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2020-09-03 堅定的錫兵6

教育家張伯岑說過:「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沒有幾個人真懂教育的本質。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辦學校,最早搞社會化教育的國家,但今天的中國人,懂教育的真沒幾人。  

我們先看看兩位德國人到底是怎麼評價中國教育的。  

01  西洛特:中國教育除了教會孩子考試,別無所有  

第一位德國人叫西洛特,在蘇州一所私立學校當外教八年。西洛特說他「一輩子也無法在中國看到真正的教育。」西洛特認為,中國教育是把人最珍貴的年華,付給毫無意義、毫無發展價值的學習內容上,而捨不得花費一點時間去討論和思考,記憶成了學習的方法,高壓成了教育的手段,無縫對接式的保護成了成長的措施,「這種負成長的教育模式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是對人類的極大犯罪。」  

為什麼這樣說?  西洛特在中國看到4歲的孩子背誦拼音,5歲的孩子做加減法。而在德國,8歲的孩子只會播種,栽花,除草,簡單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是,如果比較18歲以後的實際能力,德國孩子可能比中國28歲的成年人更強。  

從幼兒園起,中國的學生就不斷被灌輸的宏大敘事的政治教育,這些政治教育對幾歲至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其實就是天書,除了應付試卷上的標準答案,並無實際的作用和意義。中國義務階段教育所培養的,除了考試能力超強,並沒有多少關於人文和邏輯能力的培養。人文是人格的基礎,沒有人文,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沒有健全的人格又拿什麼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  

西洛特還認為,中國用無縫對接的安全保護取代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本質是完全放棄了安全教育。中國學生自進校門到出校門,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師看著,下一個老師不到,上一個老師不能離開,就像看管羊圈一樣。放學時,離學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長及形形色色的車輛在等著接孩子。孩子到家後,又被圈禁在房間裡做作業,吃飯,睡覺。這樣的生活至少要持續15年之久。15年之後的孩子,固然已經長大,但是,離開學校和父母,他們一片茫然。除了知道如何考試和答題,他們一無所知,一無所能,連洗衣做飯這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沒有。  

02  盧安克:教育就是愛和陪伴,是教會孩子聽到自己的心,是讓孩子找到歸屬感  

第二位德國人叫盧安克,在中國廣西的偏遠山村義務支教超過十年。盧安克2001年來到廣西板烈村支教,起初還引起過地方部門的警覺,後來因為確實「很老實」,得以在這個小山村長期安定下來。  

盧安克不拿一分錢工資,也不在學校教職工名冊上。盧安克上課不用課本,他的教學就是陪孩子們一起爬樹,在泥巴裡打滾,玩泥巴,抓泥鰍,設計河壩,甚至花幾個小時去犁地。當然,有時也帶孩子拍科幻劇。  

比如媒體常常提及盧安克帶領學生們拍攝科幻電視劇《心鏡》的情景。孩子們變成一個劇組,自己製作道具,並分別表演不同的角色。一個叫牙韓運的男孩扮演主人公容承,他的超能力不是來自於武力,而是來自於他能夠承受每一派的人對他的羞辱、打罵、欺負。盧安克告訴牙韓運同學說,他扮演的這個角色要表現的是「人的強大不是徵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  

盧安克還說,教育的目的不是改變,而是愛和陪伴,「只要我們放棄掉對『什麼是好的』的想法,通過觀察,我們能找到最符合他們的角度」,「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才是美好的、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盧安克還認為,人與人不應該比較或者通過比較來表現進步,而應該尋求一種歸屬感。紀律固然可以帶來秩序,但那是被動的。只有一個人歸屬一件事情,一群人,一個社會,才會有認同,才會有發自內心去照顧它的願望。能夠提供「歸屬感」的東西,便是「創作」,便是「玩耍」,是活出生命本身的色彩。  

在板烈村,盧安克也遭到過質疑。有些家長覺得盧安克帶著孩子們「不務正業」,玩野了,為此找校長理論。 2013年的冬天,盧安克離開了他支教十年的小山村。離開之前,他破例接受了央視《看見》節目柴靜的採訪。那期節目叫《告別盧安克》。柴靜在她的博文中寫道:「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只要這樣的傳遞和喚醒不停止,我們就不會告別盧安克。」  2016年,在盧安克離開三年之後,有媒體來到板烈村,尋訪盧安克支教十年,是否還留下什麼「痕跡」。記者碰到了曾主演過科幻劇《心鏡》並參與道具製作的牙韓運。如今他已是翩翩少年,進入城市讀大學,選的是汽車維修專業,發動機拆裝讓他樂此不疲。牙韓運認為,這和他當初在科幻劇中搞的那些道具有點像。記者還碰到了村中一位喜歡畫畫的女孩子,盧老師的教育讓原本羞澀的她變得活潑。村子裡的人們普遍認為,好奇心和信心,是盧安克留給孩子們的財富。  

板烈小學的牙校長如今也在思考盧安克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有的孩子敢拿毛筆在盧安克臉上畫畫,盧安克不慍不怒?一位村民說:盧安克一個外國人都來無私地教我們的小孩,想一想,我們也應該陪在我們小孩的身邊,但是由於生活又迫不得已。  

在做完《告別盧安克》那期節目後,柴靜還在博文中寫道:「盧安克給人的,不是感動,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他讓你呆坐在夜裡,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樣的生活?」  

03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問題在於,什麼叫成人,如何成人?不成人又如何成才?  

成人,既然是要成人,首先當然要搞清楚什麼才是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具有人性而非動物性。什麼又是人性?人性有兩個方面,一是理性,二是感性。是人都會有思想,有情感,有愛。人類整個的知識大廈,說到底就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基於思想能力的理性認知,二是基於情感和愛的人文情懷。  

理性認知就是科學和技術。人文情懷則是情感和愛,是文史哲的知識和常識,是基於人文認知的道德自覺。理性認知,就是邏輯認知能力以及基於邏輯構建的整個人類科學知識的邏輯體系。沒有邏輯,就沒有科學。  

中國教育真正的問題,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是重科學教育,輕人文培養。二是科學教育只強調死記硬背,並沒有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重科學,輕人文的後果是嚴重的。科學知識再豐富,如果沒有人文基礎,人就會變成被理性武裝的動物。這種人可能是「才」,但缺了「人」這個前提,其「才」通常表現為破壞力而非建設力。越有「才」,破壞力就越大。  

科學教育不注重邏輯能力培養的後果也很嚴重。中國的所謂人才多數隻具備依樣畫葫蘆的學習和山寨能力,不具備創新能力。為什麼?正是因為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啊。一切科技的發明,說到底都是邏輯運算和推演的結果。沒有邏輯思維,思想力其實只相當於狗。你只要注意觀察,就會發現狗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其實很多時候比人強的。  

為什麼兩位德國人都強調教育始自對人性的關懷?因為理性和感性,邏輯思維和人文情懷,是人性的本質內涵。不關注和發掘人性,不讓孩子在陪伴和關愛中體驗人性,不讓孩子在與世界和社會的交互中體驗人性,一切書本的知識都會變成毫無活力的,僵死的文字符號存在於大腦中,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不僅激發不了思想力和創造力,甚至還會使人變成神經不正常的「孔乙己」。  

教育的本質就是呼喚人性,既啟發孩子的理性思維,更注重孩子的人文關懷。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更應該如此。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文:丹尼爾 | 圖:Pinterest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什麼是好的教育?
  • 教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最無私的喚醒
    是從生命的另一個角度的解釋,中國文化只說人命於天,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駐足歲月的河邊,看日子從遠方悠然走來,又毫不停歇地靜靜走向另一個遠方。我只是一個俗人,不想去追究生命到底是什麼?
  •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得先有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如果沒有盲人學校那些老師對安妮·莎莉文的悉心教育,安妮·莎莉文有能力如喚醒海倫·凱勒的天性嗎?最好的教育就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安妮·莎莉文對海倫·凱勒的教育模式正是對這一理論最好的驗證。而喚醒靈魂的方式,就是接納包容以及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愛。
  • 橙哲學堂: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國際教育在最近的幾年蓬勃發展,相應的課外學術輔導機構也汲取到養分成長了起來。 家長和孩子面對這一現象,會不知所措無法抉擇。我們也陸續被問到:橙哲是誰?我為什麼要選擇你們? 在此用這篇文章一一回答你們。
  •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程盟超/攝這篇報導沒有說混合教育和牆中洞實驗,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說是有失公允的。(這個項目)背後是一個公司在運作。一個直播班收費7萬元,建衛星設備要30萬元。科技是把雙刃劍。解決了一個教育不公平,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教育不公平。不過我最擔心的並不是網校收費問題,畢竟是商業社會。
  • 走出象牙塔去新疆支教: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他們常常思考的問題。講臺帶給他們磨練與成長,他們說,教師這個職業雖然辛苦,但也讓他們學會了很多,有了不少成就感。章林昱和學生們一起■ 章林昱: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中心小學一過周末學生又不會了,我有很深的挫敗感。2017年7月15日,剛從倫敦大學畢業的章林昱第一次到雲南。
  • 大學生信仰教育: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關於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徑的思考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發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必然地帶來精神的愉悅,兜裡越有錢,反而思想越空虛,財富越積累,精神反倒越迷茫。於是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機」的問題。  其實,我們的信仰教育是不缺乏的。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都在接受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信仰教育。
  • 萌說新語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雲和靈魂,好教師自然也沒有固定模式。風格可以不同,大道一定相通,那就是要把熱情和責任奉獻給學生。
  • 釣竿與釣技,哪個更勝一籌,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它帶給人的溫暖,極具教育意義。 它被喻為一件純粹的藝術品 西班牙文化部甚至將此片 列入教育行業必看短片之一這就是《小繩子》創造的奇蹟 從第一幀畫面開始 到最後一個音符結束 每個時間的流逝都緊緊攥住觀眾的心 真正的教育,不是苦讀多少本書,解開多少算式亦或考取多麼高的學位;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 雅思貝爾斯: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麼是教育?
  • 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發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必然地帶來精神的愉悅,兜裡越有錢,反而思想越空虛,財富越積累,精神反倒越迷茫。於是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機」的問題。
  • 中國好教師何長貴:真正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019年12月12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中國網教育頻道承辦,北京京師匯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聚贏恆遠 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禮讚70年,築夢新時代」2019年度中國好教育頒獎盛典在北京召開。
  • 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火,是喚醒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大腦,而是點燃心火。」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新華社發  感恩教育是一種體會和感悟。在真實生活的場景中,觀摩和體會父母、老師以及身邊每一位需要感謝的人的付出與勞作,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感悟和收穫。老話兒說得好,「寒門出孝子」,貧寒人家的孩子更早地參與到生活中去,「貼身」觀察父母工作的艱辛,在情感上理解了父母的難處,從而從小就懂得感激父母,願意為父母分擔生活的重擔。
  • 抗疫期間,讓我明白了:教育是靈魂的喚醒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傳授生存之道,處事之道,「育」在《玉篇》裡說:」育,生也。&34;生養&34;生育",我是這樣去理解的,育,更多的是培養,撫育,教育就是教給別人生存生活的能力,是其有一顆「向善」之心,「明理」之心,「善辨」之心。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
  • 聽一個靈魂被喚醒的故事
    去遠方 / 生活的藝術 / 周末讀詩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
  • 教育是靈魂的喚醒師,而不是雕刻師
    蘇格拉底有一個故事,他曾經問自己的父親,如何做一個好的雕刻家,他的父親指著眼前的一個石獅子說,就拿它來說吧,我並不是要雕刻他,而是要喚醒他。雕刻意味著它是一塊石頭,而喚醒意味著給它賦予了靈魂。雕刻意味著被動,而喚醒意味著內心的主動。那麼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喚醒它還是雕刻它呢?
  • 教育是靈魂喚醒靈魂的幸福旅程!
    在不忘初心,尋根教育的探索中,我堅定地認為:幸福便是教育的根本!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尋幸福,傳播幸福,就是我們根的任務!幸福是什麼呢?比如認識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本就是一個充滿痛苦的追求過程,有挫折,有不平,有不理解,這些都不能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當你經歷的時候才能安然處之。作為一名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真正認識我們工作的意義:擔負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重任!影響著下一代的人生幸福!……而教育這個過程將充滿酸甜苦辣的付出,需要不斷的學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