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去新疆支教: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對首都師範大學大四學生王姝傑來說,即將到來的9月10日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個教師節。一個半月前,她和同學們來到了新疆,做起了支教老師。

章林昱,進入老師的角色

在西部一些艱苦地區,還有很多剛剛在北京走出象牙塔、甚至是在國外留學回來的年輕人,將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鎖定在了支教崗位上。北京晚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在雲南、新疆支教的年輕老師,聽他們講述第一次正式站上講臺的感受。

「怎麼成為老師?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他們常常思考的問題。講臺帶給他們磨練與成長,他們說,教師這個職業雖然辛苦,但也讓他們學會了很多,有了不少成就感。

章林昱和學生們一起

■ 章林昱: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中心小學

一過周末學生又不會了,我有很深的挫敗感。

2017年7月15日,剛從倫敦大學畢業的章林昱第一次到雲南。她不是去旅遊,而是去支教。章林昱曾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碩士在倫敦大學繼續修讀教育學。畢業回國後,她只在家裡待了兩天,就匆匆登上了飛往昆明的航班。她要去往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在鄉中心小學當一名英語老師。

為什麼會選擇去支教?「從本科到碩士,我學習的都是教育學專業。畢業前夕對自己的未來舉棋不定,既想讀博士,又覺得自己一直在學校學教育理論,沒有真正當老師的實踐經驗。這時,從一位師兄那裡了解到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於是萌生了支教的願望。」章林昱表示。父母很擔心她獨自一人去那麼遠的地方,為了說服父母,當時還在國外的章林昱一連發了五封電子郵件。

雖然學了近六年教育學,對教育理論已經很熟悉了,在正式站上講臺時,章林昱感到了很大的挑戰。自己以為很基礎很簡單的內容,學生根本不會。「第一周的課堂每天都在重複那幾個單詞,但是過了一個周末,學生又都不會了。只能重新再教,教學進度慢了很多,我有很深的挫敗感。」

一位老教師看出章林昱的窘迫後,向她傳授教學經驗:「先對學生建立正確的預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酌情縮減教學內容,不必完全拘泥於教學計劃。」於是,章林昱試著把原定一周要教的四個單詞、三個短語減少為兩個單詞、一個短語。有一位學生之前沒學過英語,讀單詞發不出音,章林昱每堂課上都對他多一些關注。每教一個單詞,她都叫孩子起來發音,再當堂糾正。三周之後,學生終於大聲而準確地讀出了單詞。「看到學生進步,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不僅為他們,也為自己,感覺自己也成長了,是一個真正的老師了。」

「來到耈街支教,不只是為了成為一位真正的老師,也想了解中國農村,了解農村學生的生存狀態。希望能對農村的孩子們產生正面的影響,因為他們對社會很重要。」章林昱說。

周敏在開學典禮上演講

■ 周敏: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壩灣民族中學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周敏,目前任教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壩灣民族中學,是一名英語老師。從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育學專業畢業後,周敏申請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來到了這裡。「記得第一次來學校,螺旋式上升的山路十八彎,讓我在田間騎腳踏車的夢瞬間破滅,從此走上了上下山靠徒步的不歸路。」周敏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

壩灣民族中學有學生2000餘人,覆蓋了周圍大小村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周敏現在教著初一年級兩個班的英語,共108人。學生中,有一半是少數民族,有傣族、傈僳族、德昂族。周敏剛到班上時,很多學生有牴觸情緒。她問誰喜歡學英語,只有兩個女生舉手。真正開始教學時,沒幾個人認識26個字母。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無疑又給周敏潑了一盆冷水。為了讓英語課有趣些,使孩子們對英語產生興趣,周敏咬著牙每天熬夜手工製作教具,常常備課到深夜,然後早上頂著黑眼圈,去教室手舞足蹈地帶著學生們說英語。但是到了寫單詞的環節,有的孩子就是怎麼都不會寫,急得周敏發了火。

「我怪他們不夠認真,辜負了我所有的努力,那時候,我常常晚上坐在椅子上發呆,帶著深深的無力感,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自己來這裡的意義。但後來慢慢想想,孩子們剛學會26個字母就背那麼長的單詞,的確要求有點高。我知道學習的成就感對一個學生來說多麼重要,我不能用對自己的完美主義,來打擊他們本來就微弱的自信心。」周敏開始鼓勵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慢慢的,孩子們開始在課堂上自己學著拼讀單詞,勇敢地舉手練習英語對話,甚至在走廊大聲喊英語,下課後努力地用基礎的句子和周敏聊天,有的學生回家還和父母說起了英語。一個學期過去,期末考試周敏班上的孩子成績在整個學校處於中上遊水平。

除了日常的教學之外,周敏還開展了各類課外項目,為學校的每個初中教室申請了一個圖書角。她還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給孩子們講述奮鬥的故事。周敏說,重重大山遮擋住孩子們看世界的眼睛,教育其實就是關心人的問題,這些孩子們的教育受限於太多的因素,他們經歷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會影響未來的人生走向。「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周敏告訴記者。

王姝傑在講課

■ 王姝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30團完全中學

我想到新疆來磨練自己,也來體驗真正的老師是什麼樣的。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國之大!和北京車水馬龍的景象完全不一樣,新疆很大很空曠,當地人說的『一會兒就到了』,其實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正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30團完全中學支教的王姝傑感嘆道,新疆的一切讓她感到很興奮。

在支教之前,王姝傑是首都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的大四學生。今年7月20日,她跟隨學校的晨曦研究生支教團到達新疆,與其他6名同學一起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為什麼要來支教?我一直跟媽媽說,可能我相對於其他同學來說比較懦弱。而且學校安排的實習期只有一個月,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教師應該做些什麼,所以我想到新疆來磨練自己,也來體驗真正的老師是什麼樣的。」 王姝傑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在來到新疆之前,王姝傑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可是到了之後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學校建設得很好,平時和同學們溝通很順暢。王姝傑所在的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校服是迷彩服的樣式,學生站隊集合都是以軍人的標準來要求。王姝傑教授高一年級的孩子。她是班主任,兼任語文老師。

每天早上天剛亮,王姝傑開始了她作為班主任的一天。「早上7點半,學生就會排隊集合出早操、跑步。新疆的7點半,跟北京的5點半差不多。」早操結束後,王姝傑跟學生一起吃飯。飯後帶學生進班,準備開始上課。從9點10分早晨的第一節課開始,一直到晚上11點10分下了晚自習,學生的生活學習,她都得操著心。「自己沒課的時候,也會跟別的老師溝通一下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一整天的時間都非常的緊。」

在新疆支教的日子才開始,剛剛正式成為老師的王姝傑已經有了不少感悟。「教師這個職業真的很辛苦,這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要在這兒做好老師,我覺得要學會服務、學會溝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很天真,知道的知識也相對較少,要俯下身去,和他們溝通。剛開始我總想管著他們,總想讓他們必須聽我的話,後來我意識到這個狀態是不對的,因為只有跟他們親近的話,他們才會跟我敞開心扉。如果是一個管理者的心態跟他們相處的話,他們會覺得壓抑,就不會跟我聊那麼多事情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謝宇航

編輯:TF0328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文:丹尼爾 | 圖:Pinterest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什麼是好的教育?
  • 援疆教師殷鑫:一個靈魂會喚醒另一個靈魂
    2018年8月作為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幹部人才來到和田開始援疆支教工作,任和田市第三中學生物教師、德育處主任。回首兩年時光,殷鑫老師克服地域、語言差異帶來的不適,積極投身到受援地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展現出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精神風貌。
  •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教育家張伯岑說過:「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沒有幾個人真懂教育的本質。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辦學校,最早搞社會化教育的國家,但今天的中國人,懂教育的真沒幾人。  我們先看看兩位德國人到底是怎麼評價中國教育的。
  •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它帶給人的溫暖,極具教育意義。 它被喻為一件純粹的藝術品 西班牙文化部甚至將此片 列入教育行業必看短片之一這就是《小繩子》創造的奇蹟 從第一幀畫面開始 到最後一個音符結束 每個時間的流逝都緊緊攥住觀眾的心 真正的教育,不是苦讀多少本書,解開多少算式亦或考取多麼高的學位;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 教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最無私的喚醒
    是從生命的另一個角度的解釋,中國文化只說人命於天,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駐足歲月的河邊,看日子從遠方悠然走來,又毫不停歇地靜靜走向另一個遠方。我只是一個俗人,不想去追究生命到底是什麼?
  • 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如此悲催的境遇裡,幼小的安妮·莎莉文心裡卻有一種要衝出救濟院的志願,她要去盲人學校讀書!我多麼感謝她啊,像一顆泥濘裡的野草,不肯對世俗的腳步低頭!在政府官員例行公事地視察救濟院準備離開的時候,她衝進離開的人群,大聲痛哭疾呼:"我要讀書!"這是對自己生命的熱愛!這是對命運的抗爭!這是對知識的渴求!如果沒有安妮·莎莉文老師,世界上還有海倫·凱勒嗎?
  •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得先有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程盟超/攝這篇報導沒有說混合教育和牆中洞實驗,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說是有失公允的。(這個項目)背後是一個公司在運作。一個直播班收費7萬元,建衛星設備要30萬元。科技是把雙刃劍。解決了一個教育不公平,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教育不公平。不過我最擔心的並不是網校收費問題,畢竟是商業社會。
  • 橙哲學堂: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國際教育在最近的幾年蓬勃發展,相應的課外學術輔導機構也汲取到養分成長了起來。 家長和孩子面對這一現象,會不知所措無法抉擇。我們也陸續被問到:橙哲是誰?我為什麼要選擇你們? 在此用這篇文章一一回答你們。
  • 大學生信仰教育: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關於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徑的思考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其實,我們的信仰教育是不缺乏的。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都在接受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信仰教育。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出現多元化,信仰選擇也日益多樣化,這些都使青年人眼花繚亂,茫然失措。而我們信仰教育的方式少有改變,還是過去傳統的灌輸方式。
  • 萌說新語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雲和靈魂,好教師自然也沒有固定模式。風格可以不同,大道一定相通,那就是要把熱情和責任奉獻給學生。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感恩是否需要通過儀式化的活動來催化,如何走出「用力過猛」的困局,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真正走入孩子日常生活與內心,值得每一位教育者與家長思索。新華社發  感恩教育是一種體會和感悟。在真實生活的場景中,觀摩和體會父母、老師以及身邊每一位需要感謝的人的付出與勞作,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感悟和收穫。老話兒說得好,「寒門出孝子」,貧寒人家的孩子更早地參與到生活中去,「貼身」觀察父母工作的艱辛,在情感上理解了父母的難處,從而從小就懂得感激父母,願意為父母分擔生活的重擔。
  • 用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有個德國哲學家說,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催生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深以為然。其實佛教也是一種教育,並不是迷信。這些年來,佛教改變了我,我也影響了別人。從小到大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也一直夢想當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來普度眾生。但是我的內心卻是敏感脆弱的,因為高考失利,我的心掉進了深淵。在讀電大專科的時候,別人想著自考本科來提升自己,我想的這是選擇哪種方式自殺或是逃學去各地看看真正的大學是什麼樣的。有人說真正的大佬,早就戒掉了情緒。
  • 釣竿與釣技,哪個更勝一籌,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 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發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必然地帶來精神的愉悅,兜裡越有錢,反而思想越空虛,財富越積累,精神反倒越迷茫。於是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機」的問題。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
    楊少敏是國華2014屆畢業生,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志願加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赴廣西偏遠地區,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她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國華的學生,她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像曾經的自己一樣,用知識改變命運。小楊老師在組織學生合影拍照時,卻意外發現學生小天沒來學校,小天去哪了?他為什麼逃課?
  • 雅思貝爾斯: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中國好教師何長貴:真正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019年12月12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中國網教育頻道承辦,北京京師匯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聚贏恆遠 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禮讚70年,築夢新時代」2019年度中國好教育頒獎盛典在北京召開。
  • 【星光之師】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自2006年9月走上工作崗位,一直在興國縣興江鄉中心小學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其中2018年9月——2020年7月在興國縣興江初中支教,擔任數學教學工作。2016年9月至今,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堅持把備好、上好每一節課,批好每一份作業,耐心教育好每一位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信條。她明白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萬字評語背後是師者仁心
    很多時候,課堂PPT花樣百出,微信打卡熱熱鬧鬧,線上教育風生水起,但師生間的隔閡反倒深了,親密度、信任感還不如「表現不好罰站背書」「作業完不成放學留下」時自然。甚至某些教師的「放權」,儼然成了「卸責」,如屢遭詬病的家庭作業成了「家長作業」,課堂壓力變相轉移到了課外培訓,都是這些矛盾的突出反映。有人感慨:大量技術的引入讓知識離孩子越來越近,卻讓師生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