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1994年這首歌唱遍了全國各地,也讓人們認識了林依輪,因此這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也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
隨著時間的流逝,林依輪已然從一個男孩變成了一位父親,而他也將生活的重心從事業轉到了家庭當中,其中他最成功的地方莫過於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大兒子林子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他以優秀的成績考進了全美第一的設計學院,而且還獲得了獎學金。
但林依輪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他曾經將自己的大兒子送到《變形記》接受歷練,算是給孩子過成人禮,可見林依輪的教育觀念是希望孩子能全面發展。
成為學霸更重要?林依輪可不這麼認為,二兒子林子軒是一名國際男模,外表英俊帥氣的他,3歲開始學習英語,5歲在鋼琴上就已經小有成就了,17歲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賞識,成為了一個冉冉升起的明星。
林依輪在教育上的成功,讓很多父母不禁羨慕不已,也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是經濟條件支撐的結果,像普通人是很難達到的。
不得不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雖然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走向世界,但每個孩子都應該完成自我蛻變,而這離不開父母的教育,那家庭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愛,那麼,愛是什麼?
保羅曾經說過,愛是人存在的方式,普通的愛應該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尊重平等的,在此基礎上,父母要教孩子去體會愛,去愛別人,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雲說,父母對孩子愛的教育有兩個層次,第一是父母要在物質上支持孩子,在精神上理解他們。
第二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去學會愛別人,兒童的學習過程,其實是模仿父母行為的過程,孩子怎樣去愛,是他在家庭環境中體驗出來的結果。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將注意力放在成績上,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要負主要責任。
現在,很多孩子都表現出來自私的行為和想法,這種情感的缺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孩子的學習任務很重。
因此有些家長就會錯誤理解教育的本質,認為孩子能有一個衣食無憂的未來,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家庭中的愛與理解卻成為了一種奢望,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只是一個冰冷的機器,沒有感受和愛的能力。
二是對孩子溺愛的問題,很多父母想要把最好的物質條件給到孩子,因此總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放任自流,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
出現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父母錯誤的引導造成的,這是一種愛的剝奪,很難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情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基礎教育,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而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孩子獲得幸福,獲得發展,而不是單純地追求世俗上的成功。
因為成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事件,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應該為孩子建立一個明確的道德底線。讓孩子在10歲之前完成道德教育的學習,也就是教會他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孩子在2歲之前,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感;2-4歲,要敢於和孩子說不,並及時糾正他的偏執行為和想法。
5-10歲要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念,到了10歲以後,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尊重,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