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河張氏節孝坊\大賀莊影壁

2020-12-12 澎湃新聞

野河張氏節孝坊\大賀莊影壁

2020-07-01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野河張氏節孝坊位於淑村鎮野河村內,節孝坊又稱牌坊,全稱為「旌表已故處士楊興明之妻張氏節孝坊」。建於清代末期,是奉旨專門為表彰張氏所建。(楊興明,野河村人,勤奮好學,有德有才,死後其妻尚年輕,後終生沒有改嫁,侍候公婆,撫育兒女成人)節孝坊坐西面東,南北均為民房,牌坊作為大門,建在一個院子前端,一可作為大門利用,二可作為牌坊旌表,設計獨具匠心。野河張氏節孝坊是邯鄲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較完整的清代牌坊,為研究清代歷史、建築藝術、文化、教育、生產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實證。

大賀莊影壁位於午汲鎮大賀莊村內胡家祠堂前,為胡家祠堂附屬建築物。祠堂現已無存,僅存磚結構影壁一座,影壁始建於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五樓磚雕影壁,平面呈八字形,雕刻內容為動物圖案。內影壁心,方內均浮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影壁正心浮雕人物、松樹等圖案及「落鶴同春」四字。並刻有民國十五年丙子題記。影壁上角殘破,後用紅機制磚補修。其上為垂柱懸山樓,有磚制立臥枋、花牙子、異形鬥拱、橡等,再其上出布瓦花脊修飾。

影壁次樓,次樓比主樓低0.70米。次樓中部磚雕影壁,雕刻略同主樓,比主樓影壁雕刻略小,左右雕暗八仙圖案,上下雕仙桃、石榴、柿子圖案。影壁心內四角雕團花方磚面,中部各刻6個大字,隸書「講禮義,重廉恥」。

大賀莊影壁規模較大,雕刻華麗,極為少見,是民國時期磚雕精品。

原標題:《野河張氏節孝坊\大賀莊影壁》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邯鄲古建築】武安大賀莊影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古建築】武安大賀莊影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03-16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賀莊村支村兩委給父老鄉親拜年啦!
    我們堅信,在兩張「名片」的基礎上,不畏艱辛,牢記使命,敢於擔當,始終心繫群眾,無私無畏,定目標壓責任,把咱村建成一個有中國特色、村強民富、文化底蘊深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不久的將來讓更多的人知曉大賀莊,讓他們羨慕大賀莊,走進大賀莊,讓全社會為大賀莊的騰飛助力加油。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創建宜居宜遊宜業的美好家園而奮鬥。
  • 講述歷史:戴氏節孝坊的故事
    助力戴氏企業做大做強!弘揚戴氏文化,傳承家族精神!彰顯家族榮耀,激勵子孫後代!也不乏傳統文化、民族美德、修身養性、休閒娛樂!破損的石板上寫著「戴氏節孝坊」幾個雋秀完整的大字,旁邊寫著「男,自然、自得,立石」。這塊節孝坊是什麼來歷?是什麼時代的歷史?包含了什麼故事?
  • 大拱北磚雕影壁建築群
    大拱北磚雕影壁建築群現在大拱北磚雕、影壁建築群包括拱北、禮拜殿、客廳、阿訇及學生住宅院落、後園等,掩映在蒼松翠柏、奇花異草中。大門分東、西兩門,入門後經過曲折的穿堂進入拱北。拱北由八角形磚牆圍砌,磚牆磨磚對縫,一片青灰色調。
  • 皇家影壁舞祥龍,民間影壁愛吉祥,關於老北京的影壁還有這些故事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影壁是較為重要的建築元素。影壁是由「隱避」演變而成,源於它的「隱避」功能。古時人們認為,門內為「隱」,門外為「避」,影壁就建在與大門保持一段距離而對著大門的地方,因為它立在建築物的前端,起到阻擋外人視線,使之不能對院內一覽無餘,具有「隱」的作用。
  • 澄海區溪南鎮有一座距今近300年歷史的節孝坊
    節孝坊局部。    在澄海區溪南鎮南砂東社亭巷有一座距今近300年歷史的節孝坊。這座節孝牌坊是大清雍正庚戌年(1730)朝廷為了旌表南砂林氏二房林科第之妻矢志守節、撫育子女的事跡而建。  據介紹,這座節孝坊之所以能保存下來,也是因為建於小巷之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東裡水利橋閘時需要大量石材,鄰近鄉村好多石柱、石 板、墓碑等都被搜集為建橋材料。當時已有施工人員覬覦這座節孝坊,準備將其拆掉後,把大石柱拉去建大橋。可是因為小巷才2米左右寬,場地實在太小,難以拆卸操作,施工人員只好作罷,節孝坊才得以保留下來。
  • 關於編纂《大賀莊村志》徵集資料的啟事
    大賀莊村全體村民及居外大賀莊籍鄉賢:大賀莊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大賀莊村人守土耕耘務農,苦讀聖賢登科,敢拼敢幹辦企,勇闖天涯經商,歷史上創造出座座豐碑。從木棉引植,到棉布紡織,外出開號經營綢布。以及中藥採集、收購,到遊外坐莊懸壺買賣藥材。改革開放後採礦辦企等。
  • 影壁牆尺寸怎麼定 影壁牆和大門的關係是什麼
    影壁牆大家應該是知道的吧,對於影壁牆尺寸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不知道什麼尺寸比較合適。影壁牆和大門之間一定要處理好,不然會帶來不好的風水。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來看看影壁牆尺寸怎麼定?影壁牆和大門的關係是什麼?影壁牆尺寸怎麼定影壁牆的尺寸需要從它的位置功能和材質來確定,不能一概而論。
  • 四合院中影壁的介紹
    那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影壁在古建中實際的作用。一 影壁的介紹影壁,也稱照壁,古稱蕭牆,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傳統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屏風的作用與影壁相似,琉球語裡直接把影壁稱為屏風(屏風、ヒンプン)。
  • 張氏家譜——張氏文化
    張氏家譜,各地張氏      張氏家譜大全包羅了各省各地的張氏族譜,如山東張氏家譜,山西張氏家譜,湖北張氏家譜,河南張氏家譜,河北張氏家譜
  • 春季仲春、晚春,淺水野河怎麼更快、更多釣到鯽魚?
    1、四五月份,淺水野河面臨的水情、魚情2、野河淺水,如何具體垂釣四五月份,淺水野河面臨的水情、魚情與早春的倒春寒不同,四五月份水溫提升顯著,像筆者所在的北方山東、河北等地,大部分時間氣溫維持在15-25℃,個別時間段,特別是5月份中午時段,水溫甚至超過30℃。
  • 野河路亞鱖魚,意外收穫桂魚一枚,心裡美滋滋!
    這不,上午把活忙完了,下午就約上老釣友去野河釣魚了。之前也是聽說有人在這條野河裡釣到過桂魚,今天也是前來一試,帶了根路亞,以軟蟲、亮片,米諾這類假餌為餌,之後打下窩,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我們是下午3點到的這邊,之前一直沒起色,快到傍晚時,魚窩裡面冒起了魚星,感覺有大貨進場啊。
  • 新手釣魚人的福利來了 分享一款野河釣魚的秘制餌料配方
    釣魚是件修身養性的戶外運動,不僅可以預防近視,還能陶冶情操,對於釣淡水魚而言可以釣的地方大致有,野河,水庫,黑坑、野釣是去的最多的人,環境好不收錢還能釣到大魚,而且野河裡面的魚都是野生的吃起來口感好,還不會有認為的因素幹預空手而歸,但是對於釣魚來說如果沒有紮實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漁獲不多也在所難免
  • 北京韻味系列之京城的影壁牆
    而有的王府、府等門的對面影壁前,也有形成百姓禁地前庭院的,如張自忠路東頭路北的原清和親王府的外影壁前就屬前者有事時的有權佔用區。也無不滲透著傳統倫理道德、等級森嚴的禮制在影壁前空間所付予的折射表現。影壁其最本質的內涵仍可歸結為「禮」,同時也是「風水學」即「環境工程學」,天、地、人合一的需要。其次也是四合院中大門配套的裝飾物、標誌性極強的一組成部分。
  • 邯鄲市資訊|邯鄲市南宮碑書協迎新送福走進賀莊社區
    邯鄲市南宮碑書協迎新送福走進賀莊社區12月31日,邯鄲市南宮碑書法家協會李喜泰主席一行20餘名書法家走進邯山區賀莊社區,以「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主題,現場揮毫潑墨將書法作品送到賀莊社區居民手中,將傳統文化藝術之美播撒進尋常百姓家。
  • 庭院想加個影壁牆,該怎麼修美觀?西安仿古磚雕,可派上大用場了
    庭院想加個影壁牆,該怎麼修才美觀?仿古磚雕,可派上大用場了圖片來源:唐語磚雕在古代,影壁是建築中的一個必需品,一般設立在大門正對著的地方。影壁,也叫作照壁、蕭牆,有著很多作用。首先就是,能夠遮擋外人視線,其次,影壁牆精美,能夠增加宅院的氣勢,還有就是在古代,人們認為影壁可以遮擋孤魂野鬼。
  • 磚雕影壁牆、照壁牆的合適尺寸
    影壁牆的合適尺寸不能一概而論,從材質、位置、功能等劃分有很多種,根據所處空間位置不同,功能也有所不同,所需要設計的最佳尺寸也不同。現在仿古建築中最常見的是大門裡正對的磚雕影壁牆,它的最佳尺寸較為固定,簡單而言就是寬度和大門接近即可,太寬從門外很難看到影壁的完整磚雕圖案,太窄則顯得十分小氣,並且擋不住院內的景,畢竟影壁的基礎功能就是擋院內景,不讓路過的人直接看到。大門外照壁同理。
  • 中式意境—仿古磚雕影壁牆
    影壁牆,即我們所說的照壁牆。它 有的位於大門內部,有一些位於門外部。這是傳統的建築風格,主要用於遮擋視線。影壁牆上會有很多磚雕裝飾,非常的美觀,且有一定的欣賞價值。影壁牆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之心。與今天的人們相比,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大多都會在自家的院子裡建造一個這樣的影壁牆。其實這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很多實際的作用,不僅可以避免隱私問題洩露,也可以保證風不會直接衝撞到屋子裡影響人們的健康如此看似簡單但非常有用的影壁牆,彰顯了傳統建築的智慧。
  • 新中式影壁牆仿古磚雕布局設計
    這是一個新中式的庭院,院子不大,影壁牆設計上就花了一點小心思,搭配柔和的燈光設計,給人營造出一種現代雅致而又古典大氣的感覺。院子主人做這樣一個影壁牆主要目的就是驅邪納福之意,其次就是作為入門的一大裝飾使用。
  • 900餘年張氏大宗祠:黃埔最古老的建築!
    張氏一家親 張氏大宗祠,位於黃埔區南崗鎮廟頭村的北面,廣深公路之側。宗祠始建於宋代,擴建於明代,清光緒二年重修,歷時900多年,是現今黃埔區最古老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