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農村老屋第一次翻修,請來瓦匠師傅掙錢不多幹活很仔細

2020-12-22 輕鬆視角

近日,安徽蕪湖,攝影師來到嶽父家,第一次見到這三十年的農村老屋翻修,請來的兩位瓦匠師傅掙錢不多幹活還真仔細!

這嶽父家住的老村子裡,能看到有人家原來住的是泥土壘起來的老房,歷史悠久,有50多年了,不過現在已經不住人了。

嶽父家這三十年前建造的水泥瓦房,當初在村子裡也算不錯的,隨著多年雨水的侵蝕,現在這房頂上有不少漏雨的地方需要檢修,特地請來了兩位瓦匠師傅幫忙重新將屋頂換瓦翻蓋。

這三十年前建造的水泥瓦房,用的全是木頭大梁做的支撐,高度有近6米高,待在這裡面感覺空氣流通性很好。

請來的瓦匠師傅是一位大工師傅,一位輔助的小工師傅,他們就是相鄰村子裡的人,他們收費不高,大工師傅一天200元,小工師傅一天100元錢,這價錢不高吧?

三十多平方米的平房屋頂,這兩位瓦匠師傅配合的好,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基本上就可以全部翻建初步完工了。

第二天,瓦匠師傅們還會將旁邊的小廚房上屋頂也翻蓋好,第三天,他們會再將房屋全部檢查查漏一遍,整個3天時間,整個工錢用不到千元。

傳統的農家水泥瓦房屋頂上,這鋪蓋的全是一片片的小瓦,這樣不會漏水嗎?不得不佩服,這翻瓦匠的手藝不錯!在小瓦間間隔放上幾片玻璃,作採光用途。

翻建鋪蓋好全部的屋頂,瓦匠大師傅會用手電筒一一光照,一遍遍仔細檢查有沒有漏光會漏水的地方,師傅很認真,他說如果今後下雨有漏水的情況發生,他們會負責到底,一定會保證建築質量。

走一走看一看,發現村子裡不少人家都翻蓋好了這樣漂亮的屋頂。不知道,你喜歡住樓房還是住這樣的水泥瓦房呢?

相關焦點

  • 老屋 - 老屋--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老屋 好久沒去看看鄉下的老屋了,忽然接到鄰居的電話,說大風颳倒了老屋東邊一棵大樹,樹冠壓上了屋子,我趕緊驅車前往。 十多年前父母帶著爺爺奶奶搬家到了城裡,老屋便空寂了下來。父親常回去照看,他會爬上屋頂更換破損的瓦片,勸都勸不住,後來我們找來幾個泥瓦匠,把屋頂徹底翻修了一遍,老爸總算放心了。
  • 坊間紀事 老屋翻新
    爺爺奶奶安家張店,父親工作在青島,他們不經常回家,住著也算寬裕。 後來生產隊把佔用的兩間退給了我們家,父親主持著對老屋進行了我所經歷的第一次翻修,那是1973年的春天。此次翻修有幾大工程,一是將原來一半多的麥秸屋頂全部換成博山瓦,再是把老屋的窗戶由原先的糊紙式改為敞開式玻璃窗,前後一致,同時抬高了屋頂的高度,房子整體高了,採光好,敞亮了,舒暢了。
  • 農村9旬老人住著200多年的恆溫老屋,室外40度裡邊還要蓋被子
    近日山西晉南天氣持續高溫,室外溫度一度超過40度,炎炎夏日人們感受到了酷暑裡蒸籠般的感覺,但是在平陸縣的一戶人家的老宅裡不管天氣有多熱,只要回到進到這間老屋裡就會很涼爽,甚至夜晚還要蓋被子,否則就會感冒。
  • 四世三十年 老屋 今天請讓我說再見
    這座位於川心店的兩層民房建於1987年,三十載的春秋,這座房子見證了熊中六老人一家人四世同堂的其樂融融。今年,老人一家的老屋劃入了川心店地塊舊城改造項目中。忽然的改變讓住慣了的一大家人有點難以接受,不忍和老屋說再見。這時老人站了出來。
  • 農民工幹什麼最掙錢?
    原本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每年春節在一塊聊天,有在西安開廢品收購站的,有常年帶領工人幹活的包工頭,還有憑藉一技之長搞水電安裝與維修的,更有在南方某家企業上班的……他們憑藉自己的本事和掌握的技能不僅可以養家餬口,還能讓一家人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 老屋
    那窗上糊著白紙貼著窗花的老屋,那後院養過豬、羊、牛,散發著畜圈味兒的老屋……  走進老屋,似走進一生歷經小夥子桑風燭殘年的老人。老屋破了、舊了、殘了。老屋父親先後修蓋了三十餘年,是父親一生的勞作和心血,它的每一塊土坯都是父親在土壕裡打的,曬乾再拉回來的,每一根椽都是多少年省吃儉用攢下錢買的。老屋除了地基用些磚頭,牆都是土坯蓋的,然後墁上一層麥泥。前幾十年,鄉下誰也沒有本事蓋磚房。
  • 花200萬請師傅裝修還沒解決壁癌問題,實在忍無可忍
    從家中裝修好已經將近2年了,但是我實在忍無可忍了,也懶得再跟設計師講了,今天不吐不快。我們家,為20年的屋子,把房子裝修的漂亮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夢想。老屋裝修,就是要房子煥然一新,變舒服,其二就是要解決老屋存在的質量問題。
  • 家在農村,掙錢不多,買什麼保險最划算?
    農村朋友因為掙錢比較困難,平時體力活較多,而且醫療條件不好,更需要買到划算的保險。易哥簡單分為以下幾步來分析:農村朋友買保險一定要買對,買對了險種才是划算的前提俗話說:保險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作為農民朋友掙錢會更難一點,易哥也是農村出來的,也知道父母掙錢的辛苦,但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呢,有些保險代理人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只是利用一些親情友情,去推銷一些十分不實用的保險,這一點在一個小的時候印象深刻。
  • 農村老話「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住空宅老屋更不安全?
    夜晚來臨了,野外到處黑漆漆的,趕路是特別的的不方便,是要找個地方休息,第二天再趕路的,而選擇在哪裡休息,也是有這樣的一個俗語說法——「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宅老屋」,說的是在野外偏遠的地方,找不到有人住的地方可以投宿,就算是在墳頭過夜也不要在荒棄久了沒人住沒人打理的老屋,這其實就是關於安全隱患的
  • 民間故事:瓦匠收了主家銀子,要砍隔壁的老槐樹,白蛇從樹中飛出
    據王大潮自己說,這棵槐樹已經幾百年了,樹幹已經空了,更別說枝葉了。王大潮是放羊的,自他爺爺那輩起,就開始放羊。王大潮在屋子後面蓋了羊圈。而這棵老槐樹緊緊挨著羊圈。因為樹幹空了,裡面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樹洞,直達槐樹的樹根。據王大潮說,經常從洞裡鑽出來一些狐狸、蛇、大蛤蟆等動物。王大潮從不害怕,而且那些動物從未傷害過王大潮家的羊。
  • 有的農民工全家人打工掙錢,可遇事兩三萬也拿不出來,錢都幹啥了
    在農村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看上去全家人都在外面打工掙錢,可到頭來萬一遇上點兒什麼事,基本上是拿不出錢來的。別說兩三萬,有時候幾千塊錢都要借別人的。原來我也很奇怪,看上去吃的穿的也不比別人好多少,甚至可以說是不如別人,我總是不理解全家人都幹活掙錢,可錢都花哪裡去了?
  • 農村的農田承包大戶出現退租潮,真的不掙錢?
    農村的農田承包大戶出現退租潮,真的不掙錢?大家都清楚,現在隨著咱們一個經濟的發展,很多的農村人都開始到城市裡面去打工。現在農村很多農田都荒廢了。所以有一些承包大戶們,他們就把這些閒田全部承包起來,成為農村的一個種植大戶。
  • 這棟老屋曾住著祖孫四代,而現在破敗不堪,為何我的心如此惶恐?
    我聽母親說,祖宗建這棟屋時,同時建了四棟姊妹屋,雖算不上高出雲表,金碧輝煌,但也是雕梁畫棟,粉牆黛瓦的,很是氣派!光陰荏苒,時過境遷,唯一留下的這棟老屋還住著祖孫四代,祖宗心裡不知會有什麼感想。其餘三棟,我還見過一棟,就在我家隔壁,很大,很高,裡面住著兩戶人家,一家一半,客廳共用。
  • 農村老話:「好漢不掙臘月錢,好漢不掙六月錢」,過年不能掙錢?
    在農村有不少的老話,有的放在現在還有道理,有一些現在也不再適用了。而農村老話就說「好漢不掙臘月錢,好漢不掙六月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過年難道就不能掙錢嗎?要說為何好漢不掙臘月錢跟六月錢,其實還是跟以前農村的生活是有關的。
  • 農村老俗話說「斧不亂拿,尺不亂跨」,為什麼不能亂跨尺子?
    在過去的農村,如果是拜師學木匠,除了繁複的拜師禮之外,基本上都是學九年才能出師。學三年,做三年,師傅跟前伴足又三年,這樣才能出師。學三年是學習的時間,這三年中,跟著師傅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到複雜的家具打造。做三年是實習三年,自己不能單獨出去幹活,跟著師傅,等於是打下手,二把刀。
  • 【閱讀】老屋門外的那口井
    渭河以南的水井較淺,約十多米深,最淺的用扁擔鉤住木桶,便可以吊上一桶水來。渭河以北的水井很深,一般都在百米左右。    我的老家位於渭北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上世紀七十年代,全村大約20餘戶人家不足200口人,由於地處在有「十三村」之稱的上官村這個大村之南的高坡上,名為「南坡村」。全村只有一口飲用水井,它就坐落在我家老屋的大門外,約三十多丈深。
  • 農村有舊宅基地,戶口不在農村想翻修房屋需要辦什麼手續?
    農村有舊宅基地,戶口不在農村,又想翻修房屋。這裡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手續?如果之前的戶口是在農村,到時候審批的宅基地,建的房屋。那麼如果戶口上還有家裡其他人,其他人的戶口在農村的話,這個是不受任何影響的。對於房屋來說,房屋的產權和物權是屬於你的。
  • 四十年來家國·徵文丨湘水一隅:老屋的變遷
    老屋是一座土坯房,是我未成家時的家,是父母這一輩子未能邁出而堅守的生命搖籃,是我心中永遠撒落在「燕子歸巢」寶地上的依戀。雖然我曾住過大大小小的營房、坐過高高低低的機關、住過熱熱鬧鬧的小區,但對老屋的留戀從未減弱,隨著歲月的增長與日俱增。 老屋坐西朝東,土坯磚、灰青瓦。原來有三間,爺爺幼年隨他母親改嫁出村,被上一輩的族人佔去一間。
  • 農村這4類人不能去翻修老宅,如被查到,直接拆除
    之前伴隨著國家對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的開展,制定了非常多新的規定,並且對農村老宅翻修問題也是進行了比較嚴厲的把控,雖然很多的農民朋友已經獲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權,但是如果他們想要把老宅給拆掉或者是翻修的話,必須要經過農村建房的相關條件和審批的手續,否則將會被認為是違規的建築,會直接被拆除,尤其是以下這四類農民
  • 農村俗語: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農村的婦人和老人形容事件的時候,都經常用老俗語來形容,這些俗語都是農村人用經驗總結成的幾個字,人們在聽來的時候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也是老農的智慧,今天就說幾個現實有理的俗語。少不惜力,老不歇心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後人,人年輕的時候不要不捨得出力,要努力的幹活,不僅有了更豐富的閱歷,也有了做事情的基礎,到了年老的時候,雖然身體已經慢慢退化了,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這時要在想掙錢,就得靠年輕時候幹活的經驗和自己打下的基礎,年老了但思想不能夠歇下來,所以才有了這個說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