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之 賀菏澤一中2018高考獲佳績
時維伏月,歲在戊戌。炎陽似火,鑠石流金。忽有「蹭飯圖」刷屏微信,師友競相轉發,皆附溢美佳言,遂成阡陌裡巷之談資。此為何圖?乃菏澤一中某班級高考錄取之實狀也!細審此表,不禁長呼:壯哉!美哉!
戊戌年高考,學校八名才俊考取清華、北大,得入復旦、人大、浙大、同濟、上交、南大、山大等名校者近百人,升學總人數破61年之記錄。另有國際部五月捷報,中澳班二十四人悉為國外名校錄取,此屆學子又將遍布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長城內外、五湖四海矣!
菏澤一中,系古曹州中學堂,始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賴王鴻一之雅望,叢禾生之懿範,梁漱溟、何思源等竭力,獲「江北第一名校」之美譽。「老六中」「北大派」「六中北大哥倫比亞」幾成魯西南民諺。
遙想一中,風雨歷歷,坎坷重重,南北遷衍,幾度衰榮。蒙北伐之硝煙,披抗日之戰火,歷文革之浩劫,沐改革之春風。學校薪火相傳,代代不已,以至今日,其勢尤盛,納四面之才俊,聚八方之英賢,教學相長,桃李滿天下,誠賴其厚德、自強之精神不息也。
追溯近十餘年,學校於教學改革上幾經探索,北學京津冀,南學蘇滬粵,有得新法之欣喜,亦有邯鄲學步之苦楚。課改、教改之嘗試,無一日不進行;教研、教學之探討,無一日不實踐。臥薪嘗膽,百經磨礪,終自成一格。管理方法之優化,教學資源之整合,課堂效率之提升,皆有實效。故獲高考佳績,並非偶然,其後凝聚全體「一中人」之無限智慧與心血也!
今舉校師生大振奮,久負之壓力得片刻舒緩。於師者觀之,學生唯有成績暫時之優劣,而人與人,實無稂莠之分。縱昔日惹師動氣之調皮生、搞怪生、厭學生、嗜睡生等等,亦永是學校之親學生,老師之親弟子也!真情實意,何曾有半點之少?故望莘莘學子亦能永葆此情,常念一訓一斥之教,常思一笑一顰之意,則母校、師生之誼天長!
師者,實乃「擺渡人」也。此屆學子「登岸」,又當撐篙回程,再育後學。莫笑師者無凌雲之志,安貧於三尺講臺。此生投身教育,因其乃國運之肇、社會之基,教化千秋棟梁材,內涵萬古江山氣,求仁得仁,夫復何求?
大學乃人生之新端也,校址雖有天南海北之分,人之德行才能實無南北之分。殊不聞人生如旅,雖有臥鋪、坐票、站票之分,到站之後誰復計較?人生如修行,雖有廟宇聞名未名之分,然修成正果後誰復計較?所看重者,德行學識才能也。眾一中學子須謹記蒼茫人生,時時奮發自強、勇敢自信、不忘初心,方是有真情懷也!
騏驥驅馳萬裡,大鵬志在九霄。求學之路漫漫,唯勇者無畏。國之棟梁豈易,唯自強者可成。
諸班「蹭飯圖」相繼發出,覽之令人欣慰。雖豪邁語曰:「千日同窗,必萬裡赴宴。」實則此地一別,山長水闊,難知何時再見。縱有「每一相思,千裡命駕」之雅興,未知能共憶幾多青春往事?
繼康曰:青春可貴之處並非全乎成績,四先生碑前駐足、玄思、遙想,醒湖畔聽雨、賞月、觀荷,知音亭上吟詠、嘯歌、論詩,亦是青春之證據,芳華之永恆記憶。此類無盡藏也,汝等多乎?借用衡水模式還需改革創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健全之人格,豐富之體驗,實乃教育正途也。
巍巍齊魯,百年一中。戊戌高考,再譜華章。師生感奮,既歌且頌,亦祝亦贊,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