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祿勸一中的學生在上晚自習。程盟超/攝

這篇報導沒有說混合教育和牆中洞實驗,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說是有失公允的。

(這個項目)背後是一個公司在運作。一個直播班收費7萬元,建衛星設備要30萬元。科技是把雙刃劍。解決了一個教育不公平,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教育不公平。

不過我最擔心的並不是網校收費問題,畢竟是商業社會。而是(擔心)在「混合教育」裡最關鍵的,起到監督、指導學生作用的線下老師,並不清楚自己有多重要。

混合教育(Blended learning)是什麼?簡單來說可以參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何克抗教授的解釋:

「所謂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位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如果教室裡沒有老師引導監督,整合學習資源,統計學生數據,調整學習進度的話,再牛的直播課也不會改變多少學生的命運。這個問題在在線教育剛起步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而混合式學習又起源於在線教育。

這篇報導有失偏頗就是過於強調了科技的作用,過分渲染名校名師的光環,卻忽視了課堂裡普通老師重要的監督指導作用。

這些普通老師,才是最了解學生的人。學生成績的提高和他們加班加點拼命工作有最直接的關係。但是這樣長期下去,老師一直處於疲態,如果工資待遇沒有相應提高的話,等他們變成「名師」以後一定會大量離校。

一個健康有愛的教育生態圈,應該給每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尊重和生活保障。美國的很多學校都在學習可汗學院(一家教育非營利組織,主旨在於利用網絡免費授課——編者注)的課,比如KIPP(美國的特許學校集團,一般來說,KIPP學校的生源總體基礎很差,但學習成績提高幅度遠遠高於當地學區其他學校——編者注)。但是那些低收入學區之所以升學率高主要是靠家長老師學生沒日沒夜學習和良好的師生關係。名校公開課現在誰沒看過呢?

學生的注意力基本只能集中20分鐘,長時間看直播、視頻肯定會走神。所以我們不能躺著教,要和學生產生互動。看視頻的時候會有問題窗口跳出,回答了才能繼續,不然學生肯定會睡著。還要有一個班的學生在視頻下面一起討論。這個也是以後直播課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是這又增加了線下老師的工作量。

育人可能是這個世界最複雜的工作。不是一塊屏幕就能改變所有人。這方面我們學校每年給學生買App在線資源,給老師報線上線下的斯坦福課程。人手一個屏幕,完全電子化。我們學生是不是應該被改變命運好到上天?其實並沒有。我們每年考到斯坦福、哈佛的人數,和質量好卻沒錢的公立學校也差不多。

混合教育是我們已經在實踐的,也可能是最接近未來的教學方式。但是永遠不能忽視人的作用。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名校直播課可能像經典的牆中洞實驗,給學生播下了一個種子。

這個實驗是教育界的大牛蘇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1999年開始做的一個教育實驗。他在新德裡貧民窟的牆上塞了一臺電腦,在沒有人會操作電腦的村莊裡,孩子們自發地學會了上網和使用電腦。

但是真正長期持續穩定的影響學生的還是線下的老師。所以2013年蘇伽特·米特拉辦了一個奶奶雲學校(granny in the cloud)讓老奶奶們鼓勵啟發孩子們去互相學習。讓組織式學習和遠端教學相結合。

科技帶給我們方便,讓師生的凝聚力幸福感更強,讓整個社區更有愛,更懂得奉獻。卻遠沒有上升到改變命運層面。教育的本質還是要回歸到人。不能過分強調科技和名校,忽視線下老師的付出。每年六位數一個直播班的價錢,如果能拿出一部分培養當地老師,留住這些老師,讓他們長期穩定地和學生在一起,才是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態。畢竟,育人是家庭、學校、同伴、社區和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需要這樣的報導去關注教育、投資教育。更需要在熱點過去以後去監管教育,特別是監管在線教育。這塊基本是空白。(原文首發於知乎)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如果沒有盲人學校那些老師對安妮·莎莉文的悉心教育,安妮·莎莉文有能力如喚醒海倫·凱勒的天性嗎?最好的教育就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安妮·莎莉文對海倫·凱勒的教育模式正是對這一理論最好的驗證。而喚醒靈魂的方式,就是接納包容以及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愛。
  • 大學生信仰教育: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關於大學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徑的思考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其實,我們的信仰教育是不缺乏的。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一直都在接受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信仰教育。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出現多元化,信仰選擇也日益多樣化,這些都使青年人眼花繚亂,茫然失措。而我們信仰教育的方式少有改變,還是過去傳統的灌輸方式。
  • 用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有個德國哲學家說,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催生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深以為然。其實佛教也是一種教育,並不是迷信。這些年來,佛教改變了我,我也影響了別人。從小到大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也一直夢想當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來普度眾生。但是我的內心卻是敏感脆弱的,因為高考失利,我的心掉進了深淵。在讀電大專科的時候,別人想著自考本科來提升自己,我想的這是選擇哪種方式自殺或是逃學去各地看看真正的大學是什麼樣的。有人說真正的大佬,早就戒掉了情緒。
  • 教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最無私的喚醒
    是從生命的另一個角度的解釋,中國文化只說人命於天,如《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駐足歲月的河邊,看日子從遠方悠然走來,又毫不停歇地靜靜走向另一個遠方。我只是一個俗人,不想去追究生命到底是什麼?
  •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它帶給人的溫暖,極具教育意義。 它被喻為一件純粹的藝術品 西班牙文化部甚至將此片 列入教育行業必看短片之一這就是《小繩子》創造的奇蹟 從第一幀畫面開始 到最後一個音符結束 每個時間的流逝都緊緊攥住觀眾的心 真正的教育,不是苦讀多少本書,解開多少算式亦或考取多麼高的學位;真正的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得先有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讓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發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必然地帶來精神的愉悅,兜裡越有錢,反而思想越空虛,財富越積累,精神反倒越迷茫。於是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反思「信仰危機」的問題。
  • 萌說新語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雲和靈魂,好教師自然也沒有固定模式。風格可以不同,大道一定相通,那就是要把熱情和責任奉獻給學生。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新華社發  感恩教育是一種體會和感悟。在真實生活的場景中,觀摩和體會父母、老師以及身邊每一位需要感謝的人的付出與勞作,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感悟和收穫。老話兒說得好,「寒門出孝子」,貧寒人家的孩子更早地參與到生活中去,「貼身」觀察父母工作的艱辛,在情感上理解了父母的難處,從而從小就懂得感激父母,願意為父母分擔生活的重擔。
  • 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文:丹尼爾 | 圖:Pinterest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什麼是好的教育?
  • 中國好教師何長貴:真正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2019年12月12日,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中國網教育頻道承辦,北京京師匯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聚贏恆遠 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禮讚70年,築夢新時代」2019年度中國好教育頒獎盛典在北京召開。
  • 釣竿與釣技,哪個更勝一籌,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 橙哲學堂: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國際教育在最近的幾年蓬勃發展,相應的課外學術輔導機構也汲取到養分成長了起來。 家長和孩子面對這一現象,會不知所措無法抉擇。我們也陸續被問到:橙哲是誰?我為什麼要選擇你們? 在此用這篇文章一一回答你們。
  • 雅思貝爾斯: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萬字評語背後是師者仁心
    很多時候,課堂PPT花樣百出,微信打卡熱熱鬧鬧,線上教育風生水起,但師生間的隔閡反倒深了,親密度、信任感還不如「表現不好罰站背書」「作業完不成放學留下」時自然。甚至某些教師的「放權」,儼然成了「卸責」,如屢遭詬病的家庭作業成了「家長作業」,課堂壓力變相轉移到了課外培訓,都是這些矛盾的突出反映。有人感慨:大量技術的引入讓知識離孩子越來越近,卻讓師生漸行漸遠。
  • 華南師大研支團: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遠」  每個活動後的遊戲分享環節讓同學們有了一個可以表達內心的機會。各個連隊代表都舉著連旗爭先恐後地衝上主席臺,「我……我是來自二營十八連的,我其實不知道說什麼……但我想代表我們班站上臺說話,也想喊一下我們班的口號。」
  • 援疆教師殷鑫:一個靈魂會喚醒另一個靈魂
    回首兩年時光,殷鑫老師克服地域、語言差異帶來的不適,積極投身到受援地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展現出不畏艱難,勇於奉獻的精神風貌。快速融入,開拓和田教學新思路新疆是祖國的西大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和田,則是新疆乃至全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關注地區。
  • 「愛的陪伴」系列報導——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圍繞著這個主題,大愛幼教舉辦了【愛的陪伴】主題活動,旨在讓各個園所了解宣傳月,通過多種方式,為孩子們的發展助力,讓孩子們享受到愛的教育。興宇澤教育涼州區西苑幼兒園帶著對孩子滿滿的想念和濃濃的愛,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共克時艱,隔離不隔愛,制定了詳細可行的活動方案,開展了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教育教學活動,努力營造了全園重視和理解學前教育的濃厚氛圍,形成了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為園所師幼送上不一樣的陪伴。
  • 走出象牙塔去新疆支教: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雖然學了近六年教育學,對教育理論已經很熟悉了,在正式站上講臺時,章林昱感到了很大的挑戰。自己以為很基礎很簡單的內容,學生根本不會。「第一周的課堂每天都在重複那幾個單詞,但是過了一個周末,學生又都不會了。只能重新再教,教學進度慢了很多,我有很深的挫敗感。」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
    小楊老師從車上拉下了小天,爭執間,小天的發問直擊靈魂「讀書能比吃飯重要?」小天的爸爸已經兩個月沒有給他們寄錢、也沒有任何音信。小天決定出去打工賺錢,養活奶奶和妹妹。小楊感慨萬千,不禁又想到了自己,爸爸臨走時給她的一句囑咐,「到國華好好上學,將來考個好大學我們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