟佛本和製造醍醐一樣難。

這麼一來,醍醐作為一個對梵語的翻譯詞,就有了第三個意思——佛性。而「醍醐灌頂」也是建立在這個佛教含義之上,意思是佛學的真諦好像突然降臨到了頭上,一下子都明白了。這個成語第一次出現是在《維摩詰經講經文》裡:「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這就是「醍醐」的意思,它原先指一種酒,後來指奶酪精煉出來的一種美食,再因為它的精煉程序複雜而代指佛性。這三個意思看起來不相關,實際上是一環扣一環的。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懷念許慎
    提起《說文解字》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應該還有一部分人看過,但是你知道它的作者嗎?還有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嗎?《說文解字》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它的價值不僅限於解說漢字,研究漢字本身,可以說《說文解字》是東漢末以前的百科全書。說文六書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 許慎與說文解字
    許慎花費至少二十一年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使漢字的形、音、義趨於規範。尊許之學者,稱許慎為「許君」,稱《說文解字》為「許書」,稱其學為「許學」。許慎對漢語文字學做出了傑出貢獻,被尊稱為「字聖」。《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現已失落,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分享】《說文解字》簡介(附「《說文解字》相關學習資料流通說明」)
    遂歷時十多年,終於寫成《說文解字》這部文字學巨著。 收錄字數《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說文篇目《說文解字》內容共十五篇,其中一至十四篇為文字解說,十五篇為敘目,每篇都分上下。
  • 篆刻打基礎:《說文解字》裡的第一個漢字
    (一)《說文解字》裡說:「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古人認為,天地是從一開始的,「一」蘊藏著無限大的能量,從無到有,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由「一」生出。後面大量的漢字跟「一」有關係,遇到的時候再說。
  • 《說文解字》數位化:推動經典現代化轉型
    原標題:《說文解字》數位化:推動經典現代化轉型  「盥洗室」的「盥」字怎麼讀,是什麼含義?恐怕不少人答不上來。但如果查這個字對應的篆文,再結合《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就容易理解了:「澡手也。從臼水臨皿。」
  • 《說文解字》可以高大上玩耍,你知道嗎
    如今,遇到類似問題,我們可不必翻閱「大部頭」工具書,只要這個字在《說文》中有收錄,輕鬆登錄「數位化《說文解字》」平臺檢索一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8月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數位化《說文解字》研究與應用平臺」在北京師範大學正式發布。將《說文》及其歷代研究成果數位化,對漢字研究和教育的意義何在?
  • 造字 |《說文解字》裡那些有趣的古漢字
    「六書」之名雖不是許慎獨創,但他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內容作了全面的闡述,並用他的「六書理論」分析了《說文解字》中收錄的漢字,從而揭示了漢字形體結構的系統性和規則性,建立了漢字的形義體系。現在通常使用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採用的是班固的次第和許慎的名稱與界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jié qū),日月是也。
  • 《說文解字》第96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藍」是什麼?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zū。給的解釋是:「酢菜也」關於酢,王筠的《說文句讀》說:「酢,今作醋,古呼酸為醋,酢菜猶今之酸菜,非以醋和之。《聲類》:『菹,藏菜也。』《釋名》:『菹,阻也,生釀之,使阻於寒溫之間,不得爛也。』」說得很清楚,所謂的菹,不是酸菜,而是把菜醃製起來,酢菜是醃菜的意思。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有朋友從後臺留言,說《說文解字》系列文章純屬八股文,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只是回復他:「這一類文章你怎麼會看成是八股文呢?」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 《說文解字》第72課:古文字裡的「掃帚菜」?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2課,講的「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如圖:這個字有四個讀音,(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讀音wěi。給的解釋是「艸也」,顯然,它就是一種草,具體什麼草,沒有資料可以證實,只能暫時存疑。在《本草綱目.果部.芡實》部有:「(芡)其莖謂之蒍,亦為芟」。也就是說,蒍就是芡的莖。芡,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就是現在飯店裡說的「雞頭菜」杆,樣子如圖:
  • 生僻字——「醍醐灌頂」
    成語故事醍醐灌頂醍醐灌頂:讀音(tí hú guàn dǐng),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維摩詰大居士)聞名已如甘露入心,和他共語,即如醍醐灌頂一般,能獲得大智慧。比喻此大居士功德無上,智慧圓滿,辯才無礙。如維摩詰所說經中所說: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諮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 博雅小學堂經典課程《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出書了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孟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雅《給孩子的說文解字》導師時隔3年,博雅小學堂經典音頻課《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終於出書啦!!!03讀懂漢字,以《說文解字》為底稿在漢字的歷史上,有一部不可忽略的巨著,那就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許慎為一代大儒,貫通儒家經典,在當時有「五經無雙」的美譽。
  • 《說文解字》第11課:帶「示」的漢字,都有這些意思
    《說文解字》釋作:「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就是祭祀用的生肉,只是用蜃來盛裝,所以叫「祳」。那麼,理解這個字,就一定要理解「蜃」,《說文解字》稱蜃為:「雉入海,化為蜃。」它的本義是一種大蛤,另外的引申意義還較多,這個字在在作為祭器這個意義時,就是指「腹部畫有蜃形的漆尊」。用這種漆尊來盛裝祭祀用的肉,所以這種肉叫「祳」。
  • 《說文解字》第五課:不是簡化字的漢字,每一個字都大有來頭
    因為《說文解字》中「示」部的漢字幾乎都是跟神明有關的,所以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在先民們表達神明的漢字堆裡打轉,今天介紹下面這6個漢字:(今天的6個漢字)1、禔。《說文解字》裡稱祇是:「地祇提出萬物者也。」表示跟土地有關的神明。祇字有兩個讀音,當經是「只」的異體字時,讀zhi三聲,如,祇有;表達來自土地的神明時,讀qi二聲,如神祇。4、秘。這個字一般的字書解釋都是通「秘」,音義皆同。《說文解字》裡對這個字的解釋就只有兩個字「神也」,疑問相同,既然已有「神」字,為何還要再造一個「秘」字來表達神呢?
  • 一天一個成語:醍醐灌頂
    【成語名字】醍醐灌頂【成語拼音
  •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六課:先民從神明崇拜向祖先崇拜轉化又造了幾個字
    我們今天接著說《說文解字》,要注意,「說文」和「解字」是兩回事,「獨體曰文,合體曰字」,我們看《說文解字》有9353個漢字,其實其中只有獨立的「文」470多個,《說文解字》為了湊齊「六九」之數,把一些「」字也列為部首,湊成了540部,其實,合體的「文」都該叫做「字」,除了直接畫出來的獨體「文」計「470」多個外,其他都是由「文」組合而來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