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靜靜是個全職寶媽,因為家中沒有老人帶孩子,有了孩子後只能辭掉工作,當起了全職寶媽。剛開始時靜靜信心滿滿,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當個好媽媽,可隨著寶寶不斷成長,原本母女和諧有愛的畫面變少了,母女間的火藥味日漸增多。靜靜說自己脾氣向來溫和,從沒想過會自己對寶寶大吼大叫,可自己總會被寶寶的「胡作非為」變成「噴火龍媽媽」。
其實並不是孩子惹惱了靜靜,而是她自己內心累積了太多的壓力。每天圍著孩子團團轉,又想當個好媽媽,又想趁空隙去學習技能。壓力太久得不到釋放,好脾氣、好耐性慢慢就不見了。
所以說,生活中很多的育兒衝突,從表面來看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映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在Jaguar小姐《別人的媽媽不吼不叫》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扭轉遇到育兒衝突就大吼大叫的解決方法,可以讓我們打破崩潰式育兒循環,扭轉怒吼媽形象。
《別人的媽媽不吼不叫》是由Jaguar小姐和《親子天下》編輯部共同創作的。《親子天下》創刊於2008年,目前是臺灣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教學品牌、親子社區平臺。Jaguar小姐是《親子天下》的嚴選達人,在育兒道路上她堅持不懈地摸索,並利用「挑戰21天不生氣」的練習成功戒吼。
先拉開距離,不能隨之起舞,等風暴過後再做打算。
小孩子在吃飯時,吃著吃著就會調皮,上手搶碗搶勺子,不讓搶,孩子就鬧脾氣甚至會哭。這個時候,當媽的肯定忍不住去吼孩子,阻止孩子,孩子還偏不聽話,媽媽覺得孩子在挑釁她,這樣就免不了一場「戰爭」。
其實,有育兒衝突時,媽媽可以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自己到別的房間或是做其他事情。避開孩子視線,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完全宣洩情緒,孩子就會自動停止哭鬧。
與孩子拉開距離,避免正面迎戰,孩子有了宣洩情緒的空間,媽媽也有冷靜的時間。待孩子情緒穩定後,孩子會主動去找媽媽,或是媽媽若無其事地去找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這樣的處理方式能夠讓孩子情緒恢復得很快,不會引起更多的「戰火」。
若是孩子不願意單獨待著,執意要追著媽媽,和媽媽在一起。通常孩子哭鬧時,越有人理會哭的越厲害。這種時候,媽媽需要儘可能的保持平靜,孩子看到媽媽沒有受到她情緒的影響,反而一會就平靜下來了。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與空間發洩情緒。若是媽媽認為孩子鬧情緒是在挑釁自己,那就是把矛頭指向了自己,這樣就無法置身事外,結果就演變成「大吼大叫」和「大哭大鬧」的親子混戰。
當媽媽調整好心態,不把孩子的哭鬧視為一種挑釁時,心理上就比較淡然處之。把距離拉開,給彼此一些空間,親子關係更融洽。
先穩住自己,再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大多喜歡戶外,喜歡在外面玩,可總會出現玩著玩著就鬧脾氣的情況。外面與家裡不同,孩子在家放肆哭一會,別人不好說什麼,在外面別人就不見得能忍受了。
這種時候需要媽媽有更多的耐性,不能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更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去使用暴力方法處理孩子。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時,對別人家的孩子玩具感興趣,想要去拿,遭到拒絕後開始鬧脾氣。媽媽可以抱起孩子告訴孩子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然後找其他的玩具或是健康的小零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感覺丟臉,一覺得丟臉,就容易失控,就會對孩子發動攻擊。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平復心情上,而不是去在意他人的評價。
親子之間有了衝突之後,事後的處理方法尤為重要。媽媽應該在彼此情緒平穩後,在睡前或是其他合適的時間,與孩子分享衝突時的心理變化,耐心的向孩子解釋自己當時生氣的原因。
比如下雨天不能出去玩,孩子在家吵鬧著非要出去,媽媽無奈之下只能打著傘帶著孩子出去轉轉。媽媽帶著孩子在雨中,一邊小心轉悠一邊耐心向孩子解釋下大雨不能出來玩的原因,要帶著孩子回家。
可是才剛進單元門口,孩子就不樂意了,非得鬧著往雨裡去,不管媽媽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媽媽氣的對著孩子大聲吼叫,強制性把孩子帶回家,孩子委屈的一直哭個不停,媽媽氣的沒有理睬孩子。
晚上要睡覺了,媽媽把孩子摟進懷裡,和孩子說起白天發生的事情。媽媽首先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自己不應該對她發脾氣,不應該用言語恐嚇她,然後告訴孩子自己當時生氣的原因。
同時,耐心聽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一起討論面對衝突時解決的方法,徹底與孩子和解。
孩子雖小,媽媽的話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但她能夠感受到媽媽的內心情緒,大概的意思都能夠明白。和孩子用心交談,給孩子吃上一顆「媽媽無論何時都愛你」的定心丸,和孩子商量面對衝突時的解決方法。
最終孩子會與媽媽解開心結,與媽媽徹底和解:遇到事情,孩子不要鬧,媽媽不要吼,一起好好說話,好好表達,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情緒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情緒變化是很自然的事。特別是女人,媽媽是女人,女人的情緒還受到經期的影響,情緒更是變化多端。
媽媽們可以用記錄的方式,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讓情緒找到正確的出口,育兒衝突可以越來越少。
自我覺察,是掃描「情緒地雷」最好的方法。記錄的時間至少為一周,這樣可以看出自己情緒的變化。
以記錄一周為例:
每天一個戒吼小妙招,幫助媽媽們有效化解怒氣。
由於天生的母性、社會的期待,很多媽媽要求自己當個完美媽媽,同時扮演好生命中其他的角色。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且一直很優秀的媽媽,越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
媽媽們每天圍著孩子像個陀螺轉個不停,又要做家務又要照顧孩子,把時間全都奉獻出去了,卻沒給自己留點時間。
長期如此,媽媽心裡的壓力無處排解,只能發洩在孩子或是其他家人身上。這樣就免不了對孩子大吼大叫,媽媽不妨給自己按下「暫停鍵」,留點時間給自己。
當媽媽情緒不好時,可以選擇短暫的離開,並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情不好,需要離開冷靜一
會,不是不要你了,等媽媽處理好情緒再來陪你。」
媽媽短暫的離開,可以去其他地方冷靜一會,或是做些其他的事情,總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排解自己的心情,這樣心情能舒緩很多。
平時可以與家人約定一個「解放自我」的時間,在周末或是一些節假日,讓家人照顧孩子,媽媽一個人想去幹啥就幹啥。
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家,可以多讓爸爸帶孩子,既能促進親子關係,還能讓爸爸體會到育兒的艱辛,更能體會到媽媽的辛苦。讓爸爸參與育兒、分擔家務時,一定要給予「具體的任務」,給爸爸們明確的指示,這樣爸爸們是才可以完成「任務」。不要擔心爸爸帶不好,多練習多示範幾次,爸爸們也可以的!
特別在遇到育兒衝突時,媽媽有時會被激怒的特別崩潰,這時如果家裡有第三人適時帶孩子離開,暫時分開彼此,轉換一下心情,對穩定情緒會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時候,適度的分離是最好的情緒冷卻劑,媽媽和孩子都需要一些時間去調整自己。
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都給自己留點時間,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哪怕只是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的待著,也能起到很好的調整情緒的作用。
四、結語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做為孩子的父母,請不要把孩子當成發洩壓力的出口。現如今的社會,每個成年人都有很多壓力,看清自己的情緒壓力來源,正確排解,莫要把壓力發洩在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身上。
親子關係是難得的緣分,不要讓衝突破壞了這難得的緣分。
本文中提到的幾個方法主要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書中還有其他年齡段的好方法以及媽媽情緒管理的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讀,歡迎一起交流讀書心得。