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首都師範大學大四學生王姝傑來說,即將到來的9月10日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個教師節。一個半月前,她和同學們來到了新疆,做起了支教老師。
章林昱,進入老師的角色
在西部一些艱苦地區,還有很多剛剛在北京走出象牙塔、甚至是在國外留學回來的年輕人,將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鎖定在了支教崗位上。北京晚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在雲南、新疆支教的年輕老師,聽他們講述第一次正式站上講臺的感受。
「怎麼成為老師?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他們常常思考的問題。講臺帶給他們磨練與成長,他們說,教師這個職業雖然辛苦,但也讓他們學會了很多,有了不少成就感。
章林昱和學生們一起
■ 章林昱: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中心小學
一過周末學生又不會了,我有很深的挫敗感。
2017年7月15日,剛從倫敦大學畢業的章林昱第一次到雲南。她不是去旅遊,而是去支教。章林昱曾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碩士在倫敦大學繼續修讀教育學。畢業回國後,她只在家裡待了兩天,就匆匆登上了飛往昆明的航班。她要去往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在鄉中心小學當一名英語老師。
為什麼會選擇去支教?「從本科到碩士,我學習的都是教育學專業。畢業前夕對自己的未來舉棋不定,既想讀博士,又覺得自己一直在學校學教育理論,沒有真正當老師的實踐經驗。這時,從一位師兄那裡了解到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於是萌生了支教的願望。」章林昱表示。父母很擔心她獨自一人去那麼遠的地方,為了說服父母,當時還在國外的章林昱一連發了五封電子郵件。
雖然學了近六年教育學,對教育理論已經很熟悉了,在正式站上講臺時,章林昱感到了很大的挑戰。自己以為很基礎很簡單的內容,學生根本不會。「第一周的課堂每天都在重複那幾個單詞,但是過了一個周末,學生又都不會了。只能重新再教,教學進度慢了很多,我有很深的挫敗感。」
一位老教師看出章林昱的窘迫後,向她傳授教學經驗:「先對學生建立正確的預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酌情縮減教學內容,不必完全拘泥於教學計劃。」於是,章林昱試著把原定一周要教的四個單詞、三個短語減少為兩個單詞、一個短語。有一位學生之前沒學過英語,讀單詞發不出音,章林昱每堂課上都對他多一些關注。每教一個單詞,她都叫孩子起來發音,再當堂糾正。三周之後,學生終於大聲而準確地讀出了單詞。「看到學生進步,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不僅為他們,也為自己,感覺自己也成長了,是一個真正的老師了。」
「來到耈街支教,不只是為了成為一位真正的老師,也想了解中國農村,了解農村學生的生存狀態。希望能對農村的孩子們產生正面的影響,因為他們對社會很重要。」章林昱說。
周敏在開學典禮上演講
■ 周敏: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壩灣民族中學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周敏,目前任教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壩灣民族中學,是一名英語老師。從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育學專業畢業後,周敏申請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來到了這裡。「記得第一次來學校,螺旋式上升的山路十八彎,讓我在田間騎腳踏車的夢瞬間破滅,從此走上了上下山靠徒步的不歸路。」周敏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
壩灣民族中學有學生2000餘人,覆蓋了周圍大小村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周敏現在教著初一年級兩個班的英語,共108人。學生中,有一半是少數民族,有傣族、傈僳族、德昂族。周敏剛到班上時,很多學生有牴觸情緒。她問誰喜歡學英語,只有兩個女生舉手。真正開始教學時,沒幾個人認識26個字母。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無疑又給周敏潑了一盆冷水。為了讓英語課有趣些,使孩子們對英語產生興趣,周敏咬著牙每天熬夜手工製作教具,常常備課到深夜,然後早上頂著黑眼圈,去教室手舞足蹈地帶著學生們說英語。但是到了寫單詞的環節,有的孩子就是怎麼都不會寫,急得周敏發了火。
「我怪他們不夠認真,辜負了我所有的努力,那時候,我常常晚上坐在椅子上發呆,帶著深深的無力感,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自己來這裡的意義。但後來慢慢想想,孩子們剛學會26個字母就背那麼長的單詞,的確要求有點高。我知道學習的成就感對一個學生來說多麼重要,我不能用對自己的完美主義,來打擊他們本來就微弱的自信心。」周敏開始鼓勵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慢慢的,孩子們開始在課堂上自己學著拼讀單詞,勇敢地舉手練習英語對話,甚至在走廊大聲喊英語,下課後努力地用基礎的句子和周敏聊天,有的學生回家還和父母說起了英語。一個學期過去,期末考試周敏班上的孩子成績在整個學校處於中上遊水平。
除了日常的教學之外,周敏還開展了各類課外項目,為學校的每個初中教室申請了一個圖書角。她還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給孩子們講述奮鬥的故事。周敏說,重重大山遮擋住孩子們看世界的眼睛,教育其實就是關心人的問題,這些孩子們的教育受限於太多的因素,他們經歷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會影響未來的人生走向。「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周敏告訴記者。
王姝傑在講課
■ 王姝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30團完全中學
我想到新疆來磨練自己,也來體驗真正的老師是什麼樣的。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國之大!和北京車水馬龍的景象完全不一樣,新疆很大很空曠,當地人說的『一會兒就到了』,其實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正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130團完全中學支教的王姝傑感嘆道,新疆的一切讓她感到很興奮。
在支教之前,王姝傑是首都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的大四學生。今年7月20日,她跟隨學校的晨曦研究生支教團到達新疆,與其他6名同學一起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為什麼要來支教?我一直跟媽媽說,可能我相對於其他同學來說比較懦弱。而且學校安排的實習期只有一個月,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教師應該做些什麼,所以我想到新疆來磨練自己,也來體驗真正的老師是什麼樣的。」 王姝傑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在來到新疆之前,王姝傑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可是到了之後發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學校建設得很好,平時和同學們溝通很順暢。王姝傑所在的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校服是迷彩服的樣式,學生站隊集合都是以軍人的標準來要求。王姝傑教授高一年級的孩子。她是班主任,兼任語文老師。
每天早上天剛亮,王姝傑開始了她作為班主任的一天。「早上7點半,學生就會排隊集合出早操、跑步。新疆的7點半,跟北京的5點半差不多。」早操結束後,王姝傑跟學生一起吃飯。飯後帶學生進班,準備開始上課。從9點10分早晨的第一節課開始,一直到晚上11點10分下了晚自習,學生的生活學習,她都得操著心。「自己沒課的時候,也會跟別的老師溝通一下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一整天的時間都非常的緊。」
在新疆支教的日子才開始,剛剛正式成為老師的王姝傑已經有了不少感悟。「教師這個職業真的很辛苦,這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要在這兒做好老師,我覺得要學會服務、學會溝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很天真,知道的知識也相對較少,要俯下身去,和他們溝通。剛開始我總想管著他們,總想讓他們必須聽我的話,後來我意識到這個狀態是不對的,因為只有跟他們親近的話,他們才會跟我敞開心扉。如果是一個管理者的心態跟他們相處的話,他們會覺得壓抑,就不會跟我聊那麼多事情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謝宇航
編輯:TF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