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7日電(記者 劉芊芊 通訊員 郭綺琪)近日,為了讓羅甸一中高一新生儘快融入集體生活,增強新生的集體榮譽感,消弭彼此的距離,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面向1770餘名新生開展了以「新起點,心起航;心連新,夢飛YOUNG」為主題的新生素質拓展活動。
初來乍到,素拓在先
一場活動,2個晚上,28個班級,1774人同時參與。
這是華師研支團來到羅甸一中舉辦的第一個活動。最初策劃活動的時候,我們苦惱於如何有序開展如此大規模的活動,為此還諮詢了團培專業人士。但為了能讓新生更好的培養起集體意識,最後我們還是決定讓所有學生同時參與到活動中來。
為了活動能井然有序地開展,主持人跟學生有個約定:「聽到我聲音的給我一下掌聲,聽到我聲音的給我兩下掌聲,聽到我聲音的給我三下掌聲。」三次鼓掌聲整齊而有力,掌聲過後全場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主持人身上,這個小口令達成的紀律約定為接下來活動的順利開展發揮了持續有效的作用。
暖身結束後,考驗團隊齊心協作的傳球活動開始了,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三圈的傳球任務,是每個連隊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哎呀!」從二十四連傳來一聲嘆息,原來球在傳遞過程中掉到了地上。按照比賽規則,一旦球掉地,必須從頭再來。此時多數連隊早已完成任務發出陣陣歡呼,勝負即將敲定,二十四連的他們臉上表情滿是急迫,但即便勝利很重要,即便有機會矇混過關,但規則意識早已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沒關係!我們從頭再來!」一句話振奮士氣,球又從地上被遞到起始者的手上。雖然得不到名次,但是二十四連的每個人臉上依舊掛滿了自豪與喜悅。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遠」
每個活動後的遊戲分享環節讓同學們有了一個可以表達內心的機會。各個連隊代表都舉著連旗爭先恐後地衝上主席臺,「我……我是來自二營十八連的,我其實不知道說什麼……但我想代表我們班站上臺說話,也想喊一下我們班的口號。」即使不知道能說些什麼,即使還沒組織好語言,但是他們總能竭盡全力搶到機會為連隊爭光添彩。
在分享環節結束後,一個三連的學生還苦苦哀求主持人多給她一個分享的機會,「老師,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上臺講話,我想跟我的同學們說一聲對不起。」他哽咽著,眼淚打轉,「在剛剛的人椅環節中,我怕我太胖,所以我沒有坐到後面同學的腿上,本想著自己能撐住自己和前面同學的重量,沒想到我的失敗讓我們連的人椅隊形塌陷了,我覺得我很對不起大家……但是大家沒有責怪我,還安慰我開導我,讓我覺得很溫暖。」在一個集體中,要學會包容和體諒,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遠。
朋輩教育模式漸顯雛形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師兄師姐帶領師弟師妹進行交流和溝通,互助引領的朋輩教育模式漸顯雛形。研支團成員們在活動開始前提前與高三的助教們進行交流,在這交流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思維碰撞讓我們的活動環節變得更為合理和有趣,這也不失為一種教學相長的方式。另外,我們除了以老師的身份給學生教授知識,其實也更是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與弟弟妹妹們在此過程中共同成長。我們不僅僅是教育者,更是陪伴者,幫扶者。
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作為西部計劃的志願者來到了羅甸一中,希望發揮所長為學生們築造夢想之路,也衷心祝願志願精神散播在生活中每一個角落。
梁啓超有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心連新,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牽手羅甸一中;夢飛YOUNG,引領全體高一新生在人生新起點上,邁向夢想路,揚帆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